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材也有错?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翻译错误十年不改

教材本不当出错。错了,也应该马上就改。可是,教材用了10年,印刷了22次,估计,用过它的老师都退休了一大批,而这处错误还“健在”,生命力似乎还挺顽强的。更难理解的是,编者错了,那些所谓的研究型教师编写的教辅材料也将这处错误原样照搬,这就很尴尬了。

不过,当错别字堂而皇之地频繁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屏幕上,胡言乱语反成了时髦,明知荒唐也无人较真的年代,教材出错10年不改,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宋散文选读》封面及版权页

这处错误挺离谱

本册第一课是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和多数游记写法一样,第一段记“游”,第二段写“感”。第二段写道: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之。

教材注释中对“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的翻译是:“造物者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这样的翻译,不要说直译不沾边,连意译甚至“臆译”也不通。就算“果”你理解为“结果”,“其……乎”也不去管它是反问句式,那“无”怎么和“这个样子了”联系起来呢?而且逻辑也不通啊,造物者不应该这样,结果就这样,什么逻辑?我一直没读懂这个注释。

稍有点文言基础的都知道,此处应译为“造物者如果不该这样(将美景安排在偏远的地方),那么,难道真的没有(造物者)吗?”联系上下文就更好理解了。作者第一段写了这地方很美,像是智者刻意安排的一样,所以,他认为真的有(诚有)造物主呢,但是一想,不对呀,这造物主怎么不将美景安排在中原,而是安排在这偏远的地方呢?难道果真没有(果无)造物主?”果无“对应前文”诚有“,这都译错,至于吗?





原文及注释

错误背后让人费解的现象

对这处错,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它怎么”创造“出来的?既不是形似字导致的笔误,也不是多义字导致的解读偏差,那么,编者真是不会翻译这句?某个编者不会,那编委会名单列了11人,其余10个人也不会?此教材通过审定后,从2005年用至今天,先后印了22次,居然没有被发现、订正。

教材错了,不知老师是不是跟着错。一般老师照本宣科也就算了,而那些研究型教师编写教辅资料也不动脑子,照搬了此处译文,这就更加离谱了。我看到一个版本,还沿着错误的思路,更详细地解释了”果,结果”,“乎,句末语气助词”,那你怎么不解释一下前面那个“其”呢?能补充解释到这个程度,居然还没发现问题。教材加教辅,孩子,你不不行了哈,老师要说这里错了,你还会笑老师水平低的。

11人!都是挂个名的?

某教辅材料

我不是旁观者

我也是教师,我也有责任。我第一遍上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费劲地解释了半天,事后只想着,再版就不会这样了。后来再上也没去看这个注释了,教了些年头的老师好像不再有耐心一字不漏地看注释看教参。今晚翻看这本书,是第二次留意到这处错,才想起十年前就是这么错的。有问题不指出,这也是作为一个老师的错,所以我决心赶紧将这一问题指出来,毕竟我也不是旁观者。但你看看前面的图,留下的联系邮箱是印刷厂的,编委为何不谦虚点留个联系方式让人提意见呢?这恐怕也是谬种流传的原因吧?

想起王安石的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觉得这句话更适合于今天。当错别字堂而皇之地频繁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屏幕上,胡言乱语反成了时髦,明知荒唐也无人较真的年代,教材出错10年不改,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学术沦落到今天这地步,是该重提“深思而慎取之”了!

作者:葛成石 本文来自作者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gcscz)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六国论》“举以予人”:“都”是我的错?“拿”你没办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之殇(三)
又淘到一套语文老教材,哪位朋友使用过?
高中全解和解透教材·语文增值服务
【语论撷英】1988-1991《高级中学课本 语文》(全六册)
282.《归去来兮辞》注释商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