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所说的“痰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很多人去看医生,会被诊断为痰湿重,那么痰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痰湿重的人都会有哪些表现?

痰湿这个词,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分的细一点,其实痰、湿本为两个不同概念,

“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气态”,既可以由自然界中的雾露之气入侵人体而来,也可以由于饮食水谷弥漫不散所化。“痰”为液态,质地稠浊,在人体内位置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固定,然而也会随气机之升降而发生改变,阻塞经络孔窍,导致种种疾病。

痰、湿两者均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湿聚则成痰,痰化则为湿,痰与湿常相兼而存在,因此临床上时互相通称,然而两者的临床表现又有较多区别,会导致不同的疾病产生。

湿气

自然界中存在“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湿”为六气之一,正常情况下,湿气对应五行属性为土,有化孕万物的作用,在人体内,湿气也是维持人体生理健康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但在病理情况下,人体的湿气大量增多,就会产生种种疾病。

湿气主要来源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外界环境侵犯皮肉,进而深入身体内部,另一个是由于饮食不慎,脾胃运化不及,水谷精微布散不及所导致。

湿性粘滞重浊,容易阻碍人体正常的气机,湿气在体内过多,会导致人出现头身及四肢困重、便溏便粘、食欲不振、胸闷脘痞、口淡无味、舌苔白腻、女子则白带过多、男子则阴下湿痒等现象。外感湿气由外而来,多因居处潮湿或久穿湿衣、长期水中作业有关,外感湿气常常与其它致病因素相兼为病,如与风气和寒气相杂合而为病,容易导致风湿病和类风湿病等关节疼痛类疾病,中医称为痹症;如寒湿相合为病,则下肢往往最先受病,出现下肢畏寒、瘙痒等各种症状,并易于损伤阳气,导致各种阳虚症状。

若外感之湿与热相兼,则如油入面,胶结难解,成为湿热病,湿热病缠绵难愈,病情多变,根据湿热所在位置不同,临床上又常常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三类,清代名医叶天士及薛雪都分别有著作专门研究治疗湿热病,很多瘟疫类疾病如都主要由湿热所导致。

内生之湿气,往往由于饮食不慎所致,比如过度食用甜食、水果容易生湿,饮酒过度,过食生冷、饮食过饱也是湿气产生的重要因素。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节制对于预防湿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管住嘴,可以有效避免体内湿气过重。

湿气还容易导致肥胖,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很容易导致湿气过重,而严重的湿气甚至会影响到女子的月经,导致闭经或者不孕。清朝的名医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曾说:“妇人有身体肥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者,人以为气虚之故,谁知是湿盛之故乎”,“湿盛者多肥胖,气虚者多痰涎,外似健壮而内实虚损也”。

痰饮

痰,常常与饮并称,两者都属于液态,性质相似,故合称痰饮,唯一的不同在于,一般认为痰比饮更为稠浊。

《诸病源候论》中认为,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而成痰。与湿气最大的区别在于,痰饮由于质地为液态,可以完全阻断经络或者脏腑气机的流通,导致发生日久难愈的顽疾或者突然间发生急危重症。

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性变动不居,因而致病广泛,其发病形式常随部位不同而变化不定,如果痰饮居于心胸之间,会阻碍肺气的运转,使清气不能上升于头面,导致眩晕、胸胁胀满等症状。比如《金匮要略》中曾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若痰饮产生于肠道之中,除了影响下焦气机与上中焦气机的交换,还会影响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人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腹部有震水音、口舌干燥等症状。现代人饮食不慎,喜食冰冷,常常导致痰饮内生。最常见的一般发生于脾胃之中,临床上看见很多病人食后反胃反酸,或者呕吐清水痰涎,其实都是由于体内存在痰饮的缘故,而脾胃中痰饮的产生,大多都与过度饮食寒凉或水果类有密切关系。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比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里面说“凡痰饮盛,吐水无时节,其源为冷饮过度,遂令痼冷,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饮食,食饮入胃皆变成冷水......”,因此,节制饮食,以温热食物为主,是预防痰饮内生的重要原则。对于此种寒痰冷痰,对付他们需要以热制寒,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但痰若与热合,受热煎熬成为热痰、老痰,则治疗就需要清热化痰的药物,比如浙贝、川贝、瓜蒌皮、海蛤壳、海浮石、青礞石之类。

若有寒痰堵塞心脉,导致心血堵塞,病人常会发生胸痛胸闷的情况,严重者甚至痛至昏迷或导致死亡,这种情况现代医学称为“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中医学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种疾病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现代我们常使用速效救心丸,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中成药来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痰饮堵塞心脏之孔窍,常常使人发生神志不清类的疾病,其人哭笑不时、胡言乱语,或喃喃自语、痴呆愚笨,老百姓所说的“痰迷心窍”便是指的此类疾病,现代医学中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情志疾病,用中医从痰论治的办法,往往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若痰随肝气猝升,堵塞经络脏腑,常会导致病人发生中风,中医把这种痰称为“风痰”,风痰阻络者,常常猝然而发、眩晕仆地、口眼歪斜、语言謇涩不利、一侧肢体瘫痪,现代医学认为这是“脑出血”或“脑梗死”造成的疾病。

名医朱丹溪是治疗痰饮病的高手,他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现代中医对于各种肿瘤的治疗中,多使用化痰软坚散结的药物,正是源自于朱丹溪的这一观点。总之,痰湿的致病范围非常广泛,文中所列举的,仅是痰湿大致的致病类型,中医认为“怪病多痰”,很多疑难杂症,难以定名的,往往用化痰祛湿的办法,就会出现神奇的效果。痰湿很多时候由于饮食不慎、脾胃受损所引起,因此,预防痰湿,不妨先从节制饮食做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7类人最需在三伏天养生!中医详解三伏天如何养生
中医调理祛湿热
湿气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次终于说清楚了,祛湿就该这么做!
中医浅谈寒湿是万病之源!
总感觉嗓子里有痰?
强脾健胃去湿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