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辗转落籍新兴的常遇春后裔
辗转落籍新兴的常遇春后裔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5-08-04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225 ]


常开平手中的常氏世序谱记有太祖常遇春、一世祖和二世祖常茂、常继祖的名讳。


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画像。直到今天,他的故事仍被后世子孙传颂。

一位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他“沉鸷果敢,善抚士卒”,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因此军中称其“常十万”。这是有关文献中记载这位将领功绩时的基本表述。

今天,当人们前往红塔区高仓桃源的新民村时,会发现村中大多人家都为“常”姓。而当地人则会透露一个人们不曾意识到的家族信息:“我们的祖上是明朝开国名将。”

常遇春其人

新民是一个位于路边的小村子,巷子四通八达。雨后的乡道满是泥泞,行走其上,泥土粘脚,步伐沉重。

面对记者,村中人很健谈,大佛寺和已被拆除的常氏宗祠等是他们向“外地人”说道的对象。据说,常家人的祖上就是明朝大将常遇春。据史料记载,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1369年)病卒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年仅四十岁。灵柩运回南京,朱元璋赐葬钟山,追封开平王。

常遇春为何有如此高的礼遇呢?

时间回到元朝,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因其成长的年代正值元末,阶级矛盾已经激化,盗匪和起义军蜂起。常遇春不满生活现状,投奔于绿林大盗刘聚。数月之后,常遇春见刘聚只知打家劫舍,便改投朱元璋。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取金华后,派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并立下战功。后面的事就越来越精彩,常遇春越战越勇,与陈友谅一战,更是惊天动地。之后,常遇春南征北战,屡建大功。在朱元璋诸将之中,其名气仅次于徐达。公元1369年(明朝),常遇春暴病,死于归途。

据记载,朱元璋闻丧后亲自出奠。封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常茂隶宋国公冯胜北征纳哈出,不奉约束,被削爵,安置在广西龙州;又别封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建文末,以抗靖难师安置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忧死。

据说,常遇春逝世后,中国很多地方怀念他的功绩为他建祠祭祀。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20年),乾隆皇帝亲笔御提“勇动风云”四字,颁诏常遇春家乡建开平王庙。乾隆十七年由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之子尹继善,到怀远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奉旨题联一副:“将十万众之威名,常诵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业,永留大地河山。”

落籍新兴

常遇春既有如此礼遇,其后人为何来到云南?其族人又是为何来到高仓新民村的呢?

据了解,明代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允炆登基,燕王朱棣谋反,靖难之役爆发。常遇春次子开国公常升因抵抗叛军,护驾建文帝,战死金川门。建文五年(1403年),朱棣篡位,改元永乐。常升与方孝孺等一大批旧臣被朱棣列为逆臣,并殃及整个常氏家族。家眷四处逃散。常遇春长子常茂之前被罪充广西,下落不明;三子常森逃往陕西;两个女儿不知去向。殉国后的常升,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长子常继宗随家仆逃回安徽怀远祖籍隐姓埋名。次子常继祖,跟随母亲胡氏离开南京来到云南,落籍临安府河西县(今属通海县)四街,繁衍至今。

对于新民村常氏与通海县四街常氏的渊源,熟识新民当地历史的77岁老人常开平和族人一起曾奔波于家族族谱信息的整理,他这样告诉记者:“常继祖随母安置在云南后,其子孙散落于河西与新兴间。根据是,有常姓兄弟两人从河西迁至新兴州麻栗树。根据当时的典契,推算得祖上的常联贵约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进一步分析,得知典当、买卖田地前,常氏族人的两百余亩土地,全都连成一片。这些土地,肯定是经过几代人辛勤劳动垦殖出来的。若不这样,明后期崇祯帝执政,实行土地买卖,靠买卖得手这样一片集中完整的土地,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我们的常氏先祖,大概是明万历至天启年间(1572年至1627年)由通海搬迁至新兴州,选址在红山脚下,起名小山田的地方,建盖房屋居住下来。而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族人因历史原因,现已无从考证。而他们迁往此地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讨生活。”

如果说常遇春后人的迁徙,仅能说明新民常氏家族和他有着某种渊源的话,那么家谱的延续则可以证明其同根。

在常开平手中,有一份从通海常氏复印而来的老家谱,上记有太祖常遇春、一世祖和二世祖常茂、常继祖的名讳。他说:“和通海常氏经过相互的查询和汇总后,现在我们的家谱已经和通海常氏的家谱续上了。”如若这样算起,常开平已是常遇春的21代孙。

以家族历史为豪

当常氏族人在新民这个地方落地生根后,便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男的除耕田外,还做点小生意;而妇女们则以纺织为主,她们能把棉花制成可以缝制衣裤的大布。但因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常氏族人富裕的不多,且仍在贫困中度日。

常开平如是说:“解放前,全村才有三头耕牛,大农具很少。多数人家一年苦到头,除了糊口所剩无几。族人以勤俭为本,连年的积蓄就用于讨儿媳和陪嫁姑娘。全村除两所房子新一点外,其他都是七八十年前的老房。”

记者寻访于新民村,仅剩半堵土墙的常氏宗祠已无法诉说它曾经的辉煌,留下的唯有当地常氏族人口中那犹新的记忆。

据介绍,常氏宗祠始建于同治二年,即公元1862年,距今138年,占地一亩多。祠为前三、后三、左三、右三共十二间的四合院建筑。宗祠正门为八字形排墙,门前右侧一棵万年青树雄壮挺拔。祠内有很大的天井,两个花台内种有软枣树等植物。左、右两边的佩房分楼上楼下,用于村中红白喜事请客和节日祭祀设席会餐。从天井正面上五级台阶便进入后殿,后殿的神棚从神台往上直接到屋顶,高约六米。神棚下供着祖先牌位,凡常氏宗族的人逝世后,主人就抱着神主,抬上一桌酒菜,到殿上跪拜叩头,并在祖先牌上添个名字,表示入祖。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不管是年少还是年长的常氏族人说起自己的家族都能侃侃而谈,引以为豪。可以说,这不仅是常氏族人对家族历史的追念,同时也是对家族人文精神的凝聚。(记者  顾世丹  文/图)

编辑:郑静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南这座“常氏宗祠”是为了纪念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而建!
商必德在贞丰商氏宗祠落成庆典上的讲话
【趣说姓名】常氏宗祠楹联,看看吧!
家庙与祠堂
重建东安头姚氏宗祠倡议书
古代帝王最“硬”的承诺——钱镠铁券,现存古代最早的丹书铁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