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生命坚守百年祖传手艺——玉溪新闻网
玉溪乡村纪事(之五)
用生命坚守百年祖传手艺

http://www.yuxinews.com 2013-07-31 22:41:54 分享到

玉溪新闻网讯 (记者 蔡传斌 文/图)

   加工铜器的手艺在“铜匠村”通海县杨广镇蔡家山已经传承了上百年,时至今日,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已不复家家生火、户户打铜的热闹场景,一批批铜匠百年不变的宿命,可能会因年轻一代选择放弃而在未来有一个了结。

 蔡家山年龄最小的铜匠蔡家状(左二)在父亲的指导下做活。

  山村铜匠的坎坷艰辛

  7月14日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村民蔡从民赤着脚刚从田野走回村庄,准备喝口水,吸一锅烟,歇歇再下田去。他今年已有69岁,还种着一亩田,花菜、白菜、蒜苗……什么蔬菜行情好就种什么,他与老伴每年种三至四茬菜,平均每年的收入1万元左右。现在,外面很少有人知道,他家祖上世代以打铜为生,尤其以打制“马脖圈”而远近闻名。过去,红河、曲靖、普洱等多地的马帮都喜欢采购他家的铜器。

  蔡从民家的马脖圈做工精美,造型别致,看上去像一串项链,只是并非人用,而是给马帮的马、骡等牲口戴的。这种铜圈子套在马脖子上,不仅作为马队的装饰,还有避邪的效果。他家做的马脖圈分为錾字、竹节、摔丝三种式样,每种都有固定的买家。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祖父蔡贤甫开始加工马脖圈,手艺传到他这代,他又传给了两个儿子。到了2000年前后,需要马脖圈的客户越来越少,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蔡从民慢慢发现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云南各地的交通已经四通八达,赶马人越来越少,马匹也不再是边远地区的交通工具,马脖圈也就无人问津了。蔡从民无奈地放弃祖传的手艺,带着两个儿子从新拿起锄头做农民,儿子种鲜花,他种蔬菜,每天过得辛苦、忙碌,好在他能乐观自在。

  蔡从民家的情况在蔡家山曾经很普遍,每个家庭就可以组建一个小小的作坊,有加工铓、锣、钹、号等铜响器类的,也有加工罗锅、炖罐、炊锅、米线锅等铜炊具类的,另外勺、盆、碗、调羹、烟盒、蒸锅等不常见的杂货类也能找到不同的小作坊加工。村民蔡从良认为,蔡家山的历代铜匠有一种能力,无论什么器具,拿一个样子来,说个要求,就可以做出来。只是现在,很多铜器因没有市场,都不加工了。

  能工巧匠辈出的村庄历史上却一点也不富裕,有些铜匠还得抽空种田,收获一些粮食才能勉强度日。蔡从民到现在还在感慨,旧社会的日子太难了,铜匠辛苦一年,只能刚好吃饱肚子。

  改革开放后,铜匠自由了,铜器加工业也繁荣起来,从业人员涵盖了全村男女老少,很多人家的新房子就是那些年打铜挣钱盖起来的。可是好景不长,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铜价飞涨、外地铜器以次充好、恶性竞争等因素,蔡家山很多铜匠拿不出那么多本钱,从此永远歇业。至今全村70多户人家,也仅有14户还在加工铜器。

  只要活得开心就好

  蔡家山的铜匠放弃祖传手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即铜屑、铜灰日积月累对身体的伤害。尽管他们都不大喜欢提起这事,但都心知肚明。

  今年6月22日那天,村民柏秀芬的葬礼在蔡家山举行,村里年长一些的人都参加了,大家聚在一起为这位81岁的老铜匠送行。柏秀芬去年查出肺癌晚期,在6月17日与世长辞。据她的家人介绍,柏秀芬的病因其实就是长期打铜引起的。在她年轻的时候,各种铜活她都做过,最辛苦、最要命的其实是“化铜”——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废铜、碎铜,加入锌等配料,高温融化后浇入铁槽中,冷却后做成大料。化铜的过程会产生各种刺鼻的粉尘、气体,而家里的门窗是不能打开的,否则一遇到风吹,炉中盛铜水的瓦罐破裂,就会前功尽弃,因而不少有害物质都被不戴任何防护面具的铜匠吸收了。这类危害,柏秀芬承受了何止一年两年,老辈人早就有言在先:“铜过量,伤肝脏。”她只是蔡家山因为这种“职业病”而离世众多铜匠中的普通一个。

  村里的老铜匠像大树落叶一样一个接着一个走了,这对蔡春龙的触动很大。他有3个儿子,大儿子蔡纯已经当了爷爷,另外两个儿子也已成家立业。苦了一辈子,进入古稀之年后,他似乎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认为人不能掉到钱眼里,做个守财奴,有钱就要拿去实现梦想。放下手中的铁锤,他爱上了旅游,天南海北,他都想去看看。在看过祖国最美的风景后,他决定到国外走走。儿子听说他要出国,也很支持,专门为他买了台小DV,他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拍,先后去过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迪拜……邻居们都不理解,为何这把年纪,还要去花那份养老钱,而蔡春龙只是微笑以对。

  受父亲的影响,蔡纯也变得很洒脱,知道健康的重要性。近年来,炊锅的行情一直看好,且有些供不应求,价格稳定的时候,如果营业收入有1000元,他就有500元。一半多的赚头,也是村里人不分白天黑夜,忙着打炊锅的一个重要原因。钱好赚,蔡纯却想得开,他与妻子张桂芬商量了一下,无论行情再好,他们夫妻两个每天只加工两架炊锅。早上7点多,他与妻子就会起床,用气锤打大料。10点打好,开始吃早饭,吃完饭接着干。下午3点以后,张桂芬就没事可做,休息了。而蔡纯继续工作,烧、焊、除锈、抛光、平整、组装,由他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还可以收个早工。他不抽烟、不喝酒,干累了,就去照看一下他的鸟。他在家里一共养了8只画眉、3只斑鸠、2只八哥、1只竹鸡,一有空闲,他就带上鸟跑到县城、镇上或周边村子,与朋友交流养鸟之道。

  蔡纯今年已经55岁了,儿子孝顺、体贴,经常劝他们不要打铜了,要注意身体。他手头有点积蓄,还买了一辆大众宝来送给儿子。蔡纯说,手里的活计,随时都丢得开,只要活得开心就好。

  青年铜匠的八小时“工作制”

  蔡家山在世的所有铜匠中,村民蔡从有今年46岁,还算年轻,身体还吃得消。今年,他手头上接下的订单,一家三口干两个月时间才能基本做完。只是买家的订单一批没完,又来一批,做也做不完。他的两个弟弟蔡从田、蔡从良也是铜匠,各自的生意都还不错。三弟蔡从良除了做炊锅,还为“诚中铜器”与“滇都名铜”两家商铺制作各种餐具、厨具,而这两家店铺都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网店,蔡从良加工的铜器在网上很受欢迎。

  三兄弟的手艺已经传了好几代人,蔡从田也想过找个传人,把祖上的手艺传下去,只要肯学,无论本村、外村的都肯教。去年,他的堂哥把儿子送到他家当学徒,说好每月给一千块钱的零花钱,还供吃,8小时“工作制”,且有三天休息时间。可是这孩子送来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贪玩,吃不得苦,只学了四个月就不干了。

  蔡家山,从一世祖蔡住城明初建村算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没人能说得清楚打铜的历史有多长,只是听说,更远的祖先是打铁出生的,也是能工巧匠。蔡住城的后人传到蔡从有这一辈,已经是第20代了,他的儿子蔡家状算是第21代孙。在多次授徒无果后,他决定好好培养儿子。

  蔡家状已经23岁了,前些年,一直在蒙自、普洱等地打工,收入根本不够零花。后来听了父亲的建议,回家学打铜。他与父亲也订了一个协议:每天工作8个小时,即从上午9点至晚上8点,中间有两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其实早在上小学时,蔡家状就已经学会了打铜的基本功:使锤、烧铜坯子。近年来,他向父亲学习加工炊锅的技术,平整、打磨、抛光、组装,他都基本学会了,只是在打大料时,不知为什么,只能打出圆形,打不出扇形,这久一直在苦苦琢磨。这几天,正赶上天气热,蔡家状感受了铜匠的苦处:身上沾满氧化铜的粉末后,一出汗就奇痒无比。下午,还不到晚上8点,他就提前下班,忍不住去冲个澡,然后约朋友到县城体育馆打打篮球,或坐在家里上上网、看看电视。

  蔡从有为儿子建了一幢五层楼房,全部花了60多万元,现在还有10多万元的账没有还清。蔡家状似乎也感受到了家里的还账压力,做活也卖力多了,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编辑:沈建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世600年!云南有一个全国闻名的铜匠村,你家里的铜器可能就来自这里!如今,他们却面临…
80后云南小伙继承“赌铜”绝活,闭门打造数月,作品卖出上万元
一间「春日铜书房」,从清同治年间的杭州东街重回晓风书屋
南疆老手艺:铜匠世家
国宝工艺云南斑铜的700年沧桑流转
中国最贵的铜就在会泽,铜匠们的赌铜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