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救救心理脆弱的孩子

如果孩子发烧生病,你自然会让孩子在家休息,或请假带孩子上医院看病,向医生求助;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是心情不愉快,或行为有问题,你会不会请假陪孩子去心理咨询呢?你会不会先问问专家的意见,再作主张呢?

据《法制日报》报道,在同一天,郑州接连发生三起中小学生恶性事件。一名12岁的少年因拒绝学拉小提琴而悬粱自尽,一名8岁的小学生因害怕上学而跳楼自杀,两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离家出走被歹徒砍伤。

三起事件,起因虽不尽相同,但几个不幸者心理素质之脆弱,则是通病。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点压力,烦躁、焦虑、沮丧,心理失衡一下子就发展到难以自控的程度。他们像陆地缺少植被一样,内心深处也是一片荒漠。

据悉,心理疾病已跃居世界十大疾病排名的首位。目前我国的心理病人约1600万三分之一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

前年寒假刚结束不久。由天津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组织的一些知名心理医生进行的义务咨询活动,在耀华中学礼堂如期进行。在短短的4个小时里,不足10位心理医生竟接待了超过400名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记录在案的病例就高达243例。

这些心理专家总结指出:

当前的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厌学和考试恐怖,90%以上是由于忧郁、焦虑、自卑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孩子们的智力原因

据估计,我国20%一30%的家庭有心理精神问题,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那么,郑州市的悲剧还将在各地上演。对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几个人自杀,不过是几十万分之一,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可怕。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能不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为什么如今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相当多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一天比一天差呢?专家们指出,孩子们的心理障碍形成不是孩子们自己的事,而是在校的沉重学业,在学校缺乏感情上的关怀,在家里又接受了家长们的心理负担的转嫁和压迫,久而久之形成的

天津市某全国重点中学的一位高三学生陈某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

“我们觉得自己心里被许许多多的东西挤得满满的,这些东西归根结蒂是以家长和学校对我们的高期望值为核心。家长辛辛苦苦为我们提供物质,煞费苦心为我们规划着未来,我们就要服从他们的规划。家长的规划还没有眉目,又有了学校和老师的规划。唉,哪里还有我们自己可以自主的思想空间。我们渴望和家长和学校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不是想在沟通的前提下再研究怎么去实现他们的规划,而是想断然对他们说‘不’……”

他叹了一口气:“唉,您说,这可能吗?这辈子还可能吗?”

这个18岁的男孩显然被自己的想法困扰很久了,他拿出一个剪报本,里面有他搜集的有关这个话题的近百篇从报刊剪下的文章。

经他分析,吃惊地发现,尽管这些文章在呼吁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在呼吁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重视,在呼吁关心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呼吁交流和沟通,果然都无一例外的归结到一个主题——如何让孩子承认和接受学校与家长的绝对权威!如何让青少年承认和接受学校与家长那种恪守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生活经验,如何让青少年变得更听话!

他说,他还要继续搜集和分析。

可能,这个剪报本是他唯一的自主。也是他心理空间的一方唯一可以自主的天地。

然而,在这方空间里,充斥的仍然是沉重、被动、忧郁和茫然,仍然是不利于他的心理素质健康成长的灰色因素。

这个剪报本中有个他极欣赏的故事。

德国的一位著名大律师,他的愿望是想让自己的爱子也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护法斗士。

一天,16岁的儿子对他说:“爸爸,我不愿意读书了,我要去做个木匠。”

这位父亲很平静地说:“你先考虑两天,然后咱们再细谈。”

两天后,父亲认真地听了儿子的思考,他又平静地说:“儿子,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儿子说,需要父亲为他购置木工工具。

两年后,儿子又说,他要去读书,去进修美术和设计。后来,儿子成了一名出色的木匠,他设计制作的家具成为高档的艺术品。

陈某问:“中国存在这样的父亲吗?”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邱仁宗教授说:

“心理学研究在中国曾经被中断了30年之久。现在,心理医疗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热点’,这里面严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掌握的有关心理治疗知识是否符合现代科学的认识。心理治疗不是进行社会生活经验的训教和开导,而是以尊重人的心理特性为前提,启发他排除不必要的干扰,维护心理的自然、健康。我认为,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到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是‘道’,父道、师道、男女人伦之道,反其‘道’而行之,就不再是心理学的科学认知问题,而成为了伦理道德问题。现在不少人看青少年,穿也不对,玩也不对……这里面就有家长、学校、全社会对待青少年的‘心理空间’的问题。不能够从科学的认识上去尊重青少年的心理特性,而要以自己的观念去‘塑造’他们的心理条件,这是很冥顽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成的矛盾。”

专家的看法可能太“文化”。但是,却具有就事论事所难表达出的深刻。

其实,青少年心里很孤独。独生子女、城市空间的拥挤、电子学习和游戏机器的充斥、学校里课程的紧张和老师专注于严肃教学、家长对于人际关系紧张的体验给他们的耳濡目染,学校和家长对他们的管教,来自他们内部的学习上的激烈竞争……

这些,都在他们虽然不乏和伙伴疯玩疯闹的表面现象下,促使他们的心理对于人际关系形成恐惧,而使他们的心理蒙上了厚厚的孤独阴影。

他们很自卑。学校和功课似乎决定了他们终生的胜负,老师和家长以及其他成年人总是比他们更正确更权威,有时,这种自卑还转化成自高自大甚至自私。

美国《发现》杂志最近评出了21世纪威胁人类生存的 20大危险,心理疾病也是其中之一,余者为:行星撞击地球、太阳风暴、邪教、洪水火山爆发、地球变暖、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技术灾难、战争、环境问题等,足见心理疾病之不可忽视。郑州的消息已证实了这一点。血的教训提醒我们:应采取更多的措施,防止类似的悲剧再现。

及时发现。据一位心理咨询工作者说,最令他们感到痛心的是,相当多的问题孩子是在有关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时,才被送来咨询。这一方面表明我们的心理咨询机构工作展开尚未全面、普及,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我们的家长只重学习成绩,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科学手段。

从表面上看,孩子的问题是学业问题或由学业引起的相关的行为问题,但其中隐藏着的却往往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没有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注意孩子心理品质和素养的培养,造成孩子心理承受力差,受不起挫折失败;学习无动机或动机失当,使学习动力缺失或难以持久,即使一时不出现问题,但时间一长,必定漏洞百出。这时,如果小洞不补或小洞乱补,等小洞成为大洞难补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有趣的是,在心理咨询的内容上,与家长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业之上不同,中小学生中主动求询学业问题的只占了相当少的一部分。他们大多问的是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好朋友吵完架,如何打破僵局,重归于好?”

“交笔友是不是更安全些?”

“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或女生)怎么办?”

“老师对我有偏见,我能改变老师的看法吗?”

“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多给我一点自主权?”

......

这些是学生们常提出的人际问题。这一方面暴露出了我们学校和家庭教育在这一领域的薄弱和匮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学生们来说,人际问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学业问题,甚至是他们心目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

如今,教育界和一些报刊正在讨论是否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和如何进行性教育的问题,但愿专家们能早日拿出良方。不过,在此之前,还是应当先抓一抓中小学生的人际态度和人际能力的教育吧。

有这样一个个案:

一位刚进高一女中学生突然有一段时间心神不宁,回家常与母亲说讨厌男同学,不愿与男生交往等。父母担心孩子心理有问题,特地带女儿从郊区赶到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求询。在一个多小时的询谈之后,这位女孩释然而归。原来她对初中班上的一位男生心有好感,进了高一后因班级工作的缘故,她与他有了较多的接触,女孩担心自己会陷入情网,影响学习。于是,整日忐忑不安,不敢与那个男生接近,进而发展到不敢与所有男生交往。但单纯的压抑又令她倍感苦闷,只好以“男孩子都不太好,不可接近”为由来说服自己。正是由于及时的心理咨询,交流探讨异性交往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位女孩一解心结,在增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重新专注于学业,更避免了诸如异性交往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的发生。

像这样的由于父母有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从而避免孩子心理问题恶化的例子不少,然而反面的例子似乎也相当多。

这里就有一次失败的咨询经历:

一位17岁的职校女生,由于父母平时只重孩子的生活,忽视其心理变化,结果这孩子囚交友不当,加入了不良团伙,从跳舞、从外过夜、辍学、出走,最后因卖淫被送劳教 2年。这最后的剧变只不过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完成,但整个蜕变过程却已有两三年的时间了。等粗心的家长发觉想依靠心理咨询师的介入进行干预和阻止事态恶化时,为时已晚。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花季少女经过最后的加速蜕变,成为悲剧的主角。伤心的母亲在经历了这番煎熬之后,憔悴心碎,逢人便唠叨:“我真后悔,早注意就好了……”

“情商”教育。现在,国外一些公司招聘员工已开始注重“情商”,通过对个体情感商数的评价,考察其个性品质、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情况。其实,我国的心理学界早就有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传统的智力测试,除了有助于早期鉴定高智商或弱智儿以保证他们接受相应的特殊教育外,对一般人意义不大。而靠有效的方式,优化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和提高他们的“情商”,反倒是一条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渠道。

然而,从心理保健和心理发展角度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做得极其不够的。自我探索活动,自我意识的形成,心理承受力的培训,以及人际交往观念和技巧、能力的指导,这些与个体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究竟有多少人重视了、又有多少人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了?

一位心理医生主持过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历年的中学生心理训练营。1994年是首届冬令营,当时的营员们至今还给他写信,说那为期5天的短短训练令他们受益匪浅。当时有位胖胖的职校男生,他的家人送他来咨询,由于过度的宠爱和保护,他胆小脆弱,经不起挫折,人际关系很糟糕,社会成熟度很低,幼稚得像个初一初二的孩子。在作了一番心理咨询后,心理医生建议他加入心理训练冬令营。

五天里,在同伴和主持人的不断激励和支持下,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为别人说他胖而心生不满,他开始勇敢地与陌生人交往了,最后,他被所有的营员评为“进步最大的营员”。

在营末总结会上,他主动发言说:“开始第一天,我真想逃回家去,可后来我坚持下来了,我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以后再有这样的活动,我还想参加……”

现代医学,已经把注意力从单纯的治病、防病转移到了强身健体之上;现代的心理健康学也早已从过去的治疗少数的心理疾患,预防心理障碍,转到了心理发展领域。现代人在利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帮助自己保健之外,更应利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手段,积极地帮助自己改善心理素质,发展自己才干,挖掘自身潜能。

如果家长或教育工作者依然把自己的认识水平停留和局限在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再作对策,无疑是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在这里,给做父母的你出个测试题:

如果孩子发烧生病,你自然会让孩子在家休息,或请假带孩子上医院看病,向医生求助;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是心情不愉快,或行为有问题,你会不会请假陪孩子去心理咨询呢?你会不会先问问专家的意见,再作主张呢?

我想,不少家长会让孩子们忍耐些,或干脆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小题大作,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草率处理了事。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胡乱猜测,因为在我的咨询经历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会提议咨询员是不是可以在休息日或晚上接待他们(你会这样给医生提要求吗),而不是考虑在第一时间给孩子提供帮助。

其实,人的心灵更需要关怀。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心灵残缺了,又怎能有所成就呢?也许他连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正常人都成问题。这一点,是所有教育者和家长需要谨记的!

- 作者 -

专家说事,是一个专家团队,作者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和教育心得,借鉴国内外典范事例和先进理论,深入浅出,对日常生活中父母们经常发生的认识上的误区、方法上的错误以及种种疑难困惑做了细致的探讨与分析,并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供父母视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青少年心理咨询,如何读懂孩子的心?
青少年一般会面临哪些心理问题?
心理科普 | “孩子不听话”或许是一种病
青春期的秘密|2022年值得家长收藏的好文
青少年早恋、叛逆、沉迷游戏,家长面对孩子心理问题,该怎么做?
感觉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该如何向家人求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