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通日报

    □孙同林

马桶,又叫净桶、恭桶、如意桶。在民间,马桶还有子桶、子孙桶、马子的叫法。

相传,“马桶”在较早时期是制作成马的形状的,后来才改成圆桶,这也就是“马桶”称呼的由来。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出现了“木马子”, 便是马桶最早的文字记载。至于马桶的历史,得从汉朝说起,《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也是马桶的前身。据说这种“虎子”是受汉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后发明出来的。

古人的厕所不像今天,家里就有抽水马桶,想用就用。古时候,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厕所离正房都比较远。晚上起来如厕,黑灯瞎火的有诸多不便,而且,夜间时常有小偷出没,加上古代人们比较迷信,害怕夜间遇鬼,所以都会在家里放一个尿壶和马桶,用于夜间方便。

在没有化肥的年代,种庄稼靠的是人粪尿和家畜肥,为了取得丰收,农民经常使船进城收人粪。据说,在旧上海就有专职倒马桶的人,而且还曾是个挣大钱的行当。“粪把头”的手下往往有几百辆粪车,千把号倒马桶工人。倒马桶工人正名叫“清洁夫”,人们送他们一个雅号——“倒老爷”。倒老爷们原本都是种田人出身,因为家庭贫困或灾荒所迫,跑到上海做这个行当。他们还分成许多帮派:苏北帮、江南帮、苏州帮等等,其中苏北帮人数最多,地盘最大。他们又分出许多地段,自己的地盘上不容他人染指。倒马桶是按月收费的,然后,将粪便拉到苏州河卖给农民再赚一笔。“大粪吃香,黄金万两”,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的事在当年时有发生。倒马桶的人有不少后来就在上海定居下来,成了发财的上海人,苏北人曾暗地里称有钱的上海人是“倒马桶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南一带城镇也出现了免费倒马桶的,收粪的都是附近的菜农,他们成年累月帮助城里人家倒马桶,不仅不收费,而且到了腌菜季节,还会主动送菜上门。按人头、性别送菜,女人一百斤,男人五十斤,很得人心。

当年的农家都是有马桶的(不是现在的抽水马桶),有的人家甚至有好几个,那都是母亲或祖母们的陪嫁品。旧时,不论贫富人家,陪嫁品中马桶是必不可少的。陪嫁的马桶被称做子桶、子孙桶,子桶在嫁妆中地位很高,搬嫁妆时,其他嫁妆可以由他人代劳,唯其马桶,必须由娘家兄弟和“新郎倌”亲自“端”,端马桶还有讲究,特别是少不了要给女方家封红包,叫做“马桶封”,封少了不准端,给你难堪。

因为马桶是旧时人家传宗接代的象征,旧马桶人们也不能随便处理,所以,马桶就成了家里的“传家宝”。别看剥了油漆的马桶不像个样子,新时的马桶可是风光八面。红漆油亮,三道金黄的铜箍,桶盖上有铜马桶扣,表面还刻有蝴蝶、蝙蝠、花卉等图案,精美得如同花篮。作为嫁妆的主角,马桶里面还要放上红蛋、红枣、红花生等等,讨“代代(蛋)相传”“早得贵子”“子孙兴旺”的吉利。

马桶的制作比较讲究,特别是马桶墙板的材料,因为人们方便时要坐在马桶上,所以马桶的口面要宽,墙板的口面必须加厚。正宗马桶都有两只盖子,人在方便时,只要打开上面的小盖,坐在大盖上;倒马桶时,则需要将大盖子也摘下来,便于洗刷。由于马桶的这一特征,当年乡间曾流传一条谜语,成为孩子们互相调侃的话题,“一个坛儿两个盖儿,里边装的好小菜儿,哪个猜到叉一筷儿。”孩子们早就知道是马桶,当然不上这个当,都假说自己不知道这是什么,不肯猜。

马桶从清洁到倒放都专有从业人士,在制作上也曾是当时的重要民用产品,各个地区都有专业的制作老店与名匠,形成专业市场,在南京,就有一个老地名,并一直沿用至今——“箍桶巷”。

旧时扬州有“三大怪”,其中一怪就是“马桶沿街晒”,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使用马桶,住在街上,遇到晴好天气,就只能将马桶晒到街上,因此,形成了这一见怪不怪的现象。

大小便无分贵贱,再高贵的人也需要拉屎撒尿。当然,贵人们大小便用的马桶跟民间还是有区别的,据说皇宫里使用的马桶要在马桶底铺上黄沙,灌进水银,做到粪便落入不见痕迹。在马桶外面,还要用宫锦绒缎套罩起来,看上去就像一个绣花坐墩,这些装饰,无非是让“贵人”们方便的时候也显出贵族身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前,新娘子是要带着马桶出嫁的
以前在崇明,婚礼前有一场盛大的乡间巡游,你知道吗?
箍桶匠与子孙桶
女儿出嫁送什么嫁妆
昌叔说民俗|“嫁妆”的那些事儿
马桶之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