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迟来的幸福 详评宾得全幅单反K-1

 

前言

 

 

  在中国摄影界有四大假命题,分别是:佳能憋大招;尼康一点二;宾得出全幅;索尼要倒闭。

 

  宾得的全幅要是从2001年算起的话,各位摄友等了有15年了,终于2016年,宾得出了K1,算是完整了自己的产品线,也算是给广大摄友一个交代。至少到16年,“四大假命题”只剩下三个了。作为最后出全幅的厂家,宾得的K1到底怎么样,本文将作一些评价,下面开始正文。

 

  K1的绿色表现的真不错:

 

 


第一章 开始正文前不得不说的事情

 

  首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找麻烦,所以,这篇文章并不主要涉及K1和其他机器的对比。其中有些章节,比如超解析,比如宽容度,没法不做对比,我也尽量淡化处理。
毕竟自从P家出了K1,各种黑和粉和看似粉的黑和看似黑的粉都纷纷粉墨登场了,虽然我知道哪些可能是公关公司的代理,哪些肯定不是,但是我还是怕麻烦,毕竟我的主业是通讯,不是打嘴炮。

 

  所以,我在这篇文章里面会淡化处理K1和其他机器的对比。我自己有的全幅有D800、A7R2、5D3、M240、K1。所以,如果大家想看详细的横向对比的话,未来我再来写吧,本文就欠奉了。我一直秉承:不能给出原片的测试就是忽悠,既然我都这么说了,

 

  那么我给出原片,请各位申请baidu云盘。地址是:http://pan.baidu.com/s/1bo6L7mZ


里面含有以下内容:


1、 最新的DCU
2、 D800PKK1超解析的JPG+RAW
3、 K1PKD800超解析的JPG+RAW,打开动体补正
4、 K1PKD800超解析的JPG+RAW,关闭动体补正
5、 K1过曝宽容度测试,0到+5EV
6、 K1欠爆宽容度测试,0到-5EV

 

还是绿色:

 

 

 

论坛原帖地址:迟到的幸福----宾得K1全副相机(兼评HD小微)(第二次修正篇)

 

 


第二章 全幅,全幅,全幅

 

  全幅到底有什么好的?客观的讲,现在的APS其实已经够好的了,比如像宾得的K3II,NIKON的D500,SONY的A6300,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的朋友还是执着于追求全幅呢?看来全幅必定有什么魔力。

 

  那么我来总结一下全幅到底有什么好的?

 

  首先就是全幅的虚化比APS来得好。对于镜头来说,由于物理焦距是不变的,因此,无论是FF还是APS,在同一个聚焦的平面上,焦内成像的绝对物理直径是一样大的,
但是,由于FF的相场(成像的绝对面积)比APS大,所以,除非是照片的内容全部都在焦内(一般称为全景深),否则,FF由于焦外的比例比APS来的大,因此,整张照片来看FF的虚化就会比APS来得好。

 

  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我说虚化,不是说景深,因为由于无论是FF还是APS,由于焦内成像的绝对物理直径是一样大的,因此景深其实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主观感受上的虚化程度。

 

  第二点是相同物距相同构图下全幅的焦外比APS来得好焦外好不好,其实本质上的原因是因为光的折射,一般来说任何镜头说到底都可以等效为一个凸透镜(等效凹透镜也是有滴,比如显微摄影,但是我们一般用不到)。定焦镜头可以认为是一个等效的凸透镜,变焦镜头可以认为是无数等效的凸透镜。光折射会引起分光,焦外的劣化,比如二线性、比如不够柔和,在相同镜头设计结构下,这些劣化本质是由于分光引起的。所以,在相同镜头设计结构下,相似的制造成本下,分光越少的镜头,焦外越好。

 

  而在相同物距和相同构图下,FF机器可以比APS机器使用更长的镜头。焦距更长的镜头意味着视角越小,光线的折射率越小,FF在相同镜头设计结构下,相似的镜头制造成本下,可以获得更好的焦外。


第三点就是,一般来说FF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

 

  说白了就是在相同物距和相同构图下,FF机器可以比APS机器使用更长的镜头。由于更长的镜头本质上更好设计,为什么更长的镜头更好设计?请参看下文关于120镜头的设计讨论:http://forum.xitek.com/thread-1412143-1-1-2.html


因此,在不考虑拍摄者的水平的前提,以及其他前提下,FF相对于APS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

 

第四点是,在同一时期,一般来说全幅的宽容度更好

 

  在我之前的评测里面,比如下面这一篇: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484285-1-1-2.html

  可以发现,同一时期,全幅的宽容幅度一般可以比APS的强2个EV左右,当然,这里不能考虑5DS这样的异类。这是为什么呢?从数学上讲,只要是机身的模数转换位数一样,比如14BIT的机器,那么机器的宽容度应该是一样的。

 

  只是这个理解太理想,太讲台化了。实际应用中,不考虑生产工艺的进步,只考虑同时期的对比,宽容度的瓶颈其实是单个像素的通光量。在光强度一样的情况下,面积就是宽容度的瓶颈。这就是为什么5000万的5DS表现出来的宽容度甚至不如K3II,因为5DS和K3II在相同环境下单个像素的通光量基本一致。

 

  再加上佳能芯片的算法一直以来不重视宽容度,所以,5DS有这样的结果也就不奇怪了。而,现阶段的相机无论是APS还是FF,机器的绝对像素数量普遍是2400万像素到3600万像素,那么,在像素不相差一倍的情况下,FF机器的单个像素大小明显会比APS机器来的大,所以,宽容度会有2EV左右的区别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了。说一句中幅,中幅机器,比如H5D50C、645Z之类的,宽容度比FF大。本质上也是这个原因。

 

 

 

 

 

第三章 三防

 

  首先声明的是,IPX的防水等级里面,除了最高级以外,其他是短时间防水的,比如半小时、一小时的。宾得的机器短时间防水没事,下大雨长时间使用就相当于泡在水里面了,还是要小心的。

 

  我自己的机器,K3、K3II、K1、645Z脏了都是直接用水冲冲,这其实也是短时间防水,请各位不要学我。

 

转贴自己写的一段如下:

 

  因为工作原因,我出差多,一年基本上都在飞来飞去。对于旅游机器的选择有发言权。旅游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防水,而且防水等级越高越好。能防水当然也能防沙尘了。

如果你去看看丝绸之路,恭喜你,漫天的细沙,如果你的机器不能耐候,那你怎么用?
好吧,你说沙漠太热,要去山区,恭喜你,山上随时一场倾盆大雨,如果你的机器不能耐候,那你怎么用?
好吧,你说要腐败的海岛游,恭喜你,细沙+倾盆大雨随时恭候,如果你的机器不能耐候,那你怎么用?
好吧,你说我要去发达国家,恭喜你,有各种红酒、咖啡招呼你,一不小心你的机器就见了耶稣,如果你的机器不能耐候,那你怎么用?
好吧,你说我要去亚非拉,恭喜你,所有不确定性因素全部齐全,尘土满天飞比比皆是,如果你的机器不能耐候,那你怎么用?
好吧,你说我去南极总行了吧?恭喜你,除非你永远不将机器放地上。
好吧,你说我邮轮玩总行了吧?我会告诉你,我的D3000就是报废在船头浪上。

  举这么多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旅游,其实一切皆有可能。君不见NC的专业机、专业镜头全是耐候的?人家为什么这么设计?就是因为野外操作不能让机器束缚人不是吗?否则你带相机干什么?

 

  前面举的例子有点夸张。轻度旅游的时候,旅游相机最常遇到的敌人其实是冰淇淋和可口可乐。对于防水的机器,你放在自来水龙头下面冲冲就行啦。但是,没有防水的机器可就麻烦了,尤其渗到转盘、按钮里面去的可乐、果汁之类的,会造成接触不良和机械黏粘。所以,旅游相机第一要务就是需要三防机器。

 

  转帖结束,那么,K1的防水究竟怎么样呢?看我本章前面放的一张图就行了,事先申明,别学我,学我搞坏机器了我也不赔。

 

 

 

 

 

第四章 体积

 

  曾几何时,我不明白国人何以喜欢大而粗壮的摄材?难道说大家不知道亚洲人的力量和身体都是相对比较弱小的吗?摄材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越小越轻越好,背着器材爬珠峰的时候我甚至想把器材全部扔掉,生不如死啊。

 

  K1是我目前见过的最小的全幅单反,就连和微单比也不见得大。不过话说回来,全幅微单加上镜头其实也没比单反小多少轻多少。比大小的照片:

 


第五章 国行和GPS

 

  首先我来说说这次国行的定价,宾得的缤纷会会员(没有宾得机器也能注册),价格是13XXX,我原指望K1是1W5的机器,结果1W3就买到了。

 

  就像我原指望X-PRO2是8K的机器,路过香港,带了8K去买,结果被告知信仰要充值。而K1的水货价连上转运费,我记得是13000左右,可能13000不到一点,换句话说行货和水货相差不大,几百块而已,但是行货有2年质保(一年+延保一年)。

 

  所以,我觉得无论怎么算都是行货的K1更划算。所以,我最终买的也是行货。

 

  由于我自己是做通讯的,我知道国内只要和卫星进行通讯就都要无线电通管局的审批,审批倒是不花什么钱,但是,官僚的办事效率你也懂,基本能让你把黄花菜等凉了,所以,我也没见哪个相机企业的GPS功能在国内不被砍掉的。

 

  但是,K1这次的GPS我觉得已经体现了理光的最大诚意了,或者说钻了最大可能的文字空间了。这么说吧,除了海外版的“轨迹日志”没有以外,
最大的功能,“追星”是保留的。所以,我认为K1的GPS的阉割不影响它的功能。

 

  什么叫追星呢?就是说K1拍星星的时候长曝光,打开追星功能后,K1会根据日期、时间、经纬度、来计算地球自转的拍摄地点角速度,然后利用CMOS防抖来逆向移动CMOS,
使得一定时间内的长曝光不会出现星轨。我在K3II上做过测试,1-2分钟的曝光,星星能保持一个点,说明书上说最大5分钟,不过我没用过这么久。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上面我说的时间,凡是拍星星的人就会知道这有多了不起,省掉一个星轨仪和各种繁琐的过程啊,如果不带星轨仪,也没有K1的话,拍星星一般曝光不能超过15秒,最大不能超过20秒,30秒已经非常将就了,再往上怎么看都不能算是一颗星了。

 

红色没有溢出:

 

 

 


第六章 看来K1还是个旅游机

 

  宾得大概是做旅游机上瘾了,
K3是旅游机,详见: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376353-1-1-2.html
K3II也是旅游机,详见: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479094-1-1-2.html

 

  结果,K1看起来还是个旅游机。体积重量是现在FF单反中最小的了吧?宾得的镜头也小,还能防水,还能追星。你说他是不是旅游机?只是,真正旅游,我还是必然会带着K3II,或者说,K3II和K1都要带。看这篇: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565933-1-1-2.html

 

  旅游的时候并不是所有情况下幅面越大的器材越好用。有时候为了获得大景深甚至全景深,FF的机器我会用到F22,比如下面的这张“珠峰前的玛尼堆”,即便用到了F22,仍然不能获得全景深。

 

 

  但是,如果你旅游的时候会带上妹子,那你还是带上FF机器吧,而且,FF此时必须要带,切记切记。所以,我如果和我老婆一起旅游,苦的是我,要带一个FF,一个APS。

 

 

 

 

 

第七章 像素偏移超解析

 

 

  该功能其实是K1对比其他所有FF机器的最大不同,我觉得这个名字取的不好,“像素偏移”指的是手段,“超解析”指的是最终达成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描述太模糊,“解析”是什么?多厉害的解析叫“超”呢?所以,才会有很多朋友认为这个超解析就是简单的照片拼接。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下面的文章我尽量写的通俗易懂,还是看不懂的朋友只需要记住,宾得的这个像素偏移超解析相当牛就行啦。牛到什么地步呢?答案是拍风景比645Z还要强。

 

  如果将自然界的画面解构成一个个点的话,那么这个点可以是任何可见光的颜色,而,任意一个颜色都可以用三原色的不同构成比例表达,数码相机一般是RGB,当然原色不一定是三种,即便三原色也不一定必须是RGB。(下面的讨论全部基于RGB的分色)

 

  那么换句话说,自然界的任意一个点的色彩都应该由一个红、一个绿、一个蓝来描述。而现在的CMOS一般来说是下面的样子(不考虑X3)

 

 

  那么问题就来了:最终输出的照片的一个点在物理上其实只对应了CMOS中一种有色点。以红色为例(蓝、绿色也是一样的):上图中遇上不是红色CMOS点的位置怎么知道红色分量是多少呢?

 

  答案是数学插值。最简单的插值算法是线性插值,说白了就是两个相邻红色点之间的红色分量平均分布。复杂的插值算法会考虑更多相邻的物理红色点的分量计算得到。比如:最近邻插值、双线性插值、二次曲线插值、N次曲线插值和立方卷积插值等等。但是,无论怎么插值,绿色和蓝色格子里面对应的自然界真实色彩的红色分量都是估算出来的。同样,绿色和蓝色也有一样的问题。

  

  那么可以下结论的是:传统CMOS成像中任意一个点的RGB三原色分量都有两个分量是估算得到的。宾得发明的像素偏移超解析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认真看一下下面这个图:

 

  我不懂日文,但是这个图还是能看得懂的。这个图应该这样读
第一张图显示的是正常CMOS拍照的情况;
第二张图显示将CMOS下移一个像素拍照的情况;
第三张图显示将CMOS下移一个像素后右移一个像素拍照的情况;
第四张图显示将CMOS下移一个像素后右移一个像素后上移一个像素拍照的情况;

 

  四张照片拍完后自然界中任意一个点都对应了CMOS中的一个红色、一个蓝色、两个绿色。也就是说,超解析CMOS成像中所有点的RGB三原色分量都不是估算的。
而是真实测量得到的数值。

 

  举个例子:如果是3600万像素的CMOS,

 

  普通成像技术:最终得到的是3600万像素的照片。


其中3600万个红色分量,3600万个绿色分量,3600万个蓝色分量
3600万个红色分量中:1200万个是CMOS真实测量的,2400万个是估算的;
3600万个绿色分量中:1200万个是CMOS真实测量的,2400万个是估算的;
3600万个蓝色分量中:1200万个是CMOS真实测量的,2400万个是估算的;

 

用超解析技术:最终得到的还是3600万像素的照片。
其中3600万个红色分量,3600万个绿色分量,3600万个蓝色分量
3600万个红色分量中:全部都是CMOS真实测量的,无估算值;
3600万个绿色分量中:全部都是CMOS真实测量的,无估算值;
3600万个蓝色分量中:全部都是CMOS真实测量的,无估算值;

 

 

 

 

第八章 超解析技术和多次拍摄拼接后缩图技术完全无关

 

  为什么要单开这一章呢?那是因为很多一知半解的朋友以为超解析和普通相机拍四次拼接后缩图一样。这个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超解析要解决的问题是:单层的CMOS一个点只能分辨一种原色的强度,而最终成像的一个点却有三种原色的强度,那么另外两种原色其实是机器猜测的。猜测的结果就是成像质量下降。

 

  普通相机拍四次拼接后缩图。拍四次的环节中的照片数据,仍然有66%是猜测的色彩强度,拼接不能解决猜测色彩强度这件事,因此,拼接后的大图的照片数据,仍然有66%是猜测的色彩强度,而缩图本质上就是机器猜测,无论什么缩图算法都是根据未缩前的周围点的色彩,计算出缩图后一个点的色彩。
所以,缩图后的照片数据,100%都是猜测的。

 

  所以,超解析和普通相机拍四次拼接后缩图,无论从原理还是结果上都完全没有可比性。

 

  这个照片和超解析无关,只是表达一下有翻转屏的相机其实很爽:

 

 


第九章 加强版的超解析加强在哪里了?

 

K3II的超解析最大的问题是
1、 不能拍摄轻微运动的物体,
2、 不能手持拍摄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换句话说,相机相对于被摄物的轻微位移也不可以。

 

  这就大大的压缩了超解析的应用范围了。在K3II上,如果出现了轻微运动就会出现拼图错误的小格子(不100%看不出来的),但是,K1采用了出现轻微运动时,也就是出现不能拼合的时候,采用某一张照片的局部来代替。具体照片,请自行下载baidu云盘上的原图。

 

  至于这个技术用于手持超解析会怎么样呢?我的体会是基本上成功率没太大变化,K3II以及K1以我为例的话,手持超解析的成功率都大约是10%左右。手持超解析,铁手仍然必不可少。我自己的话,ISO100,标头可以做到1/4秒,80%的成功率。

 

 

 

 

第十章 类似超解析的技术及探讨

 

  超解析技术的本质是为了杜绝机器猜测色彩分量,因为机器猜测必然带来画质劣化,只有用CMOS实际测量才能得到这个世界最真实的色彩。完全感光元件测量,无机器猜测技术,现阶段其实还有两个。

 

 

  第一个是适马的X3技术这个技术的原理很简单,就是CMOS做成3层的,因此,每个点的三个三原色分量都是实际测量得到的结果。但是这个技术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上面的CMOS层会对底下的CMOS层造成光线强度衰减,虽然很少,但是却存在,如果下面的CMOS层获得了一定的色彩强度,那么可以用算法弥补上层衰减的量,而如果下面的CMOS层获得的色彩强度=0,那么机器就不知道原始入射光到底是没有这层的色彩分量呢,还是量少被衰减掉了呢?所以适马的机器偶见无中生有的色彩。

 

第二个是3CCD或者3CMOS技术

 

  这不是新技术,老式摄像机早就用了,但是这个技术确实可以杜绝机器猜测色彩分量,不过这个技术也有问题。

 

  首先的问题就是,任何成像的有色光都会增加一个反射面一个入射面,无论怎么做镀膜,都会对成像有影响,所以至今未见照相机采用此技术,而摄像机对静态画面要求不高,因此,这个技术倒是在摄像机领域遍地开花。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技术太占地方了,但是,如果用上微单+单反的法兰距,空间问题倒是可以解决,只是短法兰距的微单就没希望用这个技术了。
第三个问题是,这个技术成本太高,需要三个CMOS,CMOS的成本随着面积的增加呈现指数上升,摄像机的CMOS小,三片成本也不高,但是,照相机动不动就是APS,135,甚至120,一个机器用三片CMOS,这个成本实在是有点难以控制。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方式,就是将传统CMOS的4个点对应一个自然点。但是这样做有两个结果:CMOS的像素增加4倍,但是输出像素不变CMOS像素不变,但是输出像素是原来的1/4

 

  第一个结果带来的副作用是:单个CMOS的感光面积下降,信号变弱成原来的1/4(考虑到伺服电路和刻槽,可能1/4都不到),噪音电流(等同于生产工艺)不变的情况下,
信噪比至少降低为原来的1/4,高感至少下降4档,且成像的宽容度大大下降。

 

  第二个的结果带来的副作用是:输出照片的颗粒度加强,以现阶段全幅民用最高像素的5000万来说,一下变成1250万,一夜变到解放前。所以,传统CMOS的4个点对应一个自然点的方式在现阶段的制作工艺下是不可行的。

 

 

 

 

第十一章 超解析的实际体会

 

  K3II的超解析在分辨率上就能干掉D800和A7R2了,
见如下: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484285-1-1-2.html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485693-1-1-2.html

 

  因此,K1的超解析在分辨率上能干掉市售的所有全幅机器,那是没有疑问的。

 

  下面我来爆料:如果不考虑虚化,不考虑色散、不考虑其他所有东西,仅仅考虑出图的解析力的话,K1比645Z和H5D50C来的厉害。我不上图,看官不信就算。

 

  基于此,我怀疑645Z的带超解析的下一代机器也快来了。至于全幅,K1究竟比D800厉害多少?注意,这里并不是对比K1超解析和D800的解析力哪个更好,而是在看K1超解析比D800强多少?毕竟K3II就已经证明当时的超解析比D800的解析你更厉害了。我提供原片,看官在baidu云盘上自行下载,地址在文章开头有。对于150多兆的照片来说,论坛的1M限制完全没法表现K1的超解析,所以,我也就不打算贴图了。

 

 

 

 

 

第十二章 大大进步的对焦

 

  我知道P家的粉丝曾经非常非常郁闷的就是P家的对焦。但是从K3时代起,K3、K3II这两个机器的对焦其实还是不错的。人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两种自动对焦技术。

 

第一种是Honeywell发明的镜头自动对焦技术。
参看:http://forum.xitek.com/thread-1412143-1-1-2.html

第二种是ZEISS的胶片自动对焦技术。
参看:http://forum.xitek.com/thread-1412143-1-1-2.html

胶片对焦本身有很多优势,比如:
1、 镜头只要卡的上就都能自动对焦
2、 对焦距离短,对焦可以极快

 

  但是,这个技术最终无疾而终,原因是,实在是太难做了。首先就是胶片本身可能并不平,当然CMOS不存在这个问题。第二就是精度实在要求太高,当然这个现在也不存在问题。不过,即便今天,使用久了,机械磨损造成的旷量怎么办?换句话说,撇开专利问题,今天的SONY还真能做出这种东西出来(不考虑寿命)。

 

  不过,我不认为他会做。主要原因就是,如果他做了,他的那些原生镜头卖给谁去?从商业上考虑,我认为除非SONY快倒闭了,否则它不会做这个CMOS移位对焦系统。下面来说说常见的自动对焦。

 

无论哪个厂家的机器,对焦系统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 对焦速度
2、 对焦正确性
3、 对焦精度

 

  上述三点是不一样的。我自己NIKON的机器用的最多,就用NIKON来打比方。nikon机器无论怎么以下犯上,等级之间的对焦三要素是泾渭分明的。即便是同一个对焦模块,调教也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D200 和 D3000,直接看对焦模块的名字,可能D3000更高级一些,但是,实际的调教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综上所述,我一直以这三个关键点来衡量一台机器的对焦情况。

 

我先解释一下三个要素的实际意义:

 

  对焦速度指的是镜头转动的快慢。我喜欢这么测量:用镜头盖盖住镜头,半按快门,这时候镜头就会来来回回转个不停。测试转一定次数的时间就知道镜头的速度了。比如让镜头转满50次等等。如果你浸淫过足够多的镜头,可以从转速就能判断大致的镜头对焦速度了。

 

  对焦正确性指的是如果我对焦在一个细小的物体上,相机会不会判断对焦到背景?这个和对焦速度无关,我认为也和镜头无关,应该和机身的算法有关。

 

  对焦精度指的是这样的:严格的讲镜头合焦只在一个点,也就是说任何镜头的景深光学上都应该是0。但是由于有可忍受的焦外弥散圆的的存在,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的模糊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说在一定范围内的模糊,传感器或者人眼是不能感知的。因此才会有焦外、焦内的差别。对焦精度指的就是镜头停住的地方的最锐利的那个点和我期望的点是否完全重合。

 

  现代相机上的马达大体上有三种,分别是步进马达、超声波马达和环形超声波马达。其实步进马达也不是全面差于超声波马达。关于这两个马达的原理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自己baidu吧。

 

  步进马达的最大好处是,廉价、耐用、设计简单,而且,错误不累积。坏处是,如果需要大扭力,那么马达本身会做的比较大。其实还是比超声波马达来的小的,只是,超声波马达,尤其环形的或者弧形的,可以将镜头和马达设计在一起,光学组件从马达里面穿过去,但是步进马达就不行了。还有一个情况是错误不累积,这很重要。错误不累积意味着马达的一次机械失调会在下一次转动的时候清零。同样,超声波马达的优点是转速低,扭力大,噪音低,用在镜头上空间小。但是,寿命短,价格高。

 

  现在相机采用的驱动镜头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分别是镜头马达和机身马达。机身马达都是步进马达,镜头马达则上述三种都有。

 

说回K1

 

  对焦速度上面,K1的机器有两种镜头驱动方式,一个是机身马达驱动,一个是镜头马达驱动。一般来说各厂家的机身马达都差不多大,采用的是步进马达。K1的机身对焦速度和D800这样的机器是差不多的,都不算快。但也勉强够用了。

 

  现在的相机系统一般都采用镜头马达驱动的方式,因此,K1+新镜头的对焦速度其实取决于镜头,而不取决于机身。一般来说环形或者U形超声波马达会有较快的对焦速度。宾得在镜头马达上的技术积累其实是落后于佳能和尼康的,所以,宾得的镜头对焦速度落后于佳能和尼康,但是落后的并不多,慢一点,也慢的不大。再说一遍,这不是机身的错。

 

  如果不是为了抓拍的话,其实是够用了,什么样的抓拍是它的极限呢?见下图

  我儿子侧方迎面跑来,大概有90%的成功率。下面连拍10张的结果,基本上张张都OK,这个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注意,我特意叫他从一颗树后面跑过来的:

 

 

 

 

 

 

 

 

 

 

 


拍飞翔的鸽子大概有20%-30%的成功率。

 

 

 

 

 

 

  对焦正确性上面,K1的对焦正确性达到了全幅机器的普遍水准。其实,无论是NC还是S,对于细微的拍摄物件,都是随便找一个方向对过去,算法选择性极低,但是加上芯片的算法选择性后整体正确性是大于50%的。

 

  宾得以前的处理是这样的:对于细微的拍摄物件,以前的宾得不是会对到背景上去,而是会犹豫不决。具体表现是会停在那里不知道往哪里转。这时候你需要人为给他一个方向,然后他才会开开心心的转过去。严格地讲这种处理方式的对焦正确性是0

 

  现在K1采取了比较大众化的处理方法,好与不好看官自评吧,我觉得是好。

 

下面来说对焦精度

 

  我曾经和NIKON的工程师聊过对焦的事情。


对方认为:
1、 机身驱动AF必然会有误差,因为螺丝刀的机械旷量导致的。
2、 镜头驱动AF理论上可以做到没有误差。

 

  先说说第一个,机身驱动。由于机身空间比较大,因此,一般厂家都偏向于在机身里面搞一个大扭力的步进马达。可以满足一般镜头的驱动力,同时降低成本,寿命还长。
问题是,噪音相对较大。

 

  其实噪音还好,最大的问题是,螺丝刀连接部分必须要有机械旷量。否则镜头卡上机身的时候就麻烦了。但是,传动过程中的机械旷量就导致了轻微跑焦。只是,一般来说厂家都会将这一点点轻微跑焦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不过,时间比较久的老镜头就不好说了。

 

镜头驱动的本质是互相通知


机身说:你还没合焦。
镜头说:那我再转一点,往哪里转?
机身说:往左
镜头说:速度呢?
机身说:低速
镜头说:可以了吗?
机身说:再来一点
镜头说:可以了吗?
机身说:可以了。

 

  这种对话一秒钟多少次呢?松下告诉我们,一般来说是一秒钟120M个对话,高级的是一秒钟240M个对话。一个完整的对话至少包含:可以了吗?往哪转?速度呢?你认为转多少弧度?跑焦就出现在“可以了吗?”的答复上。

 

  如果镜头或者机身其中一个是抵挡货,很可能机身给的答复就是“勉强就这样吧。”如果镜头或者机身都是高档货,基本很可能给的答复是“尼玛,老子是牛机+牛头,小样再给我转一点!”好了,所以,镜头驱动AF的时候如果发生跑焦一般来说是机身的问题。因为镜头只是执行者,机身才是判断者。唯一镜头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马达的精度下降了。我发现我又说了好多废话。但是上述废话还是有用的。

 

  从K3时代开始,宾得的对焦精度是能满足需要的。已经完全不是K5时代的宾得了。我手上的最大光圈镜头是*55 1.4,是机身驱动。对焦精度在我手上的K1上表现是还不错。
换句话说,我没注意到跑焦。

 

  OK,对焦说了这么多,总结如下:宾得的K1的对焦是相对于K3、K3II、645Z来说有改善,尤其是追焦的表现改善较大。相对于K5时代是有本质改进的。但是相对于其他的厂家,尤其是nikon,还是略有不如。如果非要定位,那我认为K1的对焦在所有全幅机器里面算中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头到尾完全被升级 佳能70D上手试玩
新手购买相机经验分享 | 适合初学者选择的单反相机
索尼A7RII 的报告
微单时代 |A7R2是个什么怪物?
尼康D5100 可支持人像曲线导入?
【相机评测】索尼黑卡RX1试用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