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德哲学系列:为什么康德的认识论,可以自称“哥白尼式革命”?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你面前放着一个红色的苹果,我们是如何知道的?苹果有颜色、形状、味道、表皮很光滑,这些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这些属于人类感性的能力。什么是感性能力?就是我们被外界的对象刺激的方式获得其表现的能力就是“感性”。与此对应的,还有“知性能力”,我们有苹果的概念,也有颜色、味道、形状大小等等不同的概念。

比如我们看到这个苹果,传统的思维是认为,人是主动的,苹果是被动的,或者说苹果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是“人看到了这个苹果”。但在康德说,其实应该反过来理解,应该是“这个物体被我们感知到了,这个物体刚好又符合,我们思维里面苹果这个概念,所以,我们认为自己看到了一个苹果”。

为什么是被动感知到了呢?

外界的光线通过苹果表面反射,然后这些光波刺激到了我们的眼球,我们的眼睛将这些“刺激”通过大脑翻译成了“苹果”这样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完全可以说,人是被动的,不是人认知到了这个事物,而是外界有一个信息传递给我们大脑,他们符合我们某个认知。这种视角的转换,正是康德的哲学称之为“哥白尼式革命”的原因。

康德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进行了转换,传统的方式认为,事物本身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人类运用感性或者理性能力去认识它们。但康德说正好是反过来的,其实人类的认知能力才是中心,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外界事物反馈给我们的样子,比如刚才那个红色的苹果,苹果真的是“红色”的吗?其实在其他动物、比如蝙蝠和猫等对不同光波感受不一样的动物看来,苹果可能是“灰色”,甚至其他动物都没有“颜色”这个概念。

“苹果”的概念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眼前这个东西,真的就是“苹果”本身吗?其实也不是,因为苹果这个概念只适用于人类的认知。所以,其实在人类和这个真实的世界之间,有一层“屏幕”,或者说,我们永远都带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让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身,或者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也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其实,从科学上讲也是一样的,因为人眼所能感知到的光波波长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苹果,并不是苹果这个“物自体”的全部,只是我们人眼能感知的光波范围内的物体。

康德说,我们永远无法认识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都是透过“概念+直觉”去认识这个世界的表象,概念来源于人类的创造,直觉来源于人类的感官,但其实是有局限的感官系统。一切似乎都是人类想象出来的,或者说在思维里构建出来的。

康德把这种思维方法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他说,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而哥白尼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在康德之前,哲学家们要么重视经验,认为我们感官体验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要么重视理性,认为外部的感官世界都是源自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但这两种理念都是以某个事物为中心。

康德对他们都进行了抨击,同时也进行了调和。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的思维在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是我们在思维中构造了一个自己认为的“现实世界”。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康德的著名论断和证据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他的这个论断,甚至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而并不具有唯一的确定性。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而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就像我们戴上一副绿色的眼镜,那么你看到的世界都是绿色的,但是,你不能说这个世界就是绿色的。而这里,我们的眼睛里的绿色世界,就代表了我们感官世界的经验,而这个绿色眼镜,其实可以理解为理性的部分偏好。所以,康德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但理性中有一些偏好会影响我们的经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
AlphaGo、康德和人工智能
56.1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3)二律背反
【康德哲学】人类的知识从何而来?
康德哲学系列:《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类的知识从何而来?
答哲友:康德和黑格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