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泥城:五色之地,产城融合开新局
◆鸟瞰泥城
       ■付鑫鑫
      
       2021年1月上旬,浦东新区泥城镇第三批动迁安置房历时3天抽签完毕。拿到新房钥匙的居民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简单收拾一下,就可以在新房里过春节啦!”“这回总算是住在自己家,不再颠沛流离。”“新房肯定要好好装修一番再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
      
       泥城之名,由来已久。泥城的土地由长江和钱塘江水夹带的泥沙长期冲积而成。清雍正四年(1726),泥城西北部开始有人栖居生息。清道光、咸丰年间,今江苏省启东、海门一带的居民相继来此围垦。为防海潮侵袭,围垦时筑有四方如城的泥圩,故名“泥城”。
      
       追溯历史,泥城是一片“五色之地”,璀璨非常。首先是红色,1930年,“泥城农民武装暴动”建立起浦东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载入中国共产党党史;1938年,“汇角战斗”打响浦东抗日第一枪,创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其次是白色,20世纪60-70年代,泥城被誉为“全国棉花之乡”,棉花亩产超过100公斤,皮棉亩产位居全国前列。其三是黄色,浦东三黄鸡源自泥城,上世纪90年代专供小绍兴。其四是绿色,1999年泥城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青扁豆之乡”,2016年彭镇青扁豆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其五是紫色,借助临港开发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东风,泥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产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深化,可以说是“紫气东来”。
      
       正如泥城镇党委书记王国娟所说,泥城是红色之城、荣耀之城,同时是崛起之城、希望之城。未来,一定会延续光荣与梦想,绘就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被誉为“临港之门”的泥城镇公平村,地处沪芦高速北侧,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彭镇青扁豆的主产区之一。因为位置偏远,这里一度是被忽略的“边角料”。
      
       近年来,伴随着美丽庭院、乡村振兴的推进,这个曾经的“薄弱村”变成了令人钦羡的“示范村”,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海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在美丽庭院、“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中多次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两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驱车行驶在公平村,这里道路整洁、庭院干净、河水清澈,很多民居外墙还刷上了喜庆的宣传画,有写实的田园风光,也有悠闲的老年生活,还有忠孝节义等传统文化故事,给人心旷神怡的“世外桃源”之感。
      
       “1+10+X”产业模式
      
       资源共享、创收共赢
      
       公平村党总支书记陈琪生在公平、嫁在公平、工作在公平。聊起家乡,她如数家珍地说:“以前村里太穷,道路窄得连车子都开不进来。男娃娃们‘讨媳妇’,人家都不愿意嫁过来,很多人选择搬到城镇上,村子里渐渐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缺乏了青壮劳动力,地里的庄稼没人打理,村子也就越来越穷,由此,恶性循环。”
      
       穷则思变,伴随着土地流转,公平村慢慢起了变化。
      
       当地村民周文国,在镇、村干部的指导下办起了上海文国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从营业执照的办理,到规模化种植技术的培训,政府工作人员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们。”
      
       如今,周家的种植规模从早先的20多亩已扩大至300多亩,拥有一家家庭农场。“南汇8424西瓜、白瓜、玉菇、黑全、双色冰淇淋……瓜果品种多着呢,忙的时候,凌晨两点钟就起床干活,到了晚上八九点才从地里回来。虽然天气热、很辛苦,但有钱可赚,日子也过得有劲头。”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种植模式下,公平村的土地产出效益快速增长。种瓜,成为村民们走出的一条致富路。像周文国这样的家庭农场,公平村还有9家,总种植面积近2000亩。
      
       2018年9月,泥城清美蔬菜基地开始筹建,总面积1015亩。在基地,白色大棚里,三叶一芯的鸡毛菜一簇簇整齐排列在架子上,茁壮成长。学名为基质穴盘的架子下层是培植土,根据土壤的湿度和温度,进行科学的补给,俗称“潮汐灌溉”,即培植土像海绵,当含水量达到饱和时,停止吸水;鸡毛菜把水“喝”光以后,系统又重新给水,类似海边的潮涨潮落。
      
       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副总监程志保介绍,基地每天可产3万-5万斤高品质绿叶菜,年产量达到1.8万吨,年产值1.08亿元。同时,每年还能生产季节性瓜果特菜600吨,年产值360万元。“大棚里栽培的鸡毛菜,高投入高收益,属于高端品种,市场零售可以卖到30元一斤。”
      
       在传统分散的种植模式里,这样的产出无疑是难以想象的。“规模化+高科技”,得益于土地流转。2014年起,公平村土地开始大规模流转。2017年,全村3376亩耕地基本全部完成流转,土地流转率达90%以上。流转后的土地由水稻等传统作物,改种青扁豆、西瓜、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亩产可以达到1.2万-1.5万元。
      
       “基地分为34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户专业户负责,按照定好的6个统一标准进行种植。专业户来自公平村及周围村,每户专业户会再聘请3-5名当地村民作为工人,工时工资在12-15元不等。”程志宝说,目前34组种植户中,绿叶菜专业种植户29户,每户年收入15万-25万元;季节性瓜果特菜户5户,每户年收入50万-100万元;每天吸纳当地临时工50-80人,人均收入3500-5000元/月。
      
       泥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袁国良补充说,泥城镇以农企、农户资源共享、创收共赢为目标,大力推行“1+10+X”农业产业模式(“1”是以清美蔬菜产业基地为龙头,“10”是以淼洋为代表的10家家庭农场,“X” 则是广大的农户),组建公平村特有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辐射溢出效应进一步显现。新模式既推动农业增效,不断提升公平村乃至泥城镇整体农业产业能级和市场竞争力,又促进农民增收,仅通过清美直销大米一项就可为农民增收100多万元。同时,建立共享机制,拓展村级集体经济保值增值渠道(每年不少于5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区域内商发、上汽、海洋海工等大型企业主动对接、积极互动,逐步形成农业配套工业和服务业、产城融合的良好局面。
      
       一退二转三改变
      
       提升乡村风貌乡风文明
      
       钱包一天天鼓起来的同时,泥城居民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滋润了。
      
       上村民陈品芳家走一走,二三十米见方的宽阔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车、石径、竹林;在陈列室里,摆有脚踏的织布机、旧式农具、汤婆子、饭屉;在知青岁月展示间,则有蓝色套装、搪瓷缸、信笺纸等等……一件件老物什,经过岁月的洗礼,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仿若无声地诉说着前尘往事。
      
       陈品芳说,他的父亲是公平村有名的中医,一生躬耕食粟,为乡邻治病。她年轻时,得知村里缺少有文化的人去学校教书,便报名参加了师范培训,从此成了人民教师。从教近60年,桃李满天下的陈品芳退休后,把其中一间老屋改成了乡村微学堂,还原过去私塾的场景。“我把这些老物什留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念旧,更想把老宅打理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留住乡愁。”
      
       美轮美奂的陈家并非“独乐乐”,在公平村还有很多“众乐乐”。
      
       “我家落苏(茄子)长得太快,都来不及吃,摘点回去吧!”“伊拉屋里今天大门紧闭,上女儿家去了?”……类似对话经常发生在家门口。
      
       2020年,公平村在村庄核心区共完成85户庭院“退围墙”的风貌改造,宅前道路变宽敞了,还有镇里统一打造的红砖、黄檐、白墙、绿植,既体现了革命老区红色的元素,又象征着泥城绿色发展的创新活力和方向。
      
       在镇政府的主导下,由公平村率先实施,广大村民自愿顾全大局,将自家围墙往后退,通过“一退”实现“二转、三改变”: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转换、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转换,改变村庄落后风貌、改变村民固有观念、改变院落低效的经济模式,由小农种菜院落经济向乡村人才公寓、民宿、文创空间等方向发展。同时,减少了庭院固化、增加了绿化、提升了美化,塑造了公平村统一的建筑风格,推动了交通安全、乡村风貌和乡风文明同步提升。
      
       不仅如此,围墙后退,泥城还因地制宜添入座凳、晒台、停车位等多种功能设施,设置生态休憩点,打造乡村户外带状 “小三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颜值上升的同时仍不失乡土本色。
      
       如今,村民们茶余饭后都会到改造过的核心区走走看看,对“退围墙”后的景致赞不绝口。
      
       “1+3+X”治理垃圾
      
       实现人居环境文明美观
      
       美丽乡村,最美庭院,那垃圾怎么办?公平村大胆创新垃圾治理举措,将未投入使用的大桥下空地(约1000多平方米),用围栏围起来、统一管理,并进行垃圾分类。寄放区主要是寄放闲置的砖瓦、柴木,超过3个月当无主物处理掉;秸秆加工区,用粉碎机把秸杆搅拌成肥料,或用于大球盖菇的种植,或林地施肥;大件垃圾区,堆成一定量后联系处置单位取走。
      
       值得一提的是,湿垃圾的处置再利用,公平村已实现 “湿垃圾不出村”。原来,处理站利用特种微生物对食物垃圾进行恒温恒湿好氧发酵,生产的有机肥,不含重金属的用于农业施肥,含重金属的(允许范围内)用于林地施肥,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据介绍,公平村深入开展农村“1+3+X”垃圾综合治理,保障分类设施齐全,26套四分类垃圾桶全部到村到组、干湿垃圾分类垃圾桶1577套全部到户,分类投放。就近就地建有湿垃圾处理站,处理能级已达2吨/日。在现场,电子屏上的湿垃圾处理日志清晰可见。比如,1月4日为844kg。垃圾处置点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秸秆丢弃、焚烧污染的脏乱局面,变废为宝,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按照区委提出的“三全”(村级全推动、队组全覆盖、家庭全参与)和“五清”(清垃圾、清杂物、清庭院、清残垣断壁、清村沟宅河)的工作要求,美丽庭院创建在公平村的25个队组、1577户家庭、970个庭院中100%全覆盖参与,全村共评定星级户家庭890户,其中三星户187户,五星户46户。
      
       10多处公共空间小品、口袋公园,各有主题,应绿尽绿;村民自己动手打造的特色“小三园”,成为新的风景,实现了村庄人居环境安全、有序、整洁、文明、美观。
      
       在荣获“凝心聚力,提质增效”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立功竞赛活动“优秀集体”称号的基础上,公平村还持续开展农家书屋亲子阅读、才艺秀场、最美家庭评选、送戏下乡等系列活动,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依托农耕文化展示屋、土布工坊、“百年老屋”等载体,大力开展各类学习和体验活动。
      
       展望未来,新产业、新业态已经萌芽。泥城将战略谋划从小处着眼,做好做实 “农业+”“农村+” 的大文章。打造清美千亩蔬菜基地休闲农旅示范点,建设成为集农业生产、核心展示、休闲观光和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旅基地。以点带线,依托公平村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和突出的农业产业优势,吸引周边创业人才和返乡人员的回归。发挥好公平村示范带头作用,统筹开发海关、马厂、人民、横港等大芦线以北沿线各村农业旅游产业振兴资源,挖掘村内一批闲置宅基或民房,探索搭建闲置房屋出租平台,积极与 “好人家”联手,引进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多元参与公共品牌的打造,由镇级统一运营,构建民宿发展、乡居办公、文创基地等新业态、新机制,不断增加村民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为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贡献泥城的智慧和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焕发生机:安古村庭院经济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湖南邵东千子村:善建善治美丽家园 文化多元亦自信
从德清县解放村的实践,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
重庆万州:李子甜香飘大地 优美庭院遍山乡
安徽南陵籍山镇:美丽庭院催开乡村文明花
竹林十大新闻——郑有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