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金”种到沙漠里

    【守望相助七十载 壮美亮丽内蒙古】   

 

    “沙尘暴一刮起来伸手不见五指,白天变黑天,刮一次风就有半墙高的沙。”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左旗过去有风就起沙,是国内沙尘的来源地之一,俗称“头道沙子”。

 

    阿左旗总面积8.04万平方公里,属于温带荒漠干旱区,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横亘境内,加之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是降雨量的20倍,生态环境一度非常脆弱。

 

    多年来,当地人一直在与沙漠进行着“你进我退”的斗争。1984年开始,阿左旗进入了飞播造林的实验阶段。“飞播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符合阿左旗地广人稀的特点。”阿左旗农林局副局长杨晓军介绍。

 

    1992年后,阿左旗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地、适树、适时、适量的实用技术,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地区不适宜飞播造林”的论断,飞播造林开始大面积作业。“到去年年底,我们已经飞播了499万亩沙地,树种主要有沙拐枣、花棒、沙蒿等。”杨晓军说。当地林业局数据显示,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分别形成了长350公里和长110公里、总体上平均宽度3公里到10公里的治沙锁边带。

 

    当地人说,如今站在“头道沙子”的飞播区,风速已经比过去小了很多,被风卷起来的沙子更是少之又少,“沙子打在脸上睁不开眼睛”的情况消失了,盟府巴彦浩特空气优良指数达到了321天。阿左旗人自豪地把今天的变化形容为“播撒绿带锁黄龙,敢叫大漠换新颜”。

 

    在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修牧轮牧制度下,飞播造林防风固沙效果显著,但如何让更多的农牧民参与进来,形成改善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阿左旗充分开发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在巴彦浩特、吉兰泰等9个镇启动了“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不仅吸引沙区群众参与到防风固沙治理过程中,也让农牧民的口袋鼓了起来。

 

    阿左旗的阿拉善沙生植物园里,一片片的梭梭林迎风而立,一棵梭梭树就能固定10平方米的沙地,而更深的奥妙还在它的“脚”下。

 

    “梭梭的根系非常发达,梭梭种上3年后,我们用机械在距离梭梭树约0.5~1米的距离打一个直径30厘米、高度0.8~1米的坑,放进土肥和肉苁蓉种子,诱导肉苁蓉寄生在梭梭树发达的根系上,汲取营养和水分。”阿拉善宏魁苁蓉集团党委书记任存福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两种原本不搭界的植物梭梭与肉苁蓉连接到一体的“秘密”。在梭梭树发挥防风固沙作用的同时,其根部高价值的中草药肉苁蓉,给梭梭树种植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素海图嘎查,牧民马忠强16000多亩的草场上,有10000亩种上了生机勃勃的梭梭树。在马忠强心里,已经认定了种梭梭树是一件双赢的事:“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草场退化严重,靠养羊根本没法生存。”他家过去养了400只羊,每年卖羊的钱基本都买玉米又喂了羊,很难有积蓄。2012年开始,在林业部门的帮助下,他开始种梭梭,如今已经有2000亩梭梭嫁接上了肉苁蓉。谈起了收入,马忠强喜笑颜开:“以前放牧年收入超不过5万元,现在有了苁蓉的收入以后,一年加起来20万元没问题!”家境逐渐宽裕,他打算支持快要高中毕业的儿子继续读书,到外面闯一闯。

 

    在“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推动下,2016年年底,阿左旗已经累计种植梭梭人工林146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面积35万亩,全旗500多户农牧民、24个专业合作社参与到梭梭苁蓉种植业中。

 

    漫漫黄沙之上,一片片的梭梭林变身为绿意盎然的“生态银行”。“治沙又致富”,生活在蒙西大沙漠中的人们,正为实现这一亘古以来的梦想而不懈奋斗着。

 

    (本报记者 李笑萌 高平 刘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夏,且从容(苁蓉)。
肉苁蓉别名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
磴口县沙漠红柳接种肉苁蓉获得高产(组图)
梭梭树能活多少年,和沙柳哪个好,有什么区别?
探秘沙尘暴发源地
苁蓉图片和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