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口

原创 张用宪 宿迁史志

“麦口”,没有通用的这个词,仅仅是我们地方的一句俗语,对外,也许很少有人了解。其实,这个土词深藏玄机。一个“口”字很简单,却是意义非凡。它表示麦收期间,麦子快速成熟咄咄逼人之势,令人应接不暇,甚至操心、忙碌到接近窒息的概念。

俗语“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老人们都知道:蚕成熟,眼看蚕体透明之速,蚕农急速捡蚕上架(草龙或方格蔟),有时忙不过来,蚕就在蚕匾中吐丝作茧。麦子成熟速也如此,特别是遇到西南风,热风一吹,成熟速度之快令人措手不及,晚收一个晌午,就要掉穗。这必然逼着人们昼夜看守,在掉穗之前,及时收获,这也是我的亲身经历。我虽大学毕业,但生于农村,耕、种、薅、除、收、割、耙等农活都难不倒我。小满节气已过多日,虽然现在农村没有手工割麦、赶牛打场,都是机械化。往事回首,谈谈“麦口”文化,自寻其乐。

我的孩童时代,那是没有机械的“麦口”。广大农村收麦方式都是手工,手拿镰刀,提着水罐,带着以备收割中间,刀不快而磨刀用的磨石到田间:因各户麦田的多少不同而收割方式也不同。麦田少的蹲在地上细细操作向前割,确保颗粒无损;稍多些的,弯着腰向前割,论技术分第一刀叫领头,紧跟第二刀、三刀……步伐不能乱。我在原籍是蹲着割麦子,到了中学、大学、在云南支农都是弯腰割麦子。农户麦田多的用铡刀,如同拿着扫帚扫地一样,一刀铡一片,比较粗糙。

割麦子

还有种特殊的方式,即薅麦子。薅麦子,这是一种包含别有用途的特殊方法。薅麦人起得很早,在夜间子时动手,将麦子连根拔起,目的是要利用麦穗杆。趁夜间露水拔的麦子,既保护麦穗不掉,又保持麦穗杆不断。运回家以后,摘下麦穗,剪除穗杆用线穿起,做手工扇子,有圆形、菱形、凹葫芦形等各式各样。扇边镶嵌着用穗杆编成的辫,优雅美观,偶尔请文人题个词,画幅画,更是弥足珍贵。不仅夏天乘凉扇用,也可以是一种工艺品,挂在堂内装饰。现在回忆起来,这也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吧!可惜技术失传了。

俗语“小满三天遍地黄”,预示小满麦子接近成熟。此时,白天、黑夜随时观察,成熟一块,收一块。绝对不能让麦子掉穗,该收割,必须收割,而且要起早收割。饭由家里送到田间吃,多是煎饼,没有蔬菜、咸菜,清一色是煎饼卷着大蒜、鸡蛋、少许盐混合用蒜缸捣成的泥,喝着大麦茶,吃完休息片刻继续收割。割下的麦子,为防止掉穗,必须在末时前用车运到场上,准备打场脱粒。俗语“忙种忙完坡”,到了芒种,短短十天左右麦子就要收割、脱粒、储藏完毕。“口”,就“口”到如此紧张程度。
▲麦田间晌午饭

运麦子

“打场”,这也是我们地方一句俗语,指的是麦子运到场上,及时散开、翻晒,随即套牛拉着石磙在麦场上来回转圈地压,实际是脱粒。赶牛人面对收到场上的麦子高兴至极,戴着斗篷,手里摇着鞭子或软树条,赶着牛,悠闲自乐。甚至轻轻地敲打牛一下,发自内心的愉悦、出自肺腑的感受,不是唱,类似唱,情不自禁地哼出了打场的“号子”。打场“号子”,没有标准词曲、没有统一的调。仅凭每个人各自的特点,边走边哼哼呀呀,这才真正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麦收季节,整个村庄打场的“号子”,充满丰收的喜悦,欢快、悠扬顿挫,此起彼伏,令人心旷神怡,忘记了“麦口”之艰辛,其乐无穷。

打场

“黄金铺地,老少'’。”意思是说麦子成熟之际,遍地都是黄金,老少都要弯腰动手捡“金子”。农民心里“多捡一枝麦穗,碗里就多一个面疙瘩”。凡是有零星空闲的不论男女老少,忙完自家麦子之后,背着筐、提着篮,都投入拾麦的人流。我们村就有远到南湖底,即现在的泗阳林柴厂去拾麦子,其中陈爱松一家就一直居住在那里了。拾麦者,有捡麦穗的,有用小耙搂的,也有用大耙搂的,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人流如注,无人偷闲。麦田多的农户,特别是用大刀铡的农户麦田,往往留下一分地左右麦子不铡了,供拾麦人轰然而至。无视手都薅出血,试图多得几穗麦穗,还在拼命地去薅。如此场景,我不仅目睹过,而且亲自参与过,每个麦季,总能拾得少则十多斤,多则二三十斤麦子,其乐融融。
拾麦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北散文网】梦中的麦田
坐望麦黄
守望麦田
爬满麦穗的瓢虫
做麦蚕
相邻两块小麦田,一点没做对,一个亩产500斤,一个亩产上千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