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费雪与《利息理论》

要想读懂费雪,就必须读懂《利息理论》。事实上,在经济学家当中,总让人感觉费雪的名头有点虚。比如老师们在讲授经济学时,无论是微观动态模型,还是宏观动态模型,大多仅追溯至萨缪尔森,写一个贴现效用函数算是完成任务。要是画个几何图形来表达跨期选择,也仅仅是给出一阶条件。至于这个跨期选择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并没有特别的交代。估计经济金融类学生对费雪的印象大都停留在费雪效应或费雪方程式那儿,再深入一点,可能学过金融的人还知道有个费雪分离定理。

实际上,教科书似乎应该在跨期选择章节标明费雪的贴现率更为妥当。没有费雪的《利息理论》,就没有跨期选择模型中的贴现率,自然就不可能有跨期效用函数。所以真正的源头还是费雪这儿。当然,费雪的书里也谈及了早期不同的利息理论,但与利息理论有关的贴现率,却是费雪第一次系统论述的。费雪通过揭开利息之谜,实际上等于构建了一个资本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而这个思路恰恰是后来的货币理论和金融学的核心所在。夏普、莫顿等凭借资产定价的杰出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可能都得归功于费雪。而宏观经济学家除了感激凯恩斯外,同样也得感激费雪,毕竟货币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板块,跨期选择是整个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所以,费雪是一个足以和凯恩斯媲美的经济学家。

对比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费雪的《利息理论》逻辑更为清晰,层次分明,简洁干脆。《利息理论》分三大篇,共21章。第一篇相当于文献综述,对过去的利息理论进行梳理和评价,并把分析的切入点固定在利率而非利息上。这一点很关键,固定在利率上,就和相对价格对应起来,也就可以谈均衡问题了。这是费雪的聪明之处,过去总围绕利息问题打转,所以摸不到价格这个门。费雪既然摸到了门,也就可以建立一个有关金融市场的价格理论。在第二篇,费雪开始从逻辑上论证,利率为何是金融市场的均衡价格,以及这个价格又是如何决定的。第三篇是对第二篇思想逻辑的数学证明。因此,《利息理论》的核心在第二篇,而其中的第4章又是核心中的核心,第5—9章是对第4章的拓展表述。

可能现在很多人觉得,定义一个金融市场的价格还不容易吗?那就错了。当时人们觉得金融产品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存在,金融市场压根就多余。因为无论从劳动角度看,还是从效用角度看,金融产品都不能像冰箱、食品、衣服等消费品那样,凝结劳动时间,或给消费者带来主观满足,因而也就谈不上价值。当时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产品不过是虚拟的,金融部门是创造不了价值的,只是对价值重新转移和再分配而已。这种想法在当时盛行,皆因为当时的经济学仅仅关注一个确定的世界,经济学家还不太愿意承认世界是未知的。把未知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体系,得益于凯恩斯,这似乎是共识,因为凯恩斯《通论》的理论逻辑就是基于不确定的世界。当后人谈论起不确定性的时候,总是第一个想起凯恩斯,第二个想起奈特,因为奈特第一个在书名上标出了不确定性,还区分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请不要忘记,其中还有费雪的原创性贡献。

费雪甚至早于凯恩斯便独立引入了不确定性的因素,并且比凯恩斯更明确地处理了这一因素。费雪想解决金融市场的均衡价格问题,必须要面对不确定性,这几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原因很简单,费雪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不可知的,只能基于现有的认识去推断。虽然费雪没有像凯恩斯那样把不确定性非常鲜明地放在理论体系当中,但他用了另一个类似的词汇——未来。未来等于不确定性,这很合理。

既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那就有了风险。费雪也没有像奈特那样明确区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的确是第一个非常明确地通过风险的视角来构建价格理论的人。如果经济决策必须考虑未来,那么在费雪看来,人们就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权衡,这是费雪之前的经济学家没有想到的。比如一个人这个月挣了1000元,那就需要权衡了,如何花这1000元?如果在拿到工资的那一天花光,离下个月发工资还很遥远,怎么办?假如你的收入在年纪大时开始下降,怎么应对?费雪觉得,一个人再怎么年少气盛,好歹还有一点点远见,表现在对未来的顾虑上。所以在拿到工资的时候,总会留一部分慢慢花,以便于不出现断炊的风险。人们之所以选择存钱,就是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断炊风险。储蓄产品应运而生,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管理好未来的风险。

总结一下费雪的逻辑思路。人们的未来是有风险的,所以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进行权衡。但现在多花点还是未来多花点?费雪说,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费雪用了一个词来表达这个问题,即“时间偏好”,就是面对现在和未来,看你更在意哪个。或者说,把现在和未来当作两种物品进行交换,你愿意付出的相对价格是多少?费雪把这个相对价格定义为利率。这思路转折起来似乎很突兀,想象一下有同学在银行工作,找你揽储蓄。你刚拿了1000元工资,如果你觉得相对现在,未来更重要,这个同学说给你一分利,你就答应了;如果你觉得现在比未来更重要些,这个同学说给你一分利,你就觉得不划算,等这同学开到三分利,你觉得可以接受,于是答应了。一分利和三分利都是你的时间偏好,代表了你对现在和未来的主观评价,也就是在你看来现在和未来的相对价格。有了这个相对价格,金融产品就可以定价了。所有金融产品都是帮助人们管理未来风险的,其价格就取决于人们的时间偏好,也就是利率。利率也可以看作是风险的价格,这是理解金融的关键,也恰恰是现代金融学的灵魂。而这一切起始于费雪的天才构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元春:千万不要相信大牌经济学家的预测 凯恩斯、费雪都是例子
高连奎:经济学书单
《通论》出版80年后,凯恩斯理论还成立吗?
硬核经济学:明斯基时刻
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如何陷入投资失败
周业安:何以水平越高的经济学家越不愿预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