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剂学》简易版

《方剂学》简易版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杏仁9克、麻黄6克、桂枝4克、甘草3克。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附方:

①、麻黄加术汤:

组成: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9克。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湿家身烦疼痛。

②、麻杏苡甘汤:

组成:杏仁12克、苡仁12克、甘草10克、麻黄10克。

功用: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一身疼痛。

特征:发热日甚。

③、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石膏,各12克、甘草、杏仁、红枣,各10克、生姜9克、桂枝4克。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发热恶寒,寒热具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④、三拗汤: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各等份,加生姜为引。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感冒风邪。

特征: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⑤、华盖散:

组成:麻黄、桑皮、紫苏、杏仁、茯苓、陈皮,各等份、甘草10克。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桂枝汤:

组成:桂枝、赤芍、生姜、红枣,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附方:

①、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葛根12克、生姜、红枣,各10克、桂枝、赤芍,各6克、甘草5克。

功用:解肌舒经。

主治:太阳病。

特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

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仁。

功用:解肌发表,下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

特征: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恶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5克、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各3克、细辛2克。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

特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

大羌活汤:

组成:知母、川芎、生地,各15克、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白术、甘草,各10克。

功用: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主治:风寒湿邪表证兼有里热。

特征: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等证。

加味香苏散:

组成:紫苏5克、陈皮、香附,各4克、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川芎、生姜、甘草,各3克。

功用:发汗解表。

主治:四时感冒。

特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疼,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附方:

①、香苏散:

组成:陈皮20克、香附、紫苏、甘草,各10克。

功用:理气解表。

主治:四时瘟疫伤寒。

②、香苏葱豉汤:

组成:香豉20克、紫苏12克、香附、新陈皮、葱白,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发汗解表,调气安胎。

主治:妊妇伤寒。

小青龙汤:

组成:甘草10克、麻黄9克、赤芍9克、半夏9克、桂枝6克、细辛3克、干姜3克、五味子3克。

功用:解表逐饮,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克表,水饮内停。

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附方:

①、小青龙加石膏汤:

组成:小青龙汤,加:石膏10克。

功用:解表逐饮,兼除烦躁。

主治:肺胀,心下有水气。

特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②、射干麻黄汤:

组成:半夏9克、麻黄9克、生姜9克、射干6克、紫苑6克、款冬花6克、红枣6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

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2、辛凉解表:

桑菊饮:

组成:桑叶6克、杏仁6克、连翘6克、桔梗6克、苇根6克、薄荷3克、菊花3克、甘草3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特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银翘散:

组成:连翘9克、二花9克、牛蒡子9克、桔梗6克、薄荷6克、甘草6克、荆芥6克、竹叶3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附方:银翘汤:

组成:二花15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连翘10克、竹叶6克、甘草3克。

功用:滋阴透表。

主治:阳明温病。

特征:下后无汗脉浮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石膏18克、麻杏仁9克、黄6克、甘草6克。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

特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升麻葛根汤:

组成:赤芍6克、升麻3克、葛根3克、甘草3克。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

特征:身热头痛。

附方:宣毒发表汤:

组成:前胡10克、杏仁10克、升麻6克、葛根6克、枳壳6克、荆芥6克、防风6克、薄荷6克、木通6克、连翘6克、牛蒡子6克、竹叶3克、桔梗3克、甘草3克。

功用:解表透疹,止咳利咽。

主治:麻疹初起。

特征:欲出不出。

竹叶柳蒡汤:

组成:石膏15克、麦冬10克、西河柳6克、荆芥6克、葛根6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蝉蜕3克、薄荷3克、知母3克、甘草3克、竹叶3克。

功用:透疹解表,清泻肺胃。

主治:痧疹透发不出。

特征:喘咳,烦闷躁乱,咽喉肿痛者。

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6克、葛根10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赤芍6克、桔梗3克。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

特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微洪者。

附方: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6克、葛根9克、甘草3克、赤芍6克、黄芩6克、知母6克、生地3克、丹皮3克、贝母6克。心烦,加:竹叶,谵语,加:石膏。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春温夏热之病。

特征:发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耳,此方主之。

葱豉桔梗汤:

组成:葱白10克、桔梗6克、栀子6克、淡豆豉10克、薄荷3克、连翘根6克、甘草3克、竹叶3克。

功用:疏风解表,清肺泄泻。

主治:风温初起。

特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附方:葱豉汤:

组成:葱白50克、淡豆豉6克。不汗,加:葛根,升麻。再不汗,加:麻黄。

功用:通阳发汗。

主治:外感初起。

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证。

3、扶正解表:

败毒散: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独活、羌活、茯苓、桔梗、党参、甘草,各10克。

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感冒风寒湿邪。

特征:恶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重取无力。

附方:

①、荆防败毒散: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甘草,各10克。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疮肿初起。

特征: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者。

②、仓廪散:

组成:党参、茯苓、甘草、前胡、川芎、前胡、独活、桔梗、枳壳、陈仓米,各等份。

功用:益气解表,败毒止呕。

主治:噤口痢。

特征:毒气冲心,有热呕吐。

3、参苏饮:

组成:党参、紫苏、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各等份。

功用:益气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特征: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等证。

再造丸:

组成:黄芪、党参、桂枝、甘草、制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生姜。(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主治:阳气虚弱。

特征: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奢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等证。

附方:

①、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细辛、附子。(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

特征:反发热,脉沉者。

②、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麻黄、甘草、附子。(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助阳益气,发汗利尿。

主治:少阴病。

特征: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者。

二、泻下剂: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特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附方:

①、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特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腹中胀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也可用之。

②、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甘草、芒硝。(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

特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

3、复方大承气汤:

组成:厚朴、大黄、桃仁、莱菔子、枳实、赤芍、芒硝。(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

特征: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大陷胸汤: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泄热逐水。

主治:结胸证。

特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潮热,或短气烦躁,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

2、温下:

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12克、附子10克、细辛3克。

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主治:寒积里实。

特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

温脾汤:

组成:大黄12克、附子1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甘草3克。

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

特征: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三物备急丸:

组成:大黄、干姜、巴豆。(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攻逐寒积。

主治:寒实冷积。

特征: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3、润下:

麻子仁丸:

组成:麻仁、赤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润肠通便,泄热行气。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

特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五仁丸:

组成:桃仁、杏仁、柏子仁、李仁、松子仁、陈皮。(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津枯肠燥。

特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

济川煎:

组成:当归15克、大云10克、牛膝6克、泽泻6克、升麻3克、枳壳6克。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老年肾虚。

特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

4、逐水:

十枣汤:

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①、悬饮。

特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气短,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主治:②、实水。

特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等。

舟车丸:

组成:黑丑、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槟榔、轻粉。(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行气逐水。

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

特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

5、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

组成:生地15克、甘草6克、党参6克、大黄10克、芒硝3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6克。

海参20克、生姜6克。

功用:滋阴益气,泄泻热结。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

特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较黄或焦黑燥裂。

增益承气汤:

组成:玄参30克、麦冬25克、生地25克、大黄10克、芒硝5克。

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

特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三、和解剂:

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6克、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红枣10克。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①、伤寒少阳证。

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蒿芩清胆汤:

组成:青蒿6克、竹茹10克、半夏6克、茯苓10克、黄芩6克、枳壳6克、陈皮6克、滑石10克、甘草10克、青黛10克。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特征: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柴胡达原饮:

组成:柴胡6克、枳壳6克、厚朴6克、青皮6克、甘草3克、黄芩6克、桔梗3克、草果3克、槟榔6克、薄荷15克。

功用: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主治:痰湿阻于膜原。

特征:胸胁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后积如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

2、调和肝脾:

四逆散:

组成:甘草6克、枳实6克、柴胡6克、赤芍10克。

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

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证。

特征:或颏,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逍遥散:

组成:当归6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生姜6克、薄荷6克。

功用:舒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

特征: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逍遥散:

组成:由:逍遥散,加:丹皮、子。

功用:舒肝健脾,活血调经。

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

特征:烦躁易怒,自汗盗汗,头痛目涩,颊赤口干,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胀坠,小便涩痛。

痛泻要方:

组成:白术12克、白芍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

功用:补脾泻肝。

主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

特征: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0克、黄芩6克、生姜6克、党参6克、甘草6克、黄连3克、红枣6克。

功用:和胃厥逆,开结除痞。

主治:胃气不和。

特征: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黄连汤:

组成:黄连6克、甘草6克、干姜6克、桂枝6克、党参3克、半夏10克、红枣6克。

功用: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

特征:胸中烦闷,欲呕吐,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

四、清热剂:

白虎汤:

组成:石膏30克、知母10克、甘草6克、粳米10克。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

特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附方:

①、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知母10克、石膏30克、甘草10克、粳米6克、人参10克。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白虎汤证。

特征:汗多脉大无力,具有津气皆伤之证;以及暑病兼有津气两伤,证见汗出背微恶寒,身热而渴等证。

②、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知母10克、甘草3克、石膏30克、粳米10克、桂枝10克。

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恶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特征:风湿热痹,证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③、白虎加术汤:

组成:知母10克、甘草3克、石膏30克、术10克、粳米10克。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温疟。

特征:身热胸痹,汗多,舌红苔白腻等,近来用治风湿热等病。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15克、石膏30克、半夏10克、麦冬15克、人参6克、甘草6克、粳米15克。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2、清营凉血:

清营汤:

组成:犀角3克、生地15克、玄参10克、竹叶6克、麦冬10克、丹参6克、黄连6克、二花10克、连翘根6克。

功用: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主治:邪热传营。

特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清宫汤:

组成:玄参10克、莲子3克、竹叶6克、连翘根6克、犀角6克、麦冬10克。

功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温病恶汗,液伤邪陷,心包受邪。

特征:症见:发热,神昏谵语等。

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3克、生地30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伤血络;蓄血留瘀,热扰心营。

特征:咳血,衄血,便血,溲血等;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咽,胸中烦痛,自觉腹满,大便色、黑易解等;昏狂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

3、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10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10克。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特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盛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凉膈散:

组成:大黄、芒硝、栀子、薄荷、黄芩、连翘、淡竹叶、甘草。(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

特征:胸膈热聚,症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喉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普济消毒饮:

组成: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根3克、板兰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僵蚕3克、升麻3克。

功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主治:大头瘟。

特征:风热余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恶寒发热,头面红肿欣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4、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

组成:石膏20克、生地20克、犀角10克、黄连12克、栀子15克、桔梗6克、黄芩12克、知母10克、赤芍10克、玄参10克、连翘根10克、甘草10克、丹皮12克、竹叶10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瘟疫余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

特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蓄,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附方:化斑汤:

组成:石膏30克、知母12克、甘草10克、玄参10克、犀角6克、粳米10克。

功用:清气凉血。

主治:气血均热。

特征:症见:发热,或身热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

5、清脏腑热:

导赤散:

组成:生地、木通、甘草,各等份。

功用: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

特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小便赤涩刺痛。

清心莲子饮:

组成:黄芩15克、麦冬15克、地骨皮15克、前仁15克、甘草15克、石莲肉20克、茯苓20克。

黄芪20克、人参20克。

功用:益气阴,清心火,止淋浊。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

特征: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

龙胆泻肝汤:

组成:胆草6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泽泻12克、木通10克、前仁10克、当归6克、生地10克。

柴胡6克、甘草6克。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

特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左金丸:

组成:黄连18克、吴萸6克。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

特征: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虚数。

香连丸:

组成:黄连6克、木香12克。

功用:清热化湿,行气止痢。

主治:湿热痢疾,胸膈痞闷。

特征:赤白痢下,腹痛里急。

泻白散:

组成:地骨皮30克、桑皮30克、甘草3克。

功用: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嗽。

特征: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清胃散:

组成:生地12克、当归6克、丹皮9克、黄连5克、升麻6克。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有积热。

特征: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腮肿痛;或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泄黄散:

组成:藿香叶21克、山枝仁6克、石膏15克、甘草9克、防风12克。

功用:泄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

特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因脾热弄舌等。

玉女煎:

组成:石膏15克、熟地10克、麦冬6克、知母6克、牛膝6克。

功用:清胃滋阴。

主治:胃热阴虚。

特征:烦热干渴,头痛,牙痛,牙龈出血,舌红苔黄且干,也治消渴善饥等。

芍药汤:

组成:芍药15克、当归10克、黄连10克、槟榔6克、木香6克、甘草6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桂皮3克。

功用:调和气血,清热解毒。

主治:湿热痢。

特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痢。

特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6、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10克。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

特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来细数。

秦艽鳖甲汤:

组成:地骨皮30克、柴胡30克、鳖甲30克、秦艽15克、知母15克、当归15克。

功用: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主治:风劳病。

特征: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午后潮热,咳嗽困倦,脉象微数。

清骨散:

组成:柴胡5克、黄连3克、秦艽3克、鳖甲3克、地骨皮3克、青蒿3克、知母3克、甘草3克。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阴虚内热,虚劳骨蒸。

特征:午后或夜间潮热,肢蒸心烦,嗌干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当归六黄汤:

组成:当归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黄芪20克。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有火,发热盗汗。

特征:面赤,心烦,口干唇燥,便结溲黄,舌红脉数。

五、祛暑剂:

1、祛暑清热:

清络饮:

组成:鲜荷叶边6克、二花10克、丝瓜络6克、西瓜翠衣6克、扁豆花6克、竹叶心6克。

主治:祛暑清热。

功用:祛暑伤肺,邪在气分。

特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等。

2、祛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薷6克、二花10克、扁豆10克、厚朴6克、连翘根10克。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初起,复感于寒。

特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香薷散:

组成:香薷15克、厚朴12克、扁豆12克。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

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者。

3、祛暑利湿:

六一散:

组成:滑石18克、甘草3克。

功用:祛暑利湿。

主治:感受暑湿。

特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泄泻。

桂苓甘露饮:

组成:茯苓30克、甘草6克、白术12克、泽泻15克、官桂3克、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猪苓15克。

功用:祛暑清热,化气利湿。

主治:中暑受湿。

特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

4、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

组成: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10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叶12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特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六、温里剂:

理中丸:

组成:人参6克、干姜6克、甘草6克、白术10克。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①、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霍乱等。

②、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痞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附方:

①、附子理中汤: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茯苓、半夏。(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

特征:心痛,霍乱吐利转经。

②、理中化痰丸: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茯苓、半夏。(可据证轻重,确定用药量)。

功用:益气健脾,温化痰涎。

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

特征:呕吐食少,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③、桂枝人参汤:

组成:桂枝6克、甘草10克、白术10克、人参6克、干姜6克。

功用:温里解表,益气消痞。

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泄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痹鞭,表里不解。

吴萸汤:

组成:吴萸3克、人参6克、红枣10克、生姜18克。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①、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②、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③、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小建中汤:

组成:芍药18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红枣10克、饴糖30克。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

特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附方:

①、黄芪建中汤:

组成:即:小建中汤,加:黄芪10克。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②、当归建中汤:

组成:即:小建中汤,加:当归12克。

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虚赢不足。

大建中汤:

组成:川椒3克、干姜5克、人参6克。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

特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2、回阳救逆:

四逆汤:

组成:附子10克、干姜10克、甘草6克。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特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细微。

3、太阳病误汗亡阳:

回阳救急汤:

组成:熟附子10克、干姜6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甘草6克、五味子3克、半夏10克。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

特征: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颤战粟,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回阳就急丹:

组成:黑附块10克、紫瑶桂1克、人参6克、麦冬10克、辰砂10克、川姜3克、姜半夏3克、白术6克、五味子1克、广皮3克、甘草3克、麝香1克。

功用:回阳生脉。

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

4、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6克、通草3克、红枣15克。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①、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苔淡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②、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七、表里双解剂:

1、解表攻里: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生姜,各15克、黄芩、白芍、半夏、枳实、红枣,各10克、大黄6克。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2克、石膏、黄芩、桔梗,各3克、甘草6克、滑石10克。

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风热雍盛,表里具实。

特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粘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2、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

组成: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

功用:解表清热。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

特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腕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石膏汤:

组成:石膏30克、豆豉10克、栀子10克、麻黄10克、黄柏6克、黄芩5克、黄连5克。

功用:清热解毒,发汗解表。

主治: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

特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3、解表温里:

五积散:

组成:苍术72克、桔梗36克、陈皮、枳壳、麻黄,各18克、厚朴、干姜,各12克、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各9克。

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特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

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牡蛎20克、柴胡15克、桂枝12克、瓜蒌根12克、黄芩9克、干姜6克、甘草3克。

功用:和解散结,温里祛寒。

主治:伤寒胸胁满微结。

特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出汗,往来寒热,心烦.也治疟疾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八、补益剂:

1、补气: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功用:益气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特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缓。

附方:

①、异功散:

组成:即:四君子汤,加:陈皮9克、生姜5片。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

特征:食欲不振,或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

②、六君子汤:

组成:即:四君子汤,加:半夏12克、陈皮9克。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

特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③、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即: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各6克。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

特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等症。

④、保元汤:

组成:黄芪、人参,各20克、肉桂8克、甘草5克、生姜3克。

功用:补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

特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小儿痘疹,阳虚顶陷,血虚浆清,不能发起灌浆者。

参苓白术散:

组成: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各100克、扁豆75克、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各50克。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

特征:食少便溏,或泄或吐,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苔白,质淡红,脉细缓或虚缓。

附方:七味白术散:

组成:茯苓、白术、霍香、葛根,各15克、人参7克、木香6克、甘草3克。

功用:健脾止泄。

主治:脾胃久虚。

特征:呕吐泄泻频作不止。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20克、人参、白术、当归,各10克、甘草、陈皮,各6克、柴胡、升麻,各3克、红枣6枚、生姜9片。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特征: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

气虚下陷.特征: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等症。

生脉散:

组成: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暑热多汗,耗气伤液.特征:体倦气短,咽干口渴,脉细微。

久渴肺虚,气阴两伤.特征: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白少津,脉虚数,或:虚细。

2、补血:

四物汤:

组成:白芍12克、熟地12克、当归10克、川芎9克。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冲任虚损。

特征: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桃红四物汤:

组成:即: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各6克。

功用:养血,活血,逐瘀。

主治:妇女经期提前,量多。

特征:色紫质粘稠,或有块状,腹痛腹胀者。

当归补血汤:

组成:黄芪50克、当归6克。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外越。

特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以及妇人经行,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归脾汤:

组成: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枣仁,各30克、人参、木香,各15克、甘草10克、远志3克。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①、心脾两虚.特征: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怔仲,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②、脾不统血.特征:症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或:带下。

注:现代也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气血双补:

八珍汤:

组成:熟地15克、当归、白术,各10克、茯苓、白芍,各9克、川芎6克、甘草5克、人参3克。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

特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十全大补汤:

组成:即:八珍汤,加:黄芪15克、肉桂9克。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

特征: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人参养荣汤:

组成:白芍、当归,各9克、陈皮、黄芪、桂皮、人参、白术、甘草,各3克。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劳积虚损。

特征: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等。

泰山磐石散:

组成:黄芪15克、熟地、白术,各10克、当归8克、白芍6克、人参、续断、黄芩,各5克、川芎、砂仁、炙甘草,各4克。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妇女妊娠,气血两虚。

特征:胎动不安或屡有坠胎宿患,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无力,或沉弱。

4、补阴: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24克、山茱萸、山药,各12克、泽泻、茯苓、丹皮,各9克。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

特征:腰膝酸软,头目弦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门不合之证。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知柏地黄丸:

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6克、黄柏6克。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

特征: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证。

左归丸:

组成:熟地24克、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兔丝子、鹿胶、龟胶,各12克、牛膝10克。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真阴不足。

特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渴欲饮水,舌光、少苔,脉细和数。

左归饮:

组成:熟地9克、山药6克、枸杞子6克、早皮5克、茯苓4克、甘草3克。

功用:补益肾阴。

主治:真阴不足。

特征: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大补阴丸:

组成:黄柏12克、知母12克、熟地18克、龟板18克。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特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痿软,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虎潜丸:

组成:黄柏15克、龟板12克、知母、熟地、陈皮、白芍,各6克、锁阳5克、虎骨、干姜,各3克。

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经骨。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

特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弱。

二至丸:

组成:冬青子、汗莲草。

功用:补肾养肝。

主治:肝肾阴虚。

特征:口苦咽干,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下肢痿软,遗精早年发白等、。

一贯煎:

组成:生地30克、枸杞子12克、北沙参、麦冬、当归,各10克、川楝子5克。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血燥气郁。

特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及疝气瘕聚。

石斛夜光丸:

组成:天冬、人参、茯苓,各6克、麦冬、熟地、生地、兔丝子、菊花、草决明、杏仁、山药、枸杞、牛膝、五味子,各3克、蒺藜、石斛、肉丛蓉、川芎、甘草、枳壳、青葙子、防风、川黄连、犀角、羚羊角,各2克。

功用:平肝熄风,滋阴明目。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火旺。

特征:瞳孔散大,视物昏花,羞明流泪,头昏目弦,以及内障等症。

龟鹿二仙胶:

组成:鹿角50克、龟板25克、枸杞15克、人参5克。

功用:填阴补精,益气壮阳。

主治:肾中阴阳两虚,“任、督”两脉,精血不足。

特征:全身瘦弱,遗精阳萎,两目昏花,腰膝酸软。

七宝美髯丹:

组成:何首乌30克、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兔丝子,各15克、故纸12克。

功用:滋肾水,益肝血。

主治:肝肾不足。

特征: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腰膝酸软等症。

5、补阳:

肾气丸:

组成:熟地24克、山药、枣皮,各12克、泽泻、茯苓、丹皮,各9克、桂枝、附子,各3克。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

特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尺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以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症。

济生肾气丸:

组成:车前子、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各30克、熟地、山药、桂皮、牛膝,各15克、附子6克。

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主治:肾阳不足。

特征: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十补丸:

组成:附子、五味子,各6克、山茱萸、山药、丹皮、鹿茸、熟地、肉桂、泽泻、茯苓,各3克。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气不足。

特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嬴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右归丸:

组成:熟地24克、山药、枸杞、鹿角胶、兔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各12克、附子10克、枣皮9克。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特征: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萎遗精,或阳衰无子,或大便不实,甚则、完谷不化,或小便自遗,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等。

右归饮:

组成:熟地30克、炙附子9克、山药、枸杞、肉桂、杜仲、甘草,各6克、枣皮3克。

功用:温肾补精。

主治:肾阳不足。

特征:气怯神疲,腹痛腰酸,肢冷脉细,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九、安神剂:

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组成:黄连18克、炙甘草16克、朱砂15克、生地8克、当归8克。

功用:镇心安神,泻火养阴。

主治:心火偏亢,阴血不足。

特征: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怔忡,惊悸,甚则欲吐无果,胸中自觉懊侬,舌红,脉细数。

生铁落饮:

组成:生铁落20克、天冬9克、麦冬9克、贝母9克、元参5克、钩藤5克、丹参5克、胆星3克、橘红3克、远志3克、石菖蒲3克、连翘3克、茯苓3克、茯神3克、辰砂1克。

功用:镇心除痰,宁心定志。

主治:痰火上扰。

特征:颠狂症状。

珍珠母丸:

组成:当归、熟地,各45克、人参、枣仁、柏子仁、犀角,各30克、珍珠母22克、茯神、沉香、龙齿,各15克。

功用:重镇安神,潜阳明目。

主治:滋阴养血,肝阳偏亢。

特征:神志不宁,入夜少梦,时而惊悸,头目眩晕,脉细弦等。

磁朱丸:

组成:神曲120克、磁石60克、朱砂30克。

功用:重镇安神,潜阳明目。

主治:水火不济。

特征: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也治癫痫。

2、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15~18克、知母8~10克、茯苓10克、川芎3~5克、甘草3克。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细弦。

天王补心丹:

组成:生地黄(洒洗)120克、人参、丹参、元参、白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身、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各60克。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亏血少。

特征: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甘麦红枣汤:

组成:小麦9~15克、甘草9克、红枣5~7枚。

功用:养血安神,和中缓急,也补脾气。

主治:脏躁。

特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苔少。

十、开窍剂:

1、凉开:

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郁金、犀角、黄连、黄芩、山楂、朱砂、雄黄,各30克、梅片、麝香、,各7.5克、珍珠15克、金箔衣

功用: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

特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以及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紫雪丹:

组成:石膏三斤、寒水石三斤、滑石三斤、磁石三斤、水牛角浓缩粉五两、羚羊角(屑)五两、沉香五两、青木香五两、玄参一斤、升麻一斤、炙甘草八两、丁香一两、芒硝十斤、硝石四升、麝香五分、朱砂三两、黄金一百两。

功用:清热开窍,镇痉安神。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

特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至宝丹:

组成:安息香45克、生乌犀(屑)、朱砂、雄黄、生玳瑁(屑)、琥珀,各30克、牛黄15克、麝香、龙脑,各7.5克、金箔、银箔,各五十片。

功用: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主治:中暑,中风及温病痰热内闭。

特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小儿回春丹:

组成:钩藤240克、大黄60克、胆南星60克、川贝母、陈皮、木香、白豆蔻、枳壳、法半夏、沉香、天竹黄、僵蚕、全蝎、檀香、天麻,各37.5克、甘草26克、牛黄、麝香,各12克、朱砂适量。

功用:开窍定惊,清热化痰。

主治:小儿急惊,痰热蒙蔽。

特征:发热烦躁,神昏惊厥,或者反胃呕吐,夜啼吐乳,痰嗽哮喘,腹痛泻泄。

行军散:

组成:雄黄24克、西牛黄、麝香、珍珠、冰片、硼砂,各3克、硝石0.9克、飞金20页。

功用:开窍,辟秽,解毒。

主治:暑月痧胀。

特征: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并治口疮咽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可避时疫之气。

2、温开:

苏合香丸:

组成:白术、青木香、乌犀屑、香附子、朱砂、诃黎勒、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茇,各60克、龙脑、苏合香油,各30克、薰陆香30克。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主治:中风,中气或感受时行瘴疠之气。

特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或中寒气闭,心腹猝痛,甚则昏厥,或:痰壅气阻,突然昏倒。

紫金锭:

组成:山慈姑、五倍子,各90克、红大戟45克、千金子霜、雄黄、朱砂,各30克、麝香9克。

功用: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感受秽污痰浊之邪。

特征:脘腹胀闷疼痛,呕吐泄泻,小儿痰厥,外敷疔疮疖肿。

十一、固涩剂:

1、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

组成:白术60克、防风、黄芪,各30克。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寒。

牡蛎散: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各30克。

功用:固表敛汗。

主治:诸虚不足。

特征:身常出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

2、敛肺止咳:

九仙散:

组成:罂粟壳6克、人参、款冬花、桔梗、桑白皮、五味子、阿胶、贝母,各2克、乌梅1个。

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神。

主治:久咳不已,肺虚气弱,咳甚则气喘自汗,脉虚数。

3、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组成:罂粟壳20克、白芍15克、当归、苛子、白术、肉蔻,各12克、木香9克、炙甘草、人参,各6克、肉桂3克。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泄久痢,脾肾虚寒。

特征: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倦怠食少。

四神丸:

组成:补骨脂120克、肉寇、五味子,各60克、吴茱萸30克。

功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

特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久泻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

桃花汤:

组成:梗米、赤石脂,各30克、干姜9克。

功用:温中涩肠。

主治:久痢不愈。

特征:便脓血,色暗不鲜,小便不利,腹痛喜温喜按等。

赤石脂禹粮汤:

组成:赤石脂、禹余粮,各30克。

功用:涩肠止泻。

主治:滑泻不禁,泻痢日久。

4、涩精止泻:

金锁固精丸:

组成:沙苑子、芡实、莲须,各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

功用:补肾涩精。

主治:肾虚精亏。

特征:遗精滑泻,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腰酸耳鸣。

水陆二仙丹:

组成:芡实、金樱子,各15克。

功用:补肾涩精。

主治: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纯属肾虚不摄者。

桑蛸散:

组成:桑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板、鳖甲,各30克。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心肾两虚。

特征:小便频数,或如米泔色,心神幌惚,健忘食少,以及尿遗滑精等。

缩泉丸:

组成:乌药、益志盐炒,各12克。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

5、固崩止带:

固精丸:

组成:黄芩、白芍、龟板,各30克、椿皮21克、黄柏9克、香附8克。

功用:滋阴清热,止血固精。

主治:阴虚内热。

特征:经行不止,及崩中漏下,血色深红,或夹紫黑瘀块,心胸烦热,腹痛溲赤,舌红,脉弦数者。

固冲汤:

组成:白术30克、龙骨、牡砺、枣皮,各24克、黄芪18克、白芍、海蛸,各12克、茜草9克、棕炭6克、五味子3克。

功用:补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脾气虚弱,脾不统血。

特征:冲脉不固所致血崩或月经过多,而见血色稀淡,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等证。

震灵丹:

组成:禹粮石20克、紫石英20克、赤石脂20克、代赭石20克、乳香10克、五灵脂10克、没药10克、朱砂5克。

功用:止血化瘀。

主治:冲任虚寒,瘀阻胞宫。

特征:出血不止,血色紫红或紫黑,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则痛减,舌质紫黯,脉沉细弦等。

完带汤:

组成:白术、山药,各30克、白芍15克、车前子19克、苍术9克、人参6克、甘草、陈皮、芥穗、柴胡,各3克。

功用:补中健脾,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特征: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易黄汤:

组成:山药、芡实,各30克、白果15克、黄柏6克、车前子3克。

功用:健脾燥湿,清热止带。

主治:脾虚湿热,带下黄白,粘稠腥臭,腰酸腿软者。

清带汤:

组成:山药30克、龙骨、牡砺,各18克、海蛸12克、茜草9克。

功用:健脾止带。

主治:脾虚湿热。

特征:带下赤白,清稀量多,连绵不断,腰酸体乏,舌淡苔白,脉细缓而沉者。

十二、理气剂:

1、行气:

越鞠丸:

组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12克。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即:(气、血、痰、火、食、湿)。

特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腑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证。

金铃子散:

组成:金铃子、玄胡,各30克。

功用:行气疏肝,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有热。

特征: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

玄胡散:

组成:当归、玄胡、蒲黄、赤芍、肉桂,各15克、姜黄9克、乳香9克、没药9克、木香9克、甘草,各9克。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妇女室女,七情伤感。

特征: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或连背膂,上下功刺,经候不调一切血、气疼痛,并可服之。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9克、苏叶6克。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特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等。

枳实薤白桂枝汤:

组成:枳实12克、厚朴12克、薤白9克、桂枝6克、瓜篓12克。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痹。

特征: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上下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活紧。

瓜蒌薤白白酒汤:

组成:瓜蒌12克、薤白12克、白酒250克。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

特征:胸部满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瓜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瓜蒌12克、薤白12克、半夏12克、白酒250毫升。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胸痹兼痰浊较甚者。

特征:胸中满痛彻背,不能安卧者。

桔核丸:

组成:桔核、海藻、昆布、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玄胡、桂心、木香,各15克。

功用: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寒湿疝气。

特征: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

天台乌药散:

组成:乌药12克、木香6克、小茴6克、青皮6克、高良姜9克、槟榔9克、川楝子12克、巴豆10克。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

特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

导气汤:

组成:川楝子12克、木香9克、茴香6克、吴芋3克。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疝疼痛。

暖肝煎:

组成:当归9克、枸杞9克、茴香6克、肉桂6克、乌药6克、沉香3克、茯苓6克。

功用:暖肝温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阴寒。

特征:小腹疼痛。

厚朴温中汤:

组成:厚朴30克、陈皮30克、甘草15克、茯苓15克、草蔻15克、木香15克、干姜3克。

功用: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主治:脾胃伤于寒湿。

特征:脘腹胀满或疼痛。

2、降气:

苏子定喘汤:

组成:苏子9克、半夏9克、当归6克、甘草6克、前胡6克、厚朴6克、肉桂3克。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

特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定喘汤:

组成:白果9克、麻黄9克、苏子6克、甘草3克、冬花9克、杏仁9克、桑皮9克、黄芩6克、半夏9克。

功用: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特征: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哮喘咳嗽,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四磨汤:

组成:人参3克、槟榔9克、沉香3克、乌药9克。

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七情所伤,肝汽郁结。

特征: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芭痹满,不思饮食。

五磨饮子:

主治:大怒暴厥,或七情郁结。

特征:心腹胀痛,或走注攻痛。

旋复代赭汤:

组成:复花9克、人参6克、生姜10克、代赭石9克、甘草6克、半夏9克、红枣10克。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特征:心下痞闷,噫气不除。

甘姜人参半夏汤:

组成:干姜6克、人参6克、半夏9克。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及脾胃虚寒之呕吐。

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红枣10克、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功用:降逆止呕,医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特征:呃逆或干呕。

橘皮竹茹汤:

组成:茯苓30克、橘皮30克、枇杷叶30克、麦冬30克、青竹茹30克、半夏30克、人参15克、甘草15克。

功用:降逆止呕,和胃清热。

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新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9克、竹茹9克、柿蒂9克、姜汁30克。

功用:理气降逆,清热止呃。

主治:胃热呃逆,胃气不虚者。

丁香柿蒂汤:

组成:丁香6克、柿蒂9克、人参3克、生姜6克。

功用: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畏气虚寒。

特征:胸痞脉迟者。

十三、理血剂:

1、活血化瘀:

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核12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甘草6克、硭硝6克。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

特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谵语烦渴,至夜发热,甚则其人如狂。

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川芎6克、赤芍6克、牛膝10克、桔梗6克、柴胡3克、枳壳6克、甘草3克。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特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昼不能寂。舌便有瘐斑,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红花10克、老葱3克、红枣6克、麝香1克、黄酒250毫升。

功用:活血通窍。

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殿、风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膈下逐瘀汤:

组成:灵脂10克、当归10克、川芎3克、桃仁10克、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3克、甘草10克、香附3克、红花10克、枳壳5克。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

特征: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3克、干姜3克、玄胡3克、当归9克、川芎3克、桂皮3克、赤芍6克、蒲黄9克、灵脂6克。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月经接连不断,断、而又来,色紫或黑或有淤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

身痛逐瘀汤:

组成:人茭3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3克、当归9克、灵脂6克、香附3克、牛夕10克、地龙6克。

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复元或血汤:

组成:柴胡15克、瓜蒌9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山甲6克、大黄30克、桃仁9克。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

特征: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七厘散:

组成:血结30克、麝香1克、冰片1克、乳香5克、没药5克、红花5克、朱砂4克、儿茶8克。

功用:活血散瘀,止痛止血。

主治:跌打损伤。

特征:经断骨折之瘀血肿痛,刀刃出血及无名肿毒、烧、烫伤等。

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120克、当归6克、赤芍6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特征:半身不遂,口眼歪邪,语言不清,口角流涎,下肢萎痹,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失笑散:

组成:灵脂12克、蒲黄12克。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

特征:心腹巨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手拈散:

组成:玄胡6克、灵脂6克、草果6克、没药6克。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丹参饮:

组成:丹参30克、檀香5克、砂仁5克。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温经汤:

组成:吴芋9克、当归9克、赤芍6克、川芎6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9克、丹皮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冬9克。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特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口唇干燥,少腹里急,腹满,也治妇人久不受孕等。

艾附暖宫汤:

组成:艾叶90克、香附180克、吴芋90克、川芎90克、白芍90克、黄芪90克、续断45克、生地30克、桂皮15克、当归90克。

功用:暖宫温经,养血活血。

主治:妇人子宫虚冷。

特征:带下白淫,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肚腹、疼痛,久无子息。

生化汤:

组成:当归25克、川芎9克、桃仁6克、干姜2克、甘草2克。

功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血虚受寒。

特征: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活络效灵丹:

组成: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

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气血凝滞。

特征: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已及疱块积聚等。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9克。

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疱块。

主治:瘀血留结胞宫。

特征: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灰暗腹痛拒按等。

大黄土鳖丸:

组成:大黄30克、黄芩6克、甘草9克、桃仁6克、杏仁6克、白芍12克、熟地30克、干漆3克、虻虫6克、水蛭6克、蛴螬6克、土鳖3克。

功用:祛瘀生新。

主治:五劳虚极。

特征:形体嬴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

2、止血:

十灰散: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丹皮、棕榈皮,各等分。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

特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

四生散:

组成:生荷叶9克、生艾叶9克、生柏叶12克、生地15克。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

特征: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降,脉弦数。

咳血方:

组成:青黛6克、瓜仁9克、海石9克、栀子9克、苛子9克。

功用:清火化痰,敛肺止咳。

主治:肝火犯肺。

特征:咳嗽痰稠带血,咳吐不爽,或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槐花散:

组成:槐花12克、柏叶12克、芥穗6克、枳壳6克。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下气。

主治:肠风脏肚下血。

特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黯。

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30克、小蓟15克、滑石15克、木通9克、蒲黄9克、藕节9克、淡竹叶9克、当归6克、栀子9克、甘草6克。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下焦瘀血。

特征:血淋,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或尿血,而见舌红脉数。

黄土汤:

组成:灶心土30克、甘草、熟地、白术、附子、阿胶、黄芩,各9克。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

特征: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胶艾汤:

组成:川芎6克、阿胶9克、艾叶9克、甘草6克、当归9克、赤芍12克、熟地12克。

功用:补血止血,调经安苔。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

特征: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

十四、治风剂:

1、疏散外风:

大秦艽汤:

组成:秦艽9克、甘草6克、川芎6克、当归6克、白芍6克、细辛15克、羌活3克、防风3克、黄芩3克、石羔6克、白芷3克、白术3克、生地3克、熟地3克、茯苓3克、独活3克。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

特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消风散:

组成:当归、生地、防风、虫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子、石羔,各3克、甘草、木通,各2克。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疹,湿疹。

特征:皮肤疹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骚养,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

川芎茶调散:

组成:川芎、荆芥,各12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克、细辛3克、防风5克、簿荷24克。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特征:偏正头痛,或颠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菊花茶调散:

组成:由“川芎茶调散”加:菊花、僵蚕。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

特征:头目眩晕及偏正头痛。

苍耳子散:

组成:辛荑15克、苍耳子7克、白芷30克、薄荷2克。

功用:祛风通窍。

主治:鼻渊。

特征:流浊涕不止,前额疼痛。

牵正散:

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

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中风,口眼斜。

特征:风中经络,风痰阻于头面。

止痉散:

组成:全蝎、蜈蚣,各等分。

功用:祛风止痉。

主治:痉厥,四肢抽蓄等。

特征:顽固性抽经样疼痛。

玉珍散:

组成: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

功用:祛风化痰,解痉止痛。

主治:破伤风。

特征:牙关紧闭,口嘬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五虎追风散:

组成:蝉蜕30克、南星6克、天麻6克、全蝎10克、僵蚕10克。

功用: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破伤风。

特征:牙关紧闭,手足抽蓄,角弓反张。

小活络丹:

组成:川芎、草乌、地龙、南星、乳香、没药。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邪流滞经络之证。

特征:肢体经脉挛痛,关节躯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也治中风。

大活络丹:

组成:白花蛇、乌稍蛇、威灵仙、量头尖、草乌、天麻、全虫、首乌、龟板、麻黄、贯仲、甘草、羌活、官桂、霍香、乌药、黄连、熟地、大黄、木香、沉香,各60克、细辛、赤芍、丁香、乳香、僵蚕、南星、青皮、骨碎补、白蔻、安息香、黑附子、黄芩、茯苓、香附、玄参、白术,各30克、防风、葛根、虎骨、当归,各5克、血结45克、地龙、犀角、麝香、松脂,各15克、牛黄、冰片,各5克、人参90克。

功用:祛风扶正,活络止痛。

主治:中风瘫痪,萎痹,痰厥、阴疽,流注等。

2、平息内风:

羚角勾藤汤:

组成:羚角片5克、桑叶6克、川贝12克、生地15克、勾藤10克、菊花10克、茯神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竹肉15克。

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经。

主治:肝经热甚,热极动风。

特征:高热不退,烦闷燥扰,手足抽蓄,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镇肝息风汤:

组成: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生杭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呈6克、甘草5克。

功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七血逆乱。

特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口、角歪斜,眩晕颠扑,昏不知人,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

勾藤饮:

组成:勾藤9克、羚羊角1克、全虫1克、人参3克、天麻6克、甘草2克。

功用:清热息风,益气解痉。

主治:小儿天勾。

特征:牙关紧闭,手足抽蓄,惊悸壮热,头目仰视,兼有气虚者。

天麻勾藤饮:

组成:天麻12克、勾藤12克、石决18克、栀子9克、黄芩9克、牛膝12克、杜仲、益母草、寄生、夜交藤、茯神,各9克。

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特征:头痛眩晕,失眠。

阿胶鸡子黄汤:

组成:阿胶6克、白芍9克、石决15克、勾藤6克、生地12克、甘草2克、生牡蛎12克、络石藤6克、茯神12克、鸡子黄2个。

功用: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主治:邪热久留,焯烁阴血。

特征:筋脉拘急,手足瘛纵,类似风动,或头目眩晕,舌绛苔少,脉细数者。

大定风珠:

组成:白芍18克、阿胶9克、龟板12克、熟地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牡蛎12克、麦冬12克、甘草12克、鸡子黄2个、鳖甲12克。

功用:滋阴息风。

主治:温病邪热久羁,热灼真阴,或误用“汗、下”,重伤阴液。

特征:神倦瘛枞(zhi zong),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欲之脱。

小定风珠:

组成:鸡子黄1个、阿胶6克、龟板18克、童小便15毫升、淡菜9克。

功用:滋阴熄风。

主治:温邪久羁下焦。

特征:灼zhuo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hui,脉细弦。

地黄饮子:

组成:熟地、巴戟、枣皮、石斛、大云、附子、五味子、官桂、茯苓、麦冬、菖蒲、远志,各等分。

功用:滋肾阴,补肝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证。

特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脉沉细弱。

十五、治燥剂:

1、轻宣润燥:

杏苏散: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杏仁、红枣,各等分。

功用: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

特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脉弦。

桑杏汤:

组成:桑叶3克、杏仁5克、沙参6克、大贝3克、香豉3克、栀子3克、梨皮3克。

功用:清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

特征: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清燥救肺汤:

组成:桑叶9克、石羔8克、人参2克、甘草3克、麻仁3克、阿胶3克、麦冬4克、杏仁2克、枇杷叶3克。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

特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沙参麦冬汤:

组成:沙参9克、玉竹6克、甘草3克、桑叶、扁豆、花粉,各5克、麦冬9克。

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阴分。

特征: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

2、滋阴润燥:

养阴清肺汤:

组成:生地6克、麦冬5克、甘草2克、玄参5克、贝母3克、丹皮3克、薄荷2克、白芍3克。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白喉。

特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百合固金汤:

组成:生地6克、熟地9克、麦冬5克、百合、白芍、当归、贝母、甘草,各3克、玄参、桔梗,各3克。

功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

特征:咳嗽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门冬汤:

组成:麦冬60克、半夏9克、人参6克、甘草4克、梗米6克、红枣6克。

功用:滋养肺胃,绛逆和中。

主治:

①、肺阴不足。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②、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琼玉羔:

组成:人参750克、生地8000克、茯苓16500克、白蜜5000克。

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主治:肺阴亏损。

特征:虚劳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等。

玉液汤:

组成:山药30克、黄芪15克、知母15克、内金6克、葛根5克、五味子9克、花粉9克。

功用: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主治:消渴病。

特征:气不布津,肾虚胃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增液汤:

组成: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24克。

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主治:阳明温病。

特征: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下后2~3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者。

十六、祛湿剂:

1、燥湿和胃:

平胃散:

组成:苍术15克、厚朴9克、陈皮9克、甘草9克。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

特征:腕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苔多、奢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霍香正气散:

组成: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克、神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60克、霍香、90克、甘草75克。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特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腕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峦、瘴疟等。

六和汤:

组成:砂仁3克、半夏、杏仁、人参、白术、霍香、扁豆、茯苓,各6克、木瓜5克、厚朴3克、甘草2克。

功用:健脾化湿,升清江浊。

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

特征: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舌苔白滑。

2、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30克、栀子15克、大黄9克。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特征:一身面目具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者。

栀子柏皮汤:

组成:栀子15克、甘草6克、黄柏9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茵陈四逆汤:

组成:茵陈、炮姜,各9克、附子、甘草,各6克。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

特征:黄色灰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脉沉细无力者。

三仁汤:

组成:杏仁15克、滑石18克、通草6克、白蔻6克、竹叶6克、厚朴6克、苡仁18克、半夏10克。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

特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者等。

霍朴夏苓汤:

组成:霍香6克、半夏5克、赤苓9克、杏仁9克、苡仁12克、白蔻2克、猪苓5克、豆豉9克、泽泻5克、厚朴3克。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

特征: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黄芩滑石汤:

组成:黄芩9克、滑石9克、苓皮9克、腹皮6克、白蔻3克、通草3克、猪苓9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

特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白而滑,脉缓。

甘露消毒丹:

组成:滑石45克、茵陈33克、黄芩30克、菖蒲18克、川贝、木通,各15克、霍香、射干、连翘根、薄荷、白蔻,各12克。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特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连朴汤:

组成:芦根60克、香豉、栀子,各9克、厚朴6克、黄连、菖蒲、半夏,各3克。

特征:霍乱吐利,胸腕痞闷,舌苔黄腻,小便短赤。

蚕矢汤:

组成:蚕砂15克、苡仁12克、大豆黄卷12克、木瓜9克、黄连9克、半夏3克、黄芩3克、通草3克、栀子5克、吴芋1克。

功用: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主治:湿热内蕴,霍乱吐泻。

特征:腹痛转经,口渴烦躁,舌苔黄厚而干,脉濡数者。

八正散:

组成:前仁、瞿麦、扁蓄、滑石、栀子、甘草、木通、大黄,各50克。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热淋、血淋、小便混浊,溺时疼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五淋散:

组成:赤芍、山栀子仁,各60克、赤茯苓18克、当归、甘草,各15克。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有热。

特征:血淋涩通,或尿如豆汁,或溲如砂石。

二妙散:

组成:黄柏、术,各15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

特征:两足萎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三妙丸:

组成:牛膝60克、术18克、黄柏12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四妙丸:

组成:黄柏12克、苡仁20克、术12克、牛膝12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两足麻萎肿痛等症。

3、利水渗湿:

五苓散:

组成: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特征:

①、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如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②、水湿内停。水肿泻泄,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③、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壳者。

四苓散:

组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短赤,大便溏泻。

茵陈五苓散:

组成:茵陈10克、五苓散5克。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特征:热重于湿,小便不利者。

胃苓汤:

组成:五苓散3克、平胃散3克。

功用:祛湿和胃。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

特征: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9克。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

特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

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12克、黄芪15克、甘草6克、白术9克。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特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防己茯苓汤:

组成:防己9克、黄芪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甘草6克。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

特征: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五皮散:

组成:姜皮、桑皮、橘皮、腹皮、苓皮,各等份。

功用: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甚,皮水。

特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舌苔白腻,脉沉缓。

4、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甘草6克。

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特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甘草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白术6克。

功用:暖土胜湿。

主治:寒湿下浸着病。

特征: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

真武汤:

组成:茯苓9克、白芍9克、白术6克、生姜9克、附子9克。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存。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

附子汤:

组成:附子15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白芍9克。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阳虚寒湿内浸。

特征: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实脾汤: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腹皮、附子、茯苓、干姜,各6克、甘草3克。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阳虚水肿。

特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簿,舌苔厚腻,脉沉迟者。

萆解分清饮:

组成:益志、萆解、菖蒲、乌药,各10克。

功用: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

特征:小便白浊,频数无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萆解分清饮:

组成:萆解10克、丹参、前仁,各7克、茯苓、白术,各5克、莲子心4克、黄柏、菖蒲,各3克。

功用:清热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湿热渗入膀胱。

特征:白浊,膏淋,尿有予沥,小便混浊,舌苔黄腻者。

5、祛风除湿:

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桑枝40克、穿山龙25克、藁本10克、蔓荆子15克、威灵仙20克、川芎15克、甘草15克。

功用:祛风渗湿。

主治:风湿在表。

特征:肩背疼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背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lO克、桑寄生30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细辛5克、秦艽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甘草5克、当归10克、芍药10克、地黄10克。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适应证:用于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证。症见:形体偏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痛烦,腰酸膝软,舌淡无华或淡红,苔薄,脉细弱。

注意事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属邪热痹阻,症见:发热,恶风,周身关节疼痛剧烈,遇冷痛甚,得热痛减;舌质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者,慎用本方。

三痹汤:

组成:续断、杜仲、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茯苓、当归、白芍、黄芪、牛膝、甘草、秦艽、生地、川芎、独活,各等分。

功用:益气养血,祛风胜湿。

主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等。

鸡鸣散:

组成:槟榔15克、陈皮、木瓜,各9克、吴芋、苏叶,各3克、桔梗、生姜皮,各5克。

功用: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主治:湿脚气。

特征: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也治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十七、祛痰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用法]:上药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附方:

①、导痰汤:

[组成]:半夏四两(汤洗七次)、天南星一两(细切,姜汁浸)、枳实(去瓤)一两、橘红一两、赤茯苓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二盏,去滓,食后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证。

[症状]: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②、涤痰汤:

[组成]: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枳实(麸炒)二钱、茯苓(去皮),二钱、橘红一钱半、石菖蒲、人参,各一钱、竹茹七分、甘草半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

[症状]: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③、金水六君煎:

[组成]:当归二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功用]: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

[症状]:咳嗽呕恶,喘急痰多,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舌质红,苔白滑或薄腻。

温胆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红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

[症状]: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附方:

十味温胆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三两、白茯苓(去皮)一两半、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各一两、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一两、粉草五钱。上锉散末,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不以时服。

[功用]:益气养血,化痰宁心。

[主治]:心胆虚怯,痰浊内扰证。

[症状]: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恶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浮肿,饮食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

茯苓丸(治痰茯苓丸):

[组成]:茯苓一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半夏二两、风化朴硝一分。

[用法]: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克,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作汤剂,加:生姜,水煎去滓,风化硝溶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

[症状]:两臂酸痛或抽掣,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热痰证。热痰多因邪热内盛,灼津为痰;或痰郁生热化火,痰浊与火热互结而成。症见咳吐黄痰,咯吐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痛,眩晕,惊痫等。多以“胆南星、瓜蒌”等清热化痰药为主,配伍理气药,如“枳实、陈皮”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

清气化痰丸:

[组成]: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一两、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

[用法]:姜汁为丸。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以上8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7味药,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l00克,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6~9克,1日2次,小儿酌减;也可作汤剂,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

[症状]: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附方:

清金降火汤:

[组成]:陈皮一钱半、半夏(泡)一钱、茯苓一钱、桔梗一钱、枳壳(麸炒)一钱、贝母(去:心)一钱、前胡一钱、杏仁(去:皮、尖)一钱半、黄芩(炒)一钱、石膏一钱、瓜蒌仁一钱、甘草(炙)三分。上锉为末,一剂,加:生姜三片,水煎,食远,临卧服。

[功用]:清金降火,化痰止嗽。

[主治]:热痰咳嗽。

小陷胸汤:

[组成]: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瓜蒌实大者一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先煮瓜蒌,后纳他药,水煎,温服)。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

[症状]: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附方:

柴胡陷胸汤:

[组成]:柴胡一钱、姜半夏三钱、小川连八分、苦桔梗一钱、黄芩钱半、瓜蒌仁五钱(杵碎)、小枳实钱半、生姜汁四滴,分冲、水煎服。

[功用]:和解清热,涤痰宽胸。

[主治]:邪陷少阳,痰热结胸证。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痞满,按之疼痛,呕恶不食,口苦且粘,目眩,或咳嗽痰稠,苔黄腻,脉弦滑数。

滚痰丸(礞石滚痰丸):

[组成]:大黄(酒蒸,切片)、黄芩(酒洗净),各八两、礞石一两(捶碎,同焰硝一两,投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沉香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送下,临卧食后服(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8~l0克,日l~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证。

[症状]:癫狂昏迷,或惊悸怔忡,或不寐怪梦,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组成]:贝母一钱五分(4.5克)、瓜蒌一钱、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各2.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燥痰咳嗽。

[症状]: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

[症状]: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附方:

冷哮丸:

麻黄(泡)、川乌(生)、细辛、蜀椒、白矾(生)、牙皂(去:皮)弦子(酢炙)、半夏曲、陈胆星、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共用)、甘草(生),各一两、紫菀茸、款冬花,各二两,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汤服二钱,羸者一钱,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

冷哮丸,所治寒痰哮喘为内外俱寒之实证。方中以“麻黄”合“细辛”散外寒,“蜀椒”合“川乌”温里寒,“皂角”合“胆星”化顽痰,“白矾”合“半夏”燥湿痰,“紫菀、冬花、杏仁”利肺止咳化痰。方中用药较为燥烈,虚人慎用。

[功用]:散寒涤痰。

[主治]:寒痰哮喘。

[症状]: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嗽痰多,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附:三建膏方:

天雄、附子、川乌,各一枚、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干姜、蜀椒,各二两。上切为片,麻油二斤,煎熬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香”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

三子养亲汤: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原书未著剂量)。

[用法]:上药,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现代用法:三药(微炒),捣碎,纱布包微煮,频服)。

[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症状]: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化痰熄风:

化痰熄风剂,适用于内风夹痰证。多因素有痰浊,肝风内动,夹痰上扰所致。症见眩晕头痛,或发癫痫,甚则昏厥,不省人事,舌苔白腻,脉弦滑等。临证组方常以“平肝熄风药”与“化痰药”,如“天麻、半夏、胆南星、僵蚕、竹沥”为主,配伍健脾祛湿药,如“茯苓、白术”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4.5克)、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1.5克)

[用法]:生姜一片,红枣二枚,水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1片,红枣2枚,水煎服)。

[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

[症状]: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定痫丸:

[组成]:明天麻、川贝母、半夏(姜汁炒)、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一两、胆南星(九制者)、石菖蒲“杵碎”,取粉、全蝎(去尾,甘草水洗)、僵蚕(甘草水洗,去咀,炒)、真琥珀(腐煮),灯草(研碎),各五钱、陈皮(去白)、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丹参(酒蒸)、麦冬(去心),各二两、辰砂三钱(细研,水飞)。

[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煮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120克煮膏,加:竹沥汁l00毫升,与生姜汁50毫升毫升,为丸,每次9克;也可作汤剂,加:甘草,水煎,去渣,入“竹沥、姜汁、琥珀、朱砂”冲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涤痰熄风,开窍安神。

[主治]:风痰蕴热之痫病。

[症状]:忽然发作,眩仆倒地,目睛上视,口吐白沫,喉中痰鸣,叫喊作声.甚或手足抽搐,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也可用于癫狂。

附:河车丸:

紫河车一具、茯苓、茯神、远志,各一两、人参五钱、丹参七钱。炼蜜为丸,每早开水下三钱。

十八、消食剂:

消食化滞:

组成: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两。

用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现代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也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枳实导滞丸:

组成:大黄一两、枳实(麸炒)、神曲(炒),各五钱、茯苓(去皮)、黄芩(去腐)、黄连(拣净)、白术,各三钱、泽泻二钱。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开水送下,食远,量虚实加减服之。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附方: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茂烧、枳壳、黄连,各一两、黄柏、大黄,各三两、香附子炒、牵牛,各四两。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用生姜汤送下。

现代用法: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9~12丸,食后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日2次。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者。

健脾消食:

健脾丸:

组成:白术炒,二两半、木香(另研)、黄连(酒炒)、甘草,各七钱半、白茯苓(去皮)二两、人参一两五钱、神曲炒、陈皮、砂仁、麦芽炒取面、山楂取肉、山药、肉豆蔻面裹煨热,纸包槌去油,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附方:

枳术丸:

枳实(炒)一两、白术二两。同为极细末,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

现代用法:共为末,糊丸,每服6~9克,荷叶煎汤或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胸脘痞满,不思饮食。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组成:干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半夏曲、人参,各三钱、厚朴(炙)四钱、枳实、黄连,各五钱。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食远服。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克,饭后温开水送下,日2次;也可改为汤剂,水煎服。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

葛花解酲汤:

组成:木香五分、人参(去芦)、猪苓(去皮)、白茯苓、橘皮(去白),各一钱五分、白术、干姜、神曲(炒黄)、泽泻,各一钱、青皮三分、缩砂仁、白豆蔻仁、葛花,各五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观代用法:共为极细末,和匀,每服9克,温开水调下,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主治:酒积伤牌证,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一切食积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本方药力较缓,若食积较重者,可加:枳实、槟榔;苔黄脉数者,可加:黄连、黄芩;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兼脾虚者,可加:白术。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

4、使用注意:本方属攻伐之剂,故不宜久服。

十九、驱虫剂:

乌梅丸: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炒出汗)四两、桂枝(去粗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入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克,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也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较弱,临床运用时,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若热重者,可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可减:黄连、黄柏;口苦,心下疼热甚者,重用:乌梅、黄连,并加:川楝子、白芍;无虚者,可去:人参、当归;呕吐者,可加:吴茱萸、半夏;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槟榔。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等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经典方剂(下)
12理气剂
1.二陈汤:一切痰饮,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
治痰之二陈汤及变方对比应用
中医方剂100首 云海邹羿
常用方剂100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