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空间科学期待持续发力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宇宙中新增了几颗中国“科学星”,它们熠熠闪光,为国际空间科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十二五”启动实施的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专项,包括“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均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相关科学成果将陆续发布。

 

    中国空间科学系列卫星的发展,映射出中国空间科学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国空间科学曾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一块短板——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没有一颗专门的空间科学卫星。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曾说,我国虽是航天大国,却是空间科学小国。包括他在内的多位科学家曾多次疾呼:“我们不重视空间科学的时间太长了,要改变重技术轻科学的状况。”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介绍,从2000年到2014年,美国发射了84颗空间科学卫星,占发射卫星总数的27.6%;欧空局发射34颗空间科学卫星,占发射卫星总数的11.1%。俄罗斯的同期数据是16颗,占比9.8%;日本是13颗,占比17.5%,印度是13颗,占比8.1%。而即便包括嫦娥系列卫星在内,中国同期发射的空间科学卫星还不到发射卫星总数的4%。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如果不重视空间科学的发展,势必拖累中国空间领域的整体发展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如今,这样的状况正在迅速得到改变。2017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共同部署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面向全国,支持科研人员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支持的首批4颗空间科学卫星平台,开展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而中国科学院也将利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对“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的科学卫星进行安排和部署。据白春礼介绍,这些计划聚焦当前国际重大基础科学前沿,包括宇宙的起源、黑洞、引力波、系外行星探测、太阳系资源勘探、太阳爆发机理、地球空间爆及其粒子逃逸、水循环和全球变化的关系等,其中中科院与欧空局联合支持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已经立项实施,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已经启动立项综合论证。

 

    在吴季看来,空间科学需要国家层面的持续性投入。他呼吁将空间科学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系列,并在空间科学领域建立国家实验室。从国家层面通过抓空间科学,狠抓基础科学前沿的重大产出,这将使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实现更多的重大突破。

 

    (本报记者 齐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空暗物质卫星让中国再次领先世界
“悟空”卫星发现与暗物质相关信号 系人类史上首次
空间科学卫星:迈向空间科学强国
中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成功发射 中科院多台载荷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年底发射 性能全球领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