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贻琦:“吾从众”背后的坚持

吾从众?!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文│无文君

落下这三个字时,仿佛又看到了先生不缓不急的温润笑意,打破时空的桎梏,存留着永久鲜活的感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国势动荡危如累卵,宣讲民主和自由的人们大声疾呼,希望唤醒这个迟钝沉睡的帝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也给予知识分子特殊的气质。

鲁迅以笔为枪掷向浓郁的黑暗,闻一多振臂高呼群情激奋。

人群是激进的高亢的,但只有梅贻琦先生,拄着张伯伦式的拐杖,不疾不徐,缓缓而至。 

正如陈寅恪所言,他确实是一个“谨严而话少”的君子,在周围一片喧哗,争执不休中,他的寡言显得尤为可贵,当谈到做校长的心得时,他说道:“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

诚然,他用一生的笃行完成在这条教育之路上初始的诺言。

 先生一生温和但不软弱,追求民主却不畏冲突。1933年1月6日,学生自治会向学校要求缓考,理由并不是抗日救亡,竟是懦弱的“平津动摇,人心骚动,日方态度未明,时局瞬息万变,同学们爱国有心,避危乏术,忧心忡忡,不可终日。”

梅贻琦断然拒绝了这种要求,回应道:“ 今国势危迫,不能以躬执干以卫国家民族者,必须于可能范围内努力进行其应作之工作。若以赤手空拳为尽先避难之口实,则平津数百万之市民孰非赤手空拳者,若皆闻风先避,则鱼烂土崩,人不亡我,我先自亡矣。” 

他不是反对学生参与政治,只是拒绝学生在大时代面前的自私和退缩。

比起另一位写下“华北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蒋南翔,梅贻琦的政治姿态是暧昧不明的,他的原则不是忠于某党某国,而是独立学术,是大师大学。他始终是一个权衡者,在政治斗争的风暴中,取得自由与安全的平衡。

学生曾作打油诗来模仿梅贻琦的说话语气:“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仿佛恐怕不见得。”

 只有在多年之后,我们才能理解,他每一个不确定语气的背后,是多么的斩钉截铁。

梅贻琦一入校就把自己抖落个干净,他把理想和抱负坦诚布公,说:“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我所谓特殊地位,并不是说清华要享受什么特殊的权利,我的意思是要清华在学术的研究上,应该有特殊的成就,我希望清华在学术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

这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君子显露了他在大学教育上的见识,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月庵先生向来主张包容并蓄,坚持学术自由,更何况他将自己放得极低,坦言不过是个给教授端端茶水的人物,因而才有了那首著名的打油诗,才有了“吾从众”的箴言。

但当他面临教育方针上的意见相左时,无论是在清华园还是在新竹,他都不妥协。他所主张的通才教育和学术自由,至今都是为后人追慕不已的通衢大道。

殊不知他为了维护这条至纯至正的道路,几多奔走转徙,担负了莫大的荣辱和责任。 

1928年被任职为清华第一任教务长,1931年在风暴中心走上了清华校长的位置,他平和淡定而又坚韧守正,将一生奉献给清华,保护幼小学府艰难生长。

 这条教育兴邦的路,道阻且艰,他行走其中30年,矢志不渝,方终成垂范。

 

作者简介丨文无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传奇人生
梅贻琦
“清华”何以为“清华”
涕泗交流读大师
清华校长总被赶,他为何能稳坐17年?校长:我姓梅,没人愿倒霉!
他用8年时间,将这“破烂学校”带成国内顶尖学府,培养无数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