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的前途 (2
正文字体大小: 中 
汉字的前途
(2012-03-08 08:00:15)
转载▼
标签: 高本汉
中国
拉丁字母
汉字
书同文
[内容提要]对人类历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因为局限于文字非表音即表意的思维惯例以及西方的语言历史比较学、语言地理类型学等研究模式,以及创造文字的民族与之相对应的品质特征,是人类共同的使命。汉字的前途怎样?汉字以什么姿态走向世界文字舞台?首先取决于对汉字的自我认识。本文根据人类创造文字的形式在功能上出现分化,形成 “书同语” 和“书同文” 两条文字发展路径的事实,对比分析两条路径下人类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字——汉字和字母文字,进而揭示两条路径上的汉字和字母文字实现优势共享,走向联姻的时代进程。
[关键词]汉字拉丁字母书同语书同文原始语共同语
汉字的前途
1、
追溯人类几大文明的早期文字,其萌芽阶段几乎都曾经使用过象形符号,比如巴比伦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美洲象形文字以及我国的甲骨文等等。但是原始的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则开始分化演变,形成两条不同的文字路径创造了
、1“书同语”的文字路径
1、1、1 什么是“书同语”?“书同语”是指文字倾向于某一种口语的发音,创造一些表音的符号(字母)直接拼写口语,力求“写”和“说”一至。人类的语言千变万化,但是从发音的角度来看,千变万化的语言基本由少数音素(音位)组成,只要每一个音素以一个简单的符号来标识,就可以用少数的符号写出千变万化的语言。这一原理看来简单,能够发现并运用于文字创造,却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目前,凡是根据这一原理创造的文字统称为字母文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使用这种原理创造文字,而目前拉丁字母是这一原理中最具优势的表音字母。
、1、2“书同语”的优势与困惑。
“对于我们这些习惯字母拼写的人来说,写字就是分析发音并把一串音记录下来,每个音都有它自己的符号,如s-c-r-i-p-t,用六个符号。这显得非常自然,简直是一看就懂。这条原则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全部深奥的分析确实是许多聪明人研究的结果,是人类头脑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说的确很有底气,毕竟全世界有绝大多数国家都和他们一样用字母来拼写自己的语言。仅以拉丁字母为例,目前语言:(1)欧洲:除俄文、保加利亚文、乌克兰文、白俄罗斯文、塞尔维亚文、马其顿文和南斯拉夫以外,其余所有国家都用拉丁字母。(2)美洲:全部国家用拉丁字母。(3)澳洲:全部。(4)非洲:大部分国家用拉丁字母。(5)亚洲:西南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用拉丁字母。(6)还有一个特例:中国,汉字,借助拉丁字母规范统一汉字的读音。
拉丁字母这样广泛的适应性,足以说明拉丁字母本身的完美及其在所有字母文字中的优势地位。然而世界上的语言千变万化,再完美的字母,拼写出来的语言也依旧千变万化。我们看到同是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却是“一国一语”的现象。相同字母拼写出来的各国语言,互不相通,甚至彼此学习起来也很不容易。如中文说得比很多中国人都标准的感动中国人物卢安克(德国人),介绍“我怎么学中文”时,提到他在德国学校学法语,学了11年,可是一句也没学会。再说欧盟体,英语目前虽处于优势地位,大多数国家都得把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否则虽同属欧盟也会因为彼此之间语言不通而没法交流。英语似乎已经充当了欧盟区共同语的角色,可是英语较之于欧盟其它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其优越性并非来自英语本身的魅力。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这里不作细说。仅就法语、德语、瑞典语、西班牙语等各国语言,不相上下,尚有一争高下的势头来看,英语能否做成欧盟体的共同语,还很难说。
如果人类语言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世界单一的共同语,那么“书同语”则是走上了一条与共同语方向相反的不归路。事实上,对于使用字母文字的国家来说,走出一国一语的局面,的确难以看到终点。梵文死了,希伯来文死了,拉丁文死了……曾经走过的文明如今仅残余些蛛丝马迹,死去活来的折腾。为什么?可见“书同语”的困惑是显而易见。
1、2“书同文”的文字路径
1、2、1什么是“书同文”? “书同文”是指文字倾向于多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理解,依靠一些符号在形义上达成某种共识来创造文字。相当于在千变万化的方言口语之外另行创造一种大家都理解的书面语言。比如中国的汉字,就是一些象形的简化字符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达成共识,逐渐形成的一种交流载体。这种途径创造文字,世界上仅有汉字。
1、2、2“书同文”的优势与瓶颈问题。
中国的方言现象十分复杂,几乎十里八村不同口音,何况中国自古幅员辽阔,所以哪种方言独占鳌头一统天下都不现实。然而人们另辟蹊径,即通过某种共识来创造一种共同语,这似乎很难,却做到了。事实上,在古代,各地的读书人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朗诵古书,可是他们同样都能理解古书的内容,凭的就是汉字本身所能达成的一种共识。从这个角度说,“书同文”而不同语,是凝聚在汉字身上最伟大的智慧,它让一个多方言的国家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书面语言。不过,自上古形成“文言文”开始,汉字的读音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试想,一篇文言文,文字的发音不确定,主要的功能在于“阅”,作为交流手段则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虽然历史上曾有“雅言”或“官话”,作为汉字统一的读音,算是意识到了汉字的发音问题。但是这种“雅言”或“官话”本身也是一种方言而已,且往往随政治中心转移而发生改变,既不确定,又不能记录这种“雅言”“官话”的语音,汉字实际上还是无法定音,读出来依然五花八门、南腔北调。从这个角度说,书同文而字无定音的现象又是汉字最严重的问题。
其实,汉字作为书面语言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成熟,并且影响范围非常广,甚至传往越南、朝鲜、日本等地。可见,汉字在其成熟初期便有何等气势。然而汉字无法定音的现实,困扰几千年,始终未能突破。汉字如何定音,成了汉字史上最为严重的瓶颈问题,严重程度甚至阻碍了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汉字在教育、普及推广方面存在的滞后状况,以及历史上那些曾经使用汉字的国家后来纷纷另辟蹊径,如越南自创喃字,韩国自创标音文字(又称谚文),日本也以片甲名标音的方式逐步减少使用汉字等,这些都不能说与之无关。
1、3两条文字路径上的
语言是先于文字而形成的,每个民族都在字史前就有了自己的原始语,那是经过上万年(或者更久)生活实践积累起来的语言。所以说每一种原始语都是世界上“最纯净的语言”、犹如“刚出厂的衣服”完整而精致。一般情况下一个族群自源性的原始语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但是人类文字出现以后,情况则不同了。比如原始语的问题。不同的文字发展路径下,原始语的命运也不一样。和口语的惯性思路,两条条文字路径下的原始语也包括书面语言的原始语和口语的原始语。
1、3、1原始语之文字
“拉丁文是死了,可是拉丁字母没有死”(周有光)[1]。全世界80%的国家正在使用的拉丁字母,由希腊字母演变而来,在拉丁文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它拼写语言的功能,明显优于字母文字史上任何一种字母。但是世界抛弃了拉丁文,却选择了拉丁字母,这里面自然有拉丁字母本身的魅力。然而那些依旧由拉丁字母拼出来的语言几百年以后,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以英语为例:据统计,由于英文中新词汇的不断产生,400年前才刚统一拼写的英语,其词汇已经突破40万,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已经很庞大的英语词汇库,照这样扩容下去实在吓人。
可是汉字,情况则大不一样。“计算表明:首先,在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通用的汉字只有六七千个;其次,学会大约四千个汉字就足够用了;再次,要阅读现代的书报杂志,人们只需致力于掌握两三千字就行了。”[2]这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一个统计数据。还有我国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以汉字的出现概率来分级定量,得出常用字和非常用字分界线:比较常用的三千八百个字占出现总字次的千分之九十九,而此外二千八百个字只占千分之一(字总数以6600计算)。[3]事实表明,经历几千年,汉字总字量、常用字和次常用字都比较稳定。象英语那样的增容现象汉字还真是望尘莫及。
回头看“书同语”的文字路径,推倒重建,继续推倒重建,这几乎是所有字母文字的共同命运。而汉字走向“书同文”则命运有些太好了,不但可以书面语言和口语(多种方言口语)双语并行,而且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自源的原始语。
1、3、2原始语之口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不论走到哪,乡音里结着乡情,乡情里联着乡音,缠缠绵绵,永远剪不断理还乱,这是自古以来所有中国人的特色。中国人这种乡音难改,说白了也是汉字读音方面的囫囵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字母文字正相反,因为直接拼写,产生过多的语法手段,导致母语逐渐失去了本来面貌。罗伯特·迪克森对此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自然语言(他们现在使用的日常语言,也就是和拼写同步的语言称之为自然语言)“就象一件缝缝补补的旧衣服,整体的外形或多或少是可以看见的,但是有些地方可能磨破了又补过,有的地方可能整个儿短了一块,别的地方又不知从哪儿补了一截上去。相反,构拟出来的原始语简直就象刚出厂的衣服,扭扣各就其位,拉链顺顺畅畅,针脚细密平整。”[4]不管怎么说,口语随着文字表现的需要经常不得不发生改变,而逐渐复杂化,这是事实。
对比两种文字路径上口语的原始语,一个难改,一个难寻。相比之下,能够超越口语另创一种通用的书面语言,这是相当明智的选择。不仅各种方言都保留了自己作为原始语的本色,而且“通过这种书面语言,4亿5千万中国人得到了一门全民族语,这使他们结成了一个庞大的语言集团。”[5]
、的联姻
2、1汉字与三种字母文字相遇之缘
在一个除了汉字,就是字母文字的世界,字母也不少。,其中也有姻缘。
汉字初次遇到的字母文字是梵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有人评说,那是一场单向文化传播,原因是佛教文化流传中国盛行至今,而当时的中国文化(比如儒家文明)却没能在印度开花结果。这种此文化不如彼文化的观念,可能也是当时汉语梵文化运动的始作俑者吧。这是汉字史上第一次受到拼音原理的冲击,结果因为两种文字基因不相配而变性未成。但是事实上,汉字延续下来了,梵文却死了,佛教在其本土也消失了。于彼,当时即便孕育了些什么,或者发生了些什么,最终也躲不过和梵文一样的命运。那些没留下的,一切烟消云散都归于零了。
这一次相遇,结了一个佛缘。
汉字第二次遇到的字母文字是阿拉伯语。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阿拉伯商人进入中
这一次相遇,结了一个民族。
汉字第三次遇到的字母文字是一个特例。和前面与梵文、阿拉伯语相遇不一样,这次相遇的拉丁字母正值它的鼎盛期(当时几乎整个西欧拉丁化了)。汉字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拉丁字母相遇,幸运是注定迟早要发生的。明朝末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然而很不幸的是,一场本该辉煌的文化交流,由于清朝的满汉相融自身尚处于消化期,无暇他顾,而错失良机。这一错,就让中国落后世界整整400年。期间,拉丁字母却以雍容华贵的姿态迅速遍布全球(全世界有80%国家文字拉丁化)。直到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幸运才姗姗降临,挽回了一场错过400年的姻缘,两条文字路径终于汇合,得以集优势于一体。应了一句俗话“好女不愁嫁”,对于拉丁字母来说,是本身的优势决定了汉字的选择,也与“现代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努力密不可分。
这一次相遇,结了一个伴侣。
2、2汉字的注音之路。
凭着形、义即能达成共识而实现交流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汉字语音统一的迫切性。汉字长期处于字无定音的状态,缓步发展。直到汉字与字母文字两条不同发展路径路相遇以后,受字母文字启发,汉字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语音研究。并且在语音研究方面,汉字受自身思维的限制,很难达到字母文字那样的语音拼写水平。而事实也如此,汉字的语音研究,其实就是汉字的注音之路,或者是汉字学习、选择字母文字的联姻之路。
2、2、1反切注音法。
中国汉语语音研究的历史,可溯源于汉末反切的发明。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即直音法),随着,受佛教拼音原理的启发,汉字的审音意识被换醒,产生了反切注音法,即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补救了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标志着实质意义上的汉语语音学开始——从此懂得了对汉语音节做音理上的分析,把一个音节分成声、韵两个部分。
2、2、2的汉语拼音方案。
明朝未年,一些天主教徒来到中国。最早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为便于学习汉语,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并于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受此启发,人们认识到汉字也可以用音标化的字母来注音、记音或拼音。中国人(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案。事实证明,这个方案在汉字注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汉字和拉丁字母两条文字路径相遇相识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其间磕磕碰碰、曲曲折折,既催生了汉字自创注音符号的努力,也催生了“汉字不灭、国将必亡”的悲观绝望。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自利玛窦开始,一批批西方汉学家,他们对汉学的研究,大多能够实事求是客观冷静的深入,尽管有局限,却在某种程度上解救了几乎误入迷途的汉字。这些汉学家应该是汉字史上的功臣。
2、2、3。
即专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或采用表声字的原始古字来代表。这套注音符号,虽说来自本土,继承了汉字笔画式传统特色,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毕竟不是自身的经验积累,仅仅模仿字母文字表音的原理,短期突击研制而成,本质上还是别人的东西。而且这套注音符号,在形体上和日本的片甲名如出一辙,在时间上又和晚清、民国以及中日那段纠结的往事相联,更有点差强人意。目前仍旧为台湾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为小学语文教育初期必学内容。中国大陆地区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广使用,但在汉语字典等基础工具书中对汉字注音时继续与拼音同时使用。
2、2、4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2月11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方案规定使用26个现代基本拉丁字母。拉丁字母的优势正式为汉字所用。
2、3汉字与拉丁字母联姻的时代意义
2、3、1揭开“文明冲突论”的本质。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距西方最为遥远的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有可能联合起来向西方的利益和价值观提出挑战。如果从文明的主要载体文字的发展路径来看,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存在本质性的错误。真正的冲突,其根源首先是难以相融的语言分歧背景下的冲突。世界应该正视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本身因为语言文字的形式所导致的困境。至于儒家文明,也就是以汉字文化为核心的文明,不论其自身还是与外来文明之间,都没有本质性的分歧基因。儒家文明从产生以来既因“书同文”而最先实现了大一统的多元文化基因,正是西方文明所欠缺的。事实上,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乃至阿拉伯文明彼此之间是可以相融的,从佛教到阿拉伯移民在中国汇聚起来的回族,再到现代汉字与拉丁字母的联姻,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遭遇儒家文明不但没有发生冲突反而能够融合在一起。相反,当今世界和平呼声中依然恐怖、动乱、战争纷起,各种冲突主要集中在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之间,以及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各自本身,也是走向“书同语”的文字发展路径,语言分岐难以相融的必然结果。
2、3、2两条文字路径组合可以优势共享。
一种思路创造不出两种文字,同样,一种文字也很难同时走两种路径。不同路径不同思路的优势实现共享才是最好的结局。汉字几千年未能突破的语音瓶颈:怎样记录汉字的语音给汉字定音或统一读音问题,借用拉丁字母则迎刃而解。字母文字的优势已经为汉字所用,那么汉字的优势是否也可以为字母文字所用呢。
下面,就说字母文字:为了记录语言,达到“书同语”,字母文字一方面需要创造表音符号,技术上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另一方面需要用表音符号书写语言,技术上也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那被书写的原始语,在承受这种文字创造技术历经早期、发展期、成熟期的进化过程后,结果会怎样呢?试想:在早期,造字技术水平刚起步,文字书写语言能力有限,影响力不大,平民群体中的语言不会受到书写的影响,还是原始语。到了发展期,随着文字创造技术进一步发展,初步达到“书同语”,教育普及文化繁荣,原始语可能逐渐便被书面语取代,但是这时期的字母文字由于自身不足最容易受到冲击而难逃死亡的命运,这种例子太多,就不例举了。最后到了成熟期,首先表现为表音符号创造技术成熟,即一套表音符号可以适应多种语言的拼写,然后是用表音符号书写语言的技能成熟。技术层面讲,前者明显已做到了(如拉丁字母),后者则正是要关注的重点。比如有两个问题:一、现在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很多,可是同一套字母写出的语言,彼此间不能通用。二、拼写语言的方法大同小异,几千年的基本模式沿用至今,词汇量庞大,语法手段、语言构成细节太多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到一定程度,语言学习难度加大,跨语言间的学习难度则更大。就以语法来说,如果字母文字没有语法几乎是寸步难行,诸如派生、曲折变化、形态区别、时态变化等等,比如man(人): men ,the man, the men, man’s, men’s,汉语里“人”不论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字形都不需要发生改变,英语却需要那么多的屈折变化、形态区别。比较而言,汉字语法简单,字有定形、定义、定量,现在又能做到字有定音,且功能稳定。这些优势,字母文字受自身功能限制,都很难达到。最好的办法也只有两条路径组合,优势共享。
3、
对比两条文字发展路径,汉字朝“书同文”的方向努力,首先作为书面语言发展起来,这条路肯定没有走错,而且走得很幸运,只是还有很多局限和欠缺需要努力。
3、1期待未来的中国大地上,不再有文盲。
据说目前世界上不足10个文盲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也许有些夸张,不过回想曾发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扫除青壮年文盲运动,亲眼所见,文盲群体确实庞大。中国自古以来掌握文字享有文明的都是极少部分精英阶层,又是超方言大一统的文字背景,还有文字发展本身难以突破瓶颈等现象,导致大部分人停留于原始的生存状态,这意味着中国的文盲相当于“一个落后五千年的存在”。其实,文明与落后这样巨大的差距中,所谓精英的优越其实也是精英的局限,那是一个整体的悲哀。
如今,汉字借助拉丁字母的优势,突破了语音瓶颈,可以通过统一规范语言、普及推广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文明共享,不再有文盲。这是可以实现的最底线也是最美好的未来。
3、2期待汉字和拉丁字母的组合成为世界共同语。
不好的东西,与人分享,没人愿意接受。好的东西,与人分享,没人会拒绝。汉字和拉丁字母,均集多民族智慧于一身,并非某个民族专属。拉丁字母属于世界,汉字也是属于世界的。这是两条文字路径上收获的最好的果实。
字母文字如果借助汉字形义组合的功能优势使其庞大的语言系统瘦身,那么这种字母文字现在所书写的语言将可以被保留下来,如同中国的每一种地方方言一样稳定延续下去。事实上,汉字与拉丁字母组合的适应性非常强,比如现在国内不少地方也借助拉丁字母标注本地方言口音(即用拉丁字母给方言注音)以方便外来人员学习本地方言。如广东话拼音方案、海南话拼音方案、苏州话拼音方案等等。当然,这种组合的功能优势,对汉字未来发展趋势也是一种考验。
再从汉字在区域内的流通优势来看,五十六种民族,几千年来都通用一种书面语言。而言,只是区域的地理范围扩大而已,本质上没有不可能的基因存在。
参考文献
1、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作者:克罗夫特(英)2008年11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世界语言简史》作者: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德)2009年6月,山东书报出版社。
3、            《汉字和文化问题》作者:周有光,。
4、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作者:周有光,2009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5、            《字母的故事》作者:周有光,2009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6、            《孔子教拼音》作者:周有光,2011年3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7、            《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作者:斯阿·斯塔罗斯金(俄),2010年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8、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作者:高本汉(瑞典),2010年7月,北京商务印书馆。
9、            《国学是什么》作者:李荣胜,2011年6月,华夏出版社。
10、        《语言兴衰论》作者:罗伯特·迪克森(澳)2010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11、        《现代汉字学》作者:杨润陆,2009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语文闲谈》作者:周有光,2009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13、        《人类文字浅说》作者:周有光,2009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14、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作者:梅耶(法)2008年6月,世界图书出版社。
15、        《语言地理类型学》作者:桥本万太郎(日)2008年6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开公司。
16、      《汉字最近有点儿烦》作者:一清,2009年7月,商务图书馆出版。
[1]周有光,《字母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0月,P57。
[2]高本汉(瑞典)《汉语的本质和历史,2010年7月, P10。
[3]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0月,P184。
[4]罗伯特·迪克森(澳)《语言兴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P39。
[5]高本汉(瑞典),《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7月,P4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像汉字一样的象形文字很少,多数语言是拼音文字呢?
[转载]社会的演化:文字篇
韩国跟越南会恢复汉字吗?
中华文明圈的韩国和越南,还有望再次恢复汉字吗?
文字的出现:文明的出现
这些名人曾掀起“废汉字运动”,我们的语言险些成为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