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通日报

海安“三元巷”

□苏学勤

海安“三元巷”,以前的称呼是“耿德和巷”,坐落在海安东大街东边,东隔壁的巷子是“如意巷”(万民洞巷),再向东便是当年的“牙桥”。这条巷子是一条南北对称的巷子,“三元南巷”从东大街一直通到今天的人民路,全长216米,是当年海安63条巷子中最长的巷子,宽度为2.6米,巷内为青砖铺设。“三元北巷”从东大街通到新华路,全长74米,宽仅1.6米。

说起这条巷子的“巷名”,还真有不少故事。

从古至今,任何一条巷子的取名,都是有讲究的。就以当年“耿德和巷”来说,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耿德和是何许人也?民国初年,耿德和来到海安,南巷子有他的作坊,北巷子头是他开的“德兴和”酱园店。这个酱园店挺大的,在东大街上称得上“老大”,生意一直做到东台及西场一片。别看酱园是零星销售,卖的是酱油、酱菜、咸菜萝卜干之类的小东西,但利润却很丰厚。百姓生活离不开它,生意做得很顺。

而当年东边的“万民洞巷”,由于经常积水,道路非常不好走。东边的市民们往河边走,积水长年不断,人们只有走这条巷子。耿德和看到巷子坑洼不平,拿出一大笔钱来,重新用青砖铺了此巷,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为感谢这位出资铺路的善人,乡亲们便称这条巷子为“耿德和巷”,一直到巷名变更之时。

有人会问:你这个信息从何而来?说来也巧,“文革”初期,耿家后人来到我们搬运公司当工人,以后又成为我的同事,闲聊之中,他告诉我不少耿家的往事。当年,他家就住在“三元北巷”的第二家,也就是酱园店后面的老房子里,门朝东,一个小天井,三间古色古香的房子。以当时的眼光看, 是大户人家的气派。

那巷名又是何时改的呢?1953年实行“对私改造”后,海安的酱园业统统合并为“地方国营海安酱厂”,耿德和店号没了,巷子也随之更名。叫什么名字好呢?当年的人们确实是动了一番脑筋,最后取名为“三元巷”。

关于“三元巷”的巷名来头,《海安镇志》是这么叙述的:一说巷中有“三元宫”(古学宫),一说咸丰年间,巷中陆子才入学时,连中小三元,后以经魁放任江苏南汇县教谕,故称“三元巷”。昔日的“三元宫”为学署前殿,又称“眼光庙”,是祀眼光菩萨而设,主体建筑有三宫殿、吕祖楼、三义阁。明朝天启年间为学署。敌伪侵占海安时毁废。

“批林批孔”那时候,笔者曾和老耿、老周一同到“三元宫”活动过,以说书的形式,讲法家和儒家“争斗”的故事。我记得当时讲的是“商鞅变法”,晚上以乘凉晚会在这里开讲的。由于通俗易懂,听众百余人听完才散。一位中学教师的一句话,让我至今仍记。他客气地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恭维,还是讽刺?笔者无法诠释。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居委会主任,女的,大约40多岁,姓什么记不得了。

我们几个不知深浅的“挑箩的”,竟然在儒家“学署”批儒家,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现在想起来,简直是个笑话。但当年“批林批孔”是头等大事,谁敢说个“不”字。

那时,三元宫只剩下三间大殿,是个庙宇式的,前面有个大天井,大门朝西,为“宁海居民委员会”办公的地方。此时,这条巷子已改名为“立新巷”,直到1981年,又更名为“三元巷”。

1956年后,“三元南巷”南边有了人民东路,这个地段开始兴旺起来,巷口西边办起了“木业社”,路南边又办起了航运公司和船舶修造厂、生资公司、百子楼饭店等,人气旺了,显得有了生机,这个局面维持了三十多年。

再说“三元北巷”,由于巷子太短,只有七十多米,住了七八户人家。巷子的北头出口处,便是新华路,巷口对面是一家照相馆。向东几十米,便是“柴坳子”,爬坡上去便是当年海安酒厂的“大酒库”。而从这条巷子口向西,不足百米便是海安“实小”,再向西便是“海中”。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许多学生都抄近走这条巷子,蛮有人气的。

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三易其名的“三元巷”,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安东大街拆迁,“三元巷”也在其中。如今,这里已是高楼大厦,商铺林立,一片繁荣景象。“三元巷”中的那些往事,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大街”上的益人巷
天津的十个著名茶庄
贲巷漫记
彩衣街,承载了多少东台人的回忆
这是你记忆里的老东台吗?
庙宇 海安如来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