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志学:“风吹不折”的竹编艺人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602
普志学在老厂乡教群众编竹子
竹编作品
□ 本报记者 饶平 文/图
竹编艺术中,能编大的东西,算不上稀奇;能编小若拇指的东西,可算一绝。在新平县老厂乡苛苴村的竹海深处,普志学就是这样一个竹编艺人,他不仅能编大到数米的庞然大物,也能编小到指头大的如意玩物。
今年52岁的普志学是个地道的山里人,他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跟着长辈们学竹编、学彝文。如今,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他一个彝文也写不出来,但是,千百年来流传在哀牢山的竹编艺术却在他厚实的手掌上得以发扬光大。
遍尝生活艰辛,重拾儿时活计
虽然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最后也回到农村,但是田里的农活他却很少做过。他家兄弟三人,他做竹编,二弟做木活,三弟做农活。他很有悟性,看着父辈们在竹海里编竹子,也跟着学,长进飞快,没几年便超越了他的父辈。有些东西,他看一眼就能编出来,让父亲吃惊不已。不过,在只会编生产生活用具的父亲看来,儿子编出来的东西只能看、不能用,属于外道,是走火入魔了。
那个时代,编竹子不能养家糊口,他先是去做面粉加工,后是去开饭馆。他无奈地说:“开饭馆那八九年,来吃饭的人大多爱赊钱,生意倒是好,就是收不着钱。有一次我到玉溪收钱,遇到小偷,把我的包偷了,包里有30多万元的账单,涉及到三十多人的账,可是没有账单,我一分钱也没有收回来。由于我还差着银行的贷款,只好卖房子还账。当时我在新平县城有一套260多平方米的房子,15万就卖了。开不成馆子后,我就到处去做杂事,帮人看山,直到前两年,我老婆也不在了。”
十多年前,刚好新平的龙泉茶厂招工,普志学被招进厂里。他第一次看到了竹编的茶盒,一个念头从他心里闪过。他心想,这个我也会,并且我比他们还编得好。由此,他在打工中得到灵感,他觉得自己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把竹艺与布艺、竹艺与刺绣等元素结合在一起,编出别具一格的工艺作品。从那时开始,他重操旧业,白天黑夜都在编竹子,但是,他没有学过防虫技术,大多竹编工艺都被虫子蛀成了灰。
后来,他出道了,他的东西在新平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摆了出来,新平人还不相信是新平人做的,还以为是从外面进来卖的。有时,有顾客来家里看货,客人看中他编不好的竹编,他们要买,他不会卖。他觉得,自己都看不中的东西卖给人家,有愧于心。
“风吹不折”的竹子精神
在普志学家里,从桌子到墙角,整齐地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竹编工艺,有直径大到三米的花腰傣大帽子,有小到拇指大的精细茶箩,有牛车、马车、滑竿、三轮车、渔夫船,有食品盒、茶叶罐、茶筒、画筒、茶箩,有坐式的灯罩和塔形的灯罩……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最醒目的是正堂的墙壁上,他的一个朋友为他写了一副对联,他用竹子编好后挂了出来:织篱辛苦护寒青,珍重人家爱竹林;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丝迎新春。横批是:风吹不折。
普志学说:“我父亲他们只会编生产生活用具,现在我把它们改成了工艺作品。我有一个想法,即是把生产生活用具按比例缩小,比如用竹编出小风箱、小水磨,甚至傣家竹楼、彝家山寨,既可保留它们的原样,还方便携带,易于收藏,也可以让城里的孩子们看到他们看不到的东西。”
如今,在新平有三个小门市在出售他的竹编工艺品。最近两年,他还获得过省非遗作品展银奖、省第二届农民工文化节农民工才艺大赛优秀奖及云南省工艺美术玉溪文博工美杯精品评选银奖。现在,他还被邀请到省内外上课,专门教那些竹编爱好者编竹子。
可惜岁月不饶人,他最怕的是将来眼睛不好使,看不见,怕以后编不动竹子。不过,他说:“为了竹编工艺,即使编到眼睛看不见的那一天,也值得了。他还有一点遗憾,就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跟自己学的徒弟。为此,我跑了好多村子,但是没有人学,想学的都是老年人,但老人看不上新的编法,只会编原来的老东西。”
临别,普志学又说:“自从拿起了儿时的活计,从来舍不得放下。如今,手上没有竹子编着,时间总是过得太慢;如果做着点活计,时间过得飞快。我每天都编,即使不赚钱我也在编。生活简单点,心里高兴就行,编着好玩就行,能过下去就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竹丝扣瓷——正在消失的手艺
竹编老艺人
高手在民间——访洛宁竹编老艺人李书华
竹藤编织历史回放
柔软的竹编
【竹编】除了熊猫和诗人,手工艺人也爱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