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要“干草堆”,还是干草堆里的“针尖”:指数基金之父的投资逻辑

约翰 博格,这个名字与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等人相比,知道的人恐怕会少很多。但是,当你对如巴菲特的投资业绩惊诧的时候,恐怕也只能是当做谈资和投资理念学习对象,巴菲特的基金你是很难参与的,巴菲特的股票大部分人也就买买B类股,不过很多人,无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在其日常使用的投资工具上,却很可能与博格有关。

是的,博格通常不被列入投资大家之类,事实上他可能也不屑于与其中大部分人为伍,因为正是他,真正创造性的构建了指数投资方法,并付诸实施,创建了指数基金领域的霸主先锋基金,而在此投资理念基础上,后来又诞生了可交易型基金,即ETF,两者如今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资产管理方式,而其代表的所谓“被动投资”理念更是盛行世界,在美国,当主动管理型基金不断产生资产净流出的时候,以ETF为代表的被动型基金却持续吸纳更多资金。

博格在言谈中,有时候像个“愤老”,因为他特别喜欢拿主动投资基金的从业者们开涮,只差直接说他们是业绩糟糕,就知道赚管理费的骗子了。甚至,作为指数基金的前辈,他对此中理念也持有一种“原教旨主义”态度,对此后衍生的所谓“Smart Beta”投资策略,他也嗤之以鼻,认为都是些没用的花架子。但是,一个人如果只是情绪化的喷子,显然无法建立如先锋基金这样大的基业,如果你读过老人的一些演讲,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重视数据和统计的思维严谨的投资者。而在其诸多演讲中,1999年11月在美国个人投资者协会费城分会发表的一次,可谓其理念的鲜明阐释,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投资者,我们是要“干草堆”,还是“干草堆中的针”。

博格做此次演讲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淡出先锋管理层,毕竟年事已高,而且此前也做了心脏移植手术,但是依然保持其严谨而幽默,又略带刻薄的风格。他提出的所谓干草堆和针的比喻,指的就是指数基金和所谓优秀的共同基金,他引用了塞万提斯的一句话,“别在干草堆里找针”。在投资领域,类似现象即,面对如今数以千计的各种基金产品,我们总是花大量精力查看基金历史记录,看媒体推荐,找朋友打听,或者看如晨星等基金评级,希望找到一支优秀的,能给我带来巨大而持续收益的基金,或者更严格的来说,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即找到那根“针”。有这样的心理,其实很正常,本来嘛,我不想去折腾股票,希望交给“专业人士”打理,当然希望交给最好的人,即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在2007年的那轮A股牛市中,当时王亚伟以华夏大盘精选闻名天下,对这支基金大家简直望眼欲穿,但是由于其已经关闭了申购,所以投资者那个眼馋,听说身边谁之前买了这支基金,那个羡慕,仿佛错过了人生中最大的投资机会。

但是博格如同过去一样,用统计学规律告诉你,别费力在干草堆找针了,他统计了1970年的股票型基金,当时“干草堆”中有355支基金,到1999年,这些基金经历了足够的长跑,结果是什么?其中186支关闭了,只剩下169支。而这些基金与美国市场收益相比,整体来看,幸存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为11.5%,而市场平均的年化收益率为13.6%。

共同基金大多无法战胜市场(数据来源于“第一海外金融”App)

接着,具体分析幸存的基金,只有9支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了市场1个百分点,鉴于这几十年的观察期,每年高出这1个百分点已经足以产生巨大的复利差异,所以无疑,它们是优秀的基金。还有18支基金超过市场收益率不到1%,29支低于市场平均收益率在1%以内,勉强也还成,可以认为与市场持平。而剩下的113支基金,年化收益率均低于市场1%以上,其中39支甚至平均每年低3%以上,25支甚至达到了落后市场4%以上。博格总结来看,长期拥有一支基金,首先生存概率就低于50%,因为中途就关门了,再综合以上计算,你在基金市场干草堆找到那根针的概率实际上只有2.5%。

博格也对专家的基金评级不以为然,他提到,1991年,在专业的基金评级机构晨星,精选了13支股票型基金,作为自己员工401(K)计划的投资标的。结果却是:

就是专业机构选择的基金也很难战胜市场(数据来源于“第一海外金融”App)

显然结果比较悲催。

当然,如今的晨星也会有自己的ETF上佳之选:

不知道如今晨星的员工们是否更愿意从这里面选择基金,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

其实,博格的观点也反映了现实,那就是想要长期跑赢市场,好难,巴菲特之所以珍贵,就在于他基本上做到了这点。而回首美国知名投资大师,耐力持久者不多,惨遭滑铁卢的却不少,比如这两年的艾因霍恩和阿克曼。很多基金经理往往一战成名,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在让大批共同基金暴跌,对冲基金倒闭的同时,也成就了几位明星,但是大都后来难有达到此时水准的佳绩。一位基金经理一时成功,定有符合但是市场环境的投资方法和策略,当然也有运气,但是市场在变,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样,今日的成功往往可能为后来的失手埋下伏笔,因为成功经验很可能形成思维定式,在环境变化更加险恶的金融市场,这会更加危险。

于是,博格在“埋汰”了共同基金和专家一顿后,就如我们今天的罗胖在《罗辑思维》讲了一通大道理后,最后一定要卖书一样(O(∩_∩)O),老人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费力找针了,把整个干柴堆买下!在指数基金诞生之前,这对普通投资者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拿标普500指数来说吧,你说我把标普500全买了,就是各买一股,那得多少钱?光交易费用就不少了。而指数基金正是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分散投资的门槛和成本,集中资金按照市值大小买入500支成分股,再分配成基金份额出售,让大资金量才能完成的“买下市场”的基金策略走入寻常百姓家。博格也提到,指数基金很大的优势还是成本,事实上,共同基金不少本身也有还不错的业绩,但是到了投资人那里很多都被成本吞噬。比如,共同基金经理作为主动投资者,交易频度大都较高,从而产生不小的交易成本,还有管理费率等等,而对冲基金还有收益提成,整体东砍一刀,西来一刀,最后还要交税,到了投资者手中收益自然少了。而指数基金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但是由于它是被动投资,无需投入那么打经历,还专门要人熬更守夜研究报表啊,设计模型啊,还出差去现场调研啊,成本自然少了很多,而且作为被动投资,除了投资者赎回,一般根据指数买入后,除了一些再平衡,指数调整引发的被动调仓,交易频度也大大降低,所以整体成本更低,获得的收益更接近于市场水平。

仔细审视博格的观点,其实他本身并没他有时候言谈中那么抵制主动投资策略,他也承认,这个市场有“针尖”存在,他只是提醒投资者,寻找针尖概率太低,而就是找到了,针尖还可能“生锈”,能持续站在市场前列的基金经理少之又少。本来,你选择基金,是为了低成本的(包括自己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投资,要是还花大量时间找针尖,岂不是可能得不偿失。当然,寻找针尖,包括个人选择个股,也自有一番乐趣和成就感,但是对于更多普通投资者来说,还是应该仔细思考自己在投资上可以投入的时间精力,可能承受的损失,可以承担的思想压力,包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整体看,被动投资理念下的指数基金或者ETF产品或许是更适合多数人的投资工具,在此基础上,你再留一成仓位自己选择,享受投资乐趣,或许反倒能够更得心应手。

在这里进一步了解有趣的第一海外金融

近期热文:

美国公司海外囤积现金竟达2.5万亿美元,排名第一的却非苹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该如何选?
买ETF还是普通指数基金
望京博格: 指数基金不同投资方法、不同的收益结果
长期投资与淡定
【基金观察】指数基金之父对基金投资的五点忠告
他用傻瓜般的投资股票方法战胜了无数高手并获得股神巴菲特的青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