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心武:我希望人们对于“兰姑姑”孙维世,不要再去消费她的隐私
节选自《语之可18 :满目山河空念远》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文 | 刘心武
◎原题《兰姑姑的戏票》

我希望人们对于兰姑姑,也就是孙维世,不要再去消费她的隐私,以及她那非正常死亡的悲剧,而是把她作为中国杰出的话剧导演,去正视她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价值,从对她导演的剧目(据说一共有十六个)的资料搜集与研讨中,获得推动中国话剧艺术继续发展的借镜与动力。

孙维世(1921—1968)


北京王府井附近东安门大街路南,有一所至今仍保留着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剧场,长期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专属剧场,但是1950年的时候,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还没有成立,那里一度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场地。这里所说的北京人艺,是后来成为专演话剧的那个北京人艺的前身;属于北京市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于1952年,现在人们熟悉的北京人艺专属剧场首都剧场,是1954年建造的。据我所知,最早叫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团体,属于华北局,是歌剧、话剧都演的,后来分流整合,才把北京人艺的称谓给了北京市,专演话剧。

1950年夏天,我八岁,随父母从重庆水路到达武汉再乘火车抵达北京,从那以后,我就定居北京,直到今天。在北京的近七十年里,观剧是我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活动,可谓京城剧场十二栏杆拍遍,舞台沧桑尽收眼底。我到北京看的第一出戏,就是在东安门大街的那个巴洛克风格的剧场里演出的,那是1950年底,父母带我到那地方观看民族歌剧《王贵与李香香》。

北京王府井附近东安门大街路南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属剧场

记得那天到了剧场门口,把门检票的不让我进,父母告诉他们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懂事,能看戏,不会哭闹;首先人家不信我已经八岁多,我那时身体发育滞后,小头巴脑,再,人家认为三年级也是小孩子,儿童是一律不让进场的;这可怎么办啦?父亲急中生智,就告诉他们,我们是赠票,是孙维世导演赠的,把那装票的信封拿给人家看,信封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专用封,信皮上有我父亲的名字,右下角签着“维世”。这招还真管用,人家就让我跟随父母进去了,我那颗小小的心由紧而松,欣喜莫名。那出歌剧《王贵与李香香》是根据李季的长诗改编的,导演并非孙维世,也并非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剧目,是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名义演出的,可能孙维世和编剧于村熟稔,所以有了较多的戏票,就分赠一些给亲友,我家也就得到了。我至今记得那歌剧里多次出现的合唱:“一杆子红旗,半天价飘……”

从那次起,我就知道,我们家有机会得到赠票,去看演出。赠票的,父母让我叫作兰姑姑。兰姑姑我始终没见到过,但她的亲妹妹,父母让我叫粤姑姑的,多次来过我家,后来当然就知道,兰姑姑是孙维世,粤姑姑是孙新世。

孙炳文与任锐结婚照,最后一排左二为证婚人刘云门

我生也晚,老一辈的事,只是听说。我爷爷刘云门1932年就去世了。我在爷爷去世十年后才诞生。前些年粤姑姑从美国回来,约在贵宾楼红墙咖啡厅见面,见到我就大声说:“心武,我们两家是世交啊!”坦率地说,我心里热络不起来,因为我爷爷跟他们父母的交往,虽然留有若干照片,却是我生命史之前的事情,缥缈如烟。

概括地说,兰姑姑和粤姑姑,当然她们还有三位兄弟,其父亲孙炳文、母亲任锐1913年在北京结婚,我爷爷刘云门是证婚人,婚宴后在什刹海北岸会贤堂饭庄前的合影留存至今。1922年孙炳文和朱德赴德国前,在我爷爷家小住,1924年我爷爷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1925年我母亲遇到困难,被孙炳文、任锐接到其家居住,但他们很快也往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就又安排我母亲到任锐妹妹任载坤家暂住,任载坤是冯友兰夫人,所以后来我进入文学圈后,把宗璞叫作大姐,遭母亲呵斥,说应叫璞姑姑才是,兰姑姑、粤姑姑都是宗璞表姐,她们是一辈的。这篇文章,要说的是兰姑姑赠戏票,使我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小受到很好的话剧熏陶的事。

孙维世(左)与母亲任锐在延安抗大学习时留影

关于孙家,关于兰姑姑本人那不到半百就陨落,等等事情,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叙述权,但我要呼吁,对于孙维世,作为中国上个世纪杰出的话剧导演之一,她在这方面的成就,一般人还缺乏必要的认知,专业人士虽有过一些纪念性的文字和涉及其导演艺术的论述,其实也还很不充分。我要从自己当年观其所导演的话剧的亲历亲感,来谈一谈。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成立后,孙维世导演的第一出戏是《保尔·柯察金》,这出戏的票也送我家了,但我哥哥姐姐去看了,我没看上。那时候我父亲先在海关总署后在外贸部工作,兰姑姑送票,好像都是邮寄到父亲单位,父亲带回家,到时候再去看。有次又看见父亲下班回家从衣兜里掏出一个信封,我就跳着脚喊“我要兰姑姑的票”,但是父亲冲我摆手,跟母亲说:“这回不是票,是信,请我去她家吃便饭。”

1950年《保尔·柯察金》剧照

主演:金山、张瑞芳

孙维世和金山

兰姑姑和粤姑姑都称我父亲天演兄,称我母亲刘三姐,或简称三姐,因为我母亲在娘家大排行第三。后来知道,是兰姑姑和名演员,也就是演保尔的金山,结婚了,婚礼早举办过,再个别邀请到我父亲,应该是一种对世交的看重吧。那天父亲带回一瓶葡萄酒,说兰妹(他总这么称呼孙维世)告诉他,是周总理给她的,过些天家里来客,父亲得意地开了那瓶酒共饮。再一次父亲回家,带回兰姑姑赠的戏票,笑对我说:“全给你!”我接过一看,是三张电影院的票,这怎么回事啊?

原来,是兰姑姑把她在舞台上排演出的儿童剧《小白兔》,由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了舞台艺术片,我约两位同学一起去了新街口电影院,原来是正式公映前的招待场,我们好高兴!那电影虽然由新影拍摄,但不是对着话剧舞台的刻板纪录,是在摄影棚里搭出了三维的全景,而且充分地运用了电影语言,推拉摇移、主客观镜头及空镜头使用,娴熟流畅;大全景、全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的穿插,恰到好处;蒙太奇剪接,天然浑成。

《小白兔》是兰姑姑根据苏联作家米哈尔科夫原著改编导演的,新中国第一部儿童话剧,剧情生动幽默,富有教育意义,场景美丽,赏心悦目。那时候儿童剧组还属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一个分支,1956年分离出去组建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后来所排演的《巧媳妇》《马兰花》等,其实都是《小白兔》风格的发扬光大。看电影《小白兔》回到家,我就裹上父亲睡衣,又用两条毛巾给自己弄出两只长耳朵,在屋里跳来跳去,听见父亲对母亲说:“兰妹十五岁就在上海演电影,她对电影很熟稔的,拍起电影驾轻驭熟。”可惜后来兰姑姑没有再导演电影。

孙维世与周恩来、邓颖超在莫斯科

兰姑姑再一次赠票,是她导演的果戈里的名剧《钦差大臣》,我高兴地跟母亲去东单拐角那里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专用剧场观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全剧演到最后,台上台下都在笑,忽然一个角色大声说:“笑什么?笑你们自己!”台上的所有角色就以不同的姿势僵在那里,台下的观众也都愣住,幕落,观众热烈鼓掌。

巧的是,我小哥刘心化那时候考上了北京大学曹靖华任系主任的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而粤姑姑从苏联留学回来,分配到北大俄语系任讲师,正好教我小哥,所以我在小哥影响下,对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艺术着迷。小哥告诉我,俄罗斯大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建了影响世界现代戏剧极其深远的戏剧流派,就是体验派,要求导演指导演员,从自我心中找到与角色相关的种子,去发芽长叶开花,体验到角色的内心活动,再外化为形体语言,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前排左起:蹇先任、王美兰、孙维世、马明方;后排左起:方志纯、林利、贺子珍、贺诚合影(1939年,莫斯科郊区共产国际党校)

兰姑姑呢,她1939年去苏联学戏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938年刚去世,其嫡传弟子列斯里血气方刚,兰姑姑成了列斯里的学生,因此可谓得斯氏体验派戏剧体系真传。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远的思念---纪念孙维世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述要(三)
《天云山传奇》使他一举成名 ——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石维坚
1950年,孙维世爱上有妇之夫,周总理苦劝无用,最终送她特殊礼物
武立贵|横刀立马亦文人——访话剧艺术家万一杨征夫妇
辛 克 | 九艺节里话“追剧”
北京天安门旁的30亿元国家大剧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