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旋与转速 │火枪手纳达尔反向随挥是如此任性

正手连载第二季:《雨刷器传说》(7)

双 面 正 手

正手第二季主要对 “ 碰撞盾 ” 的击球结构与网球碰撞瞬间、前与后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思考,涉及到了生物力学的碰撞理论,用其解释了上旋球的本质是偏心碰撞,进而分析产生上旋球的运动解剖学结构焦点在于前臂的旋内动作。聊到上旋,我们不得不提正在法网激战正酣的纳豆正手的双面利器。

常规随挥

反向随挥

那么如何看待拉法两种正手“雨刷”现象呢?

      “ 雨刷 ” 的一个关键点

我们看下费德勒的 “雨刷” 动作,击球手臂肘部位置有明显的相对静止状态,这一特征与汽车的“雨刷”动作在外形上是有着亲缘与形似的

纳达尔的常规随挥与流行的“雨刷”动作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如下。

拉法常规“雨刷”动作,从力学的速度合成与分解角度看,无论平击与上旋击球都是为了获得向前、较大的分速度。

但是对比纳达尔的反向随挥,就有了本质的区别了:

❶ 上臂与躯干的夹角明显打开较大,肘部自然明显高于肩部。

❷  肘部随着惯性向上,这与常规“雨刷”的制动就有明显的区别了。我常常将拉法这一技术现象与传统东方式的肩上收拍相比较,肘部动作多么相似,有时技术轮回也是一种创新的原动力。

纳豆的反向随挥,在力学上看更多是为了碰撞瞬间获得向上、较大的分速度。

当球拍与网球在垂直维度上的高度差相对较小时,豆子为了获得更大的向上击球分速度,就必须更多的依靠快速蹬地腾空向上的分速度来助势。

当然,我们要全面、细微的洞悉纳豆的挥拍轨迹,在上下与前后维度基础之上,左右维度也是不可或缺。现阶段,虽然左右维度因素对上旋球的影响还没有达到颠覆的地步,但球场上寥寥无几正手香蕉球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纳豆也常常秀一下。正手打出上旋与侧旋的组合旋转,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形成技术常态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验证。

     

                                                     

       击球效果反观技术

下面我们再从纳豆正手的击球效果(转速、轨迹等)反过来看其反向随挥的高明之处。

旋 转 速  速

下面是纳豆与奶牛的上旋球的平均转速比较,如下

但纳达尔令人恐怖之处在于最高转速可以达到令人生畏的每分钟约4900转。

飞 行 轨 迹

在主流正手技术都在千方百计提高向前的击球分速度的时,托尼叔叔却不走寻常路,选择了让拉法增加向上的分速度,让网球向上的转速更快,那么要这么快的转速有什么用呢?我先看下平面的动图,网球落点常常高弹到对手肩部的高度,这正是托尼叔叔追求的击球效果,对手在捕捉击球点与发力上都很尴尬。


从三维角度上看这一击球效果下的网球飞行轨迹。

实战中,对手常常不得不跳起击球来应付,对体力的消耗可以想而知,否则就得不断的被拉法火力压制下后退击球。

比较来看常规随挥,那一定是纳豆在追求向前的分速度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可以更有效的打出强烈上旋球和切削球?
尽信书不如无书丨也谈正手上旋球
雨刷式,为正手上旋球打了好基础
正手发力老出界,拿什么拯救?
网球正手击球没穿透力?一定是你的手肘没向上翻!
弧圈球的文章和讨论大全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