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保山青华海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美丽青华海·董力生·画)
如今的·青华海(范南丹·摄)
  如今的保山市民对青华海的喜爱程度从每天的游人数量已可见一斑。不过,大家所认识的青华海多半是眼前可见的模样。你了解青华海的历史吗?那些湖水浩茫,碧波荡漾,鱼群肥美,螺蚌群生的美景,那些历代文人泛旅垂钓的诗文典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耿老师一起去了解青华海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吧。
如今的·青华海
  按市区党委、政府决策、规划“大手笔”恢复建设的保山城青华海,由西湖、东湖、湿地公园、荷塘观光园和“哀牢部落”文化村五部分组成。首先施工的西湖,尚未完工但已美景如画,游人纷至沓来。晚间景色更加绚丽,彩灯映照红花绿树芳草地,远眺碧海阁楼,红黄蓝绿交相辉映,车如流水人如潮,从湖畔曲径、湖畔广场到丛林深处,尽是来自城市乡村的男女老少,舞乐喧腾,四处欢声笑语。此情此景,让上了年纪的老保山们在回忆对比青华海的前世今生中,不胜感慨。
过去的·青华海上的八条渔船
  青华海位于保山坝子中部、保山新城区“十”字景轴线的核心节点部位。它是远古时代哀牢古湖演变的孑遗部分。
过去的·青华海面的渔民鱼鹰
  民间历称东海子。明嘉靖年间,一代文豪杨慎被流放永昌(保山)数十年,与保山乡贤名士常游此海,有感于哀牢国君王肇基于海东哀牢山及海西九隆山区域的历史渊源,以极其典雅并极具历史韵味的“青华”二字命名,取“东极青华大地,上帝之长子”之意(《宋史·方技传下·林灵素》载:“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其帝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亦省称“青华”“青华君”)。其后在明代《读史方舆纪要》《景泰图经志书》、清《一统志》《道光云南志钞》《永昌府志》和民国《保山县志稿》等史志和水月寺碑文中,统称青华海。又因“此海介在自北而来直贯其中的东河(堤岸)两边,遂分东西二部,东河之西曰青华西海,东河之东曰青华东海”。
过去的·青华海上的少年渔船
  考古、地质等史料表明,在四五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整个保山坝子湖水浩茫,碧波荡漾,鱼群肥美,螺蚌群生,湖外群山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山野叠翠,众兽出没,禽鸟竞飞,哀牢居民分散居住在山腰若干台地之上。
  随着古湖出口(坝子东南鱼洞寺等地)的切割,湖水下降,山麓出露,黄龙山麓出现了哀牢国时代(战国至西汉)的墓葬和青铜器,西汉时在金鸡古城坡建立了不韦县政府。
  湖水再降至东汉、三国,南汉庄、白塔村等地带露出水面,在两地建造了永昌郡城和一些墓葬。再降至唐、宋,时人在太保山下建起永昌府城,并在坝子西、北、东山下部建起了一批佛教寺院。
  到了元代,河图陶官屯等低坡地带已埋下大批火葬墓。但直至元末明初湖面仍很广阔,明初驻保山的朝廷高官毛铉在《金鸡观稼》诗中说:“欲登哀牢山,先过金鸡村”,说明当时要从保山城步行去哀牢山,中间隔着汪洋恣肆的古湖,必须出北城门到板桥再经金鸡村,方能到达,湖面北达板桥以南,南达汉庄杨官屯一带。
  其后湖水加速下降,到明代中前期,湖面最长近30华里,宽一、二十华里,东河纵贯其中,嘉靖年间已分青华东海、青华西海。清康熙年间青华海已“在城东十里”,但仍“广(宽)十余里”。
  民国年间湖面收缩为:青华东海东濒青阳村、三田坝,西濒东河东岸,南濒小官庙,北濒东海子村;青华西海东濒打渔村和东河西岸,西濒红花村,南濒下马村(今幸美村),北濒枯树庄(曾改称新生村);周边沼泽广布。
过去的·青华海渔民常用的鱼篓
  明清以来的史志、诗文、口传材料一致证明,五、六百年来,青华海既是如诗如画的风景名胜,又是保山水产资源颇为丰富的主要渔场和优质藕粉产地。史籍记其“有江村水国,白萍红蓼之美景”。
  清嘉庆十九年(1814)保山知县、保山籍举人水其沂所撰青华海边水月寺玉皇阁碑记,说玉皇阁“布置严整,局势恢弘”,“登斯阁也……遥见碧水青华,萍天苇地,西横太保,东峙哀牢,皆有环拱捍御之状,况呼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四围香稻,烟景变幻,气象万千。消遣者钓月于斯,扬翰者题咏于斯,即流寓游官者亦无不揽胜于斯,岂非洋洋巨观也哉”。
  但现存记写青华海历代风光景色的文字大多为诗歌,我们可从历代诗歌中回望青华海。
    二十世纪中前期的青华海边水月寺
  毛铉《金齿八景》中的《渔村钓月》一诗,记写的是元明之交的月夜情境:
皎皎山吐月,沄沄水增波。水落月在天,天影相荡摩。借问持竿人,夜凉鱼反多。零露洒青箬,轻风吹绿蓑。归来夜将半,饮酒且复歌。即此以为乐,平生能几何!
  在洁白明亮的月光下,虽然水波起起伏伏,但是水清如镜,天影在水中摩挲摇荡。露滴洒落在渔人的竹叶帽上,轻风把渔人的蓑衣都吹绿了。毛铉手提湖鱼步行三、四公里回到城中住所时,已近半夜,但他还又是喝酒又是唱歌,青华海游钓是他非常欢畅的赏心乐事。
如今的·青华海
  过了近两百年的明嘉靖年间,杨慎用村寨名连缀成《保山村名歌谣》,其中的“柳巷红花瞧画眉,下马河图看打渔。”两句用了青华海周边的六个村名,从北到南都能看到人们在打渔。杨慎挚友、保山一代名士张含留下了两首青华海诗。
  一首是《泛湖》:
东村村外有东湖,湖上青山列画图。
沙鸨低飞田鹤远,霜葭齐发渚莲枯。
木兰冲鹭惊骄浴,属玉衔鱼饲弱雏。
自笑堕颠还放浪,风流江汉在吾徒。
  此次泛游,时在荷花已经开过、湖沼河岸的芦苇正在生发之际,碧水青山依然美景如画。低飞的是黑斑雁,远处有田鹤翱翔,木兰树丛中惊起的鹭鸶飞得忽上忽下,毛色黑里透红、长颈赤目的鸑鸶(属玉,水鸟)口衔鱼儿在给小鸟喂食……
  另一首是《有客约游东湖不果出》:
闻说湖东湖水清,荷花荷叶满湖生。
即教闭户从花尽,莫遣看花不尽情。
  这是荷花盛开的夏天,“有客约游”他立即闭门上路,但未能尽情未兴,“不果”而归,深感憾然和惋惜。
如今的·青华海湖边行道
  又过了一百年左右,江苏名士施武于明崇祯年间来在保山,写下了《东湖荷花》一诗:
永昌万山中,万派流清泚。
七月荷花开,山城明镜里。
  荷花盛开的雨季,不仅青华海水仍清如明镜,保山所有的溪、河、池水都是清澈洁净的。
  之后两百多年的清光绪中前期,主讲永保书院、被称“士林矜式”的保山朱紫街举人万允廉,和保山的秀才、举人、进士们常游青华海。他的《七绝四章》之二:
莲香深处荡轻舟,酒兴诗情满载游。
我是客人花是主,要从花里赋新秋。
  《又杂咏七绝四章》:
鞭丝帽影赋东游,两岸垂阳醒醉眸。
看到前川红不了,骚人争上采莲舟。
平川都是种莲花,十里香风万道霞
应有飞仙临酒客,好从深处泛仙槎。
高吟宛在水中央,襟袖风回遍惹香。
最是儿童不解事,要从花底捉鸳鸯。
谁从水面起楼台,云影天光妙境开。
俗气一丝飞不到,群仙真个上蓬莱。
  新秋时节,文人雅士们来到湖畔,看到彩霞映照之下的湖面红荷盛开,绿叶翠盖,香风拂面,岸边杨柳婆娑,争相登上游船,渐入荷花深处,满船酒香诗情,竞相吟咏高歌,他们的心境犹如登上蓬莱仙境、不染一丝俗气的神仙。
  到了桂花飘香的中秋节前后,万允廉偕同举人李承北、进士韦履洁、秀才李农山兄弟到三家村水云寺,游赏青华海,“濂浦(韦履洁)以诗记胜,余作此以和之”曰:
绿杨堤上走亲骢,笑我书生意欲东
菱叶翠牵桃叶渡,稻花香逐藕花风。
唤来船小怜波浅,话到农贫祝岁丰。
隐隐楼台浮出水,众仙齐上广寒宫。
凭临即此是瀛洲,云水光中用迹留。
竹叶翠低遮午日,桂花香满报新秋。
几年积愫初登岸,千里欲穷更上楼。
一棹夕阳归去也,此心浩荡寄轻鸥。
  他们骑马走过绿杨堤岸,眼见云水波光中菱角翠叶牵着低垂的桃枝影子,荷花香味交合稻花香味。他们召唤来了小船,在船上一路观赏景色,谈说农家生活,行近当时浮出水面的水月寺楼台。水月寺有名联“水色空明涵万象,月光朗澈照渚天”。大殿玉皇阁高大宏伟,飞阁流丹,是游人喜欢聚集观赏和瞻仰膜拜的地方。他们当即再上阁楼,观赏山川景色。
如今的·青华海(范南丹·摄)
  万允廉的另一首诗《轻舟一叶荡荷丛》,记写了他乘坐轻舟,穿过青华东海十里荷丛,来到三面临海的枯树庄水莲寺,橘叟向他讲述了当地围棋往事,他和住持杨翁下围棋,一直下到斜阳西下,倒影上窗,彼此乐笑不已。这首记述青华海区民间围棋活动的古诗,对“永子”研究颇有历史文化价值。诗文如下:
轻舟一叶荡荷丛,十里香花十里风。
橘叟围棋传往事,我今相遇水莲中。
斜阳倒影上窗棂,一局残棋最有情。
笑我几番呼负负,此番不让老仙赢。
  另一位光绪年间主讲永保书院的保山城东门街举人顾文熙,在他的十二首《永昌竹枝词》第四首中写到青华海:
城东六月正采莲,并蒂双双鸳鸯眠。
鸳鸯惊入碧天去,惆怅鸳鸯湖两边。
  采莲活动惊飞了荷花丛中的鸳鸯,鸳鸯被分割在湖的两边,十分惆怅,作者借水鸟写游人情愫。
  万允廉《竹枝词》也多次写到青华海鸳鸯,如:
新红花下睡鸳鸯,好梦迷离遍体香。
……
渔篙莫漫来花里,鸳鸯初酣最可怜。
  青华海古诗屡次写到鸳鸯,表明鸳鸯有一定的数量。顾文熙的另两首《竹枝词》和一首《打鱼钓侣》诗,写的都是渔事。
  民国年间,曾任嵩明、禄丰县长的保山城太和街人李景泰先生有《雨后晚步打鱼村看荷》诗:
晚景芳村好,荷花遇雨鲜。
红妆增袅袅,翠盖湿田田。
柳拂堤边影,波摇镜里天。
渔歌声乍起,舟掠夕阳烟。
  诗中的青华海芳村柳岸,波光水影,绿色的荷叶汪盛茂密,雨后鲜美的荷花有如艳丽的少女,在微风中朵朵摇曳,游船轻快地拂过夕阳烟水,收工的渔人放声歌唱,乘船游客弹奏的乐曲《渔歌》也时而荡漾湖面。
  滇西抗战结束后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青华海依然烟波荡荡,碧水悠悠,碧叶连天,红荷绽放,荷香四溢,水鸟浮游,游人或独泛小舟(保山人称黄瓜船),或三五成群,穿梭于绿叶红花之中,有的饮酒作诗,有的操琴高歌,流连忘返,并有渔民唱晚的悠扬歌声。
  青华海渔事的最早记录当属毛铉外八景诗,记述了元明之交的钓捕活动,并记其时已有渔村。其后记及青华海渔事的史志、诗文颇多。
  史籍记载,青华海产鱼之多为“保山冠”,近海村民称之为“鱼库”,打渔村居民十之八九以渔业为生。所产以鲤、鲫为多,青鱼、黄壳鱼皆名贵,白鲦、泥鳅和马鬃鱼,平日上市亦复不少。打鱼的方法有养放鸬鹚(鱼鹰,俗称水老鸦)、竹罩罩鱼、使鱼叉、下鱼篓、钓竿垂钓等。渔民用得最多的是前两种。鸬鹚羽毛黑色,能潜水,有些渔户养十余只,有的养到三、四十只,下水时渔民连续喊道:“老鸦老鸦钻、钻!”竹罩以荆条制成,漏斗状,形似羽毛球,长近二米。罩鱼多在清晨和傍晚,水波不兴,阳光斜照,容易发现游鱼踪迹。小船上的渔人手持长篙,悠悠然往来于湖河汊港之间,渔罩斜靠船头,豁口向前,一旦发现大鱼靠近便飞起渔罩将鱼罩住,插下竹篙把船停稳,捋起衣裤,两脚从圆口伸入罩内,将鱼夹起,继而又悠然自得地驶向前去。到周边“海子田”谷熟排水时节,农家妇孺们以帘子罩于水口,守之猎鱼,坐享而得,欢声四起。
  顾文熙《永昌竹枝词》第一首:
打鱼舟在打鱼村,打鱼人家打鱼喧。
只解打鱼街头卖,卖鱼买酒满瓦盆。
  《打鱼钓侣》:
秋分雨霁打鱼村,打鱼打罢月黄昏。
归来钓侣频频约,铜斗酌酒漫漫温。
  两首诗均记述了打鱼的场景。
  历史上的青华海,始终是利、害并存的,它既给人们带来了美好风景和鱼米之利,又给人们带来了“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的洪涝灾害。据府、县、市(水利)志和永昌府知府兼知县、后代理省长又任两届省政协副主席的由云龙《呈报兴修永昌各河水利文》记述,由于东河湾荡太多,迂回太大,中下游河身过窄,河堤单薄,农民筑土坝70余道漾水支车引水灌田,而来自保山坝东、西山的数十条支流,因山高坡陡,降雨时径流快速,泥沙冲填河心,大雨暴雨之年洪水更难宣泄,倒漫河堤,溃决四溢,海水暴涨,一片汪洋。
  民国时期青华海区平水年受淹面积27.9平方公里,最大洪水年受淹面积64.8平方公里,最大水深4米。1952年决堤23处,53个村寨被淹,大多数房屋水淹至墙脚,低矮处房屋被淹倒塌,村寨间木船摆渡;4万亩良田被淹没,1.42万亩颗粒无收。民谣广传:“东海子——枯树庄,六月七月洪水涨,马鬃鱼钻灶洞,螺蛳爬家堂;庄稼淹了无收成,赶街上城划小船”。
  保山历代地方官吏大都高度重视青华海区洪涝灾害的治理。
  早在明万历年,保山籍进士、知府侯康所撰《重修东河土坝碑记》中,就记有“东河径而南下;迩值大雨,两岸淹没,黍稻不登,公廪空虚,闾阎悬磬”,守令周萃认为“永昌田谷半出东方,水患未除,边储继籴,议赈蠲租,非久计也”。他督率“农工”修河岸50里,开坝80余道,立巡河老人17名,“雨河晏然,百谷告成”。
  清道光永昌知府陈廷焴撰《修东河碑记》说他到任时“适见东河决堤,田庐淹没,人民失所,急思修筑”,竣工后做出“每年岁修”的五条规定,年年促令查办。由云龙呈报的兴修水利文说,保山坝沃野平原,田土腴美,河海“利之所在,害即遂之……不能因以为利而又益之毒害也”,“每岁二三月之交必须修浚一次”。
  民国元年他主持开挖海尾,修整河堤,并另凿5米宽、3.3米深的大沟一条,“使海水得以畅流,暴涨时可免泛滥”。从清康熙到民国末年,先后九次大规模治理,均以疏浚、切弯、坚堤为主,逐渐排减积水,缩小了海面。
  1952年大灾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疏浚河道,培堤护岸,排洪除涝,使“沧海变良田”8900亩,30余个村庄基本消除了洪水威胁。
  1962年在东河源头建成库容7350万立方米的北庙水库,辟建东西干渠分流,大大削减了东河洪峰流量。
  20世纪70年代“彻底根除水患”,东河全线改直扩宽,筑堤植树,排干海水,青华海全部变稻田,保山学者有诗赞云:
蜿蜒曲折东河水,千古沧桑白浪涛。
洪涝灾殃成过去,丰功伟绩看今朝!
  但是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青华海周边的居民们,仍时常想起往昔美好湖泽的生态景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产业调整,承包原海区低洼地带水田的一些居民,陆续恢复零散的荷池养鱼并逐渐连片扩大,至2005年,种藕养鱼已达上千亩,并重现了一个二、三百亩的“青华海”,波光潋滟,碧莲红荷,锦鳞聚散,鸥鸟飞鸣,岸边芦苇、绿树,游人四时不断,一年一度的“采莲会”期间更是成群结队,泛舟湖面,穿梭在红花绿叶之中,情趣横生。
保山新地标·永昌阁(范南丹·摄)
  近年来,随着保山中心城区建设的快速发展,“青华海”作为历史上永昌——保山外八景之一,作为哀牢古湖遗址和新城区腹心部位的风景点,因其生态基底良好,水源丰富,荷塘众多,具有恢复建设的基础条件,被纳入了市、区两级的决策中,决定以此为基础重现“哀牢古湖”意境,构筑“山水田城”城市和城市中央滨湖公园,打造“城市绿肺”核心生态地标;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留住乡愁,打造人文景观地标;西与太保山文化景区相呼应,东与哀牢山旅游区相衔接,建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融城市、生态、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整体格局。

  青华海规划面积9000亩,西至青华海路,东至东环路,南至象山路,北至北七路。其中:
西湖面积1000亩,包括水域面积600亩,绿化景观400亩;
东湖1350亩,包括水域900亩,绿化景观450亩;
湿地公园1400亩,内含湿地水体500亩;
荷塘观光园4800亩,内含荷塘1000亩;
“哀牢部落”文化村450亩。
东环路以东至哀牢山,划定为青华海景观协调区,面积约6000亩。
  西湖水域南部建有以永昌阁为主体建筑的永子棋院,是集保山历史文化元素为一体的地标式建筑之一,而西湖也将成为集休闲、观赏和体育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东湖衔接西湖功能,是属康体休闲、文化展贸、生态园区。
  湿地公园将恢复哀牢古湖芦荡风情和湿塘绿洲意境,集生态、科普、垂钓与野营拓展为一体。
  荷塘观光园集湿地村落、荷塘游览、田园观光和手工艺品展贸于一体。
  “哀牢部落”文化村挖掘哀牢农耕、民俗、技艺等文化内涵,衍生其农产品、特色农具、土特产、美食、茶馆酒肆、民俗演绎等业态。
  由于东河和地形高低的分割,各园区分设水上游线和11个码头。
保山新地标·永昌阁(范南丹·摄)
  青华海曾有“渔村晚钓”“东海夜月”“打鱼钓侣”“荷塘观弈”等雅景。“荷塘观弈”指湖区内外围棋活动兴盛,并相传湖畔曾建弈棋阁,供人观弈。
  保山(永昌)生产的围棋子名为永子,永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以保山特有的南红玛瑙、琥珀等天然原料,用李氏祖传秘方和绝技熔炼、点“丹”而成,棋子细糯如玉而又坚硬牢固,手感冬暖夏凉,对着太阳照射黑子碧绿,白字红晕,因此明、清史书称赞“永子甲天下”,是棋中圣品,并曾作贡品。
  近几年恢复生产,已几度成为“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指定用棋,并在东南亚、韩国、日本、联合国展示交流。
  永子棋院(用地53亩)是对一这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主体建筑面积4542平方米,建筑总高度44.99米,外观五层,内部结构为九层,象征九五至尊,哀牢投归大汉王朝,《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天位即指帝位)。
  永子棋院的主要功能是围棋(棋牌)培训、比赛、永子与围棋文化展示。棋院之建,不仅重现了永昌外八景之“荷塘观弈”胜景,而且永昌阁的形式、风格参照和近似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岳阳楼),临水而建,山光水色,气势宏伟,巍峨壮观,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碧湖绿岛之上的永昌阁,是青华海的制高点和最佳观景台,登上阁楼回廊,远眺壮丽山川遥遥在望,近观旖旎风光历历在目。
  千百年来,江南三大名楼诞生了许多声名远播的名文名诗名联,崔颢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毛泽东手书其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色共长天一色”于阁门柱的王勃《滕王阁序》;北宋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壮志的《岳阳楼记》……江南三楼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我们期盼永昌阁这座新时代文化殿堂早日诞生名诗名文名联。

未来的·青华海规划
  青华海形将实现从历史上“赏荷、泛舟、垂钓、观弈”到承续乡愁的现代城市中央滨湖公园、“城市绿肺”生态地标的演进。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有人说,西湖是杭州的象征,翠湖、滇池是昆明的象征,洱海是大理的象征,青华海必将是保山的城市象征。但这一项目的后续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有待于市、区政府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来源:保山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云南保山永昌阁,实拍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赏陪你千山万水歌
永子棋院与古镇之桥
永子棋院游记:小小的围棋子,一黑一白间还有这般历史渊源
青约而至|清雍正•斗彩荷塘鸳鸯图盘
喻继高画荷,清风拂面!
白丁笔下的水墨语言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