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别塔神话——人类的第一个乌托邦理想
《旧约》经文
“创世记”11:1-9
巴别塔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阐释解读
1
巴别塔故事的多重寓意
故事讲的是,始初,天下人聚到一起,想合力建一座城和一座塔。经文写道:11: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 ……”(Gen 11:They said,“Now let’s build a city with a tower...”),因此故事首先讲的是城市文明的开端。虽然当时还谈不到大都会,所谓的城市也不过就是相当于村镇的商贸集聚中心,但是建楼盖房有别于住帐篷的流动牧放生活格局。后世的城市就是从这样的小建筑,或建筑群发展而来的。

然而,他们还要造一座塔。塔不属于可居住建筑,也与集贸无关。那么,建造这座塔是为了什么呢?经文里也给了交代:11:“…… 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Gen 11:“... a tower that reaches the sky, so that we can make a name for ourselves and not be scattered all over the earth.”)话虽不多,含义却不少。第一,建塔的目的是要张扬名声,即人类的存在,他们不但是能工巧匠,而且能合力做出壮举。第二,塔有指点方向之意,如灯塔。高塔可以从远处望见,在人口分散的,多沙漠和荒野的地区,在以流动游牧生活为主的社会里,这样从远处可望见的高塔,自然不但指点方向,也成为人们仰望的中心。第三,人类不想分散,想集中和团结起来。第四,建塔的人类还设计要让它通天,塔要如此的高,以至塔顶能接到天上。这样一个要与天比高低的计划实在是雄心勃勃,以致上帝不高兴了,采取了果断措施破坏了人类的计划,制止了他们的野心。

在这个故事里上帝看起来十分不可爱,他显示了要戒备和控制人类,甚至妒忌的面目。但是仔细分析之后,我们会认识《圣经》把上帝描写成这样也有它的道理。犹太教和基督教都谴责人类的狂妄自大,在教义里告诫人类的七大罪(seven deadly sins)之首就是骄傲,目中无人,而相对骄傲提倡的则是主要的基督教美德,即谦卑(humility),尤其指在上帝面前要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凡是越位的言行,都是罪行,要受到惩罚。这个道理是比较不容易被接受的,因为人们往往不把骄傲看得同盗窃、通奸和杀人那么严重。然而,基督教宣讲的恰恰是,有罪的人只要知罪,向上帝悔过,就会被原谅、被接纳,哪怕你曾卖淫、曾烧杀。抹大拉的马利亚原是妓女,悔过后就得到耶稣的喜爱和庇佑。相反,自以为是完人或强人而傲慢无比、目无上帝者则是最大的罪人,一般都没有好结果。在西方文学里传达这个基督教思想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梅尔维尔梅尔维尔的《莫比·迪克》里那位一意孤行的船长亚哈,他不顾现实可能性,不听来自各方的警告,非要挑战庞大的白鲸,以至船沉身亡。如果说大白鲸象征超越人类力量的神秘自然,那么,自视太高的亚哈,要做的是在人世间扮演上帝的角色;如果大白鲸象征的是上帝,则公开挑战上帝的亚哈就是魔鬼,是撒旦。《圣经》里撒旦造反也是因为不服气,也是出自骄傲。不论是哪种读法,亚哈都越位了,他就犯了大罪,就没有好下场。这只是对该小说的多种解读之一。霍桑是个纠缠在原罪和赎罪议题里不能脱身的作家,他在多部作品里都谈了人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比如与人类自不量力的主题有关的短篇小说《拉巴契尼的女儿》(Rappaccini’s Daughter)就描写了拉巴契尼在人世间充当上帝角色来仿造伊甸园的故事。但是,自以为有知识、能创造奇花异草用以治病的拉巴契尼医生,结果种了满园子的毒花恶草,最后连心爱的女儿也成为他这种野心的牺牲品。在巴别塔的神话里,人类首次表现出无比的自信和骄傲,想同上帝比肩,这按照上述的宗教教义是大错特错的事,因此必然被上帝阻止。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造通天塔所表现的登天愿望也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基督教一直宣传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来到下面的世界时起,人类就应该不断努力,通过赎罪争取回到上帝身边,而不是下地狱,万劫不复。不过,基督教的上帝要人类借助他的力量完成这个愿望,而不能允许把他抛开。他惊呼:11:“……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Gen 11:“...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of w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Soon they will be able to do anything they want!”)所以,他对人类团结强大之后无法控制的担忧,还不仅是他个人有无权威的问题。他必须把人类牢牢把握住,否则基督教要人们先赎罪才能回天堂就行不通了。

巴别塔的神话还是人类的第一个乌托邦理想。所谓乌托邦就是不能实现的美好设想或建构。我们从摩尔(Thomas More)的作品《乌托邦》(Utopia,1516)熟悉了这个词。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制度,在出现之前很早的时候也曾经是乌托邦理想。所以,有的情况下乌托邦会被后来的世人们变为事实的。这里谈的通天塔没有成功,变成了当时人们的乌托邦理想。但是如果我们跳出神话和寓意的范畴,来谈人类发展的实情,我们是否可以说后来飞机的发明,以及现在又向宇宙进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人类在逐步地修建通天的塔?是否可以认为这个超前的乌托邦理想正在逐步地得以实现?然而,答案并不能太乐观。如果把上帝看做超过人类的绝对存在,看做类似大自然的力量,那么我们还是要永远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承认上帝/自然永远大于人类,通天也好,征服自然也好,只能是相对的。在这个意义上巴别塔神话的寓意永远是正确的,因而通天在哲学层面上永远是乌托邦理想。
2
巴别塔故事强调的语言的重要性
《圣经》是个抬高语言地位的文本,上帝用语言创世,又通过他的使者、先知等传达话语指示来指点和引导他的子民,有时他还直接对他的亲信说话,比如亚伯拉罕和摩西都听到过上帝从天上呼唤他们去完成某个旨意或要求。而后来口头的语言又通过摩西五经落实成书面文字。从此在上帝的希伯来子民心中,经文就代表至高无上的上帝,服从上帝就等于严格遵守经文。在巴别塔这则神话里,上帝又赋予了语言新的功能,那就是通过造成语言隔阂来对人类分而治之。由此开始了语言的双重性,它既能沟通、交流,又是阻挡和割离的手段。然而,不论是哪种功能,语言在《圣经》文本里至关紧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主要特点。尽管动物也有自己用声音交流的方式,但那没有形成体系,不是真正意义的语言,更谈不上书面文字。语言又与知识和文化相连,是它们的载体。斯腾伯格从上帝通过语言驾驭他的子民出发,引申出他对《圣经》叙事的核心观点,那就是《圣经》的叙事是围绕人类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来展开的。斯腾伯格提到的所谓的知识,在这里就专指《圣经》人物对上帝意图的了解程度和把握,那是他们被惠顾还是被抛弃的要害所在。正因如此,从一开始在伊甸园里,知识树就比生命树重要,而整个《圣经》所讲述的的确也就是人类怎样理解上帝,从而能够更好地跟从上帝。

《圣经》对语言的抬高有趣地在后现代多元的语言和文学理论里得到了呼应。从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一直到弗洛伊德心理阐释和德里达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无一不是在强调形式(包括语言),把语言置于存在之上。按照弗洛伊德和德里达的论点,在语言之外就没有存在。这个问题在韩德尔曼的著作《杀死摩西的人》里得到了充分的阐释。虽然他们对传统的存在决定上层建筑(包括语言)的挑战只是一家之说,但是形式对内容会产生影响,而且到了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内容的这种意见也很有道理。因此,在20世纪多元文论的影响下,对形式实验的文学作品就层出不穷了。艾略特的《荒原》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都是很好的例子。事实上,打破时空的结构和散乱无序的意识流叙述都以其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后现代破碎和琐细的现实,从而强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形式本身就成为了内容,不再是包装内容的外壳。在对语言和语言代表的形式的重视和抬高方面,后现代文论、文学作品和文化的走势完全符合在《圣经·旧约》开篇的这几个神话里体现的希伯来认知传统。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不同的语言还生成不同的文明,包括不同的思想、文化和宗教。所以上帝让建巴别塔的民众说不同的语言后,人类从此才有了多样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宗教信念。巴别塔的神话因此是世界多元化的开端。但从此就有了更多的不和、矛盾和争端,甚至战争。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人类争取协调一致的最大努力却反讽地走向了相反的方向。难道这不是现当代国际政治中常见的现象吗?所以,巴别塔的故事讲的还是人类不认识自己的局限性,以为可以主宰一切,以为有足够的力量来实现愿望。因此,与挪亚的故事相反,巴别塔神话是个悲剧故事,它已经包含了悲剧文类的基本元素。
3
结语
巴别塔是经典的神话,它的寓意非常丰富,因此生命力很强。它传达的一些观念被世世代代广泛地引用,从中获取生活的智慧,比如人类要知道自己在自然里的地位,不要狂妄,要谦虚谨慎;比如语言十分重要,不同语言的存在导致了多元文明,但也带来了无尽的分歧和矛盾。巴别塔显示了人类的局限和追求改进的艰难,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把社会革命比作建造巴别塔。巴别塔还显示了世界存在的矛盾的绝对性以及团结、联合的相对性,因此也有人称当今的联合国和它的任务就无异于想建造巴别塔。

节选自:《<圣经>文学阐释教程》

作者:刘意青 编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汉语是上古人族的共同语言西方发现一个上帝留下的证据,太颠覆
从神话到历史:巴别塔,启发圣经最著名故事之一
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语言,人类的骄傲
巴别塔(俞曦)
【觉醒原创:周五摸鱼系列】揭秘远古文明之——巴别塔
三百多年前有欧洲人提出:中文是人类最早、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