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海晚报数字报纸文章

 □周思璋

计算长度为“度”,容量为“量”,重量为“衡”,总称“度量衡”。我国历史久远,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自为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统一度量衡;但后来战争频繁,改朝换代,以致度量衡不能统一。又有奸商利用度量衡欺蒙顾客,往往同一城市各业使用的度量衡也不统一。

民国成立后,政府曾经准备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在各县设“度量衡检定所”。如皋县“度量衡检定所”隶属于县公署建设科。检定员是郭家园的郭载龄(字馀九,如皋师范毕业生)。由于南北政府不统一、内战不息,故统一度量衡未能实现。如皋的度量衡检定工作只能沿袭清代旧俗,将如城市场上的度量衡器检定烙印,不合规定的不准使用;但积习年久难改,乡镇市场仍然混乱,邻近各县也是如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通令全国实行新制度量衡。规定3市尺=1公尺(米),1市升=1公升,2市斤=1公斤(1000克),称为“一二三制”,与国际通用的公制接轨。这时如皋县度量衡检定员改由如城聂观馀继任。由于施行不力,形成新制、旧制并行,更加混乱。不久,日寇侵战苏北,如城沦陷,检定所解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3年实行棉花、棉纱、棉布、粮食、食油、生猪、木材、金属、煤等物资由国家统一经营,旧度量衡才彻底废止。

清末民初如皋流行使用的度量衡情况:

(一)度

长度为毫、厘、分、寸、尺、丈,依次十进。如皋历来建造房屋、制作方形木器皆按规定的“营造尺”(俗称“木尺”)计算。1尺=0.32公尺。俗说房屋是“丈二六的明间”,即堂屋宽1丈2尺6寸,合公尺约4.03米。棺材规格是以头子的厚度计。如“四五六”的棺材,即盖心厚6寸、墙子厚5寸、底厚4寸。尾部为头部的90%至80%。木行、竹行皆用竹篾做的营造尺,按“龙泉木码”计算。

龙泉木码相传始于明朝后期江西遂川(遂川古名“龙泉”)。根梢俱全的“长梢”杉木和毛竹都在根部向上5尺处围,量周长;7.2尺长的“单桐”杉木和14.4尺的“双桐”都有1/2处围。周长一尺为3分;1尺以上至1.4尺,每增加半寸加0.5分;1.4尺以上至1.5尺,每增半寸加1分;1.5尺以上至1.8尺,每增半寸加1.5分;1.8尺以上至2.5尺,每增加半寸加2.5分;2.5尺以上至2.9尺,每增半寸加5分;2.9尺以上至3.5尺,每增半寸加1钱;3.5尺以上至4尺,每增半寸加2钱;4尺以上,每增半寸加4钱。周长1尺之内,长不足5尺的为“不登尺”,不用尺量,约优估算价。木材价格是以“两”为单位,两下为钱、分,依次10进。如每两50元,则称为“50贯”。木行俗语:“死码子,活贯头。”价有高低,木码是全国统一的。木行营业员要记熟口诀。如“尺八一钱儿,尺九二钱三”即周长1.8尺算1钱8分;1.9尺算2钱3分。本地长的木材不用尺量,用大秤称重量。

买卖布匹绸缎和做衣服都用“衣尺”,也叫“裁尺”,(新制实行后称为“老尺”)1尺=0.3509公尺。做盆桷的尺是按扬州府江都县仙女庙镇盆桷业通用的尺,约为衣尺的98%。1900年后,有进口的洋布、呢绒、玻璃、元钉、螺丝和照相片等,长度都按英国制的寸、尺、码计算。12英寸=1英尺=0.3048米,3英尺=1码。

1932年,政府规定使用市尺后,但市场上相沿照旧,只有测量道路和土地改用新制丈尺。直到1953年才一律实行市尺,废止衣尺和木尺。木材按公制的体积计算,有国家规定的《木材材积表》印行,不再使用龙泉木码。

(二)量

古代用的升、斗、斛都是木制的方形,口大底小。10合为升,10升为斗,10斗为斛。清朝后期如皋用的升、斗、斛都是圆形。10合为1升,10各式为1斗,2.5斗为1斛(10斗)为1石(读dàn)。升子是竹筒做的,有一升、半升两种。斗是柏木做的,像腰鼓形,三道铁箍。斛子也是柏木做的,两侧有凸出的耳子,便于手端,斗和斛也有用杷柳茎编的,叫“笆斗”。城区粮行用的半斛比后来实行用的市斗大。1老斗=1.333市斗。各镇斗斛大小不同,有俗语说:“丁堰的升子,一升(谐音‘声’)抵升半。”丁堰距城不过30华里。升子即比城区大1/2。丁家所(现属海安县)在如城东北30华里,1升只有如城升子的0.75升。因而当时粮行之间买卖总要先谈好用何处斗斛。

1932年后,米行改用新制升斗,杂粮行仍用老斗。用秤称米粮开始于1940年后,新四军领导的解放区,因各地斗斛不一,故征粮和发薪皆用秤,以市斤为单位。1953年后,一律用秤,废止升、斗、斛。

(三)衡

古代“衡”为秤杆,“权”为秤砣。“衡”与“横”通,故如皋人也称秤为“横子”。清政府规定征收田赋以“漕平”秤称银子,民间买卖也以漕平为标准。但各地漕平稍有轻重。如皋是依上海的“申漕”,1两合36.65克。毫、厘、分、钱、两,依次十进。16两为1斤,100斤为1担(“担”与“石”不同,不能混淆)。各业所用漕秤也不统一。如南货店、铜锡店卖货用“镇江漕”,1斤只有“申漕”的15.3两。购进货物却用“申漕”。“镇江秤”流行于镇江、苏州、扬州、泰州这一带。如皋东部地区收购棉花用的漕秤比申漕重,1斤要多1两上下,卖出却用申漕秤。猪行收猪的秤更重,1斤=申漕21两至27两。油饼行收进豆油、花生油用“签子秤”,1斤比申漕多1至2两,卖出用申漕秤。买卖柴草和蔬菜的秤1斤=申漕20两。如城有个习惯,清明节前买韭菜用16两漕秤,清明后则用20两秤。鱼贩到海边收鱼的秤更重,1斤等于申漕3斤。1932年后,商店售货一律改用市秤,但收进废铜、废锡、废铁和土产药材仍用漕秤。蔬菜、柴草仍用20两秤,鱼虾、瓜果用申漕秤。1953年废止漕秤,一律用市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厦门度量衡小史:交易伤害,不只是“偷秤头”
“半斤八两”是怎么来的?
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
加油枪一松一紧,到底会不会少加油?(容济点火器的回答,435赞)
古代市场中的监管和度量衡管理
曹冲称象第二课时课件优质教学课件PP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