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通日报数字报纸文章

 □程太和

苏中地区的木偶戏有三大流派:一是如皋的提线扇子戏(提线木偶戏);二是泰兴的杖头木偶戏;三是兴化的提线木偶戏。

如皋提线扇子戏(提线木偶戏)

清光绪年间,如皋东部地区有个姓萧的艺人,将一根削得很薄的篾片,一头系在自己的颈部或腰上,一头系着一根黑丝线,作为木偶的轨道,线的另一头系在纸扇上,以牵动木偶,借助篾片的弹性和纸扇的挥舞,使木偶活动自如。表演者伴随着木偶的动作吹着口哨演出。当时这种戏叫提线扇子戏(又叫“提线木偶戏”,简称“提戏”)。此后,民间艺人颜树林和刘树元,在扇子木偶表演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配以昆曲或者徽调演唱,从只能演出简单的对子戏,发展到折子戏和整本大戏。光绪十六年(1890年),颜树林和刘树元改进扇子木偶的造型,用竹片制作身躯,以木料雕刻人头,或用黏土捏制人头,面部用骨胶调和老粉敷上。打磨平滑以后,用油漆描绘上京剧脸谱。在偶头适当位置钻若干小孔,以牛尾毛沾胶水塞进小孔,做成眉毛和胡须。拿一根细竹竿做命棍,固定头颈。颈下绑一根横着的竹片做肩。再用木头或者棉花做手。拳中有孔,可以插上刀、枪、棍、棒等。肩、手臂与手用带子相连,或者用竹片做骨。然后,根据不同人物,戴上相应的帽子,穿上不同的服饰,就制成了惟妙惟肖的木偶人物。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如皋各地有大小木偶戏班100多个,分布于原丁西、马塘、蒲西、雪岸及原属如皋县管辖的丁所陈庄一带。比较有名气的木偶戏班有娄家班、李家班、金家班、钱家班等。他们继承各自前辈的一技之长,并进行改革、创新,因此各具特色。丁西娄家班是如皋木偶艺人中的佼佼者。娄高、娄双兄弟俩在清朝末年创办娄家木偶班。当时,只有很少几个木偶,只能在街头巷尾、村头路边,进行时间很短的演出。后来,娄高的孙子娄元章接班,不断改进提高。经过刻苦学习钻研,大哥娄文清擅长雕刻制作木偶。娄元章和三弟娄元清长于演唱、表演。因此,娄家班一度十分活跃。1935年,娄文清去世。为了使木偶戏演出后继有人,娄元章把年仅11岁的儿子娄家如带进班子学艺,并请老艺人专门教学。1944年,20岁的娄家如继任班主,他认真总结祖辈的经验、教训,根据老徽调已经过时,不受群众欢迎的实际情况,决定改唱京腔。了解到钱家班操作技艺有特长,他又带领全班人马向钱家班学习取经。钱家班的戏路比较窄,娄家班也毫无保留地把《取东川》《献西川》《天水关》等整本大戏传教给钱家班。娄家班还注意向下河京戏班学习,并结合实际把从京戏班学来的东西运用到木偶戏的演出,受到观众的喜爱。丁西人金竹华是金家木偶班的创始人之一,如皋木偶剧团的早期成员。擅长用银杏树和桠公式树雕制木偶的头和手,并且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成功地雕制出嘴、眼、鼻、手指、手掌,且各关节都能活动的立体身躯的新型木偶,使如皋木偶制作艺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49年,如皋木偶戏班数量大增,娄家班取名“新艺班”,李家班取名“新盛班”,此外还有钱家班、金家班等。1951年,娄家的“新艺班”和钱家班同时加入如皋县文学艺术协会。由此,木偶戏在社会上的影响更大。后来,娄家如又介绍金家班和李家的“新盛班”加入协会。当年10月,在县文协会和县政府文教科的推动下,新艺、新盛和金家班、李家班联合组成“新艺木偶团”,集各家之长,在农村采用京剧唱腔上演《王宝钏》《四郎探母》《群英会》《借东风》《红娘》等,演出技艺大有长进。1954年11月,在“新艺木偶团”的基础上经过整编、重组,正式建立“如皋木偶京剧团”。

泰兴杖头木偶戏

清道光年间,杖头木偶戏从安徽传入泰兴。上世纪40年代末,泰兴县43个乡镇中,29个乡镇有木偶戏班。新中国建立后,民间木偶戏班逐步联合为木偶剧团。1957年,泰兴县经登记发证的木偶剧团有11家。1962年,成立县木偶京剧一团、二团。1968年,合并为泰兴县木偶京剧团。泰兴县杖头木偶,又名托偶或托戏,俗称“三根棒”或“三根棍”。一棒支撑木雕偶人头,称为主棒,使木偶面部眼、耳、鼻、嘴闭合、张开和头颈的俯仰扭转。主棒上端横一根短棒(或用木板、竹片)成十字架形,谓之肩板,以此架衣代身,另两根棒是用以操纵偶人两手活动,持用各种道具,这两根棒称为手挑子或手扦子。泰兴杖头木偶全长1公尺左右,底平无腿。如需表演踢腿跪步、探海、弓步或金鸡独立等腿部动作,则另行制作双腿,表演时另有演员配合操纵,谓之配腿或配脚。泰兴杖头木偶比一般同类木偶大,戏班多数由家族成员组成,也雇佣一些艺人,一般拥有十多个木偶,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有的已是三、四代相传的木偶世家。这种以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木偶戏班,一般由7~12人组成,以2人充文、武场(1人司鼓带小锣,1人操琴兼敲锣、钹),其余人则操纵木偶并配音说唱,班主虽然也雇佣一些木偶艺人,但并不约束他们,来去自由。成员大多数半农半艺,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演戏。泰兴县杖头木偶在历史上又分为“神像”和“人像”两个派系。木偶装置结构大致相同,但造型和表演各有特长。“神像”方面大耳,粗犷传神;“人像”细腻逼真,近似真人。前者注重“神似”,讲究从人物内心活动出发,传神给木偶;后者讲究从摹仿人物角色的形貌开始,而后再体验角色的内在感情。实质上是“内在”和“外在”的两种创造角色的表演方法。泰兴县木偶戏从唱徽调开始,后来吸收高拨子以及京剧的皮簧调、昆腔等,逐步形成演唱、道白均为京腔的格局。演出剧目都是借取京剧的剧目,如《下河东》《徐策跑城》《九锡宫》《滚鼓山》《战长沙》《取东川》等。

兴化提线木偶戏

晚清时期,提线木偶戏从山东传入兴化。兴化提线木偶戏多集中于焦家庄、西丁庄、戴家舍等地。焦姓的“鸿福堂”“双福堂”,刘姓的“常胜班”,陈姓的“得胜班”,都是当地有百年历史的著名戏班。兴化提线木偶形体大致在1市尺上下,关节部位各缀以线,演员在上空提线操纵木偶活动。演出剧目大部分是取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封神榜》《三国志》《水浒》等大型传统戏,有时也演《小放牛》《二小二过年》等民间小戏。新中国建立后,一些提线木偶戏班分别在演出所在地登记领证,相继成立提线木偶剧团,经常演出于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并远赴华东、华北、江西、福建等地表演。随着演出地域扩大,演出内容和操纵技艺也有发展。木偶的装线数量从原来的7根增加到20多根。开始装置固定的镜框式的木偶舞台,运用现代的灯光布景,丰富了提线木偶的表现力。在特技运用方面,除沿袭传统的走线、皮筋等特技外,还创造了上下拉线的方法,突出飞禽走兽、天上“神仙”的生动形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皋木偶
陕西木偶戏简述
木偶的起源 木偶戏的发展和种类
木偶艺术 ——民间艺术常识(二十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
【非遗中国:木偶戏】|非遗|木偶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