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溪凉米线是谁发明的—文化—玉溪新闻网
玉溪凉米线是谁发明的

http://www.yuxinews.com 2013-03-04 22:43:14 分享到

    高鼓楼原名扶元阁、聚奎楼。所谓“扶元”就是希望北城的学子参加科举考试,托魁星之福成为解元或状元,光宗耀祖,为北城增添光彩。“聚奎”就是聚文章魁首于魁星门下,文运昌盛,人才倍出。

    陈表是玉溪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曾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被称为“铁面御史”,远近闻名的玉溪名吃凉米线据传就是出自他手。

    陈表陈公祠位于红塔山右后侧下灵秀,村前小溪流淌,右邻农舍,四周青山,境地清幽。陈表曾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被尊为乡贤之冠。

    古楼之上,楹联、暮钟交相辉映,在现代建筑设施的包围中,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顾世丹  文/图)

  建楼阁期盼当地文运昌盛

   在今红塔区北城街道,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雄楼杰阁,原名扶元阁,始建于元代或更早。据记载,它为“明朝重营,清代续修”。

   行走于阁楼附近的村道之中,家家门庭紧闭。在狭窄的村道旁时常会看到年久失修的老宅,宅前一些上点年纪的老人趁正午阳光照射到自己门前时,从昏暗的老宅内抬出一把看上去黝黑发亮的椅子放在门前,扶着倾斜的门框慢慢地坐下,在阳光的沐浴中悠闲地看着来往的行人。

   说起位于此处的这座阁楼,当地人都习惯性称其为“高古楼”,今楼门也悬挂“高古楼”匾额。而有的文献中称为“高鼓楼”,其同指一地。

   高鼓楼建筑奇巧,金碧瑰伟,为重檐二楼一底攒尖屋顶木结构建筑,木雕工艺精湛。民间故事《高鼓楼与峨眉山》,在省内外群众中广为流传。该楼不但以高出名,而且抗震能力强,建筑结构别致。

   据了解,高鼓楼在历史上曾是一座“文楼”,和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记载它由来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在玉溪元代或更早的这段时间内,由于当时居住在此的汉人不多,在文化上难以形成系统的汉文化圈。而高鼓楼原名扶元阁、聚奎楼,都与科举考试、魁星点斗有关。阁楼之废兴关系文运,因此,当时对于没有形成以汉文化为主导的地方来说,修建象征儒学的扶元阁后,它的作用并无太多人在意。

  而到了明朝沐英平滇后,为了要在思想上进行统治,所以对云南进行了大规模的汉族移民,而汉文化也随着移民的到来慢慢成为了云南的主流文化思想。在此前提下,扶元阁因属汉文化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现,因此变得非常重要。此时的儒学已经开始兴起。清代,是云南儒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汉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了云南的文化主流,文昌、魁星祠庙获得了大量修缮、修建,反映出云南儒学的大发展。因此,才会有记载中的“清代续修”,而阁名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玉溪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就在高鼓楼兴建的次年,据相关资料记载是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北城人陈表即高中进士,成为玉溪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在民间,人们确信这是因修建了高鼓楼后,玉溪子弟受到魁星爷的保佑,才使陈表中了进士。因为,明以前新兴州(玉溪)未出过进士,期待人才辈出的北城乡绅募捐钱财,察看风水,最终在北城中心兴建了一座阁楼,意在要有高瞻远瞩的胸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在陈表中进士后,也使得玉溪人引以为豪。此后,到清代北城人郭伟、马椿龄等人又相继中进士。由此看来,陈表似乎对玉溪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500多年后的今天,这位曾被当地人奉为楷模的人物,在世人心中还能保留多少荣耀呢?有的认为陈表是北城人,有的则说他是灵秀人。穿梭于高鼓楼附近门庭紧闭的巷道,每每看到在路口歇息的老人,记者便会上前了解有关陈表的其人其事,但遗憾的是他们已说不清楚。在记者说出陈表为明朝人时,老人们则表现得很意外,说:“时间太久了,我们也没听老辈人说过。我们都不清楚,年轻人就更不知道了。”

   据记载,陈表字献忠,号草池。明孝宗弘治三年生于玉溪,从小聪明慧敏,15岁时同他弟弟到晋宁县盘龙寺读书,成绩优异。但因家境不甚宽裕,读了几年书后,就回玉溪私塾教书,颇得好评,当时人们称他“课士有方”。嘉靖二年他赴京考中进士,这在新兴州历史上是破天荒出了个进士。在其登第后,就被任命到浙江当了七品县令,嘉靖十一年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其为官清正,不畏权暴,很有清官气派。

   据载,当时朝中大学士夏言的侄子任淮安府太守,倚仗其叔父势力贪赃枉法,地方官吏慑于其叔官高位尊,不敢过问。陈表巡视淮安时,许多人都劝他少管闲事,以防结怨于上。而陈表却说:“吾今者代天巡狩,讵可容私……非种不锄,其如生灵涂炭何?吾职宁休,民害必除!”其后因治罪淮安太守,名声大振,被民间传颂一时,称他为“铁面御史”。

   由于明代嘉靖政权腐败,统治阶级党争激烈,像陈表这样为官耿直敢于犯上的人,当然为当权者所不容。于是他只当了一年不到的御史,便被解官南归。

  玉溪凉米线的首创者

   陈表回到玉溪后,因对朝廷心灰意冷,没有再做官,就在家中讲学。这段经历,关于他回乡后的住所资料中并无详细记载,记者经翻阅后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清代康熙辛卯后裔建祠于上灵秀村。其后,陈氏族人在聚居的下灵秀又建祠。”

   按照传统,通常祠堂都是建于逝者生活的地方,由此看来,陈表到玉溪后也许就住在灵秀村。而记者也行至下灵秀村并找到了其后人。72岁的陈金喜告诉记者:“我称陈表为老祖,算起来我已是第14代孙了。关于老祖我们后人并没有太多记忆,因为时间太久了。现在人们大多忙于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对这些都淡忘了,但清楚老祖回来后曾兴修水利。当时,玉溪坝东部干旱严重,于是他亲自察看地形,在灵照山下修涵洞引水灌慨,受益面积达1000多亩。”

   相传,凉米线就和他修水利有关。陈表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天不亮就上山,每天非常辛苦。在辛苦之余,陈表更多的还要考虑不断改善大家的伙食,由于他们经常吃热米线吃腻了,就想换成凉米线,改变一下口味。他取新鲜米线,拌入芝麻泥、香椿水、盐水、特制的酸汤等制成凉米线,送给大家品尝,其味道清凉酸辣,香郁鲜美,大家胃口大开。凉米线食用、携带均方便,并由此传开,成为人们上山劳动或出门踏青的美味,传承至今成为玉溪有名的小吃。

   据了解,在解决了水利灌溉问题的同时,陈表还兴办州学。陈表回到家乡后新兴州内虽然建了文庙,但未设州学,学生应试,北边的要到晋宁,南边的要到峨山,极为不便,也是他提议在玉溪设立州学,学生就地考试,以出更多人才。州学设立后,他为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后人留下了《草池录》等许多文章。

   据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67岁的陈表曾著《家训》一书,严格要求其子孙要“勤俭治家为先,清心励学为要”。万历元年,84岁的陈表病逝于玉溪。陈金喜说:“我们居住在这里的陈氏族人大多都以农耕为生,生活极为简朴。我们的后代现在都在上学,希望将来他们也能像老祖一样为地方有所贡献,光耀宗族。”

 编辑:刘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锅米线的发源地,玉溪北城 品尝30多年老字号小锅米线
云南玉溪的这些特色小吃,没吃过真遗憾
云南本地人的后花园小城06
陈廷敬家宅院:一座状元桥,留下多少读书人的印记......
1907年山西大同老照片:大同府,魁星楼,鼓楼,西平楼,朱衣阁
云南玉溪小吃---玉溪酸汤凉米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