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七律之弊


当代七律弊在虚词虚句。虚词原有,虚句是我的臆造,意指看似灵动实则苶然的诗句。


何为虚词?就是无实指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如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严格说,叹词、拟声词有所指,不算虚词。


虚词是把我们关于事物的经验黏合起来的那种东西,类似建筑的灰浆。砖石当然重要,灰浆也不可少,所有这一切都要围绕目的做得恰到好处,如灰浆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


在唐诗那里,如杜甫,是很看重砖石的,灰浆用得少,但到了晚唐,如李商隐等就大量使用灰浆了。到了宋人,更喜欢倾倒灰浆。同光体“昌言宋诗,搜取枯瘠无华者用以矜其识力,张其坛坫。”(林纾语)“标举一二家以自张其壁垒,师古而不能驭古。……又其甚者,举一行省十数缙绅,风气相囿,结为宗派,类似封建节度,欲以左右天下能文章之士,抑高唱而使之喑,摧盛气而使之绌,纤靡委随,而后得列我之坛坫,卒之儇薄者得引为口实,而一抉其樊篱,诗教由是而隳焉。”(金天翮《五言楼诗草序》)


像不像当下诗坛的情景?比如在黑木崖和中国诗词网,便渐渐有了地域与派系的划分,竞相沿袭,互相标榜,党同伐异,比之同光诗人又等而下之了。


多用实词,其好处是句健意简,多用虚词,则句弱意散。不妨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鸡声茅店月”,这叫客观化描写,等于无人称叙事的电影镜头,直接展示给我们,具有强烈的“意象-图式”效果(类似白描),但如果改成“何处鸡声茅店月,有时人迹板桥霜”就把展示变成了叙述,不仅隔了一层,还很软弱无力。假设你真有见识和境界,得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种展示性佳构,舍得把它写成“因为鸡声茅店月,所以人迹板桥霜”?“如果鸡声茅店月,定然人迹板桥霜”?“或许鸡声茅店月,可能人迹板桥霜”?“即使鸡声茅店月,未必人迹板桥霜”吗?你肯定会觉得这是浪费,太可惜了。只有那些写不好“意象-图式”效果诗句的人才会如此使用虚词,在句式上下功夫,使其看起来灵动婉转,以达到“像诗”的目的。


下面这首诗是张问陶的《梅花》之一,很多人和过,可见是深得时人喜爱了。

野鹤闲云寄此生,暗香真到十分清。

转怜桃李无颜色,独抱冰霜有性情。

赠我诗难应束手,笑他人俗也知名。

开迟才觉春风暖,先听流莺第一声。

这是什么诗呢?实在低劣。第一句说梅花高,第二句说梅花好,第三句赞梅花美,第四句叹梅花妙,翻来覆去就这么个意思,你总感到他在绕着梅花兜圈子,绕啊绕啊就是进不去,还不如人家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能叫诗吗?写作练习而已,最多就是匠人的手工艺品。


看看真爱梅且对梅独有会心的释敬安(编者按:八指头陀)《白梅诗》是怎么写的:

一觉繁花梦,惟留淡泊身。

意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

冷入孤禅境,清如遗世人。

却从烟水际,独自养天真。

看出差别了?诗以“气骨为上,辞句为下”,懂得这一点才算入门。一个人心里没感觉,眼中无见识,胸中无境界,又要写一首诗,怎么办呢?没法,只能玩辞藻,兜圈子,于是便有这种唯以辞气为能事的假诗。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气骨不是人人都有,辞句却是人人可玩。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写这种诗了?奥妙就在这里。


到此何须十八盘,轻歌漫步入云端。

满山虽少一篱菊,空谷犹多九畹兰。

未纵青牛追白马,暂抄白雪沐青峦。

人名忽报点兵处,帐外谁提大可汗。

这是风之歌的一首诗,你不妨把它翻译成散文看看诗意如何。这种诗很能骗过一些初学者的眼睛,以为这就是好诗,诗就要这样写。


秋高望里岭如澜,白草悲同白发看。

两故居邻三十里,床单布对水晶棺。

难求此地营田舍,可悔当年树圣坛?

已识真龙能覆雨,西风过尽莫凭栏。

这是昨夜的一首诗,据说一出笼就引起了轰动。但是如果你真懂诗是不会跻身“轰动”者行列的,因为这诗意都是些报刊上的俗见,不过分行押韵改编得“像诗”。吾国咏史诗的传统是何等的深厚,不是这么轻易可写的,用古人的话说要壮思。“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刘禹锡《韩信庙》),这就是壮思。你能从昨夜这首诗读出壮思?没有,读完后兴奋不起来。可见壮思是很难得的东西,你得对某一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独到的见解,出人意表而又在人意中。


再来看一首网上的《桃花》(推精的):

闲来曾俟景翻新,陌上催归绿未匀。

偶抱清怀思暖日,却将何物对韶春。

白梨红杏堪为友,紫燕黄莺早是邻。

一笑平生风雨夜,明朝零落不关人。

这是写桃花吗?桃花能这么写?从“桃之夭夭”到“殷红片片点莓苔”再到“乱红如雨坠窗纱”,桃花同梅兰竹菊一样可难写了,哪是这么轻松就写得的?这不过就是点小感触,有一点小情怀,记得一些相关的辞藻,于是连缀起来写成了一首诗,这样写诗也太容易了。


有写桃花写得好的,比如易顺鼎:

朝吟休洗红,暮赋怎生黑。

寒响被池宽,湿光灯路窄。

露井迷蝶踪,风廊断蜻翼。

隔梦一重帘,如闻花太息。

知道我没乱说了吧?这就是风骨。写诗是真性情的流露,不是编制手工艺品,写诗真的很难,我们还是要对它有点敬畏心。

(编者按:易顺鼎号很多,最有名的是'哭庵',曰:人生必备三副热泪,一哭天下大事不可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此三副泪绝非小儿女惺忪作态可比,惟大英雄方能得其中至味)


事实上,这主要关系写诗的目的。写诗是为了传达新经验,没有新经验最好别写,尤其别胡乱和作,这是严谨的态度。但是很多人却难以坚守,他们把诗当作了一种工具,恍如馈赠佳品,你一首我一首。这哪是写诗?分明按照格律组装诗嘛,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婉转灵动,但已违诗道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还是思想贫乏、情感浅陋和境界低下,不得不在词句上用力。


七律较之七绝,俪偶现象很是突出,换句话说就是七律具有喜好“韵律词”而排斥单音单语倾向。由此我们看到有些写七律的高手写不好七绝,杜甫是个典型,而七绝写得棒的李白七律却写得不咋的。由于俪偶突出,七律规整,但易工难好,稍不留神就会显得呆滞,于是人们把“古文”句法(韩愈提倡的那种)引入七律,大量使用虚词以使其灵动起来。然而这又带来了一个弊病:空疏。表面看很像诗,很有诗味,但不耐咀嚼,一咀嚼就只有一个空壳。时下七律的弊端就在这里,大量使用虚词构造句式的灵动,以形式掩盖思想、情感和境界问题,结果是徒有其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少人因为这首诗,迷上温庭筠丨每日一诗
诗词鉴赏:一句诗中没有动词、形容词,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丨一日一诗
【央视荐诗】10月9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诗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