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通日报

李庭芝与南通的第一条运河

□李元冲

历史上的南通地区由于盐产丰富,盐业发达,所以盐运业也十分发达。运盐原是靠车运的,宋代以后随着连通各盐场运河的逐渐开凿,促进了盐业和盐运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运河的开凿时间、开凿的组织者等,各部志书都记载很少。2000年编纂的《南通市志》曾有一段记载,“南通的河道……以汉文帝元年开凿的通扬运河(古茱萸沟)为最早,宋、元、明、清相继开挖运盐河、九圩港、北串扬运河……”(《南通市志·水利·河道》)。众所周知,汉代的南通市区一带还是海域,据《南通市志·大事记》的记载,直到南北朝时期的齐梁年间(479—557)才出现沙洲(胡逗洲)。所以汉代的茱萸沟不可能通到南通。那么南通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开凿于何时?是由谁开挖的呢?

笔者在明《万历通州志》中找到了答案,“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今通州区金沙镇一带)、余庆场(今海门区余东镇一带),以省车运”。从这则记载中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信息:1.此河是南通境内的第一条运河,此前运盐是靠车运的,所以开凿此运河是为了“以省车运”;2.第一条运河的开凿时间是在宋“咸淳五年”,其组织者是“两淮制置使李庭芝”;3.第一条运河是从邗沟的东端(今如皋磻溪)接通过来的,然后“入金沙、余庆场”,全长“四十里”。

李庭芝(1219—1276),字祥甫,随州(今湖北随州)人。淳祐元年(1241),中进士。李庭芝是南宋的一名著名的军事将领,他不仅上马能战,曾率领宋军在抗元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而且下马能治,是一位优秀管理人才,他在治理地方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淳祐四年(1244)李庭芝被荐为两淮(指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制置使参议,不几年又委任为两淮制置使,其间他固守两淮,阻止了蒙古军队的多次南犯。景定元年李庭芝兼任扬州知州,初到扬州的时候,扬州刚刚遭受水灾,房屋几乎全部被毁,人民大多逃难或流浪他乡。扬州曾是一个依靠盐业获利的繁荣城市,而此时盐业的经销人员已大多逃走,后来尽管水退了,但盐业仍很萧条,一时难以恢复往日的繁荣。为使扬州重振盐业的辉煌,李庭芝采用贷款给盐户的办法鼓励他们继续经营盐业,同时借钱给老百姓修造房屋。不久官府民居都修好了,许多经营户的房子也都建起来了,但盐的经营仍起色不大。经李庭芝了解,原因是从几个大盐场出来的盐都是用小车运出,然后转来扬州销售的,在扬州遭受水灾后,运盐户都已在就近找到了新的卖家。不愿千里迢迢再运到扬州来销售。李庭芝认为小车运输成本很高,且周转环节多、损耗大。如果能改成船运,船的运输量大大高于车运,则成本自然就降,而扬州毕竟是大市场,盐民就会把盐运到扬州来销售的。

为此李庭芝组织民众疏浚了当时的邗沟等多条河道,并规划和开凿了通往金沙盐场和余庆盐场的运河,咸淳五年运河开凿完工。这条运河从海陵境(今如皋汤家湾)入金沙场再到余庆场,是出现在江海大地上的第一条人工河。宋代的金沙盐场和余庆盐场都是大盐场,不仅盐产高,而且盐质好,宋人赞美曰“吴盐如雪”(通海一带曾是西汉时吴王刘濞的封地,故称吴地)。运河开通后,为食盐向扬州集中和疏散创造了条件,不仅卖方和买方的客户迅速云集扬州,曾一度遭受水灾而逃难的扬州市民重新又回到了扬州,扬州又兴旺起来了。金沙至余庆盐场运河的开通,也使金沙、余庆盐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盐产量迅速上升。

咸淳十年(1274),蒙古军再次南进,为防止蒙军从海上进攻两淮,李庭芝修筑了清河口的防御工事,并招募了一支“清河军”守防,坚守通扬运盐河的盐通道。十二月,蒙古军攻下鄂州,宋度宗诏令天下的军队勤王,李庭芝首先派遣军队倡议从命。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春天,沿长江各州均被蒙古军攻下,宋朝的将帅或降或逃,唯有两淮李庭芝所部军队还坚守着郡县、城邑。蒙古军企图劝降李庭芝,曾派了降将来劝降,但都被李庭芝痛骂一顿后斩首示众。

德祐元年十月,蒙古军攻破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宋朝上下全部投降了,谢太后带着年幼的太子来劝降李庭芝:“现在我与太子都已经臣服于元,你还为谁守扬州呢?”李庭芝登上城墙说:“我奉诏令守城,没有听说有诏谕投降的!”仍然拒绝投降。李庭芝在坚守扬州的同时,仍死守着通扬运河的盐通道,一为解决财政问题,二为封锁对蒙军的食盐供应。不久李庭芝因部将降元出卖而被抓,于德祐二年(1276)七月被杀。

李庭芝死后,其二儿子李辰孙当时只有8岁,在李庭芝部属的保护下逃亡,部属问李辰孙,往何处走,李辰孙不假思索地回答:沿着父亲开凿的运盐河跑。于是一行人一路狂奔,来到运盐河的尽头余庆(时余庆至吕四的运盐河尚未开凿)。但仍觉得不安全,于是继续向东逃到了今吕四一带隐居,后来部属们散居于海门各处,隐姓埋名近一个世纪。李氏后人为了悼念先祖李庭芝,立誓绝不仕元。直至明代李氏后人才公开身份,并参加科举考试。据明嘉靖《海门县志》记载,明代200多年间,李氏一门共出了2位进士、22位举人,62名贡生,其中李永常、李周、李开、李纪、李梁祖孙五人中举人,三人官居御史,正德年间,在海门县衙前专门立了“五桂三豸坊”以纪祭他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州盐税文化
扬州个园01 从官盐和私盐、盐运和盐商说起
雕砖青瓦马头墙 盐银彩格花窗梁 | 大运河文化遗产系列故事之“汪鲁门宅”
南通的沿海盐业
城市记忆丨扬州:盐花里的南河下
清代扬州版《清明上河图》真迹、去年发现的曹寅碑……珍贵老物件讲述“扬州盐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