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转载]大禹生平之濮语解读

    前面介绍了虞舜,说虞舜是篡位的帝王,黄帝族的政权,在帝尧驾崩时就结束了。同样,帝舜的政权在帝舜驾崩时也就结束了。结束帝舜政权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大司空夏禹。

    有关夏禹的生世,因为历史资料记载不准确,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讨论的空间。

    《史记》记录夏禹为黄帝族帝颛顼的一世孙,却排在第三世孙(一世尧,二世舜,三世禹)的名位上承帝位,从时间差上计算,也是不准确的,。按照《竹书纪年》记载,帝颛顼驾崩时,鲧有二十八岁,经帝喾执政六十三年、帝尧执政六十一年,共一百二十四年后,鲧已经一百五十二岁了,还受命去治水。说明这个崇伯鲧并非帝颛顼的儿子伯鲧。再说崇伯鲧与夏禹的关系,崇伯鲧是崇国人,夏禹是东夏苗族的后裔,彼此分属不同的氏族支系。而且鲧在治水时,夏禹已经是陶唐政权的大司空了,权位比崇伯鲧还要高,仅次于大布监之职。关于夏禹的生世及任用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三篇《史记》有关禹的记述的濮语解读来了解:

    《史记.夏本纪》“禹乃遂与益... ...”濮语述:禹是东夷人,是大佳何部落国象镇区的濮渡(今称佛渡)、贤庠渔民。鹤壁所游牧民是禹之前定居的补苦支系北寮外族,是慎僚北氏族。禹部落的南面,是卫辉黎、获嘉江苗族居民、滑夷氏占据的街肆统治的河川之国的洛新平店(指新乡)、卫兴游店、辉兴绣店。(夏部落)西边是慎族,东边是苗部落,管滑肆以接苗疆,隶苗支都苗所。大禹的贵族夏、苦族直系氏族是东海部落的贵族。石镇的氏族、卫辉上八里的占据夷,是北海部落。禹是新湘北乡禹门部落的外来渔民。

    《尚书.大禹谟》“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 ...”濮语记述:大禹名汶咩(意为水葫芦)东部的海边莞夷,夏后部落直系后裔,夏部落支系河港夷,是大佳何监莞的禹荫镇地区的大佳部落王,是大部落的贤庠岙海圳黎,是东部的贵族部落调运盐埠武古、埠司地区街站的莞氏夏族(莞、鲧都是夏姓的濮语音译,但莞是由di音解读而来)。

    《史记.五帝本纪》“尧曰:谁可顺此事?... ...”濮语记述:尧的严苛显示于行政。放勛的独子丹朱问尧说:“父王,四岳,尤夷治政严苛吗?”恒都的夏门安部落补苦告诉尧说:陈国外的东部属属夏门苗区的不苦,是尤夷管理姒那的钱塘洪水区域,曾经是很著名的沼泽,东帝蚩尤的人们将其建设成陈氏的京都。尧说:“夏是东地海边支系的补苦,低地的太平缘于低地补苦的御水能力。”尧于是叫越雍的夏部落快速赶到滑店。

    从上述三篇文章的解译,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大禹的生平和夏部落的原籍所在地。尧所说的“似恭漫天,不可”就是濮语“夏门苗区补苦”,这里所指的是所有的夏族陈锋氏苗民,而“共工”则是“陈国”的濮语音译。通过这些濮语解读,我们对汉文化传达的一些模糊的远古历史信息有了一个明晰的定位,这也就是帝禹为何喜欢巡游会稽山的原因所在,因为那里是大禹的故乡。这里要说明一点,“会稽”不是开会计功,而是指南具区的“南具”,濮语读“南具”为wei ji。

    关于崇伯鲧治水不成功的历史记载,实际就是一个大冤案。我们看《竹书纪年》的记述,帝尧十九年,命共工治水,治水的时间长短,没有记录。但氏隔三十二年,才命崇伯鲧治水,说明共工治水是有效果的。崇伯鲧治水的时间有记录,治了九年,管了六年,效果也不是说没有,正因为治水工程竣工,要才罢黜鲧的治水总指挥的职务,回崇国去当他的国王。六年过后到帝尧七十五年,才命在大司空任上的大禹去治水。大禹治水的第二年,就被召回京都觐见帝尧,贽用玄圭,另安排巡游建州的工作。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时间只有一年。那些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的记述是将“获嘉江苗族集镇”拟音为“过家门而不敢入”了。

    大禹在舜即帝位时,由司空进升为大布监,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为他后来篡权铺平了道路。

    关于大禹的身世,蔡克仁老师研究认为,大禹是北系夏族的后裔,且随崇伯鲧到西方的古希腊留过学。前面我已讲过,崇伯鲧与大禹分属不同的氏族支系,大禹的官职也比崇伯鲧的高。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崇伯鲧的治水是成功的,所以才有在六年之后夏禹进行的一年的修补工作。这一年的修补工作,是对黄河的兴门至佳川一段河流的清淤,总共清了六个点,这六个点分别为兴门、韩家塔、社峁、万镇、大会坪、佳川。即然大禹只做了一年的黄河清淤工作,那么,黄河两岸的河堤就是崇伯鲧花了九年的时间来筑成的。蔡克仁老师之所以读错史料的原因,是认为史料所述的“西”就是指西方,却不知道古语的西概念是用“洛”来表达的,而“西”是濮语“东”的音译,为了区别,可以将其写为“须”,如“东方的濮族集镇”,可以写为“须濮垄邓”。

    关于大禹登帝位后的功绩,因为他是夏国的开国君主,史料对他多有吹捧之词。而实际上大禹即帝位执政只有七年的时间,七年能做些什么呢?大禹所有的功绩,主要都是在帝舜时期作的。帝禹在位的最后一年,就是整肃南具区的混乱,采取的行动就是杀掉防风氏,防风氏就是南具区的焦尧(今余姚)王。“尧王”原读“若冯”,汉语音译为“防风”。焦尧王作乱,影响的不仅是焦尧周边的部落,还严重威胁着帝禹的家乡象山港的太平。史书记载,防风氏被杀,是因为开会迟到,这种记述是不了解内情。帝禹要杀焦尧王,肯定要事先与其它部落商议,大家没有反对意见,才通知焦尧王来受死,因为帝禹巡游南具区,并不需要带多少卫兵,事态的稳定要靠各部落支持。

    关于大禹东征得九尾狐的说法,有几种解读。一是向东北征,收服了磬丘的缴夷;一是到南具区杀了焦尧王,将焦尧国划归岔河国(今宁波)管辖而岔河国的族群,有很多是帝禹的原部落氏族,因为禹的名字叫汶咩,“咩”即指葫芦,又指狐狸。另一种解读,就是焦尧的濮族,可称焦夷濮,谐音“九尾狐”。

    说到这里,终归一句话,夏朝时期还没有汉语汉文,一切史实都要用濮语濮文重新梳理一遍。这就是我要用濮语解读五帝史的理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濮文化的“鲧”与“夔”
夏朝重要人物和历史
尧、舜、禹是哪里人?
夏朝的奠定者禹
夏启取消“禅让制”的原因
嬴姓的始祖伯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