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杀死一头野牛,就能少一个印第安人”
userphoto

2024.05.03 广东

关注

上篇回顾了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大陆猎杀野牛、海獭与河狸的血腥历史,以及“小三角贸易”惊人利润背后的生态悲歌。

本篇将讲述俄罗斯作为北方强国在皮毛贸易中的作用,皮毛贸易对印第安人身心健康、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侵蚀以及ESG框架下皮毛贸易的前景。

文|王亚宏 瞭望智库国际观察员
编辑 | 蒲海燕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北方的竞赛


英国和美国人把持着太平洋三角贸易中对华皮毛生意,北方的俄罗斯也一直想分一杯羹。而且俄罗斯一直是皮毛行业积极而残忍的参与者。历史学家阿瑟·巴芬顿认为,北美殖民地扩展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皮毛交易的历史。其实俄国向东方拓展的步伐,也始终伴随着对皮毛的追求。

皮毛在俄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1582年,当哥萨克骑兵打败西伯利亚汗国后,俄国人为了追求贵重的皮毛快速向东推进。他们强迫原住民上交狐狸、海狸、黑貂等“贡物”,并把它们送回莫斯科。他们在大河边上建立起一个个堡垒,当作收缴贡物的据点。他们快速搜刮完一个地方的皮毛之后,再接着向远东扩张。

整个17和18世纪俄国的征服范围遍及欧亚大陆的北部,于1648年到达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俄国在征服西伯利亚地区以后,设置了专门的皮毛贸易机构——西伯利亚事务局,一方面收取皮毛生意的赋税,另一方面要将西伯利亚地区的皮毛生意发展壮大。

1741年,俄国人继续穿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并追寻海獭南下到北美沿岸。俄国的皮毛猎人行为更接近土匪,他们不会亲自捕杀海獭,而是强迫当地原住民替他们做工。他们抓一些阿留申人当人质,以此胁迫部落的其他成员去捕杀海獭,好用皮毛交换人质,稍有不从人质就会被屠杀。

追随着皮毛的脚步,俄国人在1812年把交易点建到了旧金山北部的博得加湾,并将其命名为“罗斯堡”。罗斯堡根本没有粮食自给和自卫能力,纯粹靠捕杀海獭赚钱维持。那里已经是美国和墨西哥的边界,本地海獭被杀光后便进无可进。1841年12月,他们把罗斯堡出售。罗斯堡的买主是一位德裔美国人,名叫约翰·奥古斯塔斯·苏特尔。8年后有人在他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发现了黄金,开启了美国西部淘金潮——皮毛和黄金两种商品在那里神奇地擦肩。

俄罗人虽然与黄金失之交臂,但在皮毛方面也赚了不少,皮毛贸易给俄国政府带来了7%-10%的税收。发现中国是皮毛进口市场后,俄罗人也努力要分一杯羹。由于地缘关系,俄虽然无力在海上与英美抗争,但能开辟出一条竞争对手没有的陆上皮毛商道。

1782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当时属于中国的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主要口岸。根据条约规定,中俄以恰克图河为界,河北归俄国,河的南边则是中国地盘。清朝在恰克图河南边建新市镇阿勒坦布拉格,作为中俄贸易地,汉名“买卖城”。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通过恰克图的中俄贸易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

俄国的皮毛从恰克图源源不断销往中国。根据俄国史料记载,他们将1000卢布的皮毛卖到北京,可以换回价值6000卢布的中国商品,然后再将其卖到欧洲,价格又可以翻几倍。

俄国人在恰克图复制了他们在西伯利亚的扩张行径,带走皮毛利润的同时,也掠夺了土地。1915年6月,北洋政府、沙俄在这里签署中俄蒙协约,成为外蒙古独立的重要一步。之后俄又与蒙古商谈,将恰克图划入了俄国境内。目前这座曾经的皮毛城,距离中国边境已有千里之遥。

从发现带皮毛的“软黄金”到跨太平洋的小三角贸易,皮毛流通的故事中交织着大宗商品贸易下的全球化历史和北美殖民地扩展的历史,而皮毛从来不仅是贸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2
从衣料到等级象征


皮毛是人类最早用作衣料的材料。相比棉花桑麻冗长的种植和加工周期,皮毛能够快速获取,不但鞣制起来没那么繁琐,而且在保暖和耐用性对比植物织品上还有很大优势。唯一限制是动物捕捉不易,在人少兽多的年代,供应也不是问题,只要武力值足够,出门就有衣库。

随着农耕文化的展开,纺织品开始大量普及,但皮毛并没被有完全取代,而是牢牢占据了高端市场。在作为历史叙事主流的北温带国家,珍贵的皮毛并不只是一种服饰,更是权力的符号与财富的象征。正是有了这些遮体保暖基本功能外的社会含义,使皮毛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风靡全球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镇守北方的史塔克家族人均皮毛大氅,他们穿的既是保暖刚需,也是贵族荣耀。作为“权游”的现实模板,在14世纪的英国,爱德华三世国王颁布一项法令,只有王室成员、贵族和领取100英镑以上薪俸的教会人士才可以穿着珍贵皮毛。如有违反,不仅皮毛被罚没,还要依据国王的意愿进行惩罚。

独立于世俗之外的教廷也抵挡不住皮毛的诱惑。教廷的账目显示,14世纪教皇克雷芒六世的衣橱里有1080张貂皮,后来的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连床上的枕头都用貂皮镶边。

为了美观,更为彰显身份,贵族和高级教士们不吝一掷千金购置奢华的皮毛外衣。英国亨利八世国王的一件礼服就用了100张黑貂皮和560张松鼠皮,价值大约200英镑,是当时在埃尔特姆宫为国王工作的泥瓦匠日工资的6000倍。

阶级的分层也投射到皮毛种类上。根据当时的法令,貂皮一般为宫廷专用;低一些的贵族和社会中层可以穿海狸皮、海獭皮、狐狸皮等;普通民众只能穿羊皮、狼皮等低等皮毛制作的服装。这些在当时也是奢侈品,一个英国木匠辛苦工作40天的收入仅能买一条兔子皮镶边。

2020年11月6日,丹麦一个农场扑杀了约3000只养殖貂。新华社/法新

还不只是欧洲,东北素称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清朝的创立者起势于白山黑水间,对貂皮等上好皮货有着特殊偏爱。1644年入关后,满清贵族将穿裘皮的习惯带到了中原。作为衣物的裘皮,在清朝建立后变成了满族承载民族性的标签。裘皮逐渐在中原得到推广,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等级秩序。例如,清代一等爵、和硕亲王可以穿整张貂皮,三等爵最多只能穿猞猁皮,一品大员可以穿狼皮,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穿鹿皮等。 

随着时间推移,很多有社会地位的汉族人也开始效仿满洲贵族,通过穿裘皮彰显身份,因此对皮货的需求大增。光是东北的产出难以满足人们的欲望。清朝中期,一顶用上好貂皮制作的帽子,能卖到55两银子,这个价钱在当时的北京可以买一个小院子。昂贵的价格,也为外国的皮毛大量输入创造出市场空间。

3
被皮毛破坏的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白人中心主义说法。美洲大陆始终在那里,人类在那里生活了至少两万年。美洲的先民,与河狸、海獭和野牛等动物,也一直生息共存,他们直到16世纪才被安上了“印第安人”这个异化的名字。

北美野牛群。新华社/美联

殖民者到来之前,北美印第安人只是将河狸和野牛等动物作为肉食来源,随着欧洲皮毛贸易的兴起,印第安人狩猎目的发生了巨大变化。皮毛贸易是早期北美印第安人获得欧洲商品的最主要途径。

皮毛交易像一场致命的浪潮席卷了整片大陆,造成一些物种抵达濒临灭绝的临界点,甚至让曾经作为猎人的印第安人也接近危险边缘。比如,欧洲人带来的商品对印第安人的生活影响巨大,金属刀具、火枪等器具深刻改变了印第安人的战争和狩猎模式,也让印第安人之间的战斗变得更血腥和致命。

殖民者拿出交换皮毛的商品中,烈酒对印第安人的伤害甚至要大于火器。印第安人很快就被这种有成瘾性的液体吸引,每次都要喝个一醉方休。对于殖民者来说,烈酒也是皮毛贸易中很完美的交易品,成本相对低廉,便于运输,又属于快消品,人们对酒精的需求催生广阔市场,并且印第安人喝了酒之后思维能力下降,更容易接受对欧洲交易者有利的交易条件。

有印第安酋长看到了烈酒换皮毛贸易对部落的危害,提到“坏心肠的威士忌交易者一旦让印第安人喝酒上瘾,就会害得他们连身上的衣服都卖出去。简而言之,如果这样的交易方式继续下去,我们难逃毁灭的结果。”

随着皮毛贸易流入的火器和酒精破坏了美洲原住民生活节奏,动物的消失更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动摇了原住民赖以生存的经济结构。野牛在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且全面的角色。白人发现消灭了野牛,也就意味消灭了印第安人生存的经济文化社会土壤。当时美国陆军中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杀死野牛是解决“印第安问题”的好办法之一。1867年,军官理查德·道奇上校说“多杀死一头野牛,就能少一个印第安人”。

野牛几近灭绝不仅是草原动物的悲剧,也是人类社会中印第安人的悲歌。《皮毛、财富和帝国》的作者、美国历史学者埃里克·杰·多林认为,随着野牛的消失,印第安人的社会维系能力也在减弱,更加无力抵抗殖民者迫使他们放弃原有生活方式和土地的压力,野牛的大量死亡也客观导致了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的衰落。

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曾提出“公贵买其鹿”的策略削弱他国,千年之后,类似局面以皮毛贸易的形式降临印第安社会。

4
绿色和反皮草运动


在追寻皮毛的过程中遭到猎杀的不仅是动物,也有固有的观念和社会结构。动物消失,皮毛没有了来源,失去大宗商品地位,原有的社会结构也被改变,被改头换面的“现代性”所覆盖。皮毛曾以权势之名流行,近40年又以流行之名而沉寂。

当下这股潮流是绿色环保,作为动物制品的皮毛被放到其对立面——无论是原教旨环保主义者还是动物保护主义者,都不能容忍穿着动物皮毛招摇过市。皮毛被贴上残忍、过时等一些系列负面标签。在一些时装周上,不少品牌都宣称自己旗下的产品线中要做到“零皮毛”,或者用人造皮毛取代天然皮毛。甚至还有城市投票表决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制造及销售皮草,如洛杉矶市成为美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零皮草城市。

曾经在油画上穿在王公贵族身上的皮毛一度和市场绝缘。不少世界级超模在抵制皮毛宣传片中宣称:“我们宁愿全裸也不穿皮草”,这句口号曾轰动一时。这些标签和口号其实都改变不了追求舒适和奢华的内核。于是,在绿色风潮的压力下,皮毛领域形成了一个奇怪局面:有商家愿意销售利润很高的皮毛,也有人愿意穿皮毛,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公开讨论皮毛——或许只有穿貂的大哥除外。

纵然失去了大宗商品地位,皮毛仍是一桩不小的生意,国际皮毛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称,在全球范围内皮毛是一个规模超过400亿美元的产业。这样庞大的产业自然会有自己的呼声。皮毛行业呼吁,其实用农场饲养的貂或野生海狸制作的皮毛是可再生资源,而人造皮毛的来源石油才是不可再生资源,两者相比之下,天然皮毛更加绿色环保。同时面对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指摘,皮毛行业强调其皮毛的“可追溯性”,即皮毛来自于符合认证项目的农场,在这些农场里动物会得到更好的饲养环境。

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宣传下,近年来皮毛在时尚中露面的次数开始反弹,这其实是金钱与道德再次妥协的结果。因对皮毛的道德判定标准是模糊的,也是易变的,时尚的摆锤也有可能荡回皮毛一边。

人们已经在反思一个问题:吃野生动物的肉是一种不道德行为,人们在吃牛排、猪肘时却可以泰然处之。那为什么有人号召拒绝野生动物皮毛,对于家畜皮毛的使用却同样一竿子打死呢?

在反思中,皮毛或许再没机会重回大宗商品行列,但可以肯定的是,皮毛并不会在市场中隐去踪影。在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框架下,真正对皮毛有长远影响的话题是全球变暖。毕竟如果气温升高,在很多地方皮毛就可能穿不上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拉斯加是贱卖的?沙俄图什么?沙皇:中国东北那才叫真香!
印第安人灭亡的真相
100多年前,沙俄为何贱卖了阿拉斯加?和一项商品贸易有关
虽为“皮毛”,却成“史诗”
蓝色的海豚岛
你这些“摸不着头脑”的小癖好,我怎么都看不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