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杂病论之太阳病总结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篇总结

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表气不利的时候,多会导致肺气宣发速降失调而出现咳或喘。因此手太阴肺的病证也会出现在“太阳病篇”。

风寒外袭是太阳病的主要成因。

太阳阳气的量,三阳中最大,其阳气作用的部位,主要在体表。功能有三:一是温煦肌表;二是管理毛孔开合,调节体温;三是防御外邪。“司开合,肥腠理,卫外而为固”之意。“太阳主外”就是指太阳阳气的卫外功能而言,因此太阳阳气也叫卫气。

太阳的阳气作用于体表,有卫外的功能,所以说太阳主表,而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当然也就可以称其为太阳病了。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为卫之守,卫为营之使,营卫相将而不相离,共同形成了温养濡润、保护体表的作用,由于太阳病是外来的风寒邪气损伤体表阳气,自然就会伤及营气,“太阳主表而统营卫”,故太阳病也包括了营卫的病症。

太阳阳气的化生、补充和布达。

太阳阳气化生于下焦,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作用化生阳气,此阳气通过膀胱经脉和三焦向体表输布。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在体表不断的消耗,必须依赖中焦脾胃所摄入的水谷精微之气不断的补充能量。太阳阳气宣发于上焦,太阳阳气虽然通过足太阳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但要分布于体表,还要依赖上焦肺气的宣发作用。

可见太阳主表的生理功能,是由众多脏器协同完成的,而当肌表受邪,太阳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以后,也常常会导致和太阳主表相关的诸多脏器功能的失调,比如肺气不利的喘咳,脾胃之气升降紊乱的或食欲不振、或呕吐、或下利 、或不大便等等。而对于肾阳素虚的人,太阳感寒,邪气往往容易飞渡少阴,而出现少阴病。

1、太阳病症

(1)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

(桂枝汤—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临床表现;以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为基本病机。

2)太阳伤寒

(麻黄汤—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全身疼痛、脉浮紧为临床表现;以寒邪袭表、卫病营郁为基本病机。

3)表郁轻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轻度郁热而兼见烦躁者,则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以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身痒、面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表证日久、表有小邪闭郁不解,且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为基本病机。

(2)太阳腑证

1)五苓散

(外疏内利 表里两解)

病在气分,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表现。

2)核桃承气汤(泄热化瘀) 抵当汤(丸)(破血逐瘀)

病在血分,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血证,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太阳病变证:失治或误治后,新的病证不具备六经病的特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兼见、变化多端,并无固定程式所循,如:热郁胸膈的虚烦证、邪热壅肺的咳喘证、里热夹表邪的下利证、内脏阳虚证、阳虚兼水气证、以及阴阳气血两虚证、邪气与痰水互结的结胸证、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等症候的辨证论治。

3、太阳病类似证

某些杂病,在其病程中,有时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表现,如悬饮证、胸膈痰实证。《金匮要略》中有专门介绍。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一般六七天,“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治疗及时得法,可早日痊愈。

若太阳表邪不解,或失治、误治,邪气可传入他经,既能传阳明,也能传少阳,至于先传阳明,或先传少阳,或成并病,并无固定模式,太阳病也可以直接传入三阴,以传少阴者多见,若少阴阳气先衰,则太阳感寒之后极易内传少阴,形成太少同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笔记9
(1)刘渡舟讲《伤寒论》:太阳病提纲
第38讲阳明病概说(下)
【精讲伤寒】郝万山教授:太阳病的若干问题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