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书籍
2015-03-21 19:40
补益调节论 臧静 著
前 言
补益人体脏腑虚损,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是祖国医学精华的一部分,她是防病、治病、养生的主要法则之一。人体、脏腑是一个整体,任何一脏腑有病,都可以影响到四脏,治疗应该从整体考虑出发,对五脏进行调节与补益,治疗才会有好的效果。如;从脾胃而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其中精微部分,必须通过脾的转输。脾胃的水谷之精上输于肺,由肺输送到各个脏腑,满足于各脏腑的营养需要。肾脏的先天之精(肾气,即先天真气)需要脾胃吸收转化的水谷之精不断的充养,肾的先天真气又不断的充养着四脏、血脉、经络。人体五脏它们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保持着脏腑的阴阳平衡,生生不息。所以说人体正气充足,百病不侵,正气衰竭,百病丛生。
治疗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病,都应该从脏腑整体而考虑,如一脏腑有病,应对本脏腑进行治疗外,还要对四脏进行调节治疗,这样治疗全面,效果更好。祖国医学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虽然今天我们的西医已经非常发达,但是中医内科医学还是远超于我们这个时代。历史上每个时代发生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特点,都有独特的治疗方法。我们这一时代,生活富足,饮食丰富。从而产生了营养过剩的时代病证。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这些病证多数是营养过剩而产生的湿热、痰饮而使人体生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会越来越多,应该引起重视,节制饮食,预防营养过剩。患者应早期治疗,病很容易治愈。高血压病、糖尿病这些时代病证,都是内科疾病,早期只要调节脏腑功能,平衡脏腑阴阳,(祛除湿热),补益、修复脏腑虚损,病很容易治愈。如用西药;抗生素、激素药治疗,会进一步损害脏腑功能,加重病情,多数人会成为终生疾病患者。因为西药它不能补益、修复脏腑虚损,更不能平衡脏腑阴阳,调节脏腑功能。
目 录
总 论
一、补益法则···············
二、调节法则·················
三、脏腑的功能与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所需方药···········
四、脏腑的调治与所需方剂···········
五、调治之误·················
六、调治之要·················
七、脏腑的方药组合··············
八、脏腑的全面补益与调节···········
九、补益调节基本方剂·············
十、名医医案选················
总 论
补益人体脏腑虚损,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是人体防病、治病、养生的基本法则。人体脏腑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从而维持着人体脏腑的阴阳平衡,维持着人体健康和生命。外感六淫(风、寒、暑(热)、湿、燥、火)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都可以影响人体脏腑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从而打破了人体脏腑的阴阳平衡,而影响了脏腑的正常功能,影响了人体的健康,而产生了疾病。所以必须及时的调节脏腑功能,平衡脏腑阴阳,补益、修复脏腑虚损,就可以防治疾病的发生,有病也可以从早治疗,早日痊愈。
外感六淫;风、寒、暑(热)、湿、燥、火,包刮疫、疠等。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包刮饮食,劳逸等。
六淫是四季气候变化中的六种表现,简称六气。在正常情况下,六气对自然界的万物生长和变化,起促进作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条件。但如果气候变化的太过,或是出现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情况,以致人体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时,就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如身体健康之人,虽然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也能够抵御外邪的侵袭,一般不致于发生疾病。反之,若素来体质虚弱之人,即使是气候稍有变化,也可能成为致病的因素。
外感‘六淫’发病一般都带有季节性,如春天的温病,夏天的暑病,长夏(六月)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由于人体的体质情况不同,在感受‘六淫’之邪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转化,如风寒可以化热,湿郁可以化‘热、燥、风’。外感‘六淫’生病之人,主要是人体的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治疗以补益正气为主,经曰;‘气行湿自去,血行风自灭'.气血充盈,病自然而去,如误用祛风祛湿方药,会加重病情,引发变证而成危证。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一般说来是不会致病的,但如果情志过度的兴奋或抑制,就会伤及五脏而造成五脏的病证。反之,五脏有病也能引起情志方面的变化。‘七情’与五脏的关系;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思伤脾,过悲伤肺,大恐伤肾。但因心主藏神,所以又都与心脏有关。‘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变化方面。如;怒则气上,可致胸闷作痛,气息急促,怒视目赤,面色青白,甚至吐血或昏厥;若气郁不伸,还可以出现咽喉似有物阻,咯不出,咽不下;郁怒过甚,加之思虑不解,还可以造成精神病。思则气结,可致气机不畅,脾胃呆滞,而引起不思饮食,神呆失眠,甚至如颠如痴病证。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垂头丧气,叹息连声,偶有所触,即泪涌欲哭。恐则气下,暴然受恐,可致小便失禁,所以说‘恐则伤肾’。惊则气乱,暴受惊吓,立时目定口呆,徬徨失错,内动心神,神志被扰,则心慌意乱,情绪不宁,所以心虚之人易惊。过喜则气缓,可出现气短不续。除此,由于情志抑郁还可以使气机壅滞不畅,郁而化火,又叫‘五志化火’。如临床上遇到的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等。这类火能灼伤本脏的阴血津液,引起虚火上炎,或是通过外邪引动而发病。‘七情’病主要是因思想情绪过激而引起。因此,对这类疾病,首先应该在做好思想的疏导工作的同时,给于药物的治疗和调节。
饮 食 不 节
饮食为营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节制,或过食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或过于偏啫某种食物,都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引起胃肠疾病。
一、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热、生湿、生痰,从而形成致病条件。
二、暴饮暴食;超过胃納的正常容量,致使运化失常,会出现饮食不香,恶闻食气,呕恶嗳腐,脘腹胀痛,大便泄泻等证候。
三、过于偏啫;一般偏食,以伤于寒物者居多,因寒凉最易伤及脾胃阳气,而引起腹痛吐泻等证。其他五味偏啫对身体也有损害。如啫酒成性,容易造成湿热内藴,醇酒中毒而变生他病。
饮食所欲又是审证求因的依据之一,如喜冷食的,内必多热;喜热食的,内必多寒;能食不消化,其病多在脾;知饥不能食,其病多在胃;不能多食,食后饱胀,稍进油腻,就大便溏泻,多为脾虚。
总之;一旦脾胃运化失调,加之感受‘六淫’、‘七情’等诱发因素,即可产生胸膈痞满,吞酸嗳腐,痰涎壅盛,喘咳;湿热藴毒,变生痈疮等证。也有因痰热生风,引起眩晕,肢麻,甚至中风瘫痪的。
房 劳 过 度
房事不节就会造成肾精亏损,可产生腰痛,头目眩晕,耳聋耳鸣,干咳气短等一系例的肾虚症状,治疗时应主意补益与调节。
补 益 法 则
补益法则;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精虚者;益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阳虚无火者,益补而兼煖,桂附、干姜之属。阴虚有火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这些都是阴阳之治法。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而生精。精曰;‘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阳的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大凡阳虚多寒者,宜补而兼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经曰;‘知宜知避,则不惟用补,而方制皆可得而贯通矣。’
调 治 法 则
调治法则;调治法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这八种方法,为中医治法中的基本大法。八法中每一种方法都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单独运用,但疾病的表现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单纯使用某一治法,有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懂得八法的相互配合运用,才能适应病情的变化。如;
一、汗下并用;凡邪在表者宜用汗法,邪在里者宜用下法。如果即有表症、又有里症的情况下,一般的治疗原则,是先解表而后治里。但在内外壅实,表里俱急之时,就不应拘执先表后里的常规,必须采用汗下并用的方法治疗。如;《伤寒论》中的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有恶风发热,头痛项强,自汗出的表症,又有腹满而痛的里症,所以用桂枝汤解表,加大黄攻里。其它如刘河间的防风通圣散,同样是汗下并用的法则。
二、温清并用;温法和清法本来是一个相对的疗法,势如冰炭,为什么可以并用呢?这是由于人体感受病邪以后,随着脏腑经络、阴阳虚实的转化,产生了寒热错杂的症状,如果单纯用温法或清法来治疗,使寒热偏执一端,便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必须温清并进,使复杂交错的寒热现象趋于协调,此即温清并用的大旨。如《伤寒论》中‘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即是温清并用之例。此外,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等,都是为脾胃不和的寒热错杂证而设。使用温清并用之法,必须分别寒热的孰多孰少,加以适当处理。
攻 补 并 用
虚证宜补,实证宜攻,此为常法。但是,有些证候,由于体质素虚,而感邪属实,或体质本来强实,在受邪以后,未能及时适当处理,致使病邪深入,变成了正虚邪实的局面,这时如果单纯用补,邪气将更加锢结;单纯用攻,又恐正气与邪气俱亡,造成虚脱之证。所以,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皆非所宜的情况下,就必须采用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治疗。如陶氏黄龙汤,即治应下失下的正虚邪实之证。方中既有人参、当归扶正,又有大黄、芒硝去实,此即攻补兼用之法。此外,如增液承气汤,亦属此类。使用此法,必须详审虚实程度,妥善配合,使攻补皆能中病。
消补并用
消补并用;就是把消导和补益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如脾胃素弱,消化不良,复又不慎饮食,以致食积停滞,而现脘腹痞满,倦怠少气,饮食不进等症,用枳实消痞丸治疗,方中有人参、白术以补脾胃,枳实、厚朴消痞导滞,就是消补并用之例。其它,凡属内有积聚,而又正气衰弱的患者,都可用此法治疗。
多 法 并 用
多法并用;两法并用或多法并用,必须在熟习了八法的规律之后,才能灵活运用,相得益彰。同时又必须懂得八法的配合运用的精神,才能进一步发挥疗效。如以五宝丸或多宝丸为例;方以人参、鹿茸、紫河车等温补气血、精髓。以龟板、枸杞、沙参等补阴健骨。以生石膏、黄连、黄芩、黄柏、知母、黑山栀清三焦与十二经湿热。以当归、白芍、赤芍补血平肝。以柴胡、桂枝和解退热发汗解肌。以六味地黄补益肾水真阴。以红花、桃仁、水蛭丹参等活血化瘀。以蛤蚧、麦冬、天冬等补肺润肺。以山楂、神曲、陈皮、连翘、半夏、砂仁、木香、麦芽等调补、保护脾胃。
方剂中融合了‘人参汤’、‘白虎汤’、‘龟鹿二仙膏’、‘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三黄丸’、保和丸等多种方剂。同时运用了汗下、温清、攻补、消补之法,可以对人体、脏腑全面调节和补益。小剂量可养生防病,大剂量用于治病。疗效特佳。由于人体素质不同,疾病有轻重之分,再好的方剂也不能人人都可通用,只有根据疾病的轻重,人体的强弱等情况,对方剂进行加减,灵活运用,才能适用于每一个人,才能发挥好的疗效。
( 附 ) 脉 法
正 常 脉 象
平脉;平脉的至数是一息(一呼一息)脉来四至,脉象和缓有力均匀,寸、关、尺三部和浮、中、沉九候均有脉。平脉的三个主要特点是;有胃、有神、有根,即胃、神、根。有胃(胃气),是指脉来去从容节律均匀;有神,是指脉象和缓有力;有根,是指尺部沉取仍有从容和缓应指有力之象。
病 脉 与 主 脉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发生改变,因而使脉象也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称为病脉。
1、浮 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弱。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一般表证。为外邪袭表,正气趋向于表而抗邪之象。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若久病虚衰而脉浮大无力,则属阳气虚浮外越之危重证,而非表证。
2、沉 脉(附伏脉)
脉象;轻取不显,重按始得。特点是脉象显现部位深。
主病;里证。邪郁在里,气血内闭,则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阳气虚,鼓动有力,则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见于实证,为邪气内闭,见于虚证为阳气衰微。
3、迟 脉(附缓脉)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少于60次)。
主病;寒证。为寒凝血脉,阳气足遏而难以鼓动血行之象。有力为冷积实证,无力为阳虚内寒证。
缓脉;脉来虽一息四至,但来去之势有缓慢之感。若脉来和缓从容,是为常脉,不属病脉。若脉来缓怠无力,即属病脉,多见于气虚鼓动无力,或湿邪阻滞,气血困阻之证。
4、数 脉(附疾脉)
脉象;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超过90次)。
主病;热证。为热邪鼓动气血,运行加速之象。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疾 脉;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见于真阴耗竭,孤阳无制之危重证。
5、虚 脉
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为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气无力推动血行,则脉来无力,血不足而脉中空,故按之空虚。
6、实 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有力。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主病;实证。邪实而正气不虚,邪正相争,故脉象应指有力。
7、滑 脉(附动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化。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为实邪内壅,气血涌越之象。妇女妊娠期气血充盛调和,亦见滑脉。
动脉;脉短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主痛、主惊。痛则气血不通,惊则气血逆乱,故脉来躁动而厥厥如豆。
8、涩 脉
脉象;往来艰涩,迟滞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涩而无力为精伤、血少;涩而有力为气滞、血瘀。精亏血少,血脉难行,故脉来艰涩。气滞血瘀,脉道不利,故亦见涩脉。
9、洪 脉(附大脉)
脉象;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特点是脉阔大,充实有力且波动大,来势较去势有力。
主病;邪热盛。为里热充斥,鼓动气血,气血涌盛之象。若外感热病伤阴,孤阳无制而外浮,也可见洪脉,但按之空虚无力。
洪脉以波动大,轻按即得,而与浮脉相似。但其脉阔大,重按不减,因此与浮脉有别。
大脉;脉行大于常脉,但无汹涌之势。若大而有力,为实热证。大而无力,为阳气虚浮不能内守之象。辨邪正的盛衰,区别在于大脉的有力无力。
10、细 脉 (又称小脉)
脉象;脉细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特点是脉形窄,且波动小。
主病;诸虚劳损,以阴虚、血虚为主。又主湿。阴血不足,脉道不充盈,故脉细如线。湿邪阻压,脉道变窄、故脉亦细。
11、 弱 脉
脉象 ;脉来应指无力而沉细。特点是脉搏软弱无力。
主病;主气血两虚诸证。气虚则鼓动无力,血虚则脉道不充,故脉见沉细无力之象。
12、 微 脉
脉象;极细极弱,似有似无,按之欲绝。
主病;多为阳气衰微之重证。阳气衰微,鼓动无力,故脉微欲绝。
13、 濡 脉
脉象;浮而细软,轻取可得,按之反不明显。
主病;主虚。又主湿。虚证见濡脉,是因气血不足,而致脉来浮细无力。湿邪弥漫,则脉象偏浮;湿阻气机,阻压脉道,则脉来细软,故濡脉又主湿。
14、弦 脉(附革脉、牢脉)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主肝胆病,诸痛,痰饮。肝胆气滞,肝失其柔,经脉劲急,如弦之绷直,故见弦脉。因痛而筋脉拘急其脉亦弦。痰饮阻滞气机,脉象多弦与滑并见。
革脉;脉来弦急中空,如按鼓皮。多见于失血、失精、半产、崩漏等病证。为精血内亏,气无所附而浮越于外之象。
牢脉;沉取始得,实大弦长,牢坚不移。多见于症瘕、痞块等病证。为里实积聚,气血内阻之象。
15、 紧 脉
脉象;脉来绷急,如牵绳转索,应指紧张有力。
主病;主寒、痛、宿食。因寒、因痛则经脉收引拘急而绷紧,故脉见紧象。宿食阻滞气血,经脉紧急,亦见紧脉。
16、芤 脉(附散脉)
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主失血、大汗阴津骤伤。为阴亏于内,阴不敛阳,阳浮于外之象。
散脉;浮散无根,飘浮不定,稍按则无。见于正气耗散,脏腑精气将绝之危重证候。
17、促 脉
脉象;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主阳盛热实,血瘀、气滞、痰饮、宿食停滞。阳盛热实,气血运行加速,故脉来急数,但阴不和阳,血行不续,故时而一止。促而有力为实。若促而无力,多属虚脱之象。
18、结 脉
脉象;脉来缓慢,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阴盛或寒痰,瘀血内结,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故见脉来缓慢而有一止之象。
19、代 脉
脉象;脉来缓弱而时止,良久复动,止有定数。
主病;主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惊恐、跌扑损伤。脏气衰微,气血不续,故见代脉。若见风、痛、惊、跌扑等证,则是因气机不畅而致气血不续。
促脉急数而止无定数;结脉缓慢而止无定数;代脉缓弱而止有定数。三者当详加鉴别。
20、长 脉
脉象;首尾端直,超过本位,如循长竿。即指下感觉脉来超过寸、关、尺三部。
主病;主热证。热邪炽盛,鼓动气血,阳热有余,故脉长而超过本位。
21、短 脉
脉象;首尾俱短,不及本位、寸位、尺部沉下,不易触知。
主病;短而无力主气虚,短而有力主气滞。气虚则鼓动无力,故脉短而无力。气滞则血行受阻,故脉来短而有力。
上述脉象共三十种,因大脉常与洪脉并称为‘洪大’;小脉即细脉,故除此二者外,共为二十八脉。
脏腑的功能与所需方药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以及七巧二阴之间有着密切的连系,在生理,病理上都必然相互影响;同时,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产生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而精、气、血、津、液,又是各个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脏腑有病,或虚损都需要药物进行补益、修复、调治等。脏腑的功能紊乱都需要药物进行平衡调节治疗,这都需要专门的药物对脏腑进行补益和调治。
一、 脾 胃
一·脾胃仓廪之官,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其中精微部分,必须通过脾的转输,才能到达全身,以供給各脏腑组织的生理需要。这些水谷精微,正是化生营、卫、气血、津、液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脾胃为后天之本,营气是运行于脉中的精气,为水谷精微所化生。脾主运化水谷,俱有化生营气,统摄营血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失于健运,营卫生化不足,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健忘,少寐,不耐思维等症。全身肌肉依赖胃中水谷精气的充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全身,必须通过脾气的转输才能使脏腑、肌肉获的营养,所以脾气健运,则营养充足,肌肉丰盈有力,脾气虚,则肌肉消瘦,倦怠乏力。脾主运化,输精于四脏,满足于四脏的营养需要。脾的盛衰与肾、心是分不开的,心阳(精气)、肾阳真气(先天之精)不断温煦滋养着脾土,能使脾气健运,吸收后天水谷精气,水谷精气又不断滋养着先天真气(肾气),先天真气(肾气即是先天之精)又不断的滋养着四藏,生生不息。
脾胃调治常用药;如补脾气用人参、黄芪、白术、升麻、薏苡仁之属。温脾阳;干姜、苍术、半夏、砂仁、益智仁之属。养脾阴;山药、黄精、欠实、白芍之属。清脾热;黄连、连翘、黄芩、石膏、山栀之属。燥脾湿;苍术、白术、苡仁、茯苓之属。理脾气;陈皮、砂仁、木香、厚朴之属。消脾积;大黄、枳实、山楂、神曲之属。
二、肾脏
肾;肾藏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精气虚则生命力衰弱,因此,肾精宜藏而不宜疏泄,故肾为封藏之本。肾精化生的肾气(先天之精),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整个生长、衰老过程,都取决肾气的盛衰,肾气盛,则润泽,光亮,衰则发枯槁无华。肾藏精,肾精化生骨髓以充养骨骼,肾精充足,则骨得所养,而动作有力;精生髓,髓养脑。如果肾精不足,则骨骼空虚,多下肢痿弱,或腰脊不能屈伸等症。肾的先天之精需脾胃转化的水谷之精不断充养,肾气真元也不断的滋养着人体四脏。脏腑的盛衰直接与肾有关,肾的盛衰与脾胃是分不开的。肾精需要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不断的充养,才能维持肾脏的正常功能。
肾脏调治常用药;补益肾精;鹿茸、紫河车、阿胶、龟板胶之属。滋肾阴;熟地、女贞子、元参、枸杞子、龟板、怀牛膝之属。温肾阳;鹿茸、附子、肉桂、肉苁蓉、狗脊之属。固肾精;欠实、莲须、菟丝子、龙骨、牡蛎之属。泻相火;知母、黄柏、泽泻、丹皮、骨皮、元参之属。
三、心脏
心;心是生命之本,具有主持血液运行,主宰精神活动的功能分不开的。推动血液的运行,主要依靠心阳的作用。心阳虚,则精神衰惫,血行迟滞,生命活动亦随之减弱,如果心阳虚脱,就会危及生命,导致死亡。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也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精气)需要先天之精和脾胃的水谷之精不断充养,产生心气(精气),心气又不断温养着脾土,血脉血管,维持着心脏的正常功能。所以肾精的盛衰直接影响到心脏的盛衰。
心脏调治常用药;补益心阳;桂枝、肉桂、附子、干姜之属而生土。心血不足;柏子仁、酸枣仁、地黄、丹参、龟板、紫河车之属。补益心气;人参、黄芪、五味子、远志、茯神之属。泻心火;牛黄、黄连、黄芩、栀子、生地之属。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之属。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之属。清热凉血;牛黄、生地、赤芍、栀子、地骨皮、银柴胡之属。活血行瘀;桃仁、水蛭、红花、丹参之属。
四、肺 脏
肺;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肺所吸入的天气与来自胃中的水谷之气,均要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贯注心脉,布达全身。肺通过呼吸出入,一升一降,才能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营卫之气的运行,起到治理,调节作用,人体上下表里之气均为肺所主。皮毛的荣枯与肺气的盛衰有关;如肺卫之气充盛,则皮毛润,肌表固密,不易为外邪所乘袭;若肺气虚弱,则皮毛憔悴枯槁,腠理不固。脾胃的水谷之精上输于肺,由肺输送到各脏腑,滋养五脏。肺气(精气)需要肾气(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的不断充养,产生肺气(精气),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营卫之气的运行,完成宣发肃降的功能。所以脏腑的盛衰与肺有关,肺的盛衰直接影响肾的盛衰,肾精真元不足,不能温养肺金,难以推动肺气的运行输送而成病。
肺脏调治常用药;补益肺气;人参、黄芪、党参之属。滋肺阴;沙参、麦冬、山药、川贝、石斛之属。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之属。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地骨皮、生石膏、芦根之属。宣肺气;杏仁、桔梗、前胡、牛蒡子之属。清热痰;贝母、黄芩、芦根、天竺黄之属。
五、肝 脏
肝;肝藏血,主筋,肝主一身之筋膜,全身之筋需要肝血,肺气的濡养,方能强健有力,耐受疲劳,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如果肝血不足,肝气虚衰,则筋失所养,驰纵无力,易产生疲乏的感觉,肝气衰,则筋不能动。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同时又主升发阳气,促进全身气血的流畅,具有生养人体之气的作用。肝脏的滋养需要水谷精气、肾精真元(先天之精)的不断充养,产生肝气(精气),肝气(精气)又不断的充养着一身之筋膜,维持着疏泄、调畅气机、升发阳气的功能。。肝的盛衰与脾胃、肾脏是分不开的,也直接影响心脏的盛衰,所以调养肝脏是养生治病必须的。
肝脏调治常用药;补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之属。滋肝阴;萸肉、熟地、女贞子、杜仲、白芍、阿胶、鳖甲之属。温肝;吴茱萸、肉桂、仙灵脾、肉苁蓉之属。清肝;桑叶、菊花、决明子、连翘之属。泻肝火;龙胆草、黄连、黄芩、羚羊角、青蒿、丹皮之属。平肝潜阴;菊花、天麻、勾藤、白蒺蔾之属。潜阳;石决明、龙骨、牡蛎、珍珠母之属。疏肝郁(理肝气);柴胡、郁金、元胡、青皮、薄荷之属。伐肝瘀;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灵脂、川芎之属。
人体脏腑的调治与所需方剂
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补益人体脏腑虚损,是防病、治病养生的基本法则。调治人体脏腑基本有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也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八种内治法。
一、汗法
汗法,即解表法;用辛散轻宣的方药,组成适当的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汗法的主要作用是驱逐外表的病邪,主要适用于表症。此外,由于汗法能调和营卫,使病邪和一部分水分从肌表排出,因此,在某些水肿和疮疹将透未透之时,具有表证特症者,也可以使用汗法。汗法的运用;同时病邪在表,由于感受邪气有所不同,证有表寒,表热之分;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或素有宿疾,以致内外合邪表里同病。汗法分为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扶正解表三法。
一、辛凉解表;用于表热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口中渴,咽部红或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
银翘散;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桔梗‘炒’18克、薄荷18克、牛蒡子18克、竹叶12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甘草15克。为末,每服18克,水煎服。
桑菊饮;桑叶7·5克、菊花3克、桔梗6克、杏仁6克、芦根6克、连翘4·5克、甘草2·4克、薄荷2·4克。水煎服。
二、辛温解表;用于表寒证。症见恶寒重,发热,无汗或自汗,头痛,鼻塞,肢体酸痛,口中和,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
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9克、灸甘草3克。水煎分三次服。
桂枝汤;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灸甘草6克、大枣三枚。水煎,分三次温服。
荆防败毒散;荆芥3克、防风3克、羌活3克、独活3克、前胡3克、柴胡3克、桔梗3克、川芎3克、枳壳(炒)3克、茯苓3克、人参1·5克、甘草1·5克、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寒甚加葱三枝。
三、扶正解表;用于素体虚弱,复感外邪者。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又可分为益气解表法,滋阴解表法,助阳解表法。
1、益气解表法;用于素体气虚,复感外邪者。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胸膈痞满,鼻塞声重,咳嗽有痰,无汗,舌苔白腻,脉浮而沉取有力;或平素反复感冒,多汗,有气虚表现者,代表方剂为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散;人参30克、羌活30克、独活30克、柴胡30克、前胡30克、川芎30克、枳壳30克、桔梗30克、茯苓30克、甘草15克。研成粗末,每服30克,加薄荷少许同煎温服。
2、滋阴解表法;用于素体阴虚,复感外邪者。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出,无汗或有汗亦不多,口渴心烦,舌赤脉数,代表方剂为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汤;葳蕤6克、葱白三枚、桔梗3克、薄荷3克、灸甘草1·5克、白薇3克、豆豉9克、大枣二枚,水煎服。
3、助阳解表法;适用于素体阳虚,感受外邪者。症见热轻寒重,四肢不温,头痛无汗,周身乏力,似睡不醒,脉沉微细。代表方剂为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去节)6克、细辛3克、炮附子9克。水煎温服。
汗法的注意事项
发汗适度;取汗应自然,不应急暴,服药后,最好盖薄被取暖,使津津微汗,稍久则手足四末亦有汗,遍身通达,如此则外邪可散。若过汗致汗流如水,即易伤阴,又易损阳。
发汗注意时间环境;发汗除根据病情及体质,尚须注意时间环境,寒冬宜发,夏暑宜清,尤其夏季当慎用辛温发汗法。
发汗禁忌;表邪已尽,麻疹已透,疮疡已溃,吐泻失水,热病后期津亏,暑热证等,禁用汗法。
二、吐法
吐法;利用药物的涌吐性能,引导停蓄在咽喉,胸膈,胃脘间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口而出,从而缓和病势而达到治愈目的一种方法。吐法;主要适用于中风痰涎壅盛,喉痹痰壅喉间,宿食停积胃脘,误食毒物尚留胃中,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病情急剧而又急需吐出之物。吐法的运用;吐法的具体运用包括;涌吐痰食、涌吐风痰、开窍催吐、涌吐宿食等。
1、涌吐痰食;用于痰涎壅塞胸中,或宿食停于上脘之症。症见胸中痞硬,烦躁不安,上冲欲吐等。代表方剂为瓜蒂散。
瓜蒂散;甜瓜蒂(炒黄)、赤小豆、与瓜蒂同样重,研细末,一钱匕(约现代的二分五厘)和香豆豉一合同煎,可以吐出壅塞在膈上的痰涎和食滞。
2、涌吐风痰;适用于中风闭证所致的失音闷乱,口眼喎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及癫痫等,确有痰浊壅塞胸中,脉象浮滑者。代表方剂为三圣散。
三圣散;瓜蒂(炒黄)90克、防风90克、蔾芦30克。研细末,每次用熟水煎服15克左右取吐。
3、开窍催吐;适用于中风闭证初起,痰涎壅盛于咽喉,不能言语,或不省人事,脉象滑实有力者。代表方剂为急救稀涎散。
稀涎散;皂角四梃,去皮弦,灸黄,和白矾30克,共研细末。每次用五分,开水调服。
4、涌吐宿食;适用于宿食停滞不消,或干霍乱证。症见脘腹痛不舒,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亦治误食毒物,尚停留胃中者。
吐法的注意事项
老人、产妇、孕妇、出血性疾病及气虚短气、肺病喘息者忌用吐法。体弱者慎用吐法。使用吐法时,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三、下法
下法;又称泻下法,是通过泻下而通便以攻逐实邪,排除积滞而治疗里实证的方法。主要作用是,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凡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蓄水等,均可使用下法治疗。下法运用;人体素质有虚实差异,证候表现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之区别,因此,下法的具体运行又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
1、寒下;适用于热与实相结的里热实证,症见发热,烦渴,头痛目赤,神昏澹语、腹满胀痛、便秘、舌苔焦黄者;热毒入血,血热妄行之证;症见鼻衄、咳血、吐血、斑疹,用清热解毒凉血药而收效不显者;肺胃郁热或肝胆实火之证。症见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牙宣齿衄,胸膈烦热,口臭,便秘,或头痛面红而赤,耳鸣耳聋,心烦易怒等证者。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凉膈散、当归龙荟丸等。
大承气汤;大黄(酒洗)9克、芒硝15克(冲服)厚朴9克、枳实6克。水煎分二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大黄9克、芒硝15克(冲服)灸甘草6克。水煎一次服。
凉膈散;芒硝60克、大黄60克、灸甘草60克、黄芩30克、薄荷30克、栀子30克、连翘120克。共研粗末,每次用6克,加竹叶七片,白蜜少许同煎温服。
当归龙荟丸;当归30克、龙胆草30克、黄连30克、黄芩30克、黄柏30克、黑栀子30克、大黄15克、芦荟15克、木香0·3克、麝香1·5克、青黛15克。共研细末,用白蜜和成丸如小豆大,每次服一、二钱。
2、温下;适用于寒冷凝滞肠胃的寒积实证,症见脘腹疼痛,剧如针刺,拒按,便秘,手足厥冷,,脉弦紧者,或脾胃虚寒,运化失常,冷积停滞肠胃而见腹痛喜暖,按之硬满,温喜热饮,便秘或下利不畅,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者。代表方剂为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大黄附子汤;大黄9克、附子(炮)6克、细辛3克。水煎分三次温服。
三物备急丸;大黄30克、干姜30克、巴豆(去皮心,炒,研为脂)30克。先捣大黄、干姜为末,另研巴豆,再研匀,炼蜜为丸,豆大,服三至四丸,温水送下。
3、润下;主要用于体虚便秘之症,其泻下之力较和缓,年老体弱。孕产妇等。由于津血不足而引起的便秘,以及习惯性便秘者,皆可用之。代表方剂为麻子仁丸、济川煎。
麻子仁丸;麻仁二斤、白芍药半斤、炒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斤、杏仁(去皮尖)一斤。共研细末,和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三钱)米汤送下。
济川煎;当归9克、牛膝6克、肉苁蓉9克、泽泻4·5克、升麻3克、枳壳(虚者不用)3克。水煎,食前服。
4、逐水;主要适用于水饮停聚于胸腹及水肿而属体质强壮者。此法能使水饮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消除积水肿胀之目的。代表方剂为十枣汤、舟车丸、控涎丹、大陷胸汤。
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熬)各等分研细末,再用大枣十枚煎汤去枣,调服药末一钱匕(每日一次,五分至一钱,清晨服。)
舟车丸;黑牵牛(炒)120克、大黄(酒浸)60克、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橘皮各30克、木香15克、轻粉3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五分,早晨天明时用白开水送下,以大便下三次为恰当。
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研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至十丸(一、二钱)临卧姜汤送下。
大陷胸汤;大黄9克、芒硝15克、甘遂一钱匕(三、五分),煮二味取汁,加入甘遂末,分二次温服,得大便快利,止后服。
5、攻补兼施;主要适用于里实积结而正气已虚者。此时攻邪则正气不支,补正则实邪愈壅,治宜泻下与补益同用,方为两全之计。在具体运用时,又分为以下三法。
1、扶正攻下之法;用于阳明实证而气血两虚者。症见自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谵语、口舌干燥而渴,身热,神倦少气,或便秘,腹胀满硬痛,甚则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代表方剂为黄龙汤。
黄龙汤;大黄9克、芒硝6克、厚朴4.5克、枳实3克。清水煎服。
2、滋阴增液法;即通便泄热之法。用于热结阴亏便秘之证或痔疮日久,大便燥结不通,属于阴虚热结者。代表方剂为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玄参30克、麦门冬24克、生地黄24克、大黄9克、芒硝(冲)4·5克、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3、温补脾阳法;即泻下冷积之法。用于脾阳不足,阳气不行,冷积阻结于肠间,以致大便秘结者,或冷结久留不化,脾气虚弱,以致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者。代表方剂为温脾汤。
温脾汤;当归9克、干姜6克、附子9克、人参3克、芒硝9克、甘草6克、大黄9克。水煎分三次温服。
下法的注意事项
凡年高体虚、产后、血亏、病后津伤之人,虽有大便秘结,亦不可草率攻下。妇女妊娠及月经期慎用攻下。下法应以祛邪为度,中病即止,切忌过量,以防损伤正气。凡服泻下剂后,多有损于胃气,此时忌食油腻及一切不易消化的食物。
四、和法
和法,又称解法;使用具有和解、解郁、疏泄、调和作用的药物组成的方剂。调节气机,助正祛邪,恢复人体正常机能的治疗方法。和法的主要作用是和解少阳,调和肠胃,调和肝脾等。因此,少阳病,肝脾不和,邪犯肠胃等证,均可用此法治疗。
和法的运用;由于病理变化的特点不同,和法在具体运用时,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脾胃、调和肠胃等法。
1、和解少阳法;主要适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黙黙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者。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胡9克、半夏9克、人参3克、甘草6克、黄芩9克、大枣三枚、生姜9克。水煎,分三次温服。
2、调和脾胃法;主要适用于肝脾不和证。症见精神抑郁,胸胀满疼痛,腹痛泄泻,或每抑郁恼怒即腹痛泄泻者;肝胃不和证,症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疼痛,纳少呕恶,嗳气反酸,胃脘疼痛者。代表方剂为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左金丸。
四逆散;灸甘草、灸枳实、柴胡、芍药各十分。为末,每服一方寸匕,白水调下,日三服。
逍遥散;当归9克、茯神4·5克、芍药4·5克、熟地黄15克、炒酸枣仁6克、制远志1·5克、陈皮2·4克、灸甘草3克。水煎,食远服。
痛泻要方;白芍12克、白术9克、陈皮6克、防风3克。水煎服。
左金丸;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研细末,水泛成丸,每次用白开水送下五分至一钱。
3、调和肠胃;主要适用于邪犯肠胃,以致胃肠功能失调寒结错杂,中焦升降失常之证。症见胃脘痞满,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腹痛者。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黄连3克、黄芩6克、干姜6克、灸甘草6克、人参6克、大枣四枚,水煎,分三次温服。
生姜泻心汤;生姜120克、灸甘草90克、人参90克、干姜30克、黄芩90克、半夏半升、黄连30克、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
甘草泻心汤;灸甘草120克、黄芩90克、干姜90克、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
和法的注意事项
凡属邪在疾表,或表邪已全入里者,不宜用。脏气极虚,气血不足之寒热证不宜用,恐贻误病情。
五、温法
温法,又称祛寒法;是使用温热药物以驱除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方法。温法的主要作用是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温阳利水。所以,中焦虚寒,阳衰阴盛,亡阳欲脱,寒凝经脉,阳虚水乏之症,都可以用温法治疗。
温法的运用
1、温中祛寒;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舌淡苔滑,脉沉迟等。若以胃寒为主,多见胃脘疼痛,得热痛减等。代表方剂为理中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厚朴温中汤。
理中汤;人参9克、干姜9克、灸甘草9克、白术9克。水煎,分三次服。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60克、生姜180克、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
小建中汤;芍药18克、桂枝9克、生姜9克、灸甘草6克、大枣六枚,饴糖30克。水煎温服。
大建中汤;川椒(炒)二合、干姜120克、人参60克。水煎去渣,入饴糖一升、微火再煎,分二次服。
厚朴温中汤;厚朴(姜制)30克、橘皮(去白)30克、干姜2·1克、茯苓(去皮)15克、草豆蔻仁15克、木香15克、灸甘草15克。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2、回阳救逆;主要适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或亡阳虚脱之证。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呕吐,下利清谷,腹痛,神疲欲寐,口不渴或口渴,脉沉微细。代表方剂为四逆汤、参附汤。
四逆汤;干姜6克、生附子6克、灸甘草9克。水煎,分二次服。
参附汤;人参30克、附子(炮)15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3、温经散寒;主要适用于阳气不足,经脉受寒,血液运行不畅之证。症见手足厥冷,肢端青紫,脉细欲绝等。或用于风寒湿痹寒邪偏盛,四肢关节肌肉冷痛而屈伸不利,得热而痛减者。代表方剂为当归四逆汤、附子汤、乌头汤。
四逆汤;干姜6克、生附子6克、灸甘草。水煎,分二次服。
附子汤;附子(炮)一枚、炒白术60克、茯苓90克、白芍90克、人参60克。
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灸甘草各90克、川乌五枚,。先将乌头为粗末,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去乌头,再将余药为粗末,水煎,去渣入蜜中,再煎分二次服。
4、温阳利水;主要适用于阳气虚,气化功能失常所致阴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面色晄白,肢冷畏寒,舌淡,脉沉微细。代表方剂为真武汤、实脾饮。
真武汤;茯苓12克、芍药9克、生姜9克、白术9克、炮附子4·5克。水煎分四次温服。
实脾饮;茯苓、白术、木瓜、木香、大腹皮、草豆蔻、炮附子、厚朴各30克、灸甘草15克。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服。
温法的注意事项
热伏于里,热深厥深,形成内真寒,外假热者慎用;即往或目前有出血(吐血、尿血、便血)病史者慎用;素体阴虚,舌红,口燥咽干者慎用;阴寒极盛,服温药入口即吐者,可用反佐之法以因势利导。
六、清 法
清法;是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达到清热目的一种方法。清法的主要作用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保存津液。所以各种里热证;如气分热、营血热、毒热、湿热、脏腑热、暑热、虚热证,均可用此法治疗。
清法的运用
1、清气分热;适用于热在气分证,症见壮热,烦渴,多汗,舌苔黄,脉洪大滑数,或热病后余热未清,症见心烦懊等。代表方剂为白虎汤、栀子豉汤。
白虎汤;石膏30克、知母9克、灸甘草6克、粳米30克、水煎温服。
栀子豉汤;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次服。
2、清营凉血;适用于邪热入营,或入血分之证。症见身热烦扰,口渴或不渴,神昏谵语,吐衄发斑,舌质红降,脉细数。代表方剂为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犀角9克、生地黄15克、玄参9克、麦门冬9克、金银花9克、丹参6克、连翘6克、黄连4·5克、竹叶心3克、水煎,分三次服。
犀角地黄汤;犀角(三分研粉冲服)生地黄30克、芍药9克、牡丹皮6克、水煎,分三次服。
3、清营解毒;适用于热毒所致的各种实热证;如瘟疫、温毒、疮疡阳证,肺痈、痢下脓血,热淋。症见烦躁狂乱,吐衄发斑,肿胀疼痛,化脓、腐烂发热等。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清温败毒饮。
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6克、水煎,分二次服。
普济消毒饮;黄芩(酒炒)15克、黄连(酒炒)15克、牛蒡子3克、玄参9克、甘草9克、陈皮(去白)9克、板兰根3克、马勃3克、连翘3克、薄荷3克、升麻2·1克、僵蚕2·1克、柴胡6克、桔梗6克。共研细末,用汤调和,时时呷下。
清温败毒散;石膏24克、小生地6克、犀角6克、黄连6克、黄芩、丹皮、栀子、甘草、鲜竹叶、玄参、连翘、赤芍、知母、桔梗各6克。先煮石膏,后下诸药,犀角磨汁服或研粉冲服。
4、清脏腑热;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之证。其临床表现根据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而有所不同,治疗亦各有侧重;如心经有热,症见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渴欲冷饮,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而涩痛。治当清心火,利小便,方用导赤散。
导赤散;生地黄、木通、甘草梢各等分同研成细末。每次用9克,加竹叶同煎温服。
肝胆实火或湿热;症见胁痛头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或小便淋浊,阴痒阴肿,妇女带下。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当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攻下行滞,方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9克、栀子(酒炒)6克、炒黄芩6克、柴胡6克、生地黄(酒炒)9克、车前子9克、泽泻6克、木通3克、甘草3克、当归6克。水煎温服。
泻青丸;龙胆草、黑山栀、大黄、羌活、防风、当归、川芎各等分组成,研成细末,和白蜜做成丸药,每次服9克、用竹叶煎汤送下。
当归龙荟丸;当归30克、龙胆草30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黑栀子30克、大黄15克、芦荟15克、木香0·3克、麝香1·5克、青黛15克。共研细末,用白蜜和成丸如小豆大,每次服二十丸(一、二钱),生姜汤送下。
肺中伏火或肺痈;症见咳嗽气急,皮肤蒸热,发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或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咳时尤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或清肺化痰,逐瘀排脓,方用泻白散、千金苇茎汤。
泻白散;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甘草3克、粳米9克。水煎服。
千金苇茎汤;苇茎60克、薏苡仁30克、瓜瓣30克、桃仁9克。先用水煮苇茎取汁,再入余药煎,分二次服。
脾胃伏火;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治当泻脾胃伏火,方用泻黄散。
泻黄散;甘草90克、防风120克、石膏15克、山栀子仁3克、霍香21克。和蜜酒同炒至香,研成细末,每次用3至6克调服
胃有积热;火气上攻,症见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治当清胃凉血,方用清胃散。
清胃散;升麻3克、黄连1克、当归身1克、生地黄1克、牡丹皮1·5克。研细末后,用水煎,冷服。
清暑热;适用于夏月感暑之症,症见身热烦渴,汗出体倦,脉虚数。代表方剂为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黄芪3克、苍术3克、升麻3克、人参1·5克、泽泻1·5克、炒神曲1·5克、陈皮1·5克、白术1·5克、当归1克、麦冬1克、灸甘草1克、青皮1克、黄柏0·7克、葛根0·7克、五味子九粒、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同煎温服。
清虚热;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热留阴分之证,症见暮热早凉,舌红少苔,或肝肾亏损而致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剂为青蒿鳖甲汤、清骨散。
青蒿鳖甲汤;青蒿6克、知母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丹皮9克。水煎服。
清骨散;银柴胡4·5克、胡黄连3克、秦艽3克、灸鳖甲3克、地骨皮3克、青蒿3克、知母3克、灸甘草1·5克。用水煎服。
清法的注意事项
清法大多用寒凉药,过量或久服影响脾胃功能,宜配健脾之品;平素脏腑虚寒者慎用,苦寒清热药多性燥,易伤阴液,宜配养阴之品;屡用清热法而热不退者,应考虑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使阴复而热退。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命门火衰的虚阳上浮,忌用清法。
七、补法
补法是针对人体的阴阳气血或某一脏器虚损时而设的,它是运用各种不同的补药来达到‘因其衰而彰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目的。
补法的主要作用,在于扶助人体气血的不足,协调阴阳的偏倚,使归于平。另外,在正气虚弱,不能清除余邪的情况下,使用补法,不仅能使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肃清余邪,此即‘补正即所以祛邪’之意。所以,补法并不局限于补虚扶弱方面,同时还能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所以,凡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而出现的阴阳气血津液不足的虚证,均为补法的适应证。
补法的运用
由于病理变化的特点不同,补法又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一、补气;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证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汗出,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甚则脱肛,子宫脱垂,或虚脱等。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独参汤。
四君子汤;人参30克、茯苓30克、白术30克、灸甘草30克。研细末,每次6克,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黄芪3克、灸甘草1·5克、人参1克、白术1克、当归身0·7克、橘皮0·7克、升麻1克、柴胡1克。水煎服。
独参汤;人参一味,浓煎取汁,能救治突然出血不止,面色晄白,气短脉微的危证。
二、补血;适用于营血亏虚之证,证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爪色淡,心悸怔忡,头昏眼花,或月经不调,色淡量少,或手足麻木,舌质淡,脉细。代表方剂为四物汤。
四物汤;熟地、白芍、川芎、当归各60克,研成粗末,每次用9克,水煎热服。
三、补阴;适用于阴虚之证,症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唇赤颧红,虚烦失眠,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咯血,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大补阴丸、天黄补心丹。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12克、丹皮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共研细末,和蜜做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淡盐汤送下。
左归丸;熟地30克、山药6克、山茱萸3克、枸杞6克、灸甘草6克、茯苓6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温开水下。
大补阴丸;黄柏120克、知母120克、熟地黄180克、龟板180克。共研细末,再用酒煮猪脊髓,打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天黄补心丹;生地黄120克(酒洗)、当归身60克(酒洗)、天门冬60克、麦门冬60克、炒柏子仁60克、炒酸枣仁60克、人参15克、丹参15克、玄参15克、茯苓15克、炒远志15克、炒五味子15克、炒桔梗15克、朱砂(为衣)15克。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9克,空腹白开水送下。
四、补阳;适用于肾阳虚弱之证,症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痠软冷痛,阳痿遗精或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沉微。代表方剂为肾气丸、右归饮。
肾气丸;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淮山药120克、牡丹皮9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共研细末,和蜜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淡盐汤下。
右归饮;熟地30克、肉桂3克、附子3克、山药6克、山萸肉3克、枸杞6克、炒杜仲6克、灸甘草3克。水煎服。
补法的注意事项
运用补法,要注意脾胃功能,因补益药大多滋腻,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低下或久服补益剂,可加入理气醒脾药白蔻、砂仁、木香、枳壳、陈皮等,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不能烂用补法,如大实有羸状,或邪盛而正未虚者,应以祛邪为主,以免‘误补益疾’;补法虽可扶正祛邪,但如果在邪势正盛之时,纵然有虚像,也不能拘于此法,应于祛邪为主,或攻补兼施,邪去则正气自安,否则就会因补而致留邪之弊;根据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血由气生,阴阳互根的原理,分别主次而配合使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法。
八、消 法
消法又叫消散法。消法含有消散和破削的意义,是利用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药物排除体内有害物质的方法,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之意。
消法的主要作用是消食导滞、消痞化积、软坚消结、消痈排脓。所以,凡属气、血、痰、湿、食等壅滞而成的积滞痞块,均可用此法治疗。
此外,须知消法与下法虽均有消除有形实邪的作用,但在临床运用上二者有所区别。下法是对燥粪、瘀血、停痰、留饮等严重急迫的有形实邪,采用猛攻急下的方法;而消法是对一般比较慢性的积聚胀满,非猛攻急下所宜的病症,采用渐消缓散的方法,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
消法的运用
由于病变特点不一,消法又可具体分为消食导滞、消痞化积、软坚消结、消痈排脓四种。
消食导滞;适用于食积停滞之证,症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大便泄泻,或便秘,舌苔厚腻,脉滑。代表方剂为保和丸、积实导滞丸。
保和丸;山楂90克、炒神曲30克、茯苓30克、半夏30克、陈皮15克、炒莱菔子15克、连翘15克。研成细末,用神曲煮糊和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用炒麦芽汤送下。
枳实导滞丸;大黄30克、炒枳实15克、炒神曲15克、茯苓9克、黄芩9克、黄连9克、白术9克、泽泻6克。研细末,用蒸饼泡成糊,和药末做成梧桐子大的丸药,每次服9克,开水送下。
消痞化积;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症见食少难消,脘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畅或溏薄,舌苔黄腻,脉实。代表方剂为枳实消痞丸、健脾丸、枳术丸。
枳实消痞丸;炒黄连18克、炒黄芩18克、姜黄30克、白术30克、人参12克、橘皮12克、半夏12克、缩砂仁9克、炒枳实15克、干生姜6克、灸甘草6克、炒神曲6克。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至100丸,食后服。
健脾丸;人参60克、土炒白术60克、陈皮60克、炒麦芽60克、山楂45克、炒枳实90克。共研细末,用神曲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9克,开水送下。
枳术丸;白术、枳实二药各等分研细末,用荷叶包陈米烧饭(或水)做成梧桐子大的药丸,每次服6克,开水送下,
软坚消结;适用于瘰疠、痰核、瘿瘤、症瘕、积聚、各种结石证。代表方剂为海藻玉壶汤、消瘰丸、鳖甲煎丸、排石汤。
海藻玉壶汤;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各3克、海带1·5克。水煎服。
消瘰丸;玄参120克、煅牡蛎120克、贝母120克、为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二服。
鳖甲煎丸;灸鳖甲十一分、炒乌扇(即射干)、黄芩、鼠妇(即地虱)、桂枝、干姜、大黄、石苇、厚朴、紫葳、阿胶珠各三分,柴胡、炒蜣螂(熬)各六分,芍药、牡丹皮、炒庶虫各五分,炒葶苈子、半夏、人参各一分,瞿麦、桃仁各二分,赤硝十二分,灸蜂房四分。为末,取煅灶(即打铁炉)下灰一斗,用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待酒被灰吸入一半时,加入鳖甲,煮烂,绞取汁,和其他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腹服,日三次。
排石汤;金钱草30克、木香9克、枳壳9克、黄芩9克、川楝子9克、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消痈排脓;适用于痈、疔、疖、流注等外科病证。代表方剂为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阳和汤。
仙方活命饮;灸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炒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药、乳香、没药防风、贝母各3克、陈皮9克、金银花9克。水煎服。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9克、野菊花3·7克、蒲公英3·7克、紫花地丁3·7克、紫背天葵子3·7克。先水煎,后加无灰酒半盅煎服。
阳和汤; 熟地黄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9克、姜炭1·5克、麻黄1·5克、肉桂3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消法的注意事项
积滞内停,每使气机运行不畅,故消导法须与理气之法并用;消导之法用于脾胃素虚,或积滞日久而耗伤正气者,须当配伍扶正健脾之品;气虚中满的鼓胀,以及土衰不能制水的肿满禁用;阴虚热病而见口渴不食,或因脾虚而有腹胀便溏、完谷不化的症状时禁用。
调治之悞 何炫
一、引火归源之悞
命门之龙火,谓之真阳,如果衰弱,肾中阳火盛,龙火不能安其位,浮越于上,而为真阳衰而然,故小便必黄赤,脉必带数,有内热的症之可据。设悞用引火归源之法,是抱薪救火,上焦愈热,而咳嗽喘逆,烦躁燥渴,咽痛喉烂,诸证至矣。
二、理中温补之悞
如果虚寒,腹痛绵绵,痛无增减,喜热饮食,虚寒泄泻,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必有虚寒之证脉可憑,然后用之有效。今人一见胀满腹痛,食不消化,肠鸣泄泻等症,便认为寒热虚症,而投以白术之香燥,又剂以干姜之辛热,不知虚劳患在伤阴,再补其阳,则阳愈亢,而阴愈竭,是促之也。更有见其胀满泄泻,遂引经文清气在下则飧泄,浊气在上则肿胀而用补中益气以升清降浊。悞施升柴,反促阴火上逆,以致咳嗽增,吐衄至,而危矣。
三、参芪助火之悞
如肺金按之而虚,脉不数,肺中无热,参芪可受。故有土旺金生,勿拘保肺之说,而今火已灼金矣。火蒸精液,而化为浓痰矣。君相火亢甚,而血随上逆矣。独无阳则阴无以生,虚火可补,参芪之属。如富贵之家,大剂投之,因之阳火愈亢,而金益伤矣。
四、苦寒泄火之悞
实火为病,可以苦寒折之,然须热去即止。不上焦假热,面赤烦躁口渴,甚者舌苔但滑,口虽渴而不欲食水,苔虽有而必滑,小便清长,足冷过膝,其脉右尺必沉小而迟,或浮大无根,此阴盛于下,阳逼于上之假症。如夏至一阴生,水底冷而天上热,此正宜八味丸之属,引之归元。如冬至一阳生,复水暖而龙归大海也。至若虚劳症是因肾水真阴虚极,水不摄火,火因炎上,而致面赤唇红,口鼻出血,齿痛齿动,齿衄,种种上焦虚热之症,虽亦龙火上炎,与浮阳上越不同,从有下部虚寒足冷,此因虚火上升所致,非可过用。虚火阴亏,以知柏苦寒之剂所可清。非惟不能清火热,抑且有损真阴,徒败胃气。食少泄多,将何疗治,甚者见其大便燥结,则用硝黄通之,不知肾主二便,更主五液。肾之精液即亏,自然不能濡润,滋其阴,润其燥,而便自通。彼即阴虚之症,豈能胜硝黄之攻伐乎。故士材之论;人徒从其温补,豈知其深戒苦寒之不可妄用也。
五、 二陈消痰之悞
脾痰为湿痰,滑而易出,或稀如饮水,湿者燥之,半夏为正治之药。若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满,不生血而生痰,此当以润剂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反其宅而火息,焉则痰自清矣。二陈豈可轻用哉。
六、辛剂发散之悞
世之真阴虚而发热者,十之六七,亦与外感无异。火热上冲,则头胀微痛,火升壅肺,则鼻塞,阴虚阳陷,则沥淅恶寒。阴虚阳无所附,则浮越肌表发热,但其发热必在午后,先沥淅恶寒,少顷发热,热至鸡鸣,寅卯时分,出盗汗而身凉,或无微汗,而但午后发热,必现前列肾虚诸症。或兼唇红颧赤,口渴烦燥,六脉弦数,或虚数无力,此以大剂保阴煎六味之属以补阴。若认作外感,而用风药以表散之,则魄汗淋漓,诸症蜂起。或有失血之人,表之无汗,所谓夺血者无汗也。再强发汗,血必从耳目口鼻中出,为下厥上竭之症,难治矣。今人一见发热,便用表散,更以为邪尚未清,禁其饮食,以致胃气馁败,至于不起,能不寒心。
七、疗治过时之悞
上古治未病,如劳神者当养其心,劳倦者当补其脾,多怒者当滋其肝血,多饮者当清其肺热,好色者当补其肾水。及病之方萌,即为救补。今人以内热之症忽易,虚症渐见,独不求治,亦已晚矣,盖治之甚难。
调治七悞是补益、调治脏腑必须尊守的法则。为何氏南宋以来第十九世名医何炫所著《虚劳心传》中的精华部分,为后世医家所传颂。
调治之要 何炫
一、补肾水
肾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液皆归于精,而五精皆统于肾。肾有精室,是曰命门,精藏于此,气化于此,精即阴中之水也。气即阳中之火,故命之水火,为十二藏之化源,心赖之君主以明,肺赖之治节以行,脾赖之济苍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机,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道自分。故水火之功,缺一不可,然火不畏其衰,水则畏其少。王莭齐云;少年肾水正旺,似不必补,然施泄过多,豈能充满;中年欲心虽减,然少年斫丧即多,焉能复实。乃至老年天真渐绝,只有孤阳。凡人自少年至老,所生疾病,大半由于真阴不足,即童子禀赋薄弱者,幼即填补,亦有可复之天,所以补阴之药,人生一日不可缺,况虚劳之因入房而得者乎,故保阴六味左归之属,皆甘寒滋水添精之品。
补阴以配阳,正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滋其阴则火自降,譬之残灯火焰,添油则焰光自小也,然须制火剂长久服之。盖益阴之药必无旦夕之效,以阴无速补之法也。若因于酒者,清金润燥为主,而保阴之属仍不可废。何则,好饮之人,仍有不患虚劳者,以肾水不虚也。虚者心寡于畏,而复灼火伤之肺,焉得不病。盖补北方,正所以泻南方,而救肺也。因思虑者,清心养血为主,而保阴之属仍不可缺。所谓水壮而火熄,勿亟亟亟泻心是也。因于劳倦者,培补脾土为主,而佐以保阴之剂。经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阴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故知劳倦伤肾脾,内热者必伤于肾也。若忿怒伤肝动血,保阴六味为正治之品。盖水旺则龙火不炎而雷火则不炎,乃肾肝同治之法也。
二、培脾土
脾胃为后天之本,经曰;安谷则昌。盖饮食多,自能生精血,虽有邪热,药得治之,久则火自降,而阴自复。若脾胃一虚,则血不生,而阴不足配阳,故越人归重脾胃而言;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不能荣养脏腑。三损损于脾,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从下而上者,过于脾则不治,至皮聚毛落者死。自上而下者,过于胃则不治,至骨痿不能起床者死。所以仲景治虚劳,惟用甘药,以建立中气,以生血化精,为复虚劳之良法也。又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非独药也。五谷之味皆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渐有余矣。经云;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盖脾胃之强弱,连动五藏,况土强则金旺,金旺则水充。又当男子以脾胃为生长之本,女子以心脾为立命之根。故以此治虚劳者,毋论何藏受伤,皆当以调养脾胃为主。
三、慎调摄
虚劳之因于酒色者固多,其因于忧思菀怒者亦不少;如鳏寡僧尼童男室女,及不得意之人,必须消遣情怀,善于自解,非全仗草木之力也。今患此者,徒恃药力,不知屏慾间有知戒酒色,而不能节劳逸,能节劳逸而于七情多难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随气走,故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毋劳汝形,毋劳汝精,乃可长生。主斯言,可谓虚劳调摄之良法也。余观世人之患此者多,而保之者少,以病者治之不早,医者治之不善也。故特发明阴虚成病之因,次及方书之混列,更推其真阳之故,以及标本传乘并治之悞,而终之以治。要其指归如是,非敢矫世之偏,实本诸先哲及先世之发,余之经验。
调治三要是清代名医何炫对家传经验和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是补益、调节脏腑的主要法则,后世医家以他为准绳。
脏腑的方药组合
方药的组合是在治法指导下将药物组成方剂,即可以通过相互促进而提高各单味药的疗效,又可以通过相互制约而消除或减缓药物的副作用。方剂的组成原则;主要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把多种药物按主次、多寡配伍在一齐,使每味药即有专功,又密切配合,药物之间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更好地发挥疗效。药物配伍组成方剂的原则,古人一般概括为‘君’‘臣’‘佐’‘使’法。
君药;是方剂中的主要成份,是针对病因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君药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含义有三;一是协助君药治疗一些兼症或次要症状;二是制约君药之毒性或烈性;三是起反作用。
使药;含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变部位;二是调和方中诸药,使之更好地协同而发挥作用。
在方剂中,君药必不可少,其它药物视病情而定。
药物的加减变化
方剂的作用和治疗范围,可因方中药物的加减而发生改变。因此,临床中常根据病情对成方进行加减。例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药组成,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用,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之表实证。而在麻黄汤原方中加入一味白术,就组成‘麻黄加术汤’。此方中由于白术的制约作用,使麻黄汤发汗之力有所减缓,而增加了白术的祛湿作用,主治外感寒湿导致的恶寒发热,身体烦热沉重之证。若在麻黄汤中减去桂枝,就称为‘三物拗汤’因为方中无桂枝,所以发汗解表作用小于麻黄汤,而重点在于宣肺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周身拘急,咳嗽喘息之证。
药物配伍的变化
方剂中主要药物的配伍变化,其主要作用亦随之疾病发生的变化而改变。例如;麻黄汤中以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方剂。若于方中减去辛温的桂枝,加入辛寒的石膏,则组成‘麻杏甘膏汤’,其作用与麻黄汤大不相同。它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主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热邪壅肺,身热有汗或无汗,咳喘气急,甚或鼻搧,脉滑数之证。此二方虽仅桂枝与石膏一药之差,却有辛温发汗与辛凉清宜之别,一是治风寒闭肺的实喘,一是治热邪壅肺的实喘。
药量加减的变化
同样几味药物组成的方剂,由于药物的加减变化,其主治症亦随之而发生改变,方剂名称也就因之而改变。例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均有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组成。
小承气汤用大黄120克为君药,枳实三枚为臣药,厚朴60克为佐使药,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潮热澹语。
厚朴三物汤用厚朴240克为君药,枳实五枚为臣药,大黄120克为佐使药,主治腹部胀满,大便秘结。
厚朴大黄汤以厚朴一尺,大黄180克为君药,枳实四枚为臣、使药。主治支饮胸满。
小承气汤证的病机是阳明腑实,治疗目的在于攻下,故用大黄为君药。厚朴三物汤证的病机是胸有支饮,治疗目的在于开胸泄饮,故厚朴大黄并用为君药。因为方剂组成中的药量不同,君、臣、佐、使有了改变,治疗作用也就有所区别,方剂也因之而改变了。
剂型更换的变化
不同的剂型,作用有所区别。如;汤剂作用快而适用于急病,丸剂缓而适用于慢性病。因此,临床中根据病情之需要而将同一方剂制成不同类型,以使其发挥不同作用。如;抵当汤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四物组成,是泄热逐瘀,治疗蓄血重证的方剂,其性峻猛。若将此四药制成丸剂,称为抵当丸,其药力就较汤剂大为和缓了。
脏腑的全面补益与调节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并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管联系而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神、血、津、液的作用,完成人体的整体功能活动。脏腑、组织、器管之间,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即人体在生理、病理上的整体性。在生理功能上它们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在病理变化上,它们又相互影响。而每一个脏腑的病变都会影响于整体。在疾病治疗时,应从脏腑的整体考虑;如某一脏腑有病需要用药调治外,从整体而论,其它四脏也应给于调治。全面调治,治疗效果会更好。
要全面对脏腑进行调节与补益,必须先了解脏腑的功能变化与脏腑所需之药与方剂,才能有效的对疾病预防和治疗。根据各人的身体素质,年青人或素体好的人,可采用简单的方剂调补,年老的或身体素质差的人,应采用复杂的方剂调补。如五宝丸或多宝丸,它可以对脏腑进行全面补益和调节。以下以五宝丸为例,来对脏腑整体进行调节与补益。
五宝丸方剂对心的补益与调节
心;心是生命之本,具有主持血液运行,主宰精神活动的功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主要依靠心阳(心气)的作用。心阳(精气)需要先天之精(肾气)和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不断的充养滋润,化生心气(心阳精气),心阳精气又不断的温养着血脉,脾胃,维持着脾胃的正常功能。《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是说;五脏各有外合,脉者心之外合。五藏各有外荣,色者,心之外荣。五脏各有所主,肾者,心之主。五行之理,制而后生,主者生之谓也。火受水制,则水有余,而木气旺,木旺则生火,制之乃所以生之。如心阳虚,则精神衰惫,血行迟滞,生命活动亦随之减弱,如果心阳虚脱,就会危及生命,导致死亡。
五宝丸方剂中以人参、黄芪五味子补益心气,龟板、柏子仁、酸枣仁补益心血不足。如心阳虚,可加附子、肉桂补心阳。心火亢盛可加牛黄、黄连、栀子泻心火。心神不宁;可加朱砂、龙骨、珍珠母镇心神。开心窍;可加菖蒲、远志、郁金开心窍。可以根据心的病情轻重,灵活在本方中加减运用。
五宝丸方剂对肺的补益与调节
肺;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肺所吸入的天气和来自脾胃中的水谷之气,均要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贯注心脉,布达全身。肺通过呼吸出入,一升一降,才能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营卫之气的运行,起到治理,调节作用。肺之真气(精气)需先天之精(肾气)和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不断充养滋润,化生肺气(精气),与肝血濡养全身之精。《内经》说‘肺之合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是说皮者,肺之外合,毛者,肺之外荣。心者,肺之主。金受火制,则火有余,而土气旺,土旺则生金。人体、上下、表里之气均为肺所主。如肺卫之气充盛,则皮毛润,肌表固密,不易为外邪所乘袭;若肺气虚弱,则皮毛憔悴枯槁,腠理不固。
五宝丸方剂中以人参、黄芪、蛤蚧补益肺气。用沙参、麦冬、贝母滋肺阴。如肺寒,可加麻黄、苏叶、细辛温肺寒。清肺热,可加桑叶、黄芩、知母清肺热。宣肺气,可加杏仁、桔梗、前胡。清痰热,可加贝母、黄芩、芦根。肺部的调节用药,应肺部寒去即停,肺部热去即止,不宜太过,太过反而成病。
五宝丸方剂对肝的补益与调节
肝;肝藏血,主筋。主一身之筋膜,全身之精需肝血与肺气的濡养,才能强使有力,耐受疲劳,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肝之真气(精气)需先天之精(肾气)和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不断的充养滋润,化生肝气(精气),与肺气滋养全身之精、血脉筋膜。内经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是说筋者,肝之外合,爪者,肝之外荣,肺者,肝之主。木受金制,则金有余,而水气旺,水旺则生木。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同时又主升发阳气,促进全身气血的流畅,具有生养人体之气的作用。如果肝血不足,肝气虚衰,则筋失所养,弛纵无力,易产生疲乏的感觉,肝气衰,则筋不能动。保持肝气的充盛,才能疏泄而调畅气机,促进全身的气血流畅。
五宝丸方剂中以当归、白芍、枸杞子补肝血。以山萸肉、熟地、女贞子滋肝阴。如温肝;可加吴茱萸、肉桂、肉苁蓉。清肝热;可加桑叶、菊花、连翘。泻肝火;可加龙胆草、黄连、黄芩、羚羊角。平肝潜阳;可加菊花、天麻、石决明、龙骨、珍珠母。疏肝郁(理肝气);可加柴胡、香附、郁金。伐肝瘀;可加桃仁、红花、乳香、水蛭。肝脏的调治用药,应病去即止,不宜太过,太过则成病。
五宝丸方剂对脾胃的补益与调节
脾胃;脾胃是仓廪之官,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其中精微部分,必须通过脾转输于肺,由肺气输送,才能到达全身,以供结各脏腑的生理需要。胃气(精气)、脾气(精气)需要肾阳‘先天之精’(即肾气)、和心阳(即心气)的不断充养温润,化生胃气、脾气,才能使脾胃正常吸受转化水谷之精,充养五脏,生生不息。《内经》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是说肉者,脾之外合,唇者,脾之外荣,肝者,脾之主。土受木制,则木有余,而火气旺,火旺则生土。如果脾气虚弱,失于健运,营卫化生不足,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健忘,少寐,不耐思维等证。脾胃是人体生命源泉,任何病证治疗都必须首先保护好脾胃,使它不受伤害,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五宝丸方剂中以人参、黄芪补脾气。以山药、白芍、黄精养脾阴。以陈皮、砂仁、木香理脾气。如温脾阳;可加干姜、砂仁、半夏。清脾热;可加黄连、黄芩、生石膏。燥脾湿;可加苍术、白术。消脾枳;可加大黄、枳实。根据临床病证需要,用药可灵活加减运用。
五宝丸方剂对肾的补益与调节
肾;肾藏精,精生髓,髓养脑。肾藏生殖之精(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先天之精(肾气)需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和肺气(精气)与肝血(肝气)不断的充养,化生肾气(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不断的温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内经》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肝也。’是说骨是肾之外合,发是肾之外荣,脾者,肾之主。水受土制,则土有余,而金气旺,金旺则生水。如果肾精不足,则骨髓空虚,多下肢痿弱,或腰脊不能屈伸等症。许多疾病都与肾精不足有关,如腰椎盘特出,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等等。
五宝丸方剂中以鹿茸、紫河车、龟板补益肾精。以元参、熟地、枸杞滋肾阴。如温肾阳;可加附子、肉桂。固肾精;可加芡实、菟丝子、龙骨。泻相火;可加黄柏、知母、元参。肾脏调治用药,病好即止,不宜太过,太过反而成病患。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二者健康,远离疾病。
五脏的全面调节,主要是调治寒热为主。临床中要熟悉脏腑中寒热相移的过程,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如(《内经》中第三十七篇‘气厥论’)中说的很清楚。
(《内经》气厥论 )
原文;
黄帝问曰;五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膈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庢。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虚瘕,为沉痔。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暝目。故得之气厥也。
《内经》论述了寒热气厥(气逆)藏腑病症的临床表现,尤其通过‘寒热相移’,说明了机体脏腑间内在的关联性。
祖国医学搏大精深,要全面调节脏腑功能,补益脏腑虚损,必须熟读百家医典,全面了解脏腑的病变过程,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如《医贯》说;‘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医贯告诫人们,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明医理,明医理才能免误治。
人体脏腑整体调节与补益 二方
五宝丸
五宝长寿丸适用于人体脏腑的整体补益与调节;如未病先防,养生等。治疗除急性病之外的一切慢性病和急性病控制后的调养,疗效都很显著,尤其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危重病症,效果都很好。
熟地黄120克、山萸肉90克、牡丹皮9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淮山药90克、天冬60克、麦冬60克、黄连120克、黄芩120克、黄柏120克、苦参90克、知母90克、黑山栀90克、天花粉60克、玄参60克、当归90克、白芍60克、枸杞子90克、人参120克、黄芪120克、鹿茸120克、紫河车120克、龟板120克、蛤蚧二对、沙参60克、丹参60克、牛膝60克、元参60克、生地黄90克、何首乌120克、桔梗30克、远志60克、茯神60克、酸枣仁60克、柏子仁60克、五味子30克、莱菔子60克、山楂60克、神曲60克、麦芽100克、枳实30克、陈皮30克、白术30克、砂仁60克、木香30克、半夏30克、桃仁60克、红花60克、水蛭60克、连翘60克、金银花60克。
上药研粗末,每次30克至60克,日服三次,用于治疗病重者或危证。
上药研细末,或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一丸,日服三次,用于未病先防、养生,或慢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可渐加至二至三丸一次。散剂(粉剂);日服三次,每次3克至6克。
如胆结石患者,可在本方中加金钱草、海金砂、鱼脑石。
如高血压患者,可在本方中加龙胆草、赤芍,清泻肝火,加钩藤羚羊角平肝熄风。
二、多宝丸
多宝长寿丸主要功用;补气血,补肾精,填骨髓,润肌肤、清湿热,祛瘀血,平三焦,续绝阳,安五藏。是继五宝丸后对脏腑的进一步补益与调节之方。
人参120克、黄芪120克、鹿茸120克、紫河车120克、龟板120克、蛤蚧二对、鳖甲60克、桃仁90克、红花90克、水蛭90克、川黄连120克、黄芩120克、黄柏120克、龙胆草60克、苦参60克、知母90克、黑山栀60克、山楂60克、莱菔子60克、神曲60克、鸡内金60克、半夏60克、广木香30克、陈皮60克、枳实60克、砂仁90克、连翘60克、金银花90克、柏子仁60克、酸枣仁60克、远志60克、茯神60克、生地黄90克、玄参60克、五味子60克、丹参60克、桔梗60克、熟地黄120克、白芍60克、枸杞子100克、当归90克、何首乌120克、党参60克、淮山药90克、山萸肉90克、牡丹皮9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沙参90克、牛膝90克、地龙90克、天花粉90克、赤芍60克、阿胶60克、地骨皮60克、黄精60克、玉竹60克、石斛60克、杜仲60克、续断60克、天冬60克、麦冬60克、灵芝草120克、肉桂30克、附子30克、肉苁蓉30克。
多宝丸主要适用于复杂的病证的补益与调节,对疑难杂证有奇效。可用于癌症的预防和早期治疗,白血病的早期治疗等等病症。任何慢性病症,只要对方剂进行化裁加减运用,都会有奇效。
用于危重病人,用水剂煎服。药研粗末,每次煎服30克至60克,日服三次。可以转危为安,救人性命。
用于养生或慢性病患者,用散剂或丸药;散剂,药研细末,日服三次,每次3克至6克,温水冲服。丸药;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日服三次,每次一至二丸。
补益调治基本方剂
补气之剂
1、四君子汤
治一切阳虚气弱,脉来虚软,脾衰肺损,饮食少思,体瘦而黄,皮聚毛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及脾胃不和,泄痢虚饱之症。
人参6克、白术6克(土炒)、茯苓6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2、六君子汤
治脾胃气虚,饮食不进,致成痰癖,不时咳唾,或胃气虚寒,动成呕恶,凡虚虐及诸病后调养。
人参6克、炒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3克、陈皮6克、半夏6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3、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及胃损饮食不为肌肤等症。
人参6克、炒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3克、熟地6克、当归6克、川芎6克、白芍6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4、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伤之重者,真阴内竭,虚阳外鼓,诸症蜂起等症。
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6克、熟地6克、当归6克、白芍6克、川芎6克、黄芪6克、肉桂3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5、补中益气汤
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气短而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举元,致疟痢脾虚,久不能愈。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症。
灸黄芪4·5克、人参3克、灸甘草3克、炒白术1·5克、陈皮1·5克、当归1·5克、升麻1克、柴胡1克、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补益之剂
补肾阳
金匮肾气丸
崔氏八味丸(金匱);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泄泻腹胀,或元阳虚惫,阳痿精寒,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膝痠腰软,目昏等证。
熟地黄120克、山萸肉120克、怀山药120克、茯苓90克(乳伴)、丹皮90克、泽泻90克、肉桂30克(去皮)、熟附子30克。研细末,蜜丸如弹子大,日服三次,每次一至二丸,空心淡盐汤下。加五味、鹿茸,名十补丸,治两尺微弱,阴阳俱虚。
右归丸(景岳)
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反胃噎膈,或郤寒畏冷,或脐腹疼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便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谿谷,而肢节痛痹,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或眼见邪祟,或阳衰无子等证。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八味丸治之不愈者,以服此,或用右归饮。
大怀熟240克、山药120克、山萸肉120克、枸杞120克、菟丝(制)120克、炒杜仲120克、鹿角胶120克、当归90克(便溏勿用)、制附子60克、肉桂60克。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丸,白汤下。
补肾阴
一、六味地黄丸(仲阳)
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痠,自汗盗汗,水泛为痰,发热咳嗽,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便血,消渴淋沥,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虚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疮疡等证。
熟地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泽泻90克。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丸,空心盐汤下。
方中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萸温肝逐风,濇精秘气。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山药清虚热於肺脾,补脾固肾。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二、左归丸(景岳)
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遗精不禁。或口燥舌干,或腰痠腿软,或昏晕眼花,耳聋。凡精髓内亏,津液枯竭等证,俱宜速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
大怀熟240克、山药120克、萸肉120克、枸杞120克、制菟丝子120克、鹿角胶120克、牛膝90克、龟板胶120克。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丸,温开水下。
三、五福饮(景岳)
凡五臓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6克、熟地9克、当归9克、炒白术1·5克、灸甘草3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
治气血俱虚等证,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柴麻升葛,左右逢源,无不可也。宜凉者亦当随宜加之。
四、三才封髓丹(拔翠)
降心火,益肾水,滋阴养血,润而不燥。
天冬150克、熟地150克、人参150克、炒黄柏90克、砂仁45克、灸甘草23克。麯糊丸,用苁蓉15克切片,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汤送下。
天冬以补肺生水,人参以补脾益气,熟地以补肾滋阴,黄柏入肾滋阴,砂仁入脾行滞,甘草以和天冬黄柏之苦。以药有天地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
五、天黄补心丹(终南宜律)
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大便或秘或溏,口舌生疮等证。
生地120克、炒柏子仁30克、当归30克、枣仁30克、天冬30克(去心)、麦冬30克(去心)、五味30克、人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5克、桔梗15克、茯苓15克、远志肉15克。蜜丸,弹子大,硃砂为衣,临卧灯心汤下一丸。
生地入心肾,滋阴而泻火,为君。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血生於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心主血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补肺生脉。天冬元参,苦寒而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以敛心气之耗散。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硃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读书之人宜常服。
六、妙香散(王荆公)
治梦遗失精,惊悸郁结。
山药60克(姜汁炒)、人参30克、黄芪30克、炒远志30克、茯苓30克、茯神30克、桔梗9克、木香7·5克、辰砂6克(另研)、甘草6克、麝香3克。为末,每服二钱,酒下。
心,君火也。君火一动,相火随之,相火寄于肝胆。肾之阴虚,则精不固,肝之阳强,则气不固,故精脱而梦矣。
理血之剂
一、 四 物 汤
治一切血虚,及妇人经病。临证可根据脏腑寒热变化,随症加减运用。
当归9克(酒洗)、生地9克、芍药6克、川芎4·5克。
方中熟地滋阴补血,当归和血生血,芍药敛阴益血,川芎调和血气,合起来就成为调血养血的良方。
如凉血方中加黄连,肝条芩,肺枯芩、大肠实芩、胆黄连、肾膀胱黄柏、脾生地、胃大黄、三焦地骨、心包络丹皮、小肠栀子木通。如清气、心与包络加麦冬。肺枳壳、肝柴胡青皮。脾白芍。胃干姜石膏。大肠三焦连翘。小肠赤茯苓。膀胱滑石琥珀。血虚加龟板。血燥加人乳。血瘀加桃仁红花韭汁童便行之。暴血加薄荷元参散之。血不止加炒蒲黄京墨。久不止加升麻引血归经。妇人经血紫黑,脉数为热,加黄芩黄连。血淡脉迟为寒,加肉桂附子。人肥有痰,加半夏南星橘红。人瘦有火,加黑山栀知母黄柏。郁者加木香砂仁苍术神曲。瘀滞加桃仁红花延胡肉桂。气虚加参芪。气实加枳朴。
二、滋 阴 降 火汤
治阴虚有火。
当归9克、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知母6克、黄柏6克、玄参6克。水煎服。
三、神应养真丹
治足厥阴经,受风寒暑湿,瘫痪不遂,语言蹇涩,及血虚脚气。
当归9克、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羌活6克、天麻6克。研细末,蜜丸。
四.归脾汤(严用和)引血归脾
治疗思虑过度,心脾血虚而发生健忘怔忡等症。
白术30克、茯神30克、黄芪30克、龙眼肉30克、炒酸枣仁30克、人参15克、木香15克、当归15克、远志15克、灸甘草7·5克。研粗末,每次用12克,加生姜5片,大枣一枚同煎温服。
方中以龙眼肉、枣仁、远志、茯神、当归,补心养血,人参黄芪、甘草、白术,补脾生血,木香舒理脾气,增强补气生血的功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怔忡健忘可愈。
五、养心汤(王肯堂)补血宁心
治疗心虚血少而致心神不宁,怔忡惊悸的病证。
灸黄芪4·5克、茯神4·5克、茯苓4·5克、半夏曲4·5克、当归4·5克、川芎4·5克、炒远志3克、炒酸枣仁3克、肉桂3克、柏子仁3克、五味子3克、人参3克、灸甘草1·5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服。
方中以人参、黄芪、五味子补养、收敛心气,茯神、茯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补心安神而清心热,当归、川芎,补养心血,加半夏曲去痰涎,甘草补脾,肉桂引药入心,增强各药养心安神的作用,神气安宁,怔忡惊悸自然而愈。
六、血府逐瘀汤(王清任)胸中瘀血
治疗胸中瘀血内阻引起;头痛,胸痛,心热烦躁,失眠多梦,心慌心跳,呃逆干呕,以及傍晚发热等证。
桃仁12克、当归9克、红花9克、生地9克、牛膝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4·5克、桔梗4·5克、柴胡3克、甘草3克。水煎服。
方中以四物汤为基础,用赤芍不用白芍,是活血为主,而桃仁、红花破瘀活血,柴胡、枳壳、桔梗疏肝理气,开胸散结,牛膝引血下行,甘草缓急止痛,并使行气破瘀的药物去瘀而不伤好血,对胸中有瘀血所致的证候有效。
消导之剂
1、平胃散(局方)利湿散满。
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
苍术6克(泔浸)、厚朴3克(姜制)、陈皮3克(去白)、灸甘草3克。 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
伤食加神曲麦芽或枳实。湿胜加五苓。痰多加半夏。脾倦不思食加参芪。痞闷加枳壳木香。大便秘加大黄芒硝。小便赤涩加苓泽。伤寒头痛加葱豉,取微汗。
苍术辛烈燥湿而强脾,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利湿而行痰。甘草中州主药,能补能和为使,泄中有补,姜枣调和脾胃。
2、保和丸(朱丹溪)饮食轻伤。
治疗伤食伤酒,胸膈痞闷,嗳气有酸腐味,腹痛大便泄泻等证。
山楂90克、炒神曲30克、茯苓30克、半夏30克、陈皮15克、炒莱菔子15克、连翘15克、麦芽30克。
共八味药组成,研细末,用神曲煮糊和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6至9克,温开水下。
方中山楂消肉食油腻,神曲消食解酒,莱菔子消面食而下气,茯苓补脾渗湿,连翘散结清热,半夏和胃化痰,陈皮理气调中,麦芽消谷食积滞。是单纯以消散为治法,积滞一去,脾胃自然强健。
3、人参健脾丸
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胸膈痞闷,体倦少气的证候。
人参60克、土炒白术60克、陈皮60克、炒麦芽60克、山楂45克、炒枳实90克、神曲60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服一至二丸,开水送下。
人参、白术,补脾益气,陈皮理气健脾胃,山楂、麦芽、神曲,助脾胃消化食物,枳实消积行滞。消补并行,而又以补脾为主的良方。
4、枳实消痞丸(李东垣)补脾消痞。
治疗心下虚痞,不欲饮食,身体懒倦,右手关脉弦的证候。
炒枳实15克、黄连15克、厚朴12克、半夏曲9克、人参9克、白术6克、茯苓6克、灸甘草6克、麦芽6克、干姜3克。
共十味药组成,研细末,用汤浸蒸饼为糊与药末和均,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药,每服9克,白开水下。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灸甘草温补脾胃,增强消化吸收的功能。再以枳实行气破血,黄连泻热开郁,干姜温中散结,厚朴燥湿除满,麦芽消食去滞,半夏温胃化痰,蒸饼养脾胃,助消化。
5、资生丸
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滋养营卫,又善治胎前恶阻。
炒白术90克、人参90克、米仁90克、神曲60克、山楂肉60克、橘红60克、欠实45克、麦芽45克、云苓45克、怀山药45克、炒扁豆30克、莲肉30克、炒桔梗15克、真藿香15克、灸甘草15克、炒川连7·5克、炒白豆蔻仁7·5克、泽泻7·5克。
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至二丸,淡姜汤下。
 
润燥之剂
1、麦门冬汤(金匱)火气上逆,咽喉不利。
治胃有虚热,津液不足,气火上逆而致的肺痿证,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60克、甘草60克、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水煎,分六服,日三夜一服。
功能益胃生津,降逆下气。方中麦门冬清肺胃虚热,并滋肺胃之阴;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益胃气而滋生胃液;半夏降逆下气而化痰涎。各药和用,使阴津复,虚火降、痰涎化而气逆止。
2、灸甘草汤(张仲景)虚劳肺痿。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宝鉴》用治呃逆。
灸甘草120克、生姜60克、桂枝60克、人参60克、阿胶60克、生地黄300克、麦冬150克(去心)、麻仁150克(研)、大枣十二枚。水酒各半煎,内阿胶烊化服。
方中人参、麦冬、生姜、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
3、活血润燥生津散(朱丹溪)内燥血枯。
治疗血液枯少,内脏干燥的便秘不通和皮肤枯槁的病证,能有通利和润泽的效果。
当归3克、白芍3克、熟地黄3克、天冬2·4克、麦冬2·4克、瓜蒌根2·4克、桃仁1·5克(研)、红花1·5克。水煎服,有生津润燥的作用。
当归、白芍、熟地黄滋阴养血,天冬、麦冬、瓜蒌根生津润燥,又因血虚生热而到内脏干燥的程度,血的流通必然滞涩不利,所以再加桃仁,红花活血养血,使血行通畅,内脏很快地得到滋润。
4、 白茯苓丸(王肯堂)肾消。
治疗胃热下流于肾,肾精被消灼而致的肾消,证见口渴多饮,小便反多,尿浑如膏脂,两腿渐细,腿脚无力。
白茯苓30克、天花粉30克、黄连30克、萆薢30克、人参30克、玄参30克、熟地黄30克、复盆子30克、石斛22克、蛇床子22克、鸡内金三十只(微炒)。共研细末,和白蜜做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磁石煎汤送下。
茯苓降心火下通肾水,黄连降心火,石斛平胃热,熟地黄、玄参补肾水,复盆子、蛇床子固肾精,人参补气,天花粉生津,萆薢清利下焦湿热,鸡内金消水谷、通小肠膀胱而止小便反多,再加磁石重坠,引诸药入肾,使肾中虚热清,肾精固,而肾虚得到恢复,肾消自然痊愈。
5、滋肾通关丸(李东垣)癃闭‘小便不通’。
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点滴不通。
酒炒黄柏30克、酒炒知母30克、上肉桂3克、共研细末,蜜和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开水送下。
湿热在下焦,肾与膀胱的阴分被耗伤,气化不行,小便不得出,所以用黄柏、知母的苦寒,清热燥湿而兼滋阴,更配少许肉桂,温养命门真阳,蒸水化气,小便自通。
 
和解之剂
1、小柴胡汤(张仲景)半表半里和解。
治病邪在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肋胀满,心烦喜呕,黙黙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白,脉弦等少阳证时,都可以用本方治疗。
柴胡9克、半夏9克、人参3克、甘草6克、黄芩9克、大枣三枚、生姜三片,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中用柴胡散邪透表,黄芩除热清里,半夏降逆和胃,人参、甘草补正和中以助祛邪,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行津液,共同合成清透并用,祛邪扶正、和解少阳的方剂。
2、黄连汤(张仲景)升降阴阳。
治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腹痛。
半夏9克、大枣4枚、人参3克、甘草3克、桂枝3克、黄连3克、干姜3克。水煎服。
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表里不和,所以用黄连泻胸中之热,干姜、桂枝散胃中之寒,互相配合,寒热平调,再加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使中焦升降复常。这样就能使寒热消散,表里调和,痛呕都止。
3、逍遥散(局方)散郁调经。
治疗血虚肝郁引起的胁肋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及骨蒸劳热,最为有效。
柴胡3克、当归3克、白芍3克、茯苓3克、白术3克、甘草1·5克。生姜三片,薄荷叶少许,水煎服。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柴胡疏肝散郁,白术、甘草、茯苓健脾渗湿,再加生姜暖胃,薄荷消风热,使肝血充足,肝气舒畅,脾胃功能恢复,症状自然消失。
4、六和汤(局方)调和六气。
治疗因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感暑气,以致胸膈痞闷,头目昏痛,身体困倦,恶寒发热,口微渴,小便黄赤,或霍乱吐泻等证。
藿香9克、木瓜9克、赤苓9克、白扁豆9克、厚朴6克、杏仁9克、制半夏9克、白术9克、人参3克、砂仁3克、灸甘草3克。研粗末,每服9克至15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本方以人参、白术、茯苓、灸甘草陈皮、半夏补气为主,加藿香、厚朴、杏仁、砂仁理气,扁豆、木瓜去暑渗湿,对于夏季暑热伤气各证,更为适宜。
5、越鞠丸(朱丹溪)治六郁。
治疗因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而见到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等症状的方剂。
炒苍术60克、炒香附60克、川芎60克、炒神曲60克、黑山栀60克。药研细末,用水做成丸药如绿豆大,每次服9克,白开水送下。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开郁舒气,使气机通畅,而六郁皆舒,痛闷均除。方中用辛温芳香的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郁,川芎调血郁,栀子苦寒,能解火郁,神曲消食郁。痰由郁生,五郁得散,痰郁自除,所以用五药而能统治六郁。
6、甘草黑豆汤
解百药毒,兼治筋疝。
甘草60克、黑豆半升 水煎服。
黑大豆解百药毒,加甘草,其验乃奇。治筋疝,用甘草梢,以梢能达茎中。加大黄名大黄甘草汤,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攻下之剂
1、大承气汤(张仲景)胃腑三焦大热大实。
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胃实不大便,发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坚全见,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者。亦治阳明刚痉。
大黄9克(酒洗)、芒硝15克(冲服)、厚朴9克、枳实6克、水煎分二次服。若服一次就有了大便,第二次的药就停止服用。
本方治疗胃腑实邪积热,上中下三焦俱盛,阴液受伤,大便秘结不通所致。因此用咸寒的芒硝以润燥软坚,配合苦寒的大黄,泻实滞,清积热。再加枳实、厚朴、下气破结而除痞满,于是就能泻胃腑三焦的实热,救护已伤的阴液。
2、小承气汤(张仲景)胃腑实满。
小承气汤是攻里泻实的方剂,但力量不如大承气汤猛烈,所以叫小承气汤。
大黄(酒洗)9克、厚朴6克、枳实6克。
共三味药组成,水煎分二次服。假如服一次后大便已通就停服第二次药。
本方治疗的证候除身热汗出,不恶寒和谵语外,仅有胸腹痞满而硬,大便不通,但无燥坚现象,说明实热盛于上中二焦,不如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坚俱全,所以不用润燥软坚的芒硝,恐怕咸寒之性伤损下焦肝肾的阴血。
3、调胃承气汤(张仲景)胃实缓功。
本方是缓攻的方剂,治疗身热汗出,不恶寒,谵语,一切燥实在中焦的证候。
大黄9克、芒硝15克(冲服)、灸甘草6克、共三味药组成,水煎一次服。
本方和小承气汤相同,但是不见痞满现象,仅见燥实不大便,所以去掉枳实、厚朴,恐伤上焦元气。又因证势较轻,不需猛攻,所以加入灸甘草以缓和药性,而且用甘草的甘温来保护胃气不使受伤。
4、枳实导滞丸(李东垣)湿热积滞。
治疗脾胃被湿热所伤,饮食不得消化,停积在里,以致出现胸脘痞闷,腹中胀痛,不思饮食,大便不畅,或泄泻等证状。
大黄30克、炒枳实15克、炒神曲15克、茯苓9克、黄芩9克、黄连9克、白术9克、泽泻6克。
共八味药组成,研为细末,用蒸饼泡成糊,和药末做成梧桐子大的丸药,每次服二、三钱,开水送下。
本方用大黄、枳实,攻逐积滞。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神曲消食滞。白术健脾胃。茯苓、泽泻,利湿健脾。因此,本方有清泄湿热,排除积滞的作用。
5、温胆汤(沈思邈)温药攻下。
治疗里寒与实积相并,而见腹痛,大便不通。
当归9克、干姜6克、附子9克、人参3克、芒硝9克、甘草6克、大黄9克。
共七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中一方面用大黄、芒硝攻逐积滞,一方面用干姜、附子驱除里寒,配合人参、甘草补气健脾,当归补血润肠。
泻火之剂
1、黄连解毒汤(孙思邈)三焦实热。
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燥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
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6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次服。
三焦积热,邪火妄行。用黄芩泻肺火於上焦,黄连泻脾火於中焦,黄柏泻肾火於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出。阳盛则阴衰,故用大苦大寒,兼三焦而统治之,,泻其亢盛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然非实热,不可轻投。
2、白虎汤(张仲景)肺胃实热。
治身大热而不恶寒,大汗出,烦躁口渴而能饮水,舌上黄苔,脉洪大有力而数的阳明热证。
石膏30克、知母9克、灸甘草6克、粳米30克。水煎温服。
石膏大寒,与知母配合,清肺胃实热。甘草、粳米益气养胃,与石膏、知母相合,又有生津的作用。
如果上述证状,又见到脉洪大无力,背部有些怕冷,是汗多伤阴得现象,本方加人参6克为‘人参白虎汤’。
3、竹叶石膏汤(张仲景)肺胃虚热。
治疗伤寒虽已痊愈,肺胃虚热未解,口渴气少,气逆而呕,以及署邪伤人,烦热口渴而脉虚的病证。
竹叶15克、石膏18克、半夏9克、麦冬9克、人参6克、灸甘草6克、粳米15克。水煎温服。
方中竹叶、石膏,清肺胃之热,人参、灸甘草、麦冬、粳米,益气补虚而生津,再加半夏调胃降逆而平呕。
4、泻黄散(钱乙)脾胃郁火。
治疗风热郁火在脾胃,口唇燥裂,或生口疮。
升麻5克、防风5克、白芷5克、黄芩5克、炒枳壳5克、半夏3克、石斛4克、甘草2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升麻、白芷,散胃经风热,防风祛风而散脾火,黄芩泻中上二焦的热,枳壳利中上二焦的气,石斛清热养胃,半夏、生姜,调和胃气,甘草泻脾火。
5、泻白散(钱乙)肺火。
治疗肺火蒸热,喘咳气急。
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甘草3克、粳米9克。用水煎服。
方中用桑白皮泻肺中邪气,,除痰止嗽;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凉血退热;甘草泻火益脾;粳米清肺胃; 并能泻热从小便出。
本方加人参、茯苓、五味子、青皮、陈皮,名叫‘加减泻白散’,治肺热咳嗽,喘急呕吐。
6、泻青丸(钱乙)肝火。
治疗肝经实火郁结,不能安眠,易惊多怒,目赤肿痛,甚至搐搦等证。
龙胆草60克、黑山栀60克、大黄60克、羌活60克、防风60克、当归60克、川芎60克。研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9克,竹叶汤下。
肝经实火郁结,非苦寒不能平,所以用龙胆草、大黄入肝经泻火下行,配合羌活、防风搜风散火上升,栀子散三焦郁火从小便而出,都是清热散火之药,再加当归、川芎养血润肝,有补有泻,有散有润。
7、导赤散(钱乙)心、小肠火。
治疗心和小肠有火,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口糜舌疮,咬牙口渴等证。
生地黄90克、木通90克、甘草梢90克。研粗末,每次用9克,加竹叶同煎温服。
生地黄凉血,竹叶清心气,木通降心火,入小肠,甘草梢下达阴茎而止痛,合起来就能引导心和小肠中的伏火从小便而出。
8、莲子清心饮(局方)。
治忧思抑郁,发热烦躁,或酒色过度,火盛克金,口苦咽干,渐成消渴,遗精淋浊,遇劳即发,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夜静益甚,及女人崩带。
石莲肉9克、人参9克、黄芪9克、茯苓9克、柴胡9克、炒黄芩6克、地骨皮6克、麦冬6克、车前子6克、灸甘草6克。水煎温服。
参芪甘草,补阳虚而泻火,助气化而达州都,地骨皮退肝肾之虚热,柴胡散肝胆之火邪。黄芩麦冬,清热于心肺上焦。茯苓、车前,利湿于膀胱下部,中以石莲清心火而交心肾,则诸证自除。
利湿之剂
1、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
治疗足太阳的邪热传入膀胱腑,见到发热恶寒,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以及水肿,身体酸痛等证。
白术15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泽泻24克、桂枝15克、共研细末,每次用米汤调服6克。
猪苓、茯苓,淡渗通膀胱而利水。泽泻泄膀胱之水,使小便通利,膀胱的邪热可从小便排出。再加白术健脾燥湿,使脾强而能制水。桂枝解肌通阳气,即除表邪,又助诸药利水行小便。

2、八正散(局方)淋痛尿血。
治疗小便淋涩不通,小腹胀急,溺时有血而痛,口渴咽干。
木通90克、车前子90克、扁蓄草90克、大黄90克(面裹煨)、滑石90克(研水飞)、甘草梢90克、瞿麦90克、栀子90克。共研粗末,每次用6克,加灯心草同煎服。
方中木通、瞿麦、灯草,降心火,清小肠,利小便,去湿热而止血。栀子、大黄、车前子、滑石,泻上中下三焦之火,清肺利膀胱,滑窍通小便,再配合利水通淋的扁蓄和止阴茎中痛的甘草梢,于是湿热从小便而去,痛淋和尿血也就去除了。
3、五淋散(局方)五淋。
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小便淋沥。凡膏淋、石淋、劳淋、气淋、血淋,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赤茯苓18克、甘草15克、当归15克、栀子仁60克、赤芍药60克。研细末,每次6克,水煎服。
淋证多因膀胱有热,下焦气化不利所致。栀子清三焦火而利水道,赤茯苓渗泄膀胱湿热,甘草泻火和中,更配当归、赤芍药以滋养肝肾之阴,使气化宜行,自然小便通利。
若是膏淋,可与萆薢分清饮同服。石淋可加血余炭,滑石,鱼脑石煎服。劳淋可与补中益气汤合用。气淋可加荆芥、制香附、麦芽煎服,不愈再加升麻。血淋可加牛膝、桃仁、郁金煎服。
除痰之剂
1、二陈汤(局方)一切痰饮。
治疗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痰饮证。
半夏150克、陈皮150克、茯苓90克、灸甘草45克,研细末,每服12克,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服。
半夏能燥湿化痰,陈皮能利气降痰,茯苓能渗湿化痰,甘草能补脾和中,生姜和胃,乌梅生津。
本方加竹茹、枳实,名叫‘温胆汤’,对于胆虚痰热,虚烦不得眠,惊悸不安,口苦呕吐涎沫等证,有清虚热,化痰宁神的功效。
2、涤痰汤(严用和)中风痰证。
治疗中风痰迷,舌强不能言语的证候。
姜制半夏7·5克、胆星7·5克、橘红6克、枳实6克、茯苓6克、人参3克、菖蒲3克、竹茹2·1克、甘草1·5克,加生姜同煎服。
橘红、半夏、胆星利气燥湿而化痰,菖蒲开窍通心,竹茹清化热痰,枳实破痰利膈,人参、茯苓、甘草益心脾而泻火,使痰消火降,经络通利,所以服后能够苏醒而言语如常。
3、顺气消食化痰丸(沙图穆苏)酒食生痰。
治疗酒湿食积生痰,痰多而粘,胸膈胀闷,早晨咳嗽等证。
胆星300克、姜制半夏300克、青皮30克、陈皮30克、生莱菔子30克、炒苏子30克、炒神曲30克、炒麦芽30克、炒山楂30克、葛根30克、杏仁30克(去皮尖)、制香附30克。研细末,用姜汁和蒸饼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开水送下。
本方用胆星、半夏燥湿化痰,苏子、莱菔子、杏仁降气,青皮、陈皮、制香附行气,葛根、神曲解酒,山楂麦芽消食,于是湿去食消,痰除气顺,而各种症状也就自然消失。
4、 礞实滚痰丸(王隐君)顽痰怪病。
治疗顽固性的老痰壅塞不去,往往变生多种疾病,或头眩耳鸣,或嗳气吞酸,或四肢筋骨疼痛酸麻,或癫痫惊狂等证。
礞石30克(打碎)、焰硝30克、同放在瓦罐中用盐和泥封固,置炭火中煅,到青礞石煅成金黄色取出,和大黄240克(酒蒸)、沉香15克,同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卧睡时开水送下。
方中青礞石与焰硝同煅后,,能攻陈积伏匿的老痰,大黄荡除实积,开下行之路,黄芩凉心肺而清上越之火,沉香调达气机,助诸药攻除积痰,所有因顽痰引起的一些少见的病证,可用本方治疗。
5、半夏天麻白术汤(李东垣)痰厥头痛。
治疗痰厥头痛,症状是头痛欲裂,眼黑头眩,恶心烦闷,身重如山,四肢厥冷等证。
半夏4·5克、麦芽4·5克、陈皮4·5克、白术3克、炒神曲3克、天麻1·5克、苍术1·5克、人参1·5克、黄芪1·5克、白茯苓1·5克、泽泻1·5克、黄柏1克、干姜1克。研粗末,每服15克,水煎温服。
半夏燥湿化痰而降逆,天麻平息虚风而除弦,茯苓、泽泻利水通小便而除湿,神曲、麦芽消食助胃,陈皮理气调胃而除痰,干姜辛热以散中焦之寒,黄柏苦寒以泻下焦之火,所以对于太阴痰厥头痛有良好的效果。
妇科调经之剂
月经先期
妇女月经周期提前八、九天,均为月经先期,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感觉,属正常范围。
1、血热妄行
主证;月经先期量多,或过期不止,色紫粘稠,心胸烦闷,尿黄,苔薄黄,脉滑有力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汤加减。
丹皮9克、青蒿9克、黄芩9克、生地15克、骨皮9克、白芍9克、茯苓12克、生牡蛎30克。水煎服。
血热则妄行故经来量多,血为热灼故色紫粘稠。冲任有热,影响心肝两经,故心胸烦闷。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均属血热之证。
方中丹皮、青蒿、黄芩清热凉血,生地、地骨皮清血热而滋阴,白芍敛阴,茯苓渗水宁心,生牡蛎固涩止血。
2、阴虚血热
主证;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或紫,心烦口干,五心烦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或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
生地12克、地骨皮9克、元参9克、麦冬9克、白芍12克、阿胶珠15克、旱莲草9克。水煎服。
血热妄行故经来提前,阴虚则液亏故量少,血色红紫,心烦口干,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均为阴虚有热。
方药中生地、白芍、阿胶珠滋养阴血,地骨皮、旱莲草养阴清热,麦冬、元参、清热养阴增津液以生血。
3、脾不统血
主证;月经先期量多或过期不止,色淡而清稀如水,面色晄白,乏力,心跳气短,小腹空坠。舌淡,边齿痕,苔薄白而润,脉虚弱或虚大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固摄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生芪15克、当参9克、焦白术9克、茯苓12克、升麻炭6克、川断9克、熟地12克、白芍9克、枸杞子9克、仙鹤草15克。水煎服。
脾主中气而统血,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则先期量多,或过期不止,色淡质稀。气虚下陷故气短,乏力,小腹空坠。血虚于内故心跳,面色晄白。舌淡为血虚,脉虚弱或虚大无力为气虚之候。
方中生芪、党参大补中气,焦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川断、熟地、枸杞子补肾固冲任,白芍养血敛阴,升麻炭升提止血,仙鹤草有止血之功。
加减;如血仍不止,可加龙骨,牡蛎或乌贼骨固涩收敛以止血。
月 经 后 期
月经周期后错八~九天,甚至每隔40~50日一至的称月经后期。如仅延后3~5天且无其他症状的不作后期论。
1、血脉虚寒。
主证;月经后期,色淡而量少,腹部冷疼,喜按喜暖,头晕气短,面色晄白,腰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养血温经。
方药;温经汤加减。
当归9克、川芎4·5克、炒白芍9克、熟地12克、桂枝9克、党参12克、吴茱萸9克、菟丝子12克、阿胶9克(熔化)炮姜6克。水煎服。
由于阳气不足,影响血的生化之源,以致血虚,血海不能按时充满,故月经后期,量少而色淡,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冲任,冲任虚寒,故小便冷痛,喜暖喜按,清阳之气不升,故头晕,气短,面色晄白。腰为肾之外腑,腰痠乏力是肾虚之象。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均为血脉虚寒之证。
方药中四物汤、阿胶养血调经,吴萸、桂枝、炮姜温经通脉,党参益气,菟丝子补肾。
2、气滞肝热。
主证;月经后期,色紫红而量少,小腹胀疼,精神郁闷,胸痞不舒,嗳气稍减,苔薄黄,脉弦涩。
治法;解郁清肝。
方药;丹栀解郁养血汤加减。
柴胡6克、当归9克、生白芍9克、云苓9克、丹皮9克、炒栀子9克、香附9克、坤草12克、龙胆草6克、芦荟6克、牛膝9克。水煎服。
忧思忿怒伤气以致气机郁结,血为气滞故经行后期而量少,小腹胀疼。气以宣达为顺,郁则不能宣达,故精神郁闷,胸痞不舒,得嗳则气机稍畅。苔簿黄为肝郁久而化热,脉弦涩是血为气滞,脉道往来不利之象。
方中柴胡舒肝解郁散热,白芍、当归柔肝养血,云苓健脾,丹皮凉血清肝热,栀子清三焦之热,胆草、芦荟清肝热通经,香附理气,坤草化瘀,牛膝引血下行,全方有解郁,清肝泻热之效。
月经先后不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前或后,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郁肾虚证;经期或前或后,经行不畅,血量或多或少,色淡,乳房及小腹胀疼,胸闷不舒,头晕,耳鸣,腰痠乏力,舌苔正常或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舒肝解郁,滋阴养血。
方药;定经汤加减。
当归9克、白芍9克、熟地9克、枸杞子9克、寄生12克、菟丝子9克、柴胡6克、香附6克。
肝司血海而主疏泄,郁怒伤肝,肝气抑郁则肝之疏泄失常,是以经期或前或后,血量或少或多,肝经脉抵小腹布胸胁,肝郁则气滞,气机不畅,故胸闷不舒,乳房、小腹及两胁胀疼。舌苔可正常。肾阴不足,则髓海不充,清窍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外腑,肾虚则腰痠乏力。经色淡,舌淡、苔薄白均为血虚之象,脉沉弦为肝郁之候。
方中当归、白芍、熟地养血,枸杞子、寄生、菟丝子、补肾,柴胡、香附疏肝解郁。
痛 经
痛经是一种自觉症状。痛经系指月经期及月经前后感到腹痛,腰痛者,甚者据痛难忍。痛经又分为原发痛经与继发痛经两种。
1、气滞血瘀、偏于气滞。
主证;经前乳房胀,胸胁胀痛,呃逆,少腹胀痛,易生气,经色紫黑量少,舌质暗,少苔,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佐以活血。
方药;解郁养血汤加减。
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乌药9克、香附9克、枳壳9克、元胡9克。水煎服。
肝郁气滞则乳房胀,胸胁胀疼,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血瘀则色紫黑有块;经前小腹胀疼,舌紫暗,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证。
方中柴胡调肝,当归、白芍养血滋肝,茯苓健脾,乌药、香附、枳壳理气行血,元胡活血化瘀止痛。
加减;少腹冷加艾叶6克,吴茱萸9克、腹痛经量少排出不畅加丹皮9克、益母草12克。
2、气滞血瘀、偏于血瘀(多见于子宫内膜移位证)
主证;经量少,腹痛,经期痛重于胀,痛如刀割,拒按,服止痛片不能止,下血块痛减,色紫黑有块,舌质暗有瘀斑,脉沉迟。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香附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元胡9克、牛膝9克。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香附理气止痛,桃仁、红花,元胡活血化瘀止痛,牛膝引经下行。
3、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发冷,按之痛重,经少,色黑有块,四肢发凉,便溏,舌边紫,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经化湿,理气化瘀。
方药;艾附暖宫丸加减。
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吴茱萸9克、元胡9克、香附9克、艾叶9克、小茴香9克。水煎服。
寒湿伤及下焦,客于胞宫,血被寒滞,运行不畅,故经量少,色不鲜有块,小腹冷痛;四肢发凉,便溏,苔白腻,舌边紫,脉沉紧,为寒湿内闭,气血瘀滞之象。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艾叶、吴萸、小茴香温经散寒,寒去则湿解;元胡、香附理气止痛。
4、血热瘀结(多见于炎证引起痛经)
主证;经前或经期腹痛下坠,腹部刺痛,痛比胀为重,身热或腹部发热,,尿黄,经色紫红,质稠有臭味,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经验方。
瞿麦9克、扁蓄9克、木通3克、元胡9克、车前子9克(包)、黄芩9克、赤芍9克、甘草6克、地骨皮9克、川楝子9克。水煎服。
身热或腹部发热,尿黄,舌红,苔白腻,脉滑数等,均系湿热。腹部刺痛痛比胀重为血瘀,血为热灼则色紫而粘稠有臭味。综上症状为血热郁结之证。
方中瞿麦、扁蓄、车前子、木通清热利湿,黄芩、赤芍、地骨皮清热凉血行血,元胡、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5、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按之则减,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身倦乏力,心跳气短,食欲减退,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八珍益母丸加减。
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益母草12克、党参9克、茯苓9克、香附9克。水煎服。
气血虚弱,血海不足,胞脉失养故小腹隐疼,得按则减。气血两虚则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语言低微,心跳气短,食欲减退,经量少色淡质清稀。舌淡,苔薄白,脉虚细亦是气血俱虚之象。
方药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党参、茯苓补气健脾,香附理气解郁,益母草活血调经。
6、固下丸(张子和)
治赤白带下。
樗皮45克、白芍15克、良姜9克(煅黑)、黄柏9克(煅黑)。研细末,粥丸,每服6克、米汤下。
樗皮苦燥湿,寒胜热,濇固下。芍药酸敛阴气,良姜性热,以散寒湿,黄柏苦寒以去热湿,并炒黑以止血收脱。
当归煎丸(严氏)
治赤白带下,腹中痛,不思饮食,羸瘦。
当归60克、熟地60克、炒阿胶60克、续断60克、炒白术60克、牡蛎60克(煅粉)、地榆9克(炒黑)。
研细末,醋糊为丸,每服6克,米汤下。
方中归、芍、熟地、续断、阿胶,补肝滋肾,以治血虚,牡蛎地榆,清热收脱,以止带下,赤芍酸寒,能散恶血,去瘀生新。
名 医 医 案 选
淳于意治内伤
淳于意治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为脉,学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伤脾气也,当之春,膈塞不通,不能饮食,法至夏泄血死(琇按脾不统血,肝不藏血。)。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时入宫,君之舍人奴尽食闺门外,平与仓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相即召舍人奴而谓之曰;公奴有病否,舍人曰;奴无病。身无痛者,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气周乘五藏,伤部而交,故伤脾之色也。望之,杀然黄(土败),察之,如死青之兹(木贼)。众医不知,以为大虫,不知伤脾,脾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气黄,黄者土气,土不胜木,故至春死。所以至夏死者,脉法云;病重而脉顺清者曰内关,内关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无苦,若加以一病,死中春,一愈顺,及一时,其所以四月死者,诊其人时愈顺,愈顺者,人尚肥也。奴之病,得之流汗数出,灸於火而以出见大风也。
(《名医类案》第二卷,47页。)
滑伯仁治内伤案
滑伯仁治一人,怔忡、善忘、口澹、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而浊。众医以内伤不足,拟进茸附。伯仁诊其脉,虚大而数,曰是由思虑过度,厥阳之火为患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者也。相火一扰,能为百病,况厥阳乎。百端之起,皆有心生。越人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拟郁积久,致内伤也。然抱薪救火,望安奚能,遂命服补中益气汤,硃砂安神丸,空心则进小坎離丸,月余而安。
(《名医类案》卷二,51页)
虞恒德治内伤案
虞恒德治一人年三十,因劳倦伤食,致腹痛肿胀,面黄。十日后求诊,得右手气口脉,洪盛而滑,右关浮诊虚大而滑,重按则沉实,左寸关为弦滑而无力,两尺皆虚而伏。虞曰;此中气不足,脾气弱而不磨当补泻兼施而治。初与补中益气汤二服,次日与枳实导滞丸80丸,大便去二次。次日又与补中益气汤,如此补一日,泻一日,二十日服补药十贴,导滞丸千数,腹胀退而安。
(《名医类案》卷二,52页)
薛立斋治命门火衰案
薛立斋治廷评张汝言胸膈作痞,饮食难化,服枳术丸久而形体消瘦,发热口干,脉浮大而微,用补中益气加姜桂,诸症悉退,惟见脾虚寒,遂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不月而饮食进,三月而形充。此症若不用前丸多变腹胀、喘促,腿足浮肿,小便淋沥等症,急用济生加减肾气丸,亦有得生者。
一儒者,虽盛暑喜燃火,四肢常欲沸汤渍之。面赤,吐痰,一似实火,吐甚,宿食亦出,惟食椒姜等方快。薛曰;食久反出,乃脾胃虚寒,用八味丸,十全大补加炮姜,渐愈,不月平复
一妇饮食少,非大便不实,必吞酸嗳腐,或用二陈黄连,更加内热作呕。薛曰;东垣有云,邪热不杀谷,此脾胃虚弱,未传寒中,以六君加炮姜,木香数剂,胃气渐复,饮食渐进,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数剂全愈。后怒,饮食顿少,元气顿怯,更加发热,脉洪大而虚,两尺如无,益气汤八味丸两月余,诸症悉退愈。
(以上三症乃久病,故如此治而愈。)
李東垣治消渴案(糖尿病)
李东垣治顺德安抚张耘夫,年四十余,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李曰;消之为病,燥热之气胜也。内经云,‘热淫所胜,佐以甘苦,以甘泻之。’热则伤气,气伤则无润。折热补气,非甘寒之剂不能,故以人参石膏各二钱半,甘草生灸各一钱。甘寒为君,啟元子云;‘滋水之源,以镇阳光。’故以黄连三分,酒黄柏知母栀子各二钱。苦寒泻热,补水为臣,以当归麦冬白葵蘭香各五分,连翘杏仁白芷各一钱,全蝎一个。甘辛寒和血润燥为佐,以升麻二钱,柴胡三分,藿香二分,反佐以取汁,桔梗三钱为舟辑,使浮而不下也,名之曰,生津甘露饮子。为末,汤浸蒸饼和成剂,捻作饼子,晒半干,杵筛如米大,食后每服二钱,抄在掌内以舌舐之,随津咽下。或白淡盐汤少许送下亦可。此治裂之缓也,治之旬日良愈。古人消渴,多传疮疡,以成不救之疾,此即效,亦不传疮疡,以寿考终。后以此方治消渴诸症皆验。
《卫生宝鉴》
沈文垣治消渴案(糖尿病)
沈文垣治一书辦,年过五十,沉湎酒色,忽患下消之证。一日夜小便二十余度,清白而长,味且甜,少顷凝结如脂,色有油光。治半年无效,腰膝以下软弱,载身不起,饮食减半,神色大瘁,脉之六部皆无力。经云;‘脉至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法当温补下焦’。以熟地黄六两为君,鹿角霜、山萸肉各四两,桑螵蛸、鹿胶、人参、白茯苓、枸杞子、远志、菟丝子、山药各三两为臣,益智仁一两为佐,大附子桂心各七钱为使。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淡盐汤送下七八十丸,不终剂而愈。或曰,凡消者皆热症也,今以温补何哉,曰;病由下元不足,无气升腾於上,故渴而多饮,以饮多小便亦多也。今大补下元,使阳气充盛,熏蒸於上,口自不渴,譬之釜盖,釜虽有水,必釜底有火,盖乃润而不干也。
(《续名医类案》卷九,204页。)
喻嘉言治消渴病案(糖尿病)
喻嘉言曰;友人病消渴,后渴少止,反加燥急,足膝痿弱,予主白茯苓丸方。用白茯苓、复盆子、黄连、瓜蒌根、草薢、人参、熟地、元参各一两,石斛、蛇床子各七钱五分,鸡内金三十具,微炒为末,蜜丸梧桐子大,食前磁石汤下三十丸,内加犀角。有医曰;肾病而以黄连犀角治心,毋乃倒乎。予曰;肾者胃之关也,胃热下传于肾,则关门大開,心之阳火得以直降於肾。心火灼肾,燥不能濡,予用犀角黄连,对治其下降之阳光,宁为倒乎,服之果效,再服六味地黄汤加犀角,而肌泽病起矣。
《名医类案》 张路玉治消渴病案(糖尿病)
张路玉治赵云舫消中善食,日进膏梁数次,不能敌其饥势,丙夜必进一餐,食过即昏昏嗜卧,或时作酸作甜,或时梦交精泄,或时经日不饮,或时引饮不辍,自言省试劳心所致。前所服皆安神补心滋阴清火之剂,不应.察其声音,浊而多滞,其形虽肥盛,色苍而肌肉绵软,其脉六部皆洪滑而数,惟右关特甚,两尺亦洪滑,而按之少神,此肾气不充,痰湿挟阴火,泛溢於中之象.遂与加味导痰,加蘭射,数服其势大减,次以六君子和左金枳实汤泛丸,服后以六味丸去地黄加鳔胶蒺藜,平调两月愈。
(《续名医类案》卷九,204页)
罗谦甫治虚损案
罗谦甫治建康道按察副使奥屯周卿子,年二十有三,至元戊寅春间,病发热,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卧,盗汗,大便溏,多肠鸣,不思饮食,舌不知味,懒言,时来时去,约半载余。罗诊脉浮数,按而无力,正应浮脉。歌云;藏中积冷荣中热,欲得生津要补虚。先灸中脘,乃胃之纪也,使引清气上行肥腠理。又灸气海,乃生发元气,滋荣百脉,长养肌肉。又灸三里,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气。撒上热便下於阴分,以甘寒之剂泻热火,佐以甘温养其中气,又食粳米羊肉之类,固其胃气。戒以慎言语,节饮食,惩忿室慾。病气日减,数月气得平复。过二年,肥甚倍常,或曰;世医治虚劳病,多用苦寒之剂,君用甘寒之剂,羊肉助发热,人皆忌之,今食之而效,何也。罗曰;内经曰云;‘火位之主,其泻以甘。’藏气法时论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以甘泻之。泻热补气,非甘寒不可,若以苦寒泻其土,使脾气愈虚,火邪愈盛甚。’又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类是也。先师亦曰;人参能补气虚,羊肉能补血虚之病。食羊肉,胡以疑为。或者曰;洁古之学,有自来矣。
(《名医类案》卷五,144页)
张子和治虚损案
张子和治束茂之病虚劳,寝汗面有青色,自膝以下冷痛无汗,腹中燥热。医以姜附补之,五晦朔不令饮也。又禁疏头,作寒治之。张曰;子之病不难愈难於将护,恐愈后阴道转茂,子必不慎束曰,不敢。乃先以舟车丸,濬川散,下五七行,心火下降,觉渴与冰水饮之,又令澡浴。数日间面红而泽,后以河水煮粥,温养脾胃。又以治血当归丸,人参柴胡散,五苓散,木香白术散调之,病既瘥。汗止足煖食进。张曰;此本肺脾之病,当以凉剂,盖水一物,在目为泪,在皮为汗,在下为小溲。若禁饮水,则渴而燥热生。人若不渴,与水亦不饮之矣。束即愈果忘其戒,病復作,张已去乃殂。
(《续名医类案》卷十一,246页) 朱丹溪治虚损案
丹溪治一人,体长,露筋骨,体虚而劳,头痛楚,自意不疗,脉弦大兼数。寻以人参白术为君,川芎陈皮为佐,服至五月余,未瘳,以药力未至耳。自欲加黄芪朱弗许,翌日,头痛顿愈。但脉微盛,又膈满不饥而腹胀,审知其背加黄芪也。遂以二陈加厚朴枳壳黄连以泻其卫,三贴而安。是瘦人虚劳多气实也。
(《名医类案》卷五,144页。) 王时勉治虚损案
王时勉治常熟徐氏,中气不足。脉曰;此脉宜补剂当参芪,譬如筑室造基,不可时日计其成绪,须药百裹乃可望愈。一至於十,病不少减,更谋一医,病势增剧,复请於王。王脉之曰;尔信逍不笃,又更别药以致增剧。徐莫讳乃曰;曾服利气之剂。王曰;必如吾言则生,否则非吾所能也。从之,果及期而愈。肯堂当见格致余论,载浦江郑君仲夏患痢,丹溪煎人参膏与服,至五斤而剂止,十斤而病安。今人轻身重财,不顾体之强弱,病之浅深,亟於求效,况谋利嗜贿之徒,动辄便施刚峻劫剂,至於轻病变重,重病变危,往往有之古人有言曰;不死於病,而死於医。
(《续名医类案》卷十一,246页。) 吴鞠通治暑温案
壬戌六月二十九日 甘,二十四岁。暑温邪传心包,谵语神昏,右脉洪大数实而模糊,势甚危险。
连翘18克、生石膏30克、麦冬18克、银花24克、细生地18克、知母15克、元参18克、生甘草9克、竹叶9克。煮成三碗,分三次服。牛黄丸二丸,紫雪丹三钱,另服。
七月初一日 温邪入心包络,神昏痉厥,极重之证。
连翘9克、生石膏18克、麦冬(连心)15克、银花15克、细生地15克、知母6克、丹皮9克、生甘草4·5克、竹叶6克。今晚二贴,明早一贴。再服紫雪丹四钱。
(《吴鞠通医案》卷一)
许叔微治暑温案
许叔微治一人,头痛身热,心烦燥渴,诊其脉大而虚。授以白虎汤数服愈。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素问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所谓弦细芤迟者,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朱庞亦云中暑脉微细,则虚可知。
(《续名医类案》卷四,87页)
龚子才治暑温案
龚子才治一妇人,暑月因厨房热极,遂出当风处脱衣乘凉,即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医误以为伤寒,用附子理中汤,一服下咽立时不语,口中无气,唇口青紫,心头微温。诊之,六脉洪大而数,此热证误用热药。令以烧酒噴其胸,将镜扑之,更以新汲水和蜜,用鸡羽沃入口中数次,少顷患人即伸舌探水,以益元汤灌下即活。
(《续名医类案》卷四,89页) 汪石山治咳嗽案
汪石山治一妇,年三十,因夫买妾,过於忧郁,患咳嗽,甚则吐食呕血,兼发热,恶寒,自汗。医用葛氏保和汤,不效。汪诊其脉皆浮濡而弱,按之无力,晨则近数,午后则缓。(午后则缓故可治。)曰;此忧思伤脾病也,脾伤则气结,而肺失所养,故咳嗽。遂用麦门冬、片苓以清肺,陈皮、香附以散郁,人参、黄芪、芍药、甘草以安脾,归身、阿胶以和血,数服,病少宽,后每贴渐加人参至五、六钱,月余而愈。
(《名医类案》卷三,89页)
徐灵胎治痰喘案
观察(官名)毛公裕,年届八旬,素有痰喘病,因劳大发,俯几不能卧者七日,举家惊惶,延余视之。余曰;此上实下虚之证,用清肺清痰饮,送下人参小块一钱,二剂而愈。毛翁曰;徐君学问之深,固不必言,但人参切块之法,此则聪明人以此炫奇耳。后岁余,病复发,照前方加人参煎,人而喘逆愈甚。后延余视,述用去年方而病有加。余曰;莫非以人参和入药中耶?曰;然。余曰;宜其增病也。仍以参作块之,亦二剂而愈。盖下虚固当补,但痰火在上,补必增盛,惟作块则参性未发,而清肺之药已得力,过腹中而参性始发,病自获愈。此等法,古人亦有用者,人自不知耳。
(《洄溪医案》) 朱丹溪治咳嗽案
丹溪治一人年五十余,患咳嗽,恶风寒,胸痞满,口稍干,心微痛,脉浮紧而数,左大于右。盖表盛里虚。问其素嗜酒肉,有积。后因接内涉寒,冒雨忍饥,继以饱食酒肉而病。先以人参四钱,麻黄连根节一钱半,与二三贴,嗽止寒除。改用厚朴枳实青陈皮瓜蒌半夏为丸。与二十贴,参汤送下,痞除。
一人患干咳嗽声哑,用人参橘红各一钱半,白术二钱,半夏曲一钱,茯苓桑白皮天冬各七分,甘草青皮各三分。五贴后,去青皮加五味二十粒、知母、地骨皮、瓜蒌仁、桔梗各五分,作一贴。入姜煎,再加黄芩五分,仍与四物入童便、竹沥、姜汁并炒黄柏二药昼夜间服。两月,声出而愈。(先以六君子加天冬桑皮青皮后配入养阴清火润肺之品妙。)
(《名医类案》卷三,88页。)
秦鸣鹤治风眩案
唐高宗苦风眩头,目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秦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愈矣。天后自帘中怒曰;此可斩也!天子头上,岂是出血处邪!鸣鹤叩头请命。上曰;医人议病,理不加罪。且我头重闷,殆不可忍,出血未必不佳,朕意决矣。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上曰;我眼明矣。言未毕,后自帘中顶礼(礼节)以谢之。
(《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
田濨治头风案
予中表兄病头风(头痛病)二十余年,每发头痛如破,数日不食,百方不能疗。医田濨见之曰;老母病此数十年,得一药遂愈。就求之,得十丸。日服一丸。十余日,濨复来,云;头痛平日食何物即发?答云;最苦(怕)饮酒,食鱼。濨取鱼酒令恣食,云;服此药十枚,岂复有头痛耶!如其言食之,竟不发,自此遂差。
(《普济本事方》卷二)
本案所用之丸为‘硫黄丸’,方由硫黄二两,硝石一两,水丸如指头大,空心腊茶嚼下。硫黄、硝石二药性温热,有毒之品,临床须辨证确切,慎重投用。
窦材治头晕案
窦材治一人,头风发则旋晕呕吐,数日不食。为针风府穴向左耳入三寸,去来留十三呼,病人头内觉麻热,方令吸气出针。服附子半夏汤永不发。华陀针曹操头风,亦针此穴立愈。但此穴入针人即昏倒,其法向右耳横下针,则不伤大筋而无晕。乃千金妙法也。(此针法奇妙,须与高手针家议之方得无误。)
(《续名医类案》卷三)
徐灵胎治头晕案
徐灵胎曰;眩晕清火养肝,固为正治。但阳气上升,至於身体不能自主,此非浮火之比,古人必用金石镇隧之品。余初至郡中治病,是时喜用唐人方。叶天士先生见之谓人曰;有吴江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甚难,此乃无师传授之故。以后先生得宋板外台秘要读之,复谓人曰;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先生之服善如此,独见古风,所谓药味难,即指金石品也。
(《续名医类案》卷三)
张子和治腰痛案
息城酒监赵进道病腰痛,岁余不愈。诊其两手,脉沉实有力。以通经散(1)下五七行。次以杜仲去粗皮,细切,炒断丝,为细末,每服三钱,猪腰子一枚,薄批五六片,先以椒盐淹去腥水,掺药在内,裹以荷叶,外以湿纸数重封,以文武火烧熟,临卧细嚼,以温酒送下;每旦以无比山药丸(2)一服,数日而愈。
(《儒门事亲》卷二)
(1)、通经散;方由陈皮、当归、甘遂为末而成。
(2)、无比山药丸;方由山药、肉苁蓉、五味子、菟丝子、杜仲、牛膝、泽泻、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巴戟、赤石脂共为细末,炼蜜为丸而成。
陈三农治腰痛案
陈三农治一士精神倦怠,腰膝奇痛不可忍,或谓肾主腰膝,乃用桂附之剂,延两月,觉四肢痿软,腰膝寒冷。遂恣服热药,了无疑惧,诊伏於下。及重按之振指有力,此阳盛格阴,乃火热过极,反见胜已之化。以黄柏三钱,苓连栀子各一钱五分。加生姜七片,为之向导,乘热顿饮,移时便觉腰间畅快,三剂而痛若失。
(《续名医类案》卷十九)
裴兆期治腰痛案
裴兆期治一人腰痛,用杜仲山萸当归续断之类,久而彌甚,就质於裴。裴细审之,其人饮食减少,时发恶心呕吐,乃胃中湿痰之候也。且其痛卧重而行轻。每卧欲起,则腰胯重坠不能转侧,必将身徐徐摆动,始克强起而行。迨行久反渐觉舒和,此盖湿痰乘气静而潜於腰胯之间,故作痛。乘气动而流散於腰胯之外,故渐舒和。若肾气虚则卧而逸,痛必当轻。行而劳,痛必当重。何以如是之相反耶,初与小胃丹五十粒,连下宿水四五行,继以二陈汤去甘草加苍术泽泻砂仁,三剂痛顿减,随与苍术为君之大补脾丸。服未旬余,痛即如失。
(《续名医类案》卷十九)
虞抟治胃脘痛案
一男子,年三十五,胃脘作痛久矣,人形黄瘦,食少而胸中常若食饱。来求治,与加味枳术丸(1),服不效,而日渐大痛,叫号声闻四邻,别父母妻子,嘱咐后事,欲自杀。予以桃仁承气汤作大剂与之,连二服,大下瘀血四五碗许,困倦不能言语者三日,教以稀粥少食,渐渐将理,病痊安,复壮如旧。
(1)、加味枳术丸;由白术、枳术、苍术、猪苓、麦芽面、神曲、半夏、泽泻、赤苓、川芎、黄连、白螺蛳壳、砂仁、草豆蔻、黄芩、青皮、莱菔子、干姜、陈皮、香附、瓜蒌子、厚朴、槟榔、木香、甘草组成。
适用于痰、食、酒、茶、肉诸积而胃脘痛者。
(《医学正传》卷四) 崔元亮治心脾痛案
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疼,无问久新,以生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取汁搜面,作馎饦,或合冷淘,食之,良久当下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宫(壁宫即守宫),后不复患。
刘禹锡传信方,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疼,垂气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以来,如蝦蟆状,无目足等,微似有口。盖为此物所食,自此顿愈。面中忌用盐。
(《名医类案》卷六)
朱丹溪治心脾痛案
丹溪治一人,以酒饮牛乳患心疼年久,饮食无碍(非大虚寒),虽盛暑饮食身无汗(身无汗而大便或秘结非寒可知),医多以丁附治之。羸弱食减,每痛以物拄之,脉迟弱而濇(迟弱似虚寒,弦主痛,濇属血虚,若但主脉而不合症则用丁附矣。)。大便或秘结,或泄(有饮),又苦吞酸。时七月,以二陈汤加苓连白术桃仁郁李仁泽泻每旦服之,屡涌出黑水,若烂木耳者。服至二百余贴,脉濇渐退,至数渐添,纯弦而渐充满。时冬煖,意其欲汗,而血气未充,以参芪归芍陈皮半夏甘草服之痛缓,每旦一二作。乃与麻黄苍术芎归甘草等药。才下咽,忽晕厥,须臾而醒,大汗痛止。(从盛暑身无汗用药仍以汗解奇。用药次第之妙不可不知。)
(《名医类案》卷六)
高鼓峰治心胃痛
高鼓峰治一妇人,胃痛,勺水不入,寒热往来,或从火治;用苓连栀柏。或从寒治;用姜桂茱萸。展转月余,形体羸瘦,六脉弦数,几于毙矣。高曰;此肝痛也,非胃脘也。其病起于郁结生火,阴血受伤,肝肾枯干,燥迫成痛(色欲之人尤多此病)。医复投以苦寒辛热之剂,胃脘重伤其能疗乎。急以滋肾生肝饮与之,一昼夜尽三大剂。五鼓熟寐,次日痛定。再用加味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十余剂而愈。
(《续名医类案》卷十八) 王海藏治胁痛案
王海藏治一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脉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从少阳治之。阳在内伏于骨髓,阴在外致使发寒。治当不从内外,从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调之,倍加姜枣。
《续名名医类案》
王肯堂治心胃痛案
王肯堂治韩敬堂患胸膈痛,脉洪大而濇。用山栀赤芍通草麦芽香附归芎煎,加姜汁竹沥韭汁童便之类,饮之而止。一日劳倦忍饥,痛大发,亟邀王至。入房问曰;晨起痛甚,不能待公,服家兄药下咽如刀割,其痛不可忍,此何意也。曰;得非二陈平胃紫苏之属乎。曰;然。曰;是则何怪乎,其增病也。夫劳饥而发,饱逸而止,知其虚也,饮以十全大补汤一剂,而胸痛止。
(《续名医类案》卷十八)
窦材治胁痛案
窦材治一妇人,脾气虚,致积气留于胁下,两胁常如流水,多服草神丹而愈。(脾气虚致积,当用温行。水流胁下,当用温化。)
(《续名医类案》卷十八)
李斯炽治胁痛(慢性肝炎)案
张某,女,34岁。1965年4月5日初诊。久病右胁疼痛,胃納不佳,食后反饱,睡眠多梦,头部昏痛。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慢性肝炎。诊得脉象弦细微数,舌苔黄厚。此属阴虚阳亢,肝郁脾滞兼夹湿热之候,治宜疏肝清利湿热兼以镇摄。
刺蒺藜12克、丹皮9克、郁金6克、青皮9克、连翘12克、赤小豆9克、茵陈9克、石决明12克、甘草3克、四剂。
4月19日二诊,服上方后,胁痛已止,食欲增进,全身症状亦趋好转。但尚感疲乏,脉象已接近正常,舌苔白滑,前方中稍佐滋阴之品以巩固之。
刺蒺蔾9克、枳壳9克、青皮9克、白芍9克、枯黄芩9克、连翘9克、薏苡12克、茯苓9克、草决明9克、玉竹12克、甘草3克、六剂。
(《李斯炽医案》第一辑64页) 缪仲淳治腹痛案
缪仲淳治高存之长郎患腹痛,问曰;按之痛更甚否。曰;按之则痛缓。曰;此虚证也。即以人参等药饮之,数剂不愈,但药入口则痛止。其痛每以卯时发,得药即安。至午痛复发,又进再煎而安,近晚再发,又进三剂而安。睡则不腹痛矣,如是者月余。存之疑之,更他医药则痛愈甚,药入痛不止矣。以是服缪方不疑,一年后渐愈。服药六百剂全疗。
人参9克、白芍9克、甘草3克、麦冬9克、当归6克、橘红4·5克、木瓜3克。又重定方加萸肉6克、黄柏4·5克、鳖甲6克、枸杞9克。又以饮食少,时恶心,去当归黄柏,加牛膝9克、秦艽4·5克、枣仁9克、石斛6克、延胡索3克。
(《续名医类案》卷十九)
汪石山治腹痛案
汪石山治大坑方细形瘦,年三十余。忽病腹痛,磊块起落如波浪然,昼轻夜重(病在血分可知),医用木香磨服,及服六君子汤,皆不验。诊其脉浮缓弦小,重按似濇。曰;此血病也,前药作气治谬矣。彼谓血则有形,发时则有块磊痛,减则消而无迹。非气而何(此难亦不可少),盖不知有形者,血积也,无形者,血滞也。滞视积亦轻耳,安得作气论耶。若然则前药胡为不验。遂用四物汤加三菱蓬术乳香没药,服之其痛遂脱然。
(《续名医类案》倦十九)
羅谦甫治腹痛案
羅谦甫治真定一士人,年三十余。肌体本弱,左胁下有积气。不敢食冷物,觉寒则痛。或呕吐清水,眩晕欲倒,目不敢开,恶人烦冗。静卧一二日,及服辛热之剂,则病退。延至初秋,因劳役及服冷物,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气亦冷,面色青黄不泽,全不得卧,扶几而坐,又兼咳嗽,咽膈不利,与药则吐,不得入口,无如奈何。遂以熟艾半斤,白纸一张,铺于腹上,纸上摊艾令匀,又以憨葱数枝,批作两片,置艾上,数重,再以白纸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则易之(外治法妙),觉腹中热,腹皮暖不禁,以绵三襜多缝带击之,待冷方解。初熨时,得暖则痛减,大暖则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与对证药服之,良愈。
(《明医类案》卷六)
周離亨治遍身痛案
周離亨治一人遍身痛,每作殆不可忍。都下医或云中风,或云中湿,或云脚气。治俱不效,周曰;此血气凝滞也。沉思良久,为制一散,服之甚验。方以延胡索当归桂等分,依常法治之为末,疾未作时,温酒调下三四钱,随人酒量频进之,以止为度。盖延胡索,活血化气第一品也。其后赵待制霆,导引失节,肢体拘挛,数服而愈。
江宁宿治休宁程君膏长子十八岁,遍身疼痛,脚膝肿大,体热面赤,此风湿相搏也。与当归拈痛汤(1)二三服,热退而愈。
1、当归拈痛汤;羌活、茵陈、黄芩、灸甘草各半两,防风、猪苓、泽泻、知母、当归身各三钱,升麻、葛根、苦参、人参、苍术各二钱,白术一钱半组成,研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
治疗湿热相搏的四肢关节烦痛,肩背沉重,或一身都痛,或脚气肿痛,以及腿脚生疮,红肿作痛,脓水较多等症。
(《名医类案》卷七) 马培之治鹤膝风案
王左 肝肾阴亏血少,风与湿邪袭于经络,两膝盖肿热作痛,迄今四月,腿肉渐消,已成鹤膝风(1)。防其残废之虞,急为养阴通络。
当归、灸龟板、黄柏、苡米仁、萆薢、赤芍、独活、川牛膝、秦艽、中生地、丝瓜络、桑枝(酒炒)。
二证;鹤膝风两膝肿热作痛,脉细数,内热口干,当养阴清络。
细生地、黄柏、知母、秦艽、丝瓜络、鳖甲、当归、萆薢、川牛膝、赤芍、地骨皮、桑枝、地龙。
(《孟河马培之医案精要》)
1、鹤膝风;生在膝部,证见膝盖肿大,上下股胫肌肉瘦削,形似鹤膝,故名。
沈文垣治鹤膝风案(风湿性关节炎症)
沈文垣治程绍溪,中年患鹤膝风,两腿及腿肚内外臁肉尽削,两膝肿大,乃酒后纵欲所至,且四肢脓疥淫湿腌臜,自分必死。家人以病久医药破家,不复求治。沈以邻人之亲往诊,左寸关浮数,右寸短弱,两尺脉沉微。曰;此气虚血热之候,法当大补,壮其筋骨,独可以生,第非百日不见功。盖补血无速效,必渐而濡之,关节通利,骨正筋柔,腿肉自生。初以龟板苡仁各三钱,苍耳子五加皮蚕砂节节香各一钱,当归人参黄芪苍术杜仲黄柏各八分,红花八分,十剂而疮疥渐稀,精神稍长,再以苡仁五加皮龟板各二钱,节节香苍耳子地黄丹参苍术黄柏首乌各一钱,人参当归各八分,红花木通各五分,三十剂可倚杖而行。腿肉渐生,疮疥尽愈,腿肿消去其六。后以虎潜丸加鹿角胶首乌枸脊节节香牛膝用龟胶为丸,服三月,腿肉复完而愈。
(《续名医类案》卷十九)
缪仲淳治遗精案
赵景之太史未第时,因肄业劳心太过,患梦遗症已三四年矣。不数日一发,发过则虚火上炎,头面烘热,手足冷逆,终夜不寐,补心肾及濇精药无不用过。壬申春偶因感冒,来邀诊视。谈及前症之苦,为疏丸方,以黄柏为君,佐以地黄枸杞莲须鳔胶萸肉五味车前麦冬之类,不终剂而瘳。初景之疑黄柏太寒不欲用,为尊恙之所以久而不愈者,政未用此药耳。五臓苦欲补泻,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黄柏是也。肾得坚,则心经虽有火,而精自固,何梦遗之有哉。向徒用补益收涩,而未及此,故难取效。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
汪石山治遗精案
汪石山治一人,年四十余,溲精久之,神不守舍,梦乱心跳,用清心莲子汤饮罔效。取袖珍方治小便出髓條药服之。又服小菟丝子丸,又服四物加黄柏,亦罔效。汪诊之,一日间其脉或浮濡而驶,或沉弱而缓。曰;脉之不常,虚之故也。其症初因肾水有亏,以致心火亢极乘金,木寡於畏而侮其脾,此心脾肾三经之病也。理宜补脾为主,兼之滋肾养心,病可疗也。方用人参为君,白术、茯神、麦冬、酸枣仁、山栀子、生甘草为佐,莲肉、山楂、黄柏、陈皮为使,其他牡蛎、龙骨、川芎、白芍、熟地之类,随其变症而出入之,且曰必待人参加至五钱病脱。其人未信,服二十余日,人参服三钱,溲精减半矣。又月余日,人参加至五钱,病愈。
(《名医类案》卷五)
汪机治妊娠恶阻案
一妇,形质瘦小,面色近紫,产后年余,经水不通。首夏,忽病呕吐,手指麻痹,挛拳不能伸展,声音哑小,岁不出声。医皆视为风病,危之(危险)。予诊脉,皆细微近滑。曰;此妊娠恶阻病也。众谓经水不通,安有妊理。予谓;天下之事,有常有变,此乃事之变也。脉虽细微,似近于滑,又尺按不绝,乃妊娠也。遂以四君子加二陈汤治之,诸症俱减。尚畏粥汤,惟食干糕、香燥之物而生意
(《石山医案》卷中)
高鼓峰治产后血崩案
一妇人产后恶露不尽,至六七日,鲜血奔注,发热口渴,胁痛狂叫,饮食不进。或用四物汤调理,或用山楂、青皮、延胡索、黄芩等行血药,卒无一效。予至,见诸医议论纷纭,无一确实,细切其脉洪大而数。予曰;此恶露未尽,留泊血海,凡新化之血,皆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怎么)以御之。遂以醋制大黄一两,生地黄一两,桃仁泥五钱,干漆三钱,浓煎饮之。或曰;产后大虚,药毋过峻否?予曰;生者自生,去者自去,何虚之有?第(只管)急饮之,果熟寐竟夜,次早下黑血块数升,诸病如失矣。复用补中益气汤调理而安。
(《医宗已任编、四明医案》)
祝味菊治带下案
盛小姐。一诊;阳虚中寒,脾湿下陷,带下,脉息(脉象)濡细,当与温中理脾。
黄厚附三钱、大腹皮三钱、带皮苓五钱、生白术三钱、大黄炭四钱、葫芦巴二钱、白鸡冠炭三钱、漂苍术二钱、炮姜炭二钱、桑寄生四钱。
二诊;带下瘥,腹泻,脉细迟。再与温中理脾。
黄厚附四钱、破故纸钱、大黄炭二钱、生白术五钱、炮姜二钱、生谷芽四钱、川桂枝一钱五分、西砂仁二钱、带皮苓五钱、益智仁三钱。
(《医案选粹》第69页)
整体疗法治高血压病
王某,57岁。自诉头晕胀痛已多年,偶有心悸耳鸣。素嗜烟酒,数风流。诊见舌苔微黄腻,脉微细略数。血压150/98毫米汞柱。以整体调治疗法医治。
处方;人参60克、鹿茸60克、紫河车60克、龟板60克、蛤蚧一对、枸杞子3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地龙60克、桃仁30克、红花30克、水蛭30克、熟地黄60克、山萸肉45克、淮山药45克、牡丹皮45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黄连60克、黄芩60克、黄柏60克、知母60克、龙胆草45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山楂30克、神曲30克、莱菔子30克、连翘30克、半夏30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鸡内金15克、砂仁15克、木香15克、何首乌60克、黄芪60克。
上药研细末,日服三次,每次三至六克。(或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日服三次,每次一二丸。)半月后血压恢复正常,一剂而愈。
方中以人参鹿茸紫河车补益五臓气血精气,龟板枸杞子滋阴健骨,天冬麦冬润肺润燥,桃仁红花水蛭活血祛瘀,黄芪蛤蚧补肺气益肾,首乌当归白芍补益肝肾,木香陈皮理气,山楂神曲莱菔子等调补脾胃,三黄栀子知母清三焦湿热,地龙与三黄降血压,龙胆草祛肝火,六味补益肾水真阴。治疗以补益五臓真气为主,调节臓腑功能为治疗原则。脏腑功能恢复,诸症自愈。整体疗法治胃病综合症
潘某,女45岁,患胃病多年,久治不愈,无气力工作已几年。来诊时,身体极度虚弱,说话无气力,头晕耳鸣,浑身酸痛,惊悸失眠。脉细数,苔黄腻,已近危症。治疗急以补益脏腑为主,恢复脏腑真气,以防变症。
人参120克、鹿茸120克、紫河车120克、龟板120克、枸杞90克、蛤蚧二对、熟地黄120克、牡丹皮90克、淮山药9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山萸肉90克、黄连120克、黄芩120克、黄柏120克、栀子60克、龙胆草30克、知母60克、生石膏100克、酸枣仁90克、柏子仁90克、远志60克、当归90克、白芍90克、沙参60克、丹参60克、玄参6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肉苁蓉60克、枳实60克、山楂60克、神曲60克、连翘60克、半夏60克、陈皮60克、炒麦芽100克、砂仁90克、莱菔子60克、木香30克、鸡内金90克、炒白术60克、苍术60克、黄芪120克、天冬60克、麦冬60克、何首乌120克。
研粗末,重症日服六次,每次30克,水煎服。病情稳定后日服三次,每次30克,水煎服。
方中以山楂神曲等药首先调理脾胃,以人参鹿茸河车龟板枸杞蛤蚧可以迅速补益脏腑真气,也是治疗真气枯竭危症的特效药,可以活人性命。以石膏三黄栀子等药清除脏腑湿热,酸枣仁柏子仁等药补益心血,六味补益肾水,沙参麦冬等药补津液润脏腑,加附子肉桂,补益更速。整体调治,一剂而愈,诸症自平。
整体疗法治腰痛腰椎长骨刺案
虞某,女48岁,患腰痛病,疼痛难忍,经西医检查,腰椎骨质增生(骨刺)。由于病人怕开刀手术,用保守疗法治疗无效,改以中医诊治。病人体素虚,精神负担过重。饮食少,脏腑湿热壅结,消灼脏腑真气所致。治疗以清除脏腑湿热为先,补益脏腑真气为主,脏腑整体调治为准则。
人参120克、紫河车120克、鹿茸120克、龟板120克、枸杞子90克、川杜仲90克、川续断90克、牛膝60克、乳香90克、没药90克、桃仁60克、红花60克、水蛭90克、丹参30克、熟地黄120克、山萸肉90克、淮山药90克、牡丹皮9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麦冬30克、天冬30克、蛤蚧二对、陈皮30克、金银花60克、黄连120克、黄芩120克、黄柏120克、知母90克、苦参60克、栀子90克、生石膏120克、五味子30克、沙参30克、元参30克、何首乌120克、炒白术30克、砂仁60克、木香30克、半夏30克、神曲60克、山楂60克、莱菔子60克、连翘30克、灵芝草30克、附子15克、肉桂15克。
研粗末,日服三次,每次30至60克,水煎服。 禁忌;荤腥,生冷,酸辣等。终剂而愈。
方中首先以山楂神曲等药保护脾胃和调补脾胃,用三黄栀子等药清三焦和十二经湿热,消除骨刺。以六味之剂补益肾水真阴,以当归首乌白芍补肝和血,五味沙参元参生津润燥,桃仁红花活血养血润脏腑,乳香没药水蛭调血祛瘀止痛,杜仲续断治腰痛,人参紫河车龟板鹿茸枸杞,大补气血精髓。精髓充足,骨得所养,湿热已清,骨刺可除,诸症自愈。
后 记
补益调节论主要论述的是补益调节,整体论治的一种方法。如;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补益、养生、治病都应从整体考虑,整体调治为要。补益论、补益调节论是收集了前贤补益方面的理论、方剂,加以自己平生的临床经验融合其中,加以完善,成为补益、调节专论,供医者或患者查阅,参考、研究。
我是一个风湿性关节炎病患者。经历了风湿性关节炎早期、中期、后期综合症病期,和风湿性关节炎引发的又一大病症消渴病症(糖尿病)的早、中、晚、多发病期的治疗全过程。
我十六岁患风湿性关节炎病,至二十岁时,全身肌肉消瘦痿缩,膝肿如鹤膝,引发了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等多种病症。经上海等大医院诊治无果,卧床不起,生命垂危。幸遇下放干部陈五育先生,他精通中医,以中医补益法为我诊疗,病情有了转机,脱离了危险。经陈老思想疏导指点;建议我自学中医自开方自疗,祖国医学自有妙方。自疗十年,终于治愈了这两大系列病症,试服了补益论、补益调节论书中的大部分方剂,所以才能写出今天的补益论、补益调节论。
十年自疗,苦不堪言,几经生死。如两病后期引发脏燥症兼虹膜炎证。西医治疗已无果(死),已面临生死抉择,只有死中求生,用中药一搏的机会。危难之时,一天之中运用清火剂,润血剂,润脏燥剂,补益剂,治眼剂五种不同方剂,间隔相互日夜服用,终于控制了病情。待病情控制平稳好转后,试着把五种不同方剂合而为一,研粗末水煎服,效果极好。这也是五宝丸和多宝丸的由来,也是人体整体调治的感悟和意外收获。用药及时,捡回一命。(这种治法,极其凶险,今生不敢再治他人。)
在长期的临床实验中,领悟了中医补益、养生、美容、防病,调治等方面的妙处,把这些临床经验融合于补益论、调节论中,以传后人。
作者 臧静
2015年2月完稿于金坛
分享:

0
喜欢
阅读(15)┊ 评论 (0)┊ 收藏(0) ┊还没有被转载 ┊ 喜欢打印
前一篇:祝味菊治带下案
后一篇:整体疗法治胃病综合症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
做第一个评论者吧! 抢沙发>>
·
发评论
zy8949 :
·
·
·
·
·
·
·
·
分享到微博
验证码: 请点击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补气生血法
中医补益法补气类
78 人参
也谈“炙甘草汤”
恢复免疫力的最好方法:补气!
补益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