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1
一、原文


第三章、导向意识(题目为学而观复所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
二、译文(意译)



不有意推崇才德过人的人,使百姓不因此而去纷争。不以不易获得的财物为贵,使百姓不去偷窃。不特意显示自己的贪欲,使百姓的心不被扰乱。所以圣人对百姓的治理之法是:使百姓的欲求意念少一些,得到的实惠多一些;削弱其欲求意念,加强其内在实体;常使百姓无机心、无私欲,使那些自以为聪明者不敢耍弄自己的小聪明。用不乱作为的态度(以道为度的原则)去治理天下,则天下就没有什么不可治理的。

3
三、释词


本义为酒器,引申为尊崇,推崇,注重等,此处用其引申义。

本义为多财,引申泛指多,又引申为有才德的,才德过人的等,此处指才德过人的人。

本义为奴隶,引申指庶人百姓,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也引申指人,人类等,此处指庶人(平民)百姓。

本义为两手夺取一物,引申泛指夺取;力求获得或达到;争斗,较量,不肯相让;竞争等等。

本义为财物,引申指商品、钱币等。

本义为偷窃,也指偷东西的人等。

此处指显现出或炫耀。

歌之初文,本义为歌以助劳,引申为能够,应该,应当等。用作助词,相当于所。

本义为欲望,引申指喜爱;想要,希望;需要等。此处指“贪欲”。

本义为意向,意念,心情。

本义为骨头,引申指在内部支撑物体的架子。

读四声,由知道、有知识,引申指具有判断、了解事物的能力,即聪明,有智慧。在此章指奸巧之“机心”;“知者”在此章指自作聪明的人。

4
四、阐解与应用


此章有几个要点需要理解和应用:


1导向意识


此章重点讲如何以道为法则、为度来治理天下,重点在于“顶层设计”即确立正确的“导向意识”,即以合乎天道法则的人为导向来治理天下,因此此章又是以统御天下、治理天下的大视野为立场的,是“以道为治”“以道为度”的智慧,而其具体法器就是自觉的、正确的“导向”引领,这导向在人类历史上是具体可变的,比如是以暴力对抗为引领还是以和平发展为引领就是不同的选择,抑或还可以以宗教信仰或民族主义等为导向,其关键则取决于你是否合乎天地大道(以道为度)。



这天地大道在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中又往往具体化为:天命、仁政、正义、礼法;在西方则可称为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科学等。在今天中国则可以是富强、民主、法治、和谐、文明或中国梦等。

总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想协调统一、朝着共同的目标向前发展就必须有正确的总体导向。


2价值核心


统一的社会导向往往又会成为一个社会统一的“价值观”或“价值核心”,即人们认为什么最有用的那种观念和重心。

此章提出了三个一般性的价值核心:

①才德过人的人,或为社会所宝爱、尊重的优秀人才、能人。德国存在学大师海德格尔认为平均状态的“他人”、“常人”是一个人的正常的内在结构要素,在此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他人”、都是“常人”。常人有一个最为常见的特征:“为差别操心”,即在意于不如人、要比别人强或如何限制和打压住别人而使自己永保优于人的地位不变等等,总之,是喜欢与别人比差别、比高低、比优劣、比富贫等等。或曰:任何人只要正常都存在“与人比”的意识或“无意识”。故那些高人一等之人无论如何都是一般人的冤家对头,因此若以这些人为价值核心就必然会伤害、打击很多的人。



②不易获得的财物,包括金钱和昂贵的商品,都容易成为人们争取、追逐的目标,如有意强化这些砝码则必然会激起人们强烈的猎取心,严重者则必会沦为偷窃一途。

③贪婪之心。是指统治者的贪欲也往往会成为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贪欲,比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即是。但百姓是无条件实现此贪欲的,你暴露它、炫耀它就势必会扰乱人心,使人们陷入主客观扭曲的尖锐的矛盾当中,最终则必然会破坏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因此,“价值核心”的确立对一个社会的治理就显得至关重要。


3反向思维


背面、反面、暗面、无、无形、隐等往往是《老子》看取事物的特殊角度,这形成了它的“反向”之运思智慧和言说策略,比如此章就是首先从“反面”立论的,即“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等,这种反向之思的好处是可把住底限和边界,因为上限可能有很多可能的选项,不好把握,反过来从底限和边界来思考至少是不会走向反面,也就是说一旦把“反面”这个边界找到了、守住了,余下的便可能都是你想要的、或可接受的。这是一个很便捷的思维技巧,比如你要投资做生意,成本越低、收益越高当然越好,可这一定是少而又少的可能,这时你如果能找到或把住那个你能接受的最坏的可能,问题就变得十分简单了,它可以使你的决断不再犯难。




4原因思维


此章还涉及一个看事物看原因、看根据的思维方法,即“民争”是因为统治者之“尚贤”,“民为盗”是因为“贵难得之货”,“民心乱”是因为“炫耀欲望”,这也是抓要害、断根源、或曰釜底抽薪的思维智慧。换个角度看则是“哲学智慧”,哲学者,根本之思或彻底之思之谓也,即哲学之思就具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维特征,它可使你的认识变得既简单又深刻又能解决问题,比如医生看病只有找到真正的病因(亦是根本之因)才能做到“药到病除”等等。



5欲望杠杆


欲望也是此章关注的重点,它由“贤才”、“宝物”到“贪欲”,形成了一个递进、加强的逻辑,最终以“贪欲”为核心点,所以其后的措施便是“常使民无知无欲”,即以欲望为“杠杆”,以“节欲”、“抑欲”或“平欲”为具体策略,从而达到“以道为治”的境界——“为无为,则无不治。”

“以道为度”、“以道为治”在此章具体表现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一虚一实、一弱一强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平衡”,因为“道”不是人,道没有心思和欲望,道的法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要保证天地万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匹配。人欲有目的、意志,故就会有价值偏好,就会偏斜、失衡,就会“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此章主张要“虚其心”、“弱其志”,无论“心”还是“志”即都同人的欲望难解难分,故应该“虚弱”、平抑,如此方得天下之治道。



《尚书·大禹谟》上说舜曾传给禹16字“心传”:“帝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据说尧曾以“允执厥中”这四字戒舜,舜又增加到16字戒禹,宋明儒者把此16字视为尧舜禹之“三圣心传”之“心法”。

这16字翻译过来为:因为人心有私欲故私而难公,因此是不正的、偏颇的(“危”即不正的意思);道心隐藏在万物深处故难明而易昧,因此是隐蔽不明的。所以只有通过磨练提纯(精)之功夫才能达到天道本体之本然之境(一)。“允执厥中”是说恰当地把握其标准(“中”:符合;标准的意思)。



显见,这一意思同《道德经》此章的“平欲”、“以道为度”、“以道为治”几乎没有区别。后世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也正本于此。

不妙的是,今天我们恰恰要靠刺激和强化人们的欲望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贪欲”得到空前的肯定和推重,这样做虽然有这样做的道理,也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但是“物极必反”,欲望的过于膨胀已经在现实中造成了太多的问题,不说太宏大的,也不说太遥远的,比如最近发生在北京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吃人事件不是也和人的欲望有关吗?想去看野生动物,想下车调换一下座位等等不都是人的某种欲望吗(规矩意识淡化和侥幸心理也是欲望的不同表现)?问题在于:有欲望是正常的,而不知道从“反面”去思考欲望、从正面去平抑欲望就不应该了。



而今已大不同于《老子》的时代,一般地讲“禁欲”、“抑欲”显然不合时宜,但适时适度地去“平衡调节欲望”则是大为应该和可行的,即在今天说到根儿上,我们也应该“以道为度”、“以道为治”,

这就是此章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5
五、心得妙语


以道为导向,反面用力量。差别常人意,深忧我衷肠。贤人与宝物,价值定抑扬。实惠可频至,利欲不可长。人心惧偏私,世道节为常。天下何能治?平欲乃良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四章
幸福生活的智慧 ——老子思辨哲学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论语:季康子患盗(12-18)
道德经 第三章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一:人不我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