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知觉

  世界最长3D地画亮相北京王府井步行街,长达400米的整条王府井步行街都被铺上了3D画,这幅纵贯王府井步行街的3D画,全长399.889米。

  小学上数学课,是不是有画长方体正方体的经历?这些基本上都可以算最简单的3D绘图。那3D地绘呢?说白了,就是在地上画的,更为复杂的立体绘图,是近年非常流行的一视觉艺术形式,画家们将寻常的街道地面变成了画布,创造出艺术与现实交融的惊艳效果

  在地绘作品中,地面常会化身悬崖、裂谷、深坑或是孤岛,露出奇异的“地下世界”。这样的作品一方面令人惊叹,另一方面也可能让观者心跳加速、双腿发软,不敢轻易挪动步伐。地绘作品为什么能给原本平淡无奇的地面赋予如此魔力呢?这要从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说起。

  深度知觉,在理解3D地绘是不得不说。人脑是如何产生的深度知觉的?外部世界是三维立体的,但是它在我们的视网膜上留下的投影却是二维的。我们最终仍能感知到立体的世界,这是因为大脑会自动利用视觉信息中的各种深度线索,“重建”出立体的感知。

  一般来讲,深度知觉的线索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眼线索,这类线索通过一只眼睛的视觉信息就可获得,而另一类则需要双眼的配合,即双眼线索。

  学过美术的同学对这种透视一定不会陌生:本身平行的线条,由于视角的缘故,会呈现出近宽远窄的样子,最终交汇于远方的某一点。原本大小相近的物体,例如两个一样的杯子,或者身高相仿的人,在视野中看起来大的那一个就会被感知为离我们较近,较小的那个则会被认为离我们较远。当一个物体遮住另一个物体时,我们也会认为前面的那一个离我们更近,被遮住的那一个则离我们更远。这就是最常见的单眼线索就是线条透视以及物体的相对大小。

  

  线条透视的经典例子

  而整合来自两只眼睛的信息,这类线索被称为双眼线索。成年人两只眼睛之间约有6厘米的间隔,即使是来自同一光源的光线,它们在两眼视网膜上留下的投影也会存在细微差别。而大脑就会自动监测这样的差别,并据此做出深度判断。在观看较近的物体时,眼外肌也会帮助调整双眼,让视线汇聚到物体上,这时候,这种肌肉运动的信息也可以作为深度判断的依据。

  大脑整合信息的能力几乎在一瞬间就完成。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信息呢?

  色调和光影带来重要的空间信息。一般来讲,高光的部分会被知觉为离我们较近,阴影的部分则会被认为为离我们较远。阴影也可以帮助我们感知物体的形状、体积、纹理等特征。另外,由于空气散射的存在,当物体离我们较远的时候,它的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都会下降,呈现出一种“雾蒙蒙”的样子。在很多3D电子游戏中,也会设置这样的“远距雾”(distance fog),以此来营造远景的感觉。

  运动也会产生立体感。当我们处于运动状态时,较近的物体在视野中移动得较快,较远的物体则移动得较慢。例如,在坐车的时候,窗外的电线杆会一根根地快速闪过,远处的大楼则会慢慢挪动。

  大脑对于各种线索的加工已经非常熟练,通过上面所说的种种线索,几乎一瞬间就可以建立起深度的感知。正是因为如此,大脑在立体感方面也很容易“受骗”,只要营造出恰好带有深度线索的视觉刺激,在平面上也可以产生种种逼真的3D效果。

  在各种视觉艺术中,都可以看到很多“欺骗”大脑产生立体感的技术,比如3D电影就借助偏光镜片人为地制造出了双眼视差,进而诱导出立体感。而绘画类的艺术作品则主要依赖单眼线索,通过各种技法表现和强化透视、光影等空间线索。

  

  思考题:这幅地绘作品中使用了哪些深度线索?

  所以说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绘和传统的绘画作品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品不是正面悬挂于观赏者的眼前,而是“躺”在地面上,与观察者的视线存在一个角度。地绘艺术家会预先设计好一个位置,使得观察者站在这里观看时,图像恰好能在他们眼中形成理想的投影。

  

  此外,地绘作品还往往会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这也进一步强化了现实感,产生艺术与现实交融的奇妙体验。不过,一旦改变了观测角度,就不会有这样完美的立体效果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D地绘,让你腿软了吗?
奇图观止
你还相信眼见为实吗?[42图]
为什么有的云看起来比别的云更立体?
王府井步行街
空间知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