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64年,毛主席询问周总理:你为何不回故乡?总理的回答让人泪目
userphoto

2022.12.30 山东

关注

前言

周总理曾说:“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热爱家乡的。”

可周总理本人却在12岁离乡后,整整66个年头不曾回去,直至去世都没有再踏足过淮安。

以至于1964年连毛主席都忍不住发问:“你为什么不回去一趟?”

结果周总理的答案令人泪目,那么他到底说了什么?

思乡难回的周总理又有着怎样的苦衷?

01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1898年,周总理出生于江苏淮安,只不过年仅12岁他就前往东北求学了。

1917年,自南开学校毕业后,他更是孤身远赴日本,正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学成归国,周总理一边领导天津学生运动,另一边和志同道合之人组成了进步团体觉悟社。

哪怕是被逮捕入狱,他依旧在宣传马克思主义。

后来出狱后他又去法国深造,陆续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更是我党创始人之一。

再次归国,周总理已经26岁,恰逢国共合作,于是他前往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

从两次东征陈炯明,到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再到全面北伐,周总理一直都有参与;

后来国共合作破裂,他又和贺龙、叶挺等人共同组织领导了南昌起义。

在1928~1931年间,周总理顽强肩负起了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秘密工作,起到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1932~1936年,周总理跟随部队经历长征、一路辗转。

由于“遵义会议”上他坚定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因此被选为了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

此后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周总理也没有片刻止步。

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关押后,他亲自前往游说,最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成型。

除了国民党外,其余党外势力也是周总理团结的对象,他曾领导长江局和南方局的工作,负责的正是这些。

在周总理的努力下,大批爱国人士、进步知识分子、国际友人以及民主党派成为了我党的朋友,一扫当时颓迷之风。

1946年,周总理正式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负责指挥我军革命和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局面虽然稳定了下来,但依旧面临着不少问题。

比如说国内百废俱兴,数十年的烽火狼烟,导致国内尽是一片焦土;

比如说国外危机四伏,以美国为首的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不认可新中国的实力和身份,甚至公然侵害我国的领土主权。

正因如此,周总理在建国后也并未停止脚步,反而是一边主持恢复国民经济,另一边处理繁杂的外交工作。

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一时之间无暇返乡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再繁忙,66年不曾回去一次,似乎也有些过于夸张了。

那么周总理对待家乡究竟是怎样的态度?

二 思乡游子,情深意重

首先,周总理对家乡淮安是十分眷恋的,1965年看望支边青年时,他就与大家说过:

“凡是热爱祖国的人,大抵是没有不热爱家乡的。”

更不用说,乘坐专机从广州飞回北京,路过淮安的时候,周总理不顾颠簸站起身来,走进了驾驶舱中询问道:

“小袁,快到淮安了吧?能不能把高度降低点,让我看看老家?”

当时开飞机的袁桃园赶忙点头,并让周总理坐下。

后来飞机路过淮安的时候,果然飞得很低,周总理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看。

看周总理如此思乡,袁桃园又问道是否要在淮安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不过周总理最终拒绝了。

其次,周总理非常孝顺,而他的两个母亲都埋在淮安老家,这更使得他想要回去看看。

在多次演讲中,周总理都曾吐露过想要回去给母亲扫墓的心声,以及无法回去看望的歉疚。

比如说,1941年在重庆演讲时他说道:

“母亲的坟地在日占区,我是多么想回去扫一扫坟上的落叶啊……”

1946年,抗战已经胜利了,他又在重庆的一次送别会上说道:

“我已36年不曾回家,想来母亲的墓前已是白杨萧萧,唯有我痛悔着亲恩未报。”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过重庆和淮安离得其实并不远,不过300多华里罢了。

1941年周总理无法回去,这可以理解,毕竟那里是日占区。

可是1946年那里已经是解放区了,为何还不回去呢?

这个问题一直令人感到困惑,后来连毛主席都询问起了周总理,而周总理是这样回答的:

“我若回去,必然会平添地方工作人员的负担,再加上中央关注也多,便不回去了。”

哪怕是心中思乡情切,周总理依然在按捺自己的情绪,兢兢业业为发展新中国而努力着,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周总理决定不返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946年他在重庆工作期间,看似可以回去,可他一旦回去,家人日后很可能遭到战争殃及。

当时的淮安周家和淮阴万家,都称得上是旺族,人数很多,产业都在当地,很难全部撤离。

到了土改、迁坟之时,他就更不好回去了。

虽然他绝不会对家人徇私,但难免有人“扯虎皮”,影响工作的正常展开。

后来周总理不回去,也是这方面的道理。

他的心里不仅装着亲友的安危、政府的工作,还装着国家的兴衰,唯独没有装着自己。

实际上,周总理不仅这么要求自己,对待亲人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

三 锦衣夜行者

周总理有个弟弟,叫做周恩寿,15岁就离开老家,跟着哥哥一起干革命了。

由于战争年代前线厮杀,所以他身体情况不大好,还没到退休年龄就难以继续维持工作了。

考虑到周恩寿的革命贡献,组织上提出可以为他保留职务,给予正常退休待遇。

可周总理在得知这件事后直接就拒绝了,并且让周恩寿走正常程序,提前办理了内退。

当时周恩寿本就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因此很多人都替他感到惋惜,他自己倒是不以为意,毕竟他知晓哥哥的性格。

不过有一件事,周恩寿一直“耿耿于怀”,那就是周总理始终不让他回乡去看看。

老话说的好:“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可是周总理生平最厌恶的,就是光宗耀祖、富贵还乡这一套。

并且还言明,只要自己活着,家人就不许这样。

但周恩寿也并非想衣锦还乡,只是想回去看看,可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正好有一次家乡传来消息,说是驸马巷里的老宅要拆了。

于是周恩寿提出,他可以回去看看情况,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将房子重新修葺一下。

周恩寿也知道周总理十分思念故乡,尤其那座充满少年回忆的老宅,更是周家人回忆的载体。

可周恩寿没想到的是,周总理听完后直接摇摇头说道:

“淮安县委已经来人说过这件事了,我与他们讲了,正常开展工作即可。”

“那栋房子不用修,要塌就让它塌了,塌平了最好,不要搞什么纪念参观之类的。”

听到周总理这么说,周恩寿十分震惊,他反问道:

“哥哥,我15岁离家,如今已经快40年不曾回去了。”

“你离家的时间比我还要早8年,已是将近五十年不曾返乡,难道你不想念家乡吗?”

周恩寿的话牵动了周总理的心绪,他与弟弟谈论起了家乡的亲人、老宅,甚至是树木。

可是,最终他还是没让周恩寿回去。

后来,各地准备进行平坟工作,周总理以身作则,率先表示愿意平了淮安祖坟。

周恩寿又提出,由他回去帮助周总理落实这项事情。

不过周总理却说道:

“你的身份特殊,你要是回去了,县里和省里的人难免要接待你,影响工作,浪费资源。”

“这件事儿还是交给侄儿周尔萃去办吧,他母亲在家,算是回去探家,影响小些。”

最终,这件事情落在了周尔萃身上。而周恩寿与周总理,则是直到最后一刻也再未回过家乡。

令人泪目的是,直到临终之际,周总理还在惦念着这件事,他曾动情地与邓颖超说道:

“我死之后,要把我的骨灰送回淮安去,可以埋在老家后院的菜地里,让我回家看看。”

这个愿望最终达成了一半,他的骨灰虽然没有被埋到菜地里,但却有一部分落到了家乡。

当时周总理的骨灰被分为了4捧,一捧洒在了黄河入海口,一捧洒在了海河入海口,一捧洒在了密云水库,最后一捧洒在了北京城里。

当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出时,可以说处处皆是哀悼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景象,直至今日都让人动容。

那么周总理为何如此令人钦佩?我们又能从他的上述故事中学到什么呢?

四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人说:“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做了什么,更体现在他不做什么。”

这句话用来形容周总理非常贴切。

他不仅功勋卓著,而且自我要求极高,始终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前。

他是总理,地位崇高,但他并不因此而自满,反而时刻警醒,不让身边人成为“特权阶级”。

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前两年里,至少有100个人自称是周总理的亲戚,前来敲响西花厅的大门。

这些人之所以来找周总理,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攀炎附势”,周总理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没开一点口子。

1963年在为学生们做报告时,周总理还特意拿出这件事来举个例子:

“当年我革命的时候,没有亲戚过来找我;革命胜利了,100多个人上门认亲戚。”

“打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那个家暂时不会回去,因为我毕竟出身封建家庭,即使回去不见某些人,也可能会被借由头,给别人产生压力。”

最后,周总理更是感慨的说道:

“改造不是共产党外的事情,我们应该把自己也放在里边。”

周总理的意思,就是要抱有警惕之心,时时警醒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而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不仅在生前始终未曾返回家乡,也不曾让家人以自己的名头做过什么事情。

就连有一次,跟周总理关系亲近的八婶母患病了,周总理在担心之余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当时,县委工作人员早早的把周总理的八婶母送到了医院之中治疗,费用也都垫付了。

周总理得知后,先是真诚的表达了感谢,然后又叮嘱要本着简朴和节约的精神办理,不要铺张浪费。

最后周总理还特意寄去了200元钱,把之前工作人员垫付的费用给结清了。

后来,周总理的八婶母去世了,他又按耐着沉痛的心情再次写信,叮嘱了一应事宜。

除了交付所需费用外,他还告诉县委工作人员,不用给自己婶母家特殊照顾,他们生活所需会从自己的收入中扣取。

从这里也能看出,周总理不仅非常重情义,而且公私分明,有着明确的底线。

古人所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恰恰是对周总理为人处事的最好形容。

也正因为周总理身上有着谦谦君子之风,所以很多见过他的人才会说他“气质温润”。

周总理这一生,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可以说是摒弃私欲,放下私情,一心为国,一心为民。

这些说起来似乎简单,可真正能做到这一步的寥寥无几,也正因如此,国人才会由衷地赞他为“人民的好总理”

如今周总理虽已逝去,但是他的爱国精神仍在,未来也势必会一路绵延下去。

我们当继承这种精神,奋发向上,砥砺前行,不负前人殷切希望,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4年毛主席约见周总理,问出15年的疑惑:55年了,你怎么不回家乡
64年毛主席点名见周总理,闲谈间主席直言:有个问题困扰我15年了
毛主席点名见周总理,聊天时毛主席直言:有个问题困扰了我15年
1959年毛主席约见周总理,道出15年的疑惑:你怎么从不回家乡?
周总理为何66年都不曾回淮安老家?背后的隐情让所有人泪目!
毛主席约见周总理,问出心中疑惑:五十多年了,你怎么不回家乡看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