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老人铭刻乡村记忆

老家村里老人中最后一个“文化人”走了。

前些时候,正月未过完,年味还未散去,便接到老家亲戚电话,告知本村徐塆的徐道生老人病逝。徐老与父母同辈,八十有余,已属高寿。

但我接到消息后,还是怅然良久,为徐老,也为承载着乡村记忆的老人日渐凋零而唏嘘不已。

老家村子尽管毗邻鄂东蕲春县城,但在解放前出生的,又进过学堂、粗通文墨的老人屈指可数。因此,会舞文弄墨的徐老在年轻时一表人才,加之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十里八乡就赫赫有名了。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无论村前村后哪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总会提前约请徐老主事。办婚嫁红喜事,都请他写喜联、记贺礼;办丧葬白喜事,也都请他写挽联、记账本。我家哥哥、姐姐的婚嫁,奶奶和伯父伯母去世,也请的是他。

乡邻们大多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但对“文化人”的尊重,浸润着我少年的记忆。

无论哪家办红白喜事,请徐老来之前就要在堂屋或门口摆上方桌,准备好笔墨纸砚。主家待徐老来后,立马泡好茶,还客客气气地递上烟、点好火。徐老坐定后,美美地吸上几口烟、喝了半杯茶后,才不急不慢地与主家攀谈,了解婚嫁者姓氏名谁,或亡者辈分、年龄、姓名等相关信息。问清了这些情况后,徐老沉思片刻后,一边打腹稿,一边徐徐裁剪纸张红喜事用红纸,白喜事用白纸、折成纸样,提毛笔、蘸墨水,从上到下,笔走龙蛇,一幅喜联(挽联)就一气呵成!他在写完后,往往会眯着眼睛,从上到下,端详打量一番后,不经意地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按照乡邻们的习惯说法,徐老“肚子里有货”。他的毛笔字在十里八乡都是数一数二的,更令人称道的是无论喜联还是挽联,一般都是嵌字联,道明了主角姓氏名谁,还结合家庭状况来题写,对联文字既工整,又妥帖。

办红喜事时,尽管只写一幅喜联,但徐老还要用红纸折成礼单、记贺礼,他工整的小楷毛笔字记录了乡里乡情,也见证了新人洞房花烛的喜庆!

办白喜事时,徐老就要忙一些,不仅主家大门要写挽联,还要给前来送花圈悼念的亲朋好友,题写花圈挽带。

无论红白喜事,主家不仅要好吃好喝招待一番,在他走的时候,都会送两包烟或给一个小红包表达感谢之情。往往在这时候,徐老既不客套,也不嫌弃多少,一概受之。那时候,农村普遍贫困,两包烟价格不过一两块,小红包也不过三五块,主家送的是情,表达对“文化人”的尊重;徐老收的是义,领会对“劳心者”的认可。

但遇到白喜事亡者属中道崩殂、少年溺水、自寻短见等非正常死亡或遇到主家家境贫寒的情况,徐老往往在忙完自己该做的事后,与主家也不打招呼,悄悄地溜了。待主家记得酬谢他的时候,已经不见他的人影子。

记得小时候,只要本塆里办红白喜事,只要有徐老来舞文弄墨,我都会凑上去,帮他打下手,更少不了满眼的崇拜、满脸的羡慕!尽管我后来在毛笔书法上毫无长进,但徐老或许无从得知,他受人尊重而流露出的惬意,曾经激发一位乡村少年读书求学的上进之心!

徐老在村前村后赫赫有名,不仅只是他毛笔字写得好、“肚子里有货”,有名士遗风,还在于他名动一时、自由恋爱的婚姻和他当接生婆的妻子在行走乡村几十年间播撒的爱心和广结的善缘!

徐老爱人姓张,年轻时候是乡村民间剧团的演员,自然有几分俊俏。在一次来徐塆唱戏时俩人相识,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不顾家人的坚决反对不离不弃,在上世纪解放初期、婚姻相对保守的年代,最终成就了一桩自由恋爱的婚姻。

成家后,他爱人就没继续在剧团唱戏,改行在生产大队当赤脚医生,专门负责接生。那时候,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孕妇生产全靠自然分娩,因难产而发生孕妇大出血、婴儿窒息的病例层出不穷。

但徐老爱人干一行、钻一行,艺高人胆大,行走乡村几十年,经她之手接生的,母子平安者为绝大多数;因此村前村后的人都称颂她为“送子观音”。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时,是她接生的;大侄女、二侄女在八十年代中期前后出生时,还是她来接生的。

只可惜恩爱夫妻难白头,天不假年,徐老爱人在二十年前、刚六十出头就因突出脑溢血,先他而去。

对这位将我接来人世的张阿姨,对这位行走乡村的“送子观音”,我一直心存感念、感激。记得母亲生前常说,我出生时胞衣(胎盘)破裂,是经过张阿姨妙手回春和精心医治,我才得以健康地活下来。

去年清明节前夕,我还专门到徐塆看望了徐老,并请他帮忙带路,到他老伴的坟墓前祭拜,祭奠逝去的乡村老人,追忆远去的乡村接生婆!

去年春天,徐老硬朗的身影、稳健的脚步,清晰如昨,然而不过今岁,老人已经远行。人不可能青春永驻,容颜不老,每个人都在经历时间的磨砺而渐渐老去。

乡村的老人,铭刻着乡村的记忆,如同乡村的活化石;但也经不住岁月风霜的侵蚀,渐渐风化。

为祭奠徐老,怀念张阿姨,追忆如他一般侠义衷肠、乐于助人、传承民风的乡村老人,是以此文,致以哀悼。

父母已去,曾经熟悉的乡村老人逐年凋零,家乡彻底成为故乡。然而乡村的记忆经年不变,我只想尽最大的努力保持游子之心来同故乡交流,不让曾经风云激荡、热火朝天、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湮灭在时间的尘土中,封存在少年的记忆中、中年的梦乡里……

- 作者 -

何新恩,七零后文青,生于鄂东农家,年少仰望先贤,求学浸润遗风,成年躬耕于矿山,执教于学校,今在体制内谋生,安身立命于心。踏实做事,本分做人,闲暇文字,聊以自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喜联也分男方和女方,学问大着呢
【百姓传奇】乡村“秀才”王步华 | 散文 王以太
乡村红白喜事“问事人”
精彩相声《红白喜事》,方清平把喜事说出了白事的风气,太逗了
活跃在京山乡村的“吹鼓手”
喜联衔[春晓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