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方剂比较

中药方剂比较

1、麻黄汤和桂枝汤,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

麻黄汤和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均可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中麻黄、桂枝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为辛温发汗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枝、芍药并用,佐以生姜、打造,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担忧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2、银翘散和桑菊饮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

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属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有银华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银翘散的辩证使用要点为: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而桑菊饮的辩证使用要点为:咳嗽, 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桑菊饮的辩证使用要点为: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

配伍特点:杏仁和桔梗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是宣降肺气之常用组合;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本方用于治疗风温初起,临床应用以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犀角以清营分热;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甚者,加天花粉以生津止咳;咽喉红肿疼痛者,加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咳嗽咳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凉血止血。

禁忌:若风寒感冒,不宜使用。注意事项:因方中药物均为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3、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三方功用、主治不同点?

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主治平素有水饮内停,有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寒饮犯肺之咳喘,当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表证和肢面浮肿的水饮内停证。咳喘应以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伴胸膈痞满,甚则不得平卧,苔白滑等症状。

定喘汤有宣肺降气,清热化痰之功,主治素有痰热,复感风寒,肺气壅闭,肺失宣降而引起。一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伴微恶风寒者。

苏子降气汤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主治寒痰壅肺,肾虚,肾不纳气的上盛下虚之喘咳证。除喘咳短气,痰涎壅盛外,还当见腰痛脚软,或肢体浮肿苔白腻,脉弦滑。

4、泻白散、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均治疗热喘,临床如何区分使用?(病因、主治、症状)。

泻白散:所治热喘由火热郁伏于肺,肺失肃降之职所致;本方具有清热平喘外兼有泄肺止咳,主治肺中伏火郁热,肺热阴伤之肺热咳喘,症见气喘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热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麻杏甘石汤:有余外感风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麻杏甘石汤有辛凉宣肺之功,主治外感风热壅肺。症见身热不解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定喘汤:痰热久蕴,肺失清肃,复为风寒所遏,肺失宣肃所致。定喘汤有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之功。主治素有痰热内蕴,腹感风寒所致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哮喘证。症见咳喘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画数。

5、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比较: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均以大黄四两为荡涤肠胃邪热积滞为君。但大承气汤硝、黄并用,且中庸枳、朴,大黄又需后下,是泻下与行气兵种,其功峻下。主治阳明腑实之痞满燥实四证俱见之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而枳、朴用量亦大减,且大黄埠需后下,故起功轻下,主治痞满实而燥结不甚的阳明腑实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而大黄芒硝并用,且已甘草与大黄同煎,其功缓下,主治阳明腑实证,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证。

6、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君治疗“四逆”,如何区分使用?

四逆散、四逆汤,均治四肢厥冷,但其病因病机不同,临床应鉴别使用。其中四逆散所治四肢厥逆,是又传经热邪内陷,或肝脾失和,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肢所致,此阳气未衰,故肢冷轻微,冷在肢端,仅手足不温,并见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等症,治宜透邪解郁,疏肝理气,方中用药偏于寒凉,重在调畅气机,使郁热得解,阳气通达则四逆自除。

四逆汤之四肢厥逆,乃属真阳衰微,阴寒内盛所致,故肢冷严重,过肘过膝,并伴有周身虚寒之症,治宜急用大辛大热之品以回阳救逆。

当归四逆汤之四肢厥逆,乃属素体血虚,寒凝静脉所致,其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冷不过肘膝,枳实指掌至腕,趾掌至踝,伴有血虚舌淡,脉细等症,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7、四君子汤、平胃散、理中丸、苓桂术甘汤君治疗脾胃病,如何区分使用?

平胃散:所治之证由湿困脾胃,使脾失健运,胃气不和,所致湿滞脾胃证。症见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脘腹胀满,泄泻,常多自利等湿邪困阻中焦之症,伴见怠情嗜睡,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症状,治当燥湿运脾为主,辅之以行气和胃,使气行而湿化。

四君子汤:本方所治之证,乃由禀赋不足或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使其受纳与运化无力所致脾胃气虚证。临床以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等为辨证要点。治之当补气健脾。

理中丸:本方之证,或因素体脾胃虚弱,或因寒凉伤及脾胃,或因外寒之中中焦所致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以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为法。

苓桂术甘汤:本方之证,由脾阳不足,饮阻于中,痰饮凌心犯肺所致痰饮病中阳不足证。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等症状。治疗应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之法。

8、温经汤、归脾汤、四物汤、逍遥散、固冲汤均治疗月经不调,如何区分使用?

温经汤,所治月经不调,多因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兼有阴血不足者。多以月经不调,或先或后,或一月再行,或停经不至,或漏下不止多伴有入暮发热,手心发热,唇口干燥等症。

逍遥散,所治月经不调为肝郁,血虚,脾虚所引起的。月经前后不定期。经行涩滞,多伴有头目眩晕,口燥咽干,神疲食少,乳房作胀等症状。

四物汤,所治月经不调为肝血虚血滞所引起,多以月经后期,量少色胆,或停而不至,多伴有脐腹疼痛,唇舌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症状。

归脾汤,所治月经不调,多因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脾不统血所引起,多以月经量多,色淡,月经先期,或崩漏为主。常伴有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健忘等。

固冲汤,所治月经不调,多因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而致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多伴有心悸气短,腰膝酸软,买为弱者。

9、清胃散和玉女煎的比较:

清胃散和玉女煎均治疗牙痛,但主治症候不同,故用药也不同,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主治胃中积热循足阳明经上攻所致牙痛,特征是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腐烂,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等,翻涌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升麻以升散解毒,共达清胃凉血之效;

玉女煎主治阳明气火有余,少阴阴精不足之牙痛,其特征是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等,方用石膏为君,清胃火之有余,熟地滋肾之不足为臣药,知母助君药以泻火清胃,助臣药滋肾阴降相火,麦冬清热养阴,牛膝导热而引血下行。共奏清胃热,滋肾阴之功。

10、逍遥散和一贯煎均治疗胁痛,如何区分使用?

一贯煎与逍遥散都有疏肝解郁理气作用,均可治肝郁不舒之胁痛,不同之处,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并伴神疲食少等。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并见吐酸吐苦等。

11、白头翁汤和芍药汤均治疗热痢,如何区分使用?

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均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均治痢疾。但白头翁汤主治热毒深陷血分之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等:芍药汤主治湿热壅滞肠道,气血不和之痢疾,症见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赤白相兼、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两方功用的区别在于白头翁汤为清热解毒兼凉血燥湿止痢,而芍药汤则属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的论述!

12、真武汤与实脾散,均能温阳利水治疗水肿,如何区别使用?

真武汤与实脾散均含附子、茯苓、白术,具有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可治疗阳虚水肿。真武汤以附子为君,佐以芍药、生姜,故偏于温肾,并善散水消肿,兼可敛阴缓急,抑郁阳虚水肿,伴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或身瞤动者;实脾散以附子、干姜共为君药,故温脾之力胜于真武汤,且佐入木香、厚朴、槟榔等行气除满之品,宜于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者。

13、四神丸、参苓白术散、痛泻药方均治疗泄泻,如何区分使用?

四神丸、参苓白术散、痛泻药方均能治疗泄泻,但其病因病机不同,故理法方药就有区别。参苓白术散所治泄泻乃因脾虚夹湿,每因饮食不节而发作,伴有胸脘胀闷,面色萎黄,消瘦,脉细等症,治宜健脾渗湿止泻;

痛泻药方所治泄泻,乃因肝郁脾虚所致,每因情致而加重或发作,伴有肠鸣腹痛,泻后仍腹痛,脉两关不调,弦缓等,治宜补脾抑肝;

四神丸所治泄泻,乃由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而致,每至五更而发作,伴有神疲乏力,肢冷,不思饮食等症,治宜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14、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的区别:

大小柴胡汤组成方面均含有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五药,均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均能治少阳证。所不同的是,小柴胡汤组成中还有人参、甘草,二药益气扶正以驱邪,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大柴胡汤组成中还有大黄、枳实、芍药;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枳实芍药理气和血,除心下满痛。诸药配伍可治少阳阳明合病。

15、六味地黄丸和肾气丸的区别:

六味地黄丸是由肾气丸减去桂、附而成的。两方虽组成药物相近,但配伍关系、功用、主治各异。

六味地黄丸中地黄、山药、山茱萸三药相配,肺肝肾三阴并补,而补肾阴为主;泽泻、茯苓、丹皮三药相配,渗湿浊,清虚热。以上六药合用,三补三泄,以补为主,寓泻于补,体现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立法特点,共奏滋阴补肾之功,主治肾阴不足。

肾气丸中用附、桂辛热入肾,加入大量滋补肾阴药中,于水中补火,温助肾中之阳,升发少火,鼓舞肾气,取“少火生气”之理,泽泻、茯苓、丹皮三药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全方八味,补阴之虚以生气,助阳之弱以化水体现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立法特点。

16、咳血方、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均治疗咳血,如何区分使用?

咳血方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以咳嗽痰稠带血,咳吐不爽,伴有心烦易怒,胸胁作痛,颊赤便秘,脉弦数者为主。

大补阴丸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虚火刑金,损伤肺络而引起。当以咳嗽咯血,伴有骨蒸盗汗,潮热、遗精,及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深泽灼伤肺络所引起,多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伴咽喉燥痛,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17、理中丸和黄土汤的比较:

理中丸和黄土汤虽都可治阳虚失血证。但黄土汤重在温阳健脾,且能养血止血。主治脾阳不足,统摄失职,血从上溢而吐衄血,血从下走而便血、崩漏等,多伴有阳虚四肢不温,及阴血不足的面色萎黄、舌淡,脉沉细无力等症。而理中丸治疗中阳不足阴寒内生。兼阳虚不统血者。除出血证之外还当有“痛”,即腹痛;“利”即自利不渴;“吐”即呕吐泄泻,“冷”即畏寒肢冷,面白等虚寒症。故理中丸以驱寒为主,兼以补气健脾。

18、天王补心丹与归脾汤的比较:

天王补心丹与归脾汤均有补血养心安神的功效,皆可用于心失所养而致心悸,健忘失眠等证,并用人参,茯苓,当归,远志,酸枣仁,所不同的是:天王补心丹又配伍生地。麦冬,玄参,天冬,丹参,柏子仁,五味子,朱砂桔梗,长于滋阴养血兼清虚热,故适用于阴虚血少,虚火内扰所致心悸失眠,并见虚烦神疲,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归脾汤则又配伍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长于健脾益气兼以养心,故适宜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心悸失眠,并见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缓,及脾不统血而致便血,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等。

二方的主要区别是:天王补心丹以阴虚血少有热,血不养心为宜;归脾汤以心脾两虚,气虚无火为宜。一是心肾不足,以心为主;一是心脾不足,以脾为主。

19、牡蛎散和玉屏风散均治自汗,如何区别使用。

牡蛎散和玉屏风散均为固表止汗之剂,主治表虚自汗证。然牡蛎散是以固涩药为主,配以补气,重在敛汗固表,善治诸虚日久之自汗、盗汗。

玉屏风散是以补气药为主,配合疏风散邪,意在固表止汗,补中有疏,补疏同用,相得益彰,适宜表虚自汗或气虚易感风邪者。

单味药特殊功效。

黄芪为君,方中含有黄芪。

1、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君)。

2、玉屏风散——补气固表(君)。

3、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大补肺脾元气而善能固护肌表)(君)。

4、补阳还五汤——补益元气,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而起废痿(君)。

5、固冲汤——合白术而补气健脾(君)。

桂枝为君,方中含有桂枝。

桂枝汤——助卫阳,通经络,发汗解表而祛在表之风(君)。

小青龙汤——(合麻黄)发汗解表以解表郁,温阳以利内饮之化(君)。

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君)。

温经汤——(和吴茱萸)温经散寒,通行血脉(君)。

麻黄汤——解肌发表。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寒之力(臣)。

小建中汤——温助脾阳,祛散虚寒(臣)。

肾气丸——温肾助阳,鼓舞肾气(臣)。

桃核承气汤——温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芒硝大黄寒凉凝血之弊(臣)。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合茯苓温化痰饮(臣)。

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佐)。

乌梅丸——温脏安蛔,使蛔虫安居肠内,不敢上窜(佐)。

炙甘草汤——温阳通脉(佐)。

芍药汤——入血分,助当归芍药行血(佐)。

附:肉桂。

暖肝煎——温肝肾,散寒凝,通血脉(君)。

右归丸——温壮元阳(君)。

阳和汤——合姜炭入血分,温阳气,散寒凝,温经脉,畅血行,除阴疽之阳虚寒凝(臣)。

地黄饮子——合附子温助真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元(臣)。

苏子降气汤——温肾纳气(佐)。

真人养脏汤——温肾暖脾,兼散阴寒(佐)。

半夏为君,房中含有半夏。

半夏泻心汤——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君)。

半夏厚朴汤——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君)。

二陈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兼以辛散而消痞满(君)。

温胆汤——祛痰化浊,降逆和胃(君)。

小陷胸汤——与黄连辛开苦泄,既清痰热之郁结,又开郁除痞(臣)。

竹叶石膏汤——降逆止呕(佐)。

保和丸——和胃降逆止呕(佐)。

小青龙汤——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佐)。

小柴胡汤——与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佐)。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佐)。

定喘汤——合杏仁苏子款冬花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佐)。

旋覆代赭汤——祛痰散结,降逆和胃(佐)。

温经汤——与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与人参甘草相伍,健脾和胃,助祛瘀调经(佐)。

大黄为君,方中含有大黄。

大承气汤——祛瘀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君)。

温脾汤——荡涤写下除积滞,(通便去性存用)(君)。

大黄牡丹汤——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玉洁之毒(君)。

复元活血汤——荡涤留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君)。

桃核承气汤——下瘀泻热(君)桃仁瘀热并治。

麻子仁丸——泻热通便(臣)。

黄龙汤——泻热通便,峻下热结,荡涤肠胃湿热积滞。

芍药汤——泻热导滞,兼破瘀活血(通因通用)(佐)。

茵陈蒿汤——泻热逐瘀,通利大便配伍茵陈令湿热以大便而去(佐)。

八正散——荡涤邪热,通利肠腑,亦治“小便淋漓”(佐)。

方中还有枳壳。

败毒散——理气宽中,与桔梗配伍,一升一降,通畅气机,宽胸利膈。

参苏饮——理气宽胸,醒脾畅中。

济川煎——宽肠下气而助通便。

蒿芩清胆汤——行气宽中,除痤消痞。

血府逐瘀汤——含桔梗,一升一降,宽胸行气。

杏苏散——含桔梗,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

温胆汤——破气消痰,散结消痞。

另:枳实。

麻子仁丸——下气破结。

黄龙汤——泻热通便,峻下热结,荡涤肠胃湿热积滞。

四逆散——理气解郁破结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大柴胡汤——行气消痞。

清气化痰丸——行气消痰,散结通痞。

黄龙汤——开宣肺气,宣通肠腑。

参苓白术散——宣利肺气一者:配砂仁调畅气机,治肠脘痞闷。

二者:开提肺气,以通调水道。

三者:以其为舟楫之药,载药上行,使全方兼有皮飞双补之功。

天王补心丹——为舟楫载药上行,使药力入心经。

血府逐瘀汤——合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能载药上行。

藿香正气散——宣肺利膈,既易于解表,又助于化湿。

杏苏散——合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

普济消毒饮——合甘草,清利咽喉。

败毒散——宣肺利膈,与枳壳相配,一升一降,通畅气机,宽胸利膈桑菊饮——开宣肺气,与杏仁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而止咳。

银翘散——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

参苏饮——和半夏前胡,止咳化痰,宣降肺气。

贝母瓜蒌散——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止嗽散——合白前,一宣一降,宣通肺气,以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方中含有牛膝。

济川煎——补肾益精,引诸药下行。

玉女煎——导热引血下行,且能滋补肝肾。

天麻钩藤饮——引血下行,直折亢阳,以利肝阳平降。

独活寄生汤——补益肝肾,袪风湿而强筋骨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

血府逐瘀汤——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方中含有生地。

龙胆泻肝汤——滋阴养血,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导赤散——清热养阴以制心经火热。

清胃散——凉血滋阴。

青蒿鳖甲汤——滋阴凉血。

炙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养肝肾阴血,涵氧干木。

百合固金汤——滋补肾阴,亦养肺阴,熟地兼补血,生地兼养血(二地黄)。

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清虚热。

血府逐瘀汤——合当归,活血养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

大秦艽汤——养血柔筋且使祛风而不伤阴血。

大定风珠——合麦冬白芍,滋阴养液,柔肝缓急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清热滋阴。

另:熟地。

玉女煎——滋补肾水不足。

六味地黄丸——填精益髓,滋阴补肾。

左归丸——滋肾阴,益精髓,以补震音不足。

肾气丸,右归丸,大补阴丸——滋补肾阴,填精益髓。

独活寄生汤——养血和血。

八珍汤——滋阴补血。

方中含有荆芥(炒黑入血)。

银翘散:透邪外达。

消风散:疏风止痒,透邪外达。

槐花散:疏风止血。

完带汤:祛湿止带。

方中含有银翘。

保和丸:清热散结。

银翘散:清热解毒,轻散透表。

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方中含有柴胡。

败毒散——解肌透郁,并能行气。

四逆散——开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

小柴胡汤——透泄少阳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

逍遥散——疏肝解郁。

龙胆泻肝汤——疏畅肝胆之气,并引清药如肝胆之经。

复元活血汤——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走两肋。

普济消毒饮——合升麻疏散风热,升阳散火,使风热疫毒之邪宣散透发。

大柴胡汤——除少阳之邪。

补中益气汤——合:升麻,升阳举陷。

血府逐瘀汤——疏肝解郁,升达清阳,合:桔梗、枳壳,尤善理气行滞,气行则血行。

方中含赤芍仙方活命饮,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方中还有四君子汤(参术茯草)八珍汤,枳实消痞丸,健脾丸,参苓白术散。

方中含有调胃承气汤(硝草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桃核承气汤。

方中含有四物汤(地芍归芎)八珍汤,独活寄生汤,泰山磐石散,血府逐瘀汤,大秦艽汤。

由桂枝汤演化而成(芍草桂姜枣)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炙甘草汤。

甘草特殊用法。

止嗽散——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

理中丸:

1、助参,术,补脾益气。

2、与干姜辛甘化阳,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功。

3、缓急止腹痛。

4、调和诸药。

四逆汤:

1、助干姜、生附子,温阳益气,使回阳救逆之中,有益气补虚之效。

2、缓解干姜、生附子,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虚阳之虞。

3、调和药性,并能稽留药力,使药力作用持久。

含桔梗+枳壳:

败毒散:一升一降,畅通气机,宽胸利膈。

血府逐瘀汤:一升一降,宽胸行气。

杏苏散: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

对证。

自汗:玉屏风散。

盗汗:当归地黄汤。

自汗、盗汗:牡蛎散。

阴暑:香薷散。

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白浊:萆薢分清饮。

白喉:养阴清肺汤。

暗痱:地黄饮子。

阴疽:阳和汤。

脱疽:四妙勇安汤。

阳性疮疡初起:仙方活命饮。

阴性疮疡:阳和汤(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痈疽疮疡:黄连解毒汤。

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蓄水证:五苓散。

脾约证:麻子仁丸。

悬饮:十枣汤。

脚气:二妙散肾气丸。

风水:越婢汤。

风水风湿:防己黄芪汤。

破伤风:玉真散。

肝火犯胃:左金丸。

肝火犯肺:咳血方。

脏躁:甘麦大枣汤。

外感凉燥:杏苏散。

外感温燥:桑杏汤。

肠痈:大黄牡丹汤。

肺痈:苇茎汤。

湿热痢:芍药汤。

湿热淋证:八正散。

湿热黄疸:茵陈蒿汤。

热毒痢:白头翁汤。

悬饮、实水:十枣汤。

脾水证:五皮散。

大头瘟:普济消毒饮。

肠风脏毒便血:槐花散。

肠风:槐花散防风通圣散。

气分热盛:白虎汤。

热入营分:清营汤。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

带下证:完带汤。

六郁:越鞠丸。

牙痛:清胃散、玉女煎。

消渴:玉液汤、六味地黄丸、玉女煎、肾气丸。

痰饮: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肾气丸、十枣汤。

类中风:镇肝熄风汤。

热极动风:紫雪、羚角钩藤汤(肝热生风)。

阴虚动风:大定风珠。

风痰上扰所致头痛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口眼歪斜:牵正散。

风邪初中经络:大秦艽汤。

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

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气虚外感:败毒散。

气虚外感,内有痰湿证:参苏饮。

阳虚外感:再造散。

血虚外感:葱白七味饮。

阴虚外观:加减葳蕤汤。

津枯便秘:五仁丸。

阳明温病,津枯便秘:增液汤。

肾虚便秘:济川煎。

寒凝气滞小肠疝气:天台乌药散。

肝肾不足寒凝气滞小肠疝气:暖肝煎。

心下痞: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枳实消痞丸。

呕吐呃逆: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

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胸痹:瓜蒌薤白白酒汤、理中丸、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

风寒湿痹:小活络丹。

风湿久痹:独活寄生汤。

痢疾:芍药汤、白头翁汤、木香槟榔丸。

霍乱:连朴饮、藿香正气散、理中丸、五苓散。

久泻久痢:真人养脏汤、补中益气汤、乌梅丸。

食积证:保和丸。

湿滞食积:枳实导滞丸。

食积:木香槟榔丸(兼治痢疾)。

脾虚食积:健脾丸。

小儿疳积:肥儿丸。

蛔厥:乌梅丸。

阳郁厥逆证:四逆散。

热厥:大承气汤。

血虚眩晕:四物汤。

血虚寒厥、血虚发热:当归四逆汤。

痉厥:紫雪。

心肾阳衰之寒厥:四逆汤。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之厥冷:回阳救逆汤。

寒闭证:苏合香丸。

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生化汤。

风疹湿疹:消风散。

治疗月经不调的方剂:逍遥散、四物汤、归脾汤、固冲汤、固经丸加味、乌药汤、温经汤、失笑散。

咳血:人参蛤蚧散、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咳血方。

治喘方:麻黄汤小青龙汤、葛根芩连汤、疏凿饮子、泻白散、人参蛤蚧散、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百合固金汤。

肝肾阴虚,相火刑金:大补阴丸。

治泻痢方:

葛根芩连汤——脾胃虚弱泄泻。

败毒散——外邪陷里而成之泻痢。

芍药汤——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热毒痢疾。

痛泻要方——脾虚肝郁之泄泻(情志)。

健脾丸——脾虚食积所致便溏。

参苓白术散——脾虚夹湿(饮食)。

木香槟榔丸——赤白痢疾(湿热积滞)。

四神丸——五更泻。

另:久泻、久痢。

补中益气汤——气虚下陷。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

乌梅丸——寒热错杂,正气虚弱。

治月经不调:

逍遥散——营血虚滞(补血和血)。

逍遥散——肝郁血虚脾弱(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归脾汤——脾不统血(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固冲汤——脾肾虚弱,冲脉不固(固重摄血,益气健脾)。

温经汤——冲任虚寒,淤血阻滞(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治消渴:

玉女煎——胃热阴虚(少阴不足,阳明有余)。

肾气丸——肾阳不足,六味地黄丸——肾阴虚。

玉液汤——消渴气阴两虚。

治霍乱——理中丸、藿香正气散、连朴饮、五苓散。

治崩漏——黄土汤、固冲汤、固经丸、温经汤、桂枝茯苓丸、理中丸、补中益气汤。

组成类:

参苏饮——二陈汤(四君子汤)。

麻子仁丸——小承气汤+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黄龙汤——大承气汤+人参、当归、甘草。

增液承气汤——增液汤+大黄、芒硝。

蒿芩清胆汤——温胆汤+碧玉散。

温胆汤——二陈汤+竹茹、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生姜+黄连、干姜。

竹叶石膏汤——白虎汤——(苦寒质润)知母+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

小健中汤——桂枝汤倍芍药,重加饴糖。

回阳救急汤——四逆汤+六君子汤+五味子、麝香、肉桂。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倍大枣+当归、细辛。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甘草,倍生姜+黄芪。

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泰山磐石散——八珍汤——茯苓+黄芪、续断、黄芩、砂仁、糯米。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枸杞子、龟板胶、鹿角胶、菟丝子、川牛膝。

右归丸——肾气丸——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

四神丸——二神丸+五味子散。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枳实,+香附、陈皮、枳壳、川芎。

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散)——枳术汤+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三方加减化裁而成。

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芒硝之量+桃仁、桂枝。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

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白术(健脾燥湿)、天麻(平肝熄风)。

天王补心丹中的“三参”:丹参、玄参、人参。

大定风珠中的“三甲”:龟板、鳖甲、牡蛎(滋阴潜阳,重镇熄风)。

三仁汤中的“三仁”: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

苇茎汤中的“三仁”:冬瓜仁、桃仁、薏苡仁。

特殊治法:

分经论证——九味羌活汤。

辛凉平剂——银翘散。

辛凉轻剂——桑菊饮。

逆流挽舟——败毒散。

治痰先治气——参苏饮。

寒因寒用,通因通用,急下存阴——大承气汤。

欲降先升——济川煎黄龙汤。

疏肝解郁——逍遥散。

行气解郁——越鞠丸。

透邪解郁——四逆散。

透热转气——清营汤(银花、连翘)。

苦寒直折——黄连解毒汤。

火郁发之——普济消毒饮、凉膈散、清胃散。

以泻代清——凉膈散。

实则泻其子——左金丸。

培土生金——泻白散、麦门冬汤、参苓白术散、清燥救肺汤。

培土抑木——痛泻要方。

先入后出——青蒿鳖甲汤。

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当归补血汤。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丸。

阳中求阴——左归丸(纯甘补阴)。

滋阴降火——大补阴丸。

滋阴疏肝——一贯煎(清金制木、培土荣木、滋水涵木)。

少火生气——肾气丸(阴中求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右归丸(纯甘补阳)。

金水相生——炙甘草汤、百合固金汤。

培根固本——玉屏风散。

补火生土——四神丸。

增水行舟——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肺病治肝——咳血方。

气调则血调——槐花散。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消风散。

凉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镇肝熄风汤。

平肝熄风——天麻钩藤饮。

滋阴熄风——大定风珠。

宣上、畅中、渗下——三仁汤(薏苡仁、白蔻仁、杏仁)。

特殊剂量: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六一散——滑石∶甘草=6∶1。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

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温经汤——麦门冬∶半夏=2∶1。

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1∶2。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温脾汤——大黄∶附子=2∶1。

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

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

特殊煎服法:

十枣汤:大枣煎服送服;小剂量开始,平旦空腹服用;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先下,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银翘散: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芳香清新之品不宜久煎)。

炙甘草汤:酒水各半煎,清水七升,酒八升(加酒取药性,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反佐:

左金丸——吴茱萸芍药汤——肉桂黄土汤——黄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一百天学开中医方(3)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
补益方剂总汇
​1.第一部;第一章.全身症状秘方
方剂学七版教材.do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