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磨蹭?!都是家长造成的!



磨蹭是我们制造出来的!


  有位妈妈说,最近孩子开始自己洗头发,妈妈怕她慢,就站在旁边监督她。孩子果然很慢,用全是泡沫的头发,做出各种造型,对着镜子自我欣赏,你可以想象,站在旁边的妈妈有多着急。


  妈妈终于还是忍不住,开始催促孩子:“快点,快点,赶紧洗,别玩了。”


  听妈妈讲到这里,那一瞬间我内心的感觉非常清晰,仿佛看到了磨蹭的源头。也许,我们最开始定义的磨蹭,并不是真的磨蹭。


  就拿洗头来说,妈妈觉得这只是自我清洁的一个步骤而已,孩子却觉得又新鲜又好玩,她骄傲地变成了一个会洗头发的孩子,她在体验头发上蓬松的泡沫带来的那种奇妙的手感,体验水流从头冲到脚的感觉,当然最有意思的肯定是用泡沫做出各种好玩的造型。


  如果我们从孩子的感觉入手,这个行为就很好理解。妈妈说,她要一直这样咋办?


  第一,孩子不会一直这样体验的,我们不妨反过来想,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必须永远保持这种节奏去体验洗头发,绝对不许快起来,新鲜感过去,你觉得孩子能坚持住吗?


  第二,我们可以用“先跟后带”的方法,也就是说,先陪孩子玩一下,跟着孩子一起高兴,孩子体验了,时间也差不多了,再把洗头发这件事情收尾。


  如果不允许孩子体验,妈妈催促的那一瞬间,事实上就开始了一场拔河比赛,妈妈想把孩子从洗头发这件事情中拉出来,孩子要拼命地留在洗头发这件事情里面。


  这样的话,就破坏了孩子那种自然体验的节奏,她反倒对洗头发这件事情产生了执着,她不再是为了体验,而是故意滞留在这件事情里面。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假磨蹭就变成了真磨蹭。

  

  孩子磨蹭的时候,父母可以不焦虑吗?


  一位妈妈告诉我,有一天早晨,她眼睁睁看着孩子穿好衣服又在床上伸懒腰,吃饭的时候没完没了地发呆,弄撒了水就慢条斯理地擦桌子,扔个纸巾恨不得用十分钟。这些事情忙完了,时间已经很晚,注定要迟到了。


  以前,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就一个劲儿地催促,这次妈妈小小地挑战了自己一回,就想看看不催会怎么样。妈妈说,她虽然什么也没,但内心焦急、不安、气愤,想催又拼命忍住,这个过程相当难受,不可思议的是,最后的感觉居然是无比平静。妈妈心里在想:迟到就迟到,迟到也没什么可怕的,该我做的我都已经做了,反正老师批评他,又不会批评我。


  在上学的路上,孩子明显着急了,小声嘀咕:“哎呀,要迟到了。”然后张罗着给老师打电话请假。


  第二天,妈妈更加潇洒,什么也不说,默默地等着,到了上学时间,妈妈拎着钥匙下楼,孩子手忙脚乱地带上东西,一路小跑追出。上学路上孩子非常担心迟到,堵车的时候,干脆自己下车往前走。妈妈说,这一天,内心完全没有像前一天那样挣扎,自始至终都很平静。


  妈妈感慨地说,虽然在育儿书上,无数次地看到“父母不着急,孩子会自己负责”之类的道理,但真真切切地体验这个过程,还是觉得很奇妙,尤其是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性,她简直不敢相信。


  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焦虑。以前妈妈焦虑的时候,就会去推动孩子,这个不假思索的行动往往帮倒忙,结果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这两天,妈妈回到了自己的感觉,直面焦虑,感受内心的焦虑逐渐转化成不安和愤怒,最终这些情绪慢慢消失了,当回归到平静,内心是非常有力量的,这时候就可以理智地面对孩子迟到这件事。

  

  心理学上讲,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过度关注,是制造众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磨蹭只是其中之一)


  当你对孩子做任何事、体验的介入成为习惯时,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对事情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和你的权利之争上面。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出孩子的4种错误目标:寻求过度关注、权力之争、反击报复、自暴自弃。


  而从这几种错误目标上几乎都能看到,问题源于父母的一些不当行为,例如过度关注、介入孩子的成长过程,最终导致自己被拉入战争的泥潭。


  学会‘陪伴’而不是‘搀和’孩子的成长,是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只有当你把尊重和自由真正的还给了孩子,你才有可能得到尊重和自由,当你想控制孩子的时候,最终被控制的一定是你自己。


  给孩子时间、机会让他体验过程、自然结果,自己承担合理结果。人生是一场经历,不能是因为你经历过、知道了结果,就把孩子应该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和结果都直接简化掉。这是对孩子人生的漠视、不尊重,而最终换来的一定也会是孩子对你的漠视和不尊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妈神操作:女孩犯错后被剪头发,还问会不会伤娃自尊?
父母不要随便“帮”孩子
孩子强大内心养成计划
挖掘孩子的发光点
一家3口已经三天没玩手机了,走近一看,父母都是“狠人”
9岁以前对孩子有多简单粗暴,青春期的叛逆就有多凶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