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地整治生态调查 | 带你认识不一样的上海郊野——蛙类篇

近年来,为提升土地整治区域生态品质、维护和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给土地整治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指引,上海在多个土地整治项目区,探索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

2017-2021年,我们陆续在松江新浜,金山漕泾、廊下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调查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蛙类能较好的控制农田害虫,同时它们对于水质和栖息环境要求较高,蛙类多样性调查能一定程度上反应环境的优质程度。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土地整治项目区蛙类共有4种。本期我们将以三个项目区调查结果为例,管中窥豹,绍上海郊野地区的青蛙类型,看看我们上海土地整治项目有哪些“关爱”蛙类的小设计!

上海郊区的4种蛙类

有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地区能够发现的蛙类,已经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多种,锐减至仅有的几种,郊区的稻田、湿地和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已经成为蛙类最后的庇护所。

我们土地整治项目区蛙类调查结果显示,上海郊区主要有泽陆蛙、饰纹姬蛙、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4种类型。

1. 泽陆蛙。泽陆蛙属于我国南方常见的蛙类物种,它们的背部颜色差异比较大,上下唇有着棕黑色的纵纹。它们是农田害虫的主要天敌之一,被誉为“捕虫能手”、“庄稼的卫士”,主要在夜间觅食。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所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说的多是泽陆蛙。

2.饰纹姬蛙。饰纹姬蛙身体近似菱形,体型极小,一般为2cm左右,身体为灰褐色并且背部有对称排列的灰棕色斜纹,对水质要求较高,喜欢聚集并在水边鸣叫;它们在水中捕食蚊子的幼虫,对于控制蚊虫数量有非常大的帮助。饰纹姬蛙繁殖期多在6-9月,蝌蚪是半透明状,浮在水体上层。

  +

+

3.黑斑侧褶蛙。黑斑侧褶蛙就是我们常说的“田鸡”。它们的背部两侧分别有一条皮褶,同时,背部和腿部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具有黑色斑点的侧褶蛙,便是它们名字的由来。黑板侧褶蛙白天通常隐匿在农作物、水生植物或者草丛中,很能吃虫子,平均一天能吃70只左右的昆虫,是消灭田间害虫的有益动物。

4.金线侧褶蛙。金线侧褶蛙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它们背面大多呈青绿色,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粗大隆起的呈黄褐色的背侧褶,从外貌来看,它们是最符合人们心目中对“青蛙”设定的一种蛙类。金线侧褶蛙是一种水栖蛙类,指尖具有发达的蹼;它们喜欢隐秘藏身在长有水草的蓄水池或者稻田区的池塘内,喜欢捕食水生动物中的螺、虾等。

除了以上四种蛙类上海郊区还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外形类似蛙类的蟾蜍物种——中华大蟾蜍,俗称癞蛤蟆,它们的背部有疙瘩,是毒腺,受大力挤压后会破裂出毒液;受到惊扰、无法逃脱时,会膨胀身体吓退来犯者。它们的耐旱性优于一般蛙类,繁殖季节在气温较低的2月,小蝌蚪2月至5月可见。一般在水边见到的密密麻麻,喜欢游来游去的黑色小蝌蚪都是中华大蟾蜍。著名的国产水墨动画片《蝌蚪找妈妈》里面画的实际上就是蟾蜍蝌蚪的故事哦!

上海土地整治项目中的

蛙类保护保育探索

蛙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害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保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的使用以及外来物种入侵和人类捕杀等,全球许多蛙类种群数量都在下降。2004年“全球两栖类评估报告”(Global amphibian assessment)表明,世界上32%的两栖动物都受到灭绝的威胁。

上海土地整治在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蛙类物种保育,近年来,结合蛙类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蛙类习性研究,开展了系列生态保育型工程设计探索,并制定了相关地方标准,在项目区给蛙类留出生长、栖息、繁殖和迁移空间,将生态保护理念落实、落细。

1

运用蛙类多样性调查结果,

制定项目规划设计策略

如在金山漕泾市级土地整治项目生态调查工作中,针对上海郊野地区常见但项目区数量少的蛙类物种黑斑侧褶蛙,提出了适当构建小型浅水区的设计策略,保护其栖息环境等。

调查结果

规划策略

泽陆蛙为优势种;黑斑侧褶蛙为上海地区常见的两栖类物种,具有很强的有害昆虫捕食能力,但在项目区内数量较少

营造适于黑斑侧褶蛙摄食与栖息生境,农田及林地中适当构建小型浅水区,浅水区周边种植多年生草本

蛙类主要分布于农田及农田周边

农田沟渠两侧增加部分缓坡作为通道,并种植挂壁植物,提供通道和隐蔽生境

2

开展项目区蛙类习性研究,

掌握蛙类迁移动态规律

如在金山廊下二期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农林水乡”片区,于2021年3-10月连续开展区域蛙类习性和迁移规律研究,探索不同生境类型与蛙类分布的相关性。连续监测发现,春季生态水耕区中蛙类密度最高,随时间推移,蛙类逐渐分散遍布于整个农林湿复合系统的各个区域;在繁育盛期之后的7-9月,蛙类密度高于其他月份,集中于水耕区和生态涵养区的草地、坑塘水面、林地。并且不同种类的两栖类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

蛙类总密度分布与黑斑侧褶蛙密度分布

(2021年9月)

3

结合蛙类习性与迁移规律,

因地制宜实施土地整治生态工程

结合蛙类不同季节密度分布与空间迁移习性,我们因地制宜在项目区设计了生物通道、生态管涵、生态跳板等生态工程,确保蛙类能在项目区正常迁移、栖息与繁殖,保障蛙类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 + + + + + + + + + + 

生物通道

在金山廊下二期土地整治项目“农林水乡”片区内,林下浅溪设计生物通道,加强农林湿复合系统的连通性,促进蛙类、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在林地斑块间迁移。

农林水乡片区生物通道

+ + + + + 

+ + + + + + + + + + + 

生态管涵

在松江新浜市级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区,对湿地、水塘等生物栖息地与农田之间的过渡区域进行改造,使蛙类在农田与栖息地之间迁徙活动。同时,在湿地边缘略高于常水位处建设涵管,将湿地与外侧河道边坡连通,并在涵管附近、河道边坡两侧利用松木桩、植草袋等,构筑面积约为10~20㎡微型栖息平台,种植芦苇、香蒲等具有隐蔽作用的湿地植物,形成生态踏脚石。

蛙类生态管涵装置示意图

+ + + + + 

+ + + + + + + + + + + 

生态跳板

在松江新浜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灌溉沟渠靠近农田一侧构建青蛙跳板、下凹式通道以及生态踏脚石等,便于成蛙在田间与湿地之间迁移。

蛙类生态保育工程实景图

+ + + + + 

4

针对保护型关键蛙类物种,

开展生态保育与生态监测

以上海本土蛙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为保育对象,在松江新浜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针对蛙类生命周期中早期发育关键阶段,利用芦苇、香蒲湿地为蝌蚪提供栖息生境,在湿地中建立蝌蚪保育区。通过连续生态监测,结果表明对虎纹蛙进行保育后,蝌蚪的存活率达到45%(无保育措施存活率21.7%)。

湿地蝌蚪保育区设计方案示意图

湿地蝌蚪保育区位置与蛙类保育箱

5

制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标准,

明确蛙类保护保育要求

2021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主编发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土地整治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标准》(DG/TJ 15558-2021),该标准明确提出,土地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区两栖类动物种类、习性、活动范围,在经常性迁徙、出没的区域,设置田间两栖类动物通道。

标准中蛙类保育措施的相关建议:

  • 对两栖类栖息地有阻隔作用的田间路、生产路,宜每间隔40m距离在其下方布设生态管涵或生态孔,在管涵与田间交界处布设生态袋。生态袋中可种植菖蒲等植物。

下穿道路的生物通道设计示意图

  • 对两栖类栖息地有阻隔作用的硬质沟渠,宜每间隔40m距离布设生态过道,主体可为钢结构凹槽式,架设在沟渠底部,表面覆盖种植土。

今天我们对于上海郊野蛙类种类和上海土地整治中蛙类保护小措施的介绍到这结束啦!看完这期后,当你再次漫步大自然,乐享郊野美景,听取蛙声一片的同时,不妨仔细观察,看看身边的蛙类你是否认识?不妨想想是否有更多保护措施,来守护这些稻田卫士?

+ + + + + + + + + + + 

注:本文根据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土地整治项目区生态基底调查技术指南研究”、“农林湿复合系统中两栖类连通性评估及提升研究”成果梳理,感谢华东师范大学邓泓教授、张颖教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蛙类图片及介绍主要参考网络相关资料,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 +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活水农源”:上海新浜土地整治项目生态修复技术实践
三甲天地,东海印象 —— 合庆郊野公园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展示
建设用地减量 生态空间扩容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方案编制思路
在德国,美丽乡村这样建设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列谈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投融资模式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