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道初阶-中医辨证论治实用步骤与中医AI引擎

编者按:

看的懂并且有志参与的可以私信。

正文:

绍强:

老师,能不能分享一下您辩症和治病的一般思路?

時雨:

我的思路都是内经给的。内经说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辨阴阳。

察色是看脸色看四肢看身上体表状况,是胖是瘦,是胀是瘪。比如说五色对五脏,奇怪的颜色出现在奇怪的地方,就说明本来该在五脏里干活的一小团细胞逃工了,随着分化滚动到了体表,要么是脏里有异物占了地方,要么是阳不足没管好这些细胞让它给跑了,就像各种痣,它们其实都是肿瘤,也都有癌细胞在其中,只不过非常少,一般的实验室也几乎不可能去化验和证明出来。

那按脉是摸手脚和脖子的脉,这个脉理呢,其实不需要跟江湖传说那样搞的那么玄,一开始你们就看寸口脉,也就是手腕,浮沉大小迟数六个指标,足够了。手腕上的脉是太阴经气,气为阳,浮代表阳跑到了偏表层,沉就是偏里层,为什么阳会跑偏了呢?那必然是有邪占了好位置,浮是新病,沉是久病。脉大代表正在运行的阳量过多,小就代表量太少,迟是慢,效率低下,数是快,代偿自救。过与不及都是问题,只有常脉是好的,常脉就是一切都不偏不倚,你们基础好的可以去参考平人脉象论,还有六节藏象论里的关格,如果看不明白也没关系,临床多了就能理解了。

当然也有脉证不合的,属厥阴病,因为病在肝和心包,阴阳耦合上出了问题,所以脉象不按套路来,这时候最好找别的线索。也可能是前面的医生乱来,治成了坏病,短期内也会脉证不合,所以说脉证不合为难治。

那么察色就是察阴,按脉就是观阳。察了色按了脉,心里有了粗浅的推断,这时候不要妄下结论去瞎猜瞎说,也不要学那些大师三十秒看一个病人,我们要去详细的问,患者是信任你才找你看病,一旦你决定了要为这个人诊疗,就一定要尽力,还要量力,没把握就别乱试,让后面接手的人更难办。

实际上病的定位要花很多精力去搜集各种线索,问情绪、二便、胃口、睡眠、体温、性征,问汗吐、问痛痒,按着子午流注来问作息和发作时间,要结合季节气候,不是让你算什么五运六气,简单的就可以了,听他讲话的声音,还要考虑他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因为很多患者其实不知道你想问什么,你得辅助他给出有效的信息。

最后经过整理,正推逆推,十二经各有所苦,每个线索都必有原因,要去找到对应的是哪条经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每个结论都是经过多个角度的逻辑推理才能出来的。

不过实际上我不太去分十二经阴阳,十二是一个阈值数,不宜再分,所以现在很多人在十二经基础上再分阴阳,说什么肾阴虚,脾阳虚之类的,其实都是有问题的,造成了后世各式各样的诡辩。比如你会发现很多医生肾阳虚和心阳虚症状分不清,也找不到肝阳虚等等。

我就六经,六经各有阴阳,就分成了十二,够了。比如说少阴经,心肾一阳一阴,病寒,在骨在里就按阴病,病热,在脉在表就按阳病。太阴经,肺脾一阳一阴,病湿,在肉在下就按阴病,病燥,在皮毛在上就按阳病。

那么内经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所以伤寒论里大多都是阳药。多说一句,许多人读伤寒会有误解,认为伤寒六经和内经六经不是一回事,或者什么足六经不会传给手六经等,其实伤寒论之所以叫伤寒论,就是因为它主要在讲六经伤于寒,或者说伤于阴以后会出现什么症状,这个问题历代医家多有争论,各种派别之争也多出自这里,其实我们觉得没什么好争的,温病条辨写的不够好是事实,但也不能硬说伤寒包治百病。

比如说太阳病篇主要都在讲膀胱经病,为什么不讲小肠经病?因为它是伤寒论,太阳经里小肠经在上为阳,膀胱经在下为阴,所以主要讲膀胱经病,不讲小肠经病不代表它不会生病。不过少阳和厥阴不太好从症状上分阳病阴病,因为它们是阴阳枢纽,胆和三焦是通过调节内分泌来平衡寒热燥湿等对立关系,肝和心包是粘合阴阳,所以它们出问题不管在阳还是在阴,症状都是阴阳反复交变,往来寒热、四肢厥逆、阴阳离绝。反正少阳病你们可以优先考虑柴胡剂加减,厥阴病可以看他症状交变的位置、快慢和幅度大小来辨阴阳,如果实在判断不来,就去看白细胞,白细胞增减的快是阳病,慢是阴病,当然了,很多人是被化疗药打压免疫造成的白细胞猛减,或者打升白针猛增的,这些是干扰而不是身体的自然表达,需要加权计算。

基本上我不建议大家去按什么肾阴虚脾阳虚之类的路数来思考,其实最早的十二经阴虚阳虚这些概念,是古代有些医家为了让老百姓容易理解而造,是降维后的概念,确实老百姓觉得更直观了,但这样做也导致了很多信息量丢失,作为医生我们不应该去跟着老百姓降维。

那刚才在讲病的定位,定位完以后要分虚实,江湖上总说虚实,什么叫虚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这是说五脏病。虚就扶正,也就是补,实就攻邪,也就是泄。攻邪是打仗,要十而围之,倍而攻之,要疾如风,要进攻如火。那补是养兵,要持续的一点一点慢慢来,要徐如林,要不动如山。

那最后要知轻重,病的程度轻,就直接给药,病的程度重,就往上下游用药,也就是泻南补北。中医是很灵活的,病重的时候不能硬往病灶使劲,像那些动不动上百克附子给下去,豪赌一把,不成功便成仁,典型秦川人的牛脾气。那么攻邪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因为那是短兵相接见真章的事情,要胆大心细,要真正做到一剂知,二剂已。就相当于两兵较量,十万对十万,你畏畏缩缩不敢打,几百几百的上,能打的进去吗?但也不能乱上,兵法云未战而庙算者胜,你必须先辨阴阳,探听虚实,权衡轻重,知己知彼,制订稳妥的作战计划。

方式来说,攻邪无非汗吐下,各有适用场合和禁忌,和解就相当于割地赔款,换来一点韬光养晦的机会,咱先养好了再跟你来。补的话,最大的原则就是要持续而温和,不能求快,真正好的补是吃下去没什么感觉,时间长了才能感觉到体质的变化,所谓的大补其实是用来救急,都有代价。另外通常都要先攻邪才能补,因为补能恋邪。

小川:

谢谢老师,思路真的很清晰。如果每个中医都能这么负责,思路都能这么清晰就好了。可惜老师现在不做医生了,这可是中医界的损失啊。

時雨:

也只是概括的说说,现在人工化学物质太多了,所以其实临床上干扰因素很多,中医举步维艰。以前我们临床的时候看到患者爱吃西药爱打针的,说他也不听的,我们都不治,因为治了也白费劲。有位老人家,我们治了两个月刚见好转,结果家里人跟他说趁现在体力好了,赶紧去化疗,看到患者又被搞的半死不活躺在那,我心里比他更难受。包括爱吃猪杂牛杂的,戒不了的都不治,因为这些吃饲料添加剂催大的,内脏里堵满了毒药,包括那些牛奶、维他命、保健品,还有其他添加剂很多的深加工食品也一样。另外就是用化肥和农药种出来的粮食蔬果,包括转基因等等。

不过这些事情,建议大家不要涉足太深,也不要去辩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中医要想振兴,首先要有制度和政策,我听说国家要搞医疗分级,或许可以按治疗阶段分,有真材实料的中医在三甲医院负责辩证和攻邪,几副药搞定以后,附上一些指导意见再转给社区医院或保健诊所去跟进后续的持续进补,等到补的差不多,要进到下一阶段的攻邪,再转回去找三甲。做个系统统一数据格式让他们能方便的互通信息就可以了,但关键是要建立合适的分配机制。因为攻邪阶段的几副药根本不值几个钱,如果有料的医生们承受大部分难点和风险点,却无法获得对称的回报,还要看着那些卖滋补品和医疗器械的人猛赚,那就会不平衡,进行不下去。不过说到底,医生能做的还是很有限,最终还是得逐步向大众普及人体和中医知识,让他们懂得病从何来,如何及早发现和调理,至少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那生病了医生也好处理很多。

阿靖:

老师,我们有没有可能用人工智能来实行中医辩症?就像伤寒论里那些辩证点,我们把它提取出来建模,把大量的病例体征数据输入到引擎里让机器去学习是否可行呢?

時雨:

我觉得是可行的,导入足够的数据跑个几年,它就能相当于一个有上百年经验的超级老中医,而且可以完全去中心化。事实上若干年前我们在德国就成立过一个小组搞这个,最初也是从伤寒的辩证点入手,但是后来发现它里面有些概念和我们现代人的词汇表达有出入,要原汁原味地翻译成老百姓能理解的语言还挺难的,什么心下痞啊奔豚气之类的,尤其当时都是用老外做测试。另外伤寒里对脉象证据的需求还是挺多的,我们很难通过设备获取患者准确的脉象,导致了采集到的数据噪声很大,所以后来改成了另一套建模标准,用语更直观,采集更方便,定位也更精准。不过新引擎没搞几个月就考古去了,引擎也没有完成,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找找以前的资料给你看。

不过即使做好了,估计也不会轻易被承认,因为这可是会革了一大批人的命。不被承认你就很难找到足够的懂中医的人去操作,因为引擎在前期学习度不够高的时候你只能用人工辅助,所以路也不会太好走。也可以考虑私下提供给一些执业医生作为一个工具一边收集数据,或者干脆以中医养生调理之类的名目来做,用稍微有点药性的食材,悄悄的把老百姓的病给治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深度讨论|360度伤寒训练营内部资料
《伤寒论》必学条文背诵班【坚持打卡第28天】
术数与《伤寒论》中的脉法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论治---郝万山讲伤寒论(三)
平脉辨证与经方运用(一)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05讲:《伤寒论》中那些平庸的影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