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记》文学特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张强,男,江苏沭阳人,文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原文标题:《史记》文学特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原文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是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史记》的,认为《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认为《史记》是一部伟大的纪传体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文学。作者认为,这种认识自然是正确的。然而,这样做无疑是忽略了司马迁自身的期许,忽略了司马迁以文学笔法书写史学著作的基本原则,忽略了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史记》的正确解读,同时也有降低了司马迁及《史记》文学及文化品质的倾向。

  那么,司马迁对《史记》的历史及文学期许是什么?是如何以文学的笔法赋予历史以生动形象的生命的?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司马迁以文学承担历史哲学观的表达;第二,《史记》以“六经”为最高范本;第三,司马迁与史官文化传统及史学革命。

  首先,司马迁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在以文学的笔法叙述历史时,司马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是强调人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在《史记》人物传记叙述时,司马迁有意识地建立了“通古今之变”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之间的关系。在叙述“天人之际,承敝通变”的过程中,始终扣住人物的言行,用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揭示一个王朝之所以被另一个王朝取代,是因为社会运动中有“敝”的存在。司马迁在表述其通变思想时还吸收了孔子的文质思想。为了把文质互变的理念贯穿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中,司马迁别开生面地采用议论的方式,将人物活动放到社会历史变化的大背景下。在具体事件和历史的叙述中,司马迁紧紧地抓住历史变化的转折点,通过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其历史通变观,进而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总结了社会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文质互变作为司马迁历史哲学观的具体内容,在《史记》人物传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第二,司马迁以“六经”为最高范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的风貌。具体地讲,无论是为人物立传还是评判是非都是以“六经”为思想原则。“六经”对《史记》的指导作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六经”皆史,“六经”是可信的文献资料。二是孔子的《春秋》本身就是一部专门意义上的史著,司马迁以《春秋》为师法的对象,视《春秋》为高于一切的史学范本,包含了对其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学习。三是司马迁以“六经”为文学范本,如《史记》力求语言生动、准确、形象,与“六经”有直接的关系。又如《史记》采取的叙事方式、强调历史叙述的客观性等都从“六经”中得到丰富的营养。

  客观地讲,“六经”在给司马迁提供研究天下兴衰之思想武器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还为司马迁在历史叙述时以文学的笔法叙述铺平了道路。可以说,司马迁对一代之兴亡的终极关怀及对现实政治的深邃思考,是以深入细微的笔法捕捉典型事件的过程中完成的。进而言之,司马迁给《史记》确立的思想原则是在文学的表达中实现的。总之,儒家以“六经”为先王政典的思维方式直接支配了司马迁的思想和行为,进而成为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最高准则。

  第三,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逻辑起点,赋予《史记》以新的文化使命。在这中间,司马迁通过反省记言、记事的局限性,通过为人物立传以文学笔法提出了新史学追求的文化目标。

  司马迁建立的新史学秩序,大大地改变了先秦史学旧有的结构。这一改变主要是在历史叙述真实性的基础上,选择典型事件、典型细节,用充满了文学气息的笔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关注他们在历史中的价值。如果没有司马迁确立的新史学叙述原则,中国的史学水平及文学水平也许会停留在先秦阶段;如果没有《史记》,“二十四史”的体例很可能是多元的,无法形成划一的叙述格式和文化秩序。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星/摘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没有任何一部史学著作可以和《史记》相比 #历史 #史记 #司马迁
《史记讲读》导读(上)
《史记》简介
关于中国历史,你不能不看的经典书籍
老祖宗智慧结晶,中国人必读的17本书之十二
【文章推介】李禹阶︱史由巫出:史以载“道”与中原“正统”史观——以司马迁《史记》为观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