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丁志军:明清蒙童的开学季


明人戴进《太平乐事》中的童蒙入学场景

民间学塾的开学时间多在正月灯节之后,开学之时,社学、义学管理者或塾东须派专人迎请塾师就馆。在多数时候,由于社学与义学有官方的介入,因而在迎请塾师的礼仪上更为庄重。根据《泰泉乡礼》的叙述,社学开学之期,“约正会各父兄躬诣其家,再拜迎之。”生徒则穿着盛服迎塾师于塾馆外,然后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塾师延聘的程序至此方算最终完成。在文风兴盛的地区,“尊师”的氛围浓厚,家塾亦十分重视迎请和拜师的礼仪,但在仪式上要相对简单一些。塾师一般由塾东或塾东家人以车、轿迎请,然后在塾馆内进行简化了的拜师仪式,大概由塾师拜孔子、学生拜孔子、家长拜塾师、学生拜塾师几个环节组成。       
由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各个地方私塾入学仪式的繁简程度不一,且儿童开蒙常常掺杂着当地的民俗和信仰。如清代安徽旌德人吕凤岐年谱载皖南教育风俗,童子逢闰年不开蒙。六岁时,“拟令凤岐七岁入村塾,缘明年遇闰,俗不启蒙,腊月预送塾师向春族伯处。”又如浙江、江西不少地方都有请新进秀才或举人为童子开蒙的风俗。江阴人殷葆诚曾自记云:“余四岁启蒙师为南昌曾葆初先生,本居停主人之子,新撷芹香者也。赣之习俗,例取发秀,故蒙童第一日识字,必柬请新茂才,衣冠而教之。”绍兴人马夷初的开蒙就是其父亲请的一位新进举人来完成的:
我五岁(实际不足四岁)那年的春天,有一天,我的父亲在内客堂中间摆了一张四方桌子,靠外一边缚上红呢桌帷,桌子上摆了一副香炉烛台,为着给我破蒙,要拜孔夫子。给我破蒙的老师是头年(前清光绪十四年)浙江乡试第一名举人,俗称解元的山阴王会澧先生,这就可以晓得父亲对我的期望了。
王先生到了,簇新的礼服,映出他那风神昳丽的仪貌,更从他的谈笑里,显着他的得意。因为他正要上北京去会试,似乎指顾间连中三元可以操券而得。
我的父亲自然也穿着礼服,先请先生拜孔夫子,随后自己也拜,随后便叫我拜。我拜得真神气,王先生称赞了一番,父亲便向王先生行托付礼,彼此互拜了一回,随后父亲叫我拜老师。
破蒙开始了,撤了香炉烛台,摆上硃笔砚台,一本罗泽南做的《小学韵语》……王先生当然衣冠端正,俨然人师地坐在上首,我就坐在左边。王先生指着《小学韵语》开首四句:“小学之道,诲尔童蒙。蒙以养正,是曰圣功。”叫我随他的声音念。教不到三遍,我就自己会念了。我的父亲自然笑开了脸,王先生也向父亲叫恭喜。
据包天笑的回忆录记载,吴县童蒙的入学仪式,多由外家置办所有学习用品,另有定胜糕、粽子等食物,谐“高中”之音,舅父、叔伯或其他长辈送童蒙入学,父兄则不参与其中。包天笑这样描述他母舅送他入学的仪式:
母舅一来,送入书房,便要行拜师礼了。佣人们在书房正中点上红烛,母舅拈了香,然后教我朝上拜了四拜,这是先拜至圣先师的孔子。然后在正中摆上一张椅子,然后地上铺下红毡单,请先生坐在椅子上,受学生拜师之礼。但我们的陈先生却不肯坐,只站在上首,而且在我跪下去的时候,他便双手把我扶了起来,这便算是师礼成了。……一面家里又送上“和气汤”,这也是苏州的风俗,希望师生们、同学们和和气气,喝一杯和气汤。……母舅给先生作了一个揖,说了“拜托拜托”两句,他的任务完成,便即去了。

明代类书《文林妙锦万宝全书》中的童蒙入学场景

其实,无论是“逢闰不启蒙”,还是请新进秀才、举人开蒙,抑或是以糕粽谐音“高中”的风俗,都是父兄希望子弟在开蒙之初便讨个 吉利或彩头,暗示此后学业进益,并在科场角逐中有一番作为。
在多数地区,塾师在入学仪式上还会收到类似于红包的“贽敬”,不包含在束脩之内。近代湖北人王楷元在回忆清末民初黄陂私塾的入学仪式时说:“硬木戒尺下面,放着用红纸袋封固的‘贺仪’,上写‘贽敬××’字样。”塾师所受到的这些礼遇,多出现在社学、义学或书香、官宦家庭所开设的家塾中,乡间底层民众虽对塾师普遍尊重,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村塾在拜师的很多环节上不得不因陋就简。当然,明清时期一些家塾也有非但不见隆师之礼,反有将塾师视同普通佣工的例子。这些记载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小说、戏剧中。如清代小说《姑妄言》中的武官李太托广教官物色一位塾师至其家塾课孙读书,广教官推荐了秀才干行,并嘱咐李太差人拿帖去请,李太回道:“雇他教书,又不是请他吃酒,用甚么帖?叫人口说罢。此类小说家言虽不免夸张,但从明清文学作品中的记载来看,普通蒙师受人轻慢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在现实生活中亦必有所本。此外,在一些管理比较严格的社学或义学中,塾师入塾执教前还须到当地文昌庙中宣誓,以表谨守师德、尽心教学之决心,这也是民间学塾对塾师进行约束的一种方式。

本文节选自巴蜀书社2020年8月新书《自在囚:明清塾师的生存状态》。


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囚徒!

杨士奇、钱福、董其昌、陈继儒、蒲松龄、郑板桥、江永、赵翼、洪亮吉、曾麟书、罗泽南、杨守敬、刘大鹏、包天笑等百余位塾师的职业经历与生活场景细节再现。

 底层士人较高社会身份与极低经济地位的矛盾书写。

《自在囚:明清塾师的生存状态》

作者:丁志军  

开本:16

印张:24.5

字数:49万

书号:ISBN978-7-5531-1302-9

定价:58.00元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编辑推荐: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中,为何有大批读书人长期以塾师为职业?塾师的就业方式、教学方式有何特点?收入水平、职业归宿感如何?塾师与传统乡土社会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通俗文学与史传文学中的塾师形象为何反差巨大?本书作者丁志军以治史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勾勒出了这个庞大群体的生活图卷,带我们走入明清塾师的精神世界。
古代私塾教育中的经验总结对当代基础教育有无借鉴意义?古代塾师生存状态及其背后决定因素的呈现,对推动当今基础教育工作者生存状态的不断改善有何启迪?或许本书能引发你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古代私塾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塾师,这是一个规模极其庞大,但却为传统史学所忽视的职业群体。作者以明清年谱、文集等文献为基础,将塾师还原到明清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运用社会文化史、集体传记相关研究方法,对这一群体的职业环境、从业方式、职业活动、科场角逐、社会生活、经济收入等生存实态,以及塾师与当时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爬梳,作者描绘出了塾师在乡土社会中的生活景象,强调塾师在传统乡土社会中所扮演的知识传播者、社会服务者、教化实施者等多重角色,肯定了他们在传统社会中普及基本文化知识、培养教育后备力量和传播儒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贡献,对这一群体的历史评价更为客观、公允。

作者简介:

丁志军,湖北利川人,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师从张勇(子开)教授,现就职于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主要从事明清文献研究,涉及文学、教育、民俗等领域,发表论文十余篇。

本书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话易经》-2 南怀瑾、徐芹庭著
【悦读】私塾的由来及演变
海丰吴氏《家塾授蒙浅语》
南宋时期家塾训课本《童蒙训》
【传统家训】鸣沙山敦煌藏卷 开童蒙《太公家教》
易经直解:蒙卦第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