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冒着生命危险去接近真相,这到底值不值?

转载文章必须联系授权,微信号:eastandwest2015

虽然在美国出差ing,但东东和西西还是披星戴月地写了今天的推送,因为今天是11月8日。


昨天在同行群里看到这么一个段子:11月8日是记者节(只有中国有),后面是11月9日,即119,再后面是11月10日,姑且称其110,凑一块就是:防火防盗防记者



没钱、压力大、还招人恨,这工作简直了!


东东和西西入行都有10多年了,从大学毕业一直在写国际新闻,凭良心讲,我们挺幸运的,赶上了纸媒的黄金期,而且同事们总是说:国际新闻才是真新闻(你懂的)。不过,跟今天我们要写的这位比起来,东东和西西这辈子都没法伸手够到人家的高度。


上个镇楼图先↓↓

是不是超酷?


这位独眼女侠叫玛丽·科尔文,一看就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她是著名美国籍记者,也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资深战地记者。女人+战地,这故事立马升级成史诗级大片


科尔文1956年1月12日出生在美国纽约长岛风景如画的牡蛎湾,从小个性很强。念耶鲁大学的时候,她本来的专业是人类学,但选修了一门新闻学的课,而这门课是普利策奖得主约翰·赫西开课的。(耶鲁奏是这么牛,一不小心就碰到啥诺贝尔奖得主、普利策奖得主。。。)



耶鲁同学,后排左三是玛丽·科尔文,人家并不是生来独眼龙


上完普利策奖得主的课,科尔文彻底被洗脑,她想去报道真实的事情,也相信她的报道能改变世界。


大学毕业后,科尔文先去做了美国合众社的记者,6年后她到巴黎驻站,然后跳槽去了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这份报纸创立于1821年,同年拿破仑去世,《纽约时报》都只能算它的后辈。




《星期日泰晤士报》有一大波牛逼的驻外记者,进了这样的单位,有点上进心的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小宇宙燃爆了。科尔文看着前辈们从战场发回的报道,一颗悸动的心完全是按捺不住了。


东东和西西觉得,想做战地记者的人,骨子里就不安分;而且一旦这次活着回来,巨大的成就感会让人乐此不疲。简单来说,做战地记者会上瘾


科尔文就是个瘾君子。从30岁开始,她的人生就在战场上度过。



1999年,她跟随车臣反政府武装采访时,在极度寒冷中徒步穿越高加索山,曾掉进齐腰深的冰水里,每天最多只能喝一碗面糊。晚上,她跟十几个士兵挤在一个6米长、2米宽的地方休息。


有一次睡到半夜,感觉身下有个硬邦邦的东西,一摸,居然是两枚手榴弹。她后来在文章中写:


这帮亡命徒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很有可能发动自杀式袭击,连我一起炸个粉碎。



1999年在车臣


2001年比较倒霉,她跑去斯里兰卡报道战事,在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下入境,还设法躲避检查,最后溜进反政府武装控制区域。


但就在结束采访准备返回时,政府军发动攻击,子弹打进了她的肩膀、胸部和眼睛。最终,科尔文在美国大使馆的保护下捡回一条命,但左眼永远失明↓↓


2001年在斯里兰卡


失去左眼对科尔文的打击很大,她从战场回来,看了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医生。那段时间,她远离一线,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国际部办公桌后面待了好几年。


不过,伦敦这种风平浪静的日子怎么留得住科尔文?每天改改稿子、查查错别字、弄个标题党,那是我科尔文该干的事吗?


不行,我得申请回一线去。首先,需要一个有威慑力的造型↓↓




我不需要整容,也不需要装义眼,戴上海盗黑眼罩,以后这就是我的招牌形象。


哪有不平哪有我。科尔文在现场的时候,手里始终拿着小本本,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



2007年在伊拉克


2011年在埃及


2012年在叙利亚


科尔文的人脉关系可算是另类。她和卡扎菲认识20多年,1986年主动申请采访对方,当时卡扎菲牛逼哄哄地对她说:里根就是个疯子,把我家轰得稀巴烂,我跟美国,势不两立


等到了2011年,卡扎菲主动来找她,说你再找两个人,一起来采访采访我。科尔文就找了ABC的Christiane Amanpour和BBC的Jeremy Bowen,在利比亚首都的一家海滨餐馆采访了卡扎菲↓↓



当时科尔文问得很直接:你看到那些游行抗议的人群了吗?


卡扎菲还大言不惭:没有人反对我,利比亚的每个人都爱我,都在忠心耿耿地追随我。


谁都没想到,这是卡扎菲最后一次接受采访。话说完没几个月,他就被人从下水道里拖出来打死了。科尔文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活在自己想象王国里的人。


科尔文在利比亚绝对比美国政府吃得开,她可以跟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谈笑风生↓↓(这姿势,乍一看以为美国国务卿。。。)



也可以跟政府军将军喝个下午茶↓↓(这造型,吃瓜群众会搞不清谁是老大~)



还能跟反政府武装打成一片↓↓(要不是有黑眼罩,都找不到人在哪儿~)



尽管丢了左眼,但科尔文的胆子一点没变小。同是战地记者,人家出门得坐防弹车,她出门就坐出租车。人家来了采访完就走,她还要跟当地人同吃同住。人家不敢去的地方,她挖空心思跑过去。




2010年,54岁的科尔文从战场归来,作为战地记者代表在英国伦敦的圣布莱德教堂做演讲。她当时问了一个问题:我写出来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冒生命危险?


科尔文和卡米拉,女记者气场很足


从战场归来,科尔文发现自己已经不适应和平年代。人家在血拼,分分钟没命;我们说血拼,越买越有劲。。。


得奖也让她焦躁不安,感觉自己是从战争中受益的人,她因此曾产生一种负罪感。


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和朋友驾船出海,在无边无际的海上待上两个星期,和风浪斗一斗↓↓




正所谓,一个战士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科尔文这颗不安分的心,永远不可能退休。2012年,56岁的科尔文把目光对准了叙利亚。


并不是所有的战地记者都可以去叙利亚,因为那里的局势太乱,但所有人都对科尔文很放心,因为她身经百战。科尔文出发的时候也对朋友说,希望早去早回。



科尔文和同事Paul Conroy一起去的叙利亚


不过,叙利亚的形势显然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包括科尔文。在霍姆斯,只要有人出现在街道上,不是被流弹所伤就是被子弹击中,到处都是狙击手,而且这些人毫无同情心。


科尔文在叙利亚总共待了两个星期,每天的工作很多,不光要给《星期日泰晤士报》写稿,还要给CNN、BBC做连线,每天睡觉之前还不忘更新一下自己的Facebook。譬如2月21日,她在FB上的更新是:


很无助,天气也很冷,但我会继续发出报道。


科尔文给CNN做连线


可谁都没想到,这是科尔文最后的更新。第二天上午,一颗炮弹击中了外国记者自己搭建的临时媒体中心,科尔文和一个法国摄影记者遇难,她的同事Paul Conroy重伤。


电话打到纽约长岛的家里时,正好是凌晨5点。科尔文的妈妈听到这么早的电话铃声,就知道大事不妙。女儿从30岁开始,总是出现在地球上最可怕的地方,但老太太也知道,劝女儿离开战场是白费口舌,那是她的命↓↓




科尔文这辈子结了三次婚也离了三次婚,其中两次是跟同一个男人,而这两个前夫都是战地记者。战地恋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每一段都不超过两年。


干战地记者这行都太专注于报道,从而忽略了其他,所以很多人没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科尔文虽然结了三次婚,但也没有生育。



没有家庭,没有子女,最后连命也没了,回到科尔文生前问的那个问题:这么做到底值不值?


东东和西西觉得,如今社交网络这么发达,越来越多打酱油的记者,都是对着电脑写稿子,但正如科尔文所说:


要说出真相,就必须有人冒着挨枪子儿的风险去调查。


最后贴几张战地记者的照片,东东和西西要关掉电脑,出门围观美国大选去啦,明儿见~





最后这张照片里的人是跟科尔文同时遇难的法国摄影记者雷米·奥克利克



小喇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玛丽·科尔文:“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战地记者:用生命把真相告诉世界
战地独眼女记者:用生命控诉战争
英报独眼女记者在叙利亚遭炮击身亡(图)
英战地记者科尔文:我只想试着用真相改变世界
怀念玛丽·科尔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