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 下篇 为农为织为乐


今天,木的下篇。庄子曾言: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大木盛景,我喜欢。还记得我们说的木的本意吗?复习一下如何。


没看过《木 上篇》的朋友直接猜一猜!

1、树tree

2、木头wood

3、树干trunk

4、呆若木鸡那种numb

木的本意是1,树的意思。至于另外三种意思,是由木引申出来,今天我们也会讲到其中一些。


先沿本意,继续和木走一段吧。

首先,从一棵树,放眼到,两棵树吧。




画成字就是:


从左至右,依次是“林”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我比较喜欢金文时代的“林”。乍看有点歪斜,其实有纵深,奈何我们更重规则,更喜平衡,最终把“林”字写得稳稳的。

尤其像柳公权这样的书法家,写起“林”字来,是这样的:


但也保留了两木相互依存意,一枝太长,另一枝相让。


说到这里,兀得,我发现,我刚才说,放眼两棵树,目光还是短浅了,古人,画下两棵树,其实是看到一些树,没有多到众多的地步,但也不是具象的两棵树。不用三木,而用两木,有稀疏意。

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是为林。


既然说到三木,三木得繁茂成什么样子呢?

得是这样的吧:



所谓森。岭上森翠微。

又如《卧虎藏龙》里森森竹意。风起,万千摇曳。




写成字就是这样的:

依次是甲骨文时代的“森”、小篆时代的“森”,和今天的“森”。

容易吧,汉字虽繁复,要紧处,也很简单。

太简单啦。来点复杂的!


好,且看第二组。木与木之间加些人为的东西,就不是那么浑然天成了,最多也就是鬼斧神工。


树木之间再做些人为的交叉状的东西,你觉得是什么?

障碍物,阻碍?大概是这样的?




这就是樊篱的“樊”字的上半部分,也是“樊”字的本意。你一定会问,那怎么又冒出来一个“大”字,在下面?

看看“樊”字的演变:


从左至右,依次为金文里的“樊”,小篆里的“樊”,和楷书里的“樊”。

看看最初下面是什么?像两只手吧?这个字要说的,是下面这个意思吧。




这是基本成功了的情景,一开始是这样的:




所以下面画的是手啊。翻过樊篱,手得抓稳了啊。至于脚上的力气,实在是画不下了,就以手代替了吧。

这个字,不知何故,后来被用来指代上面半部分的意思,没有了翻越樊篱的乐趣和挑战,只指那静悄悄的樊篱,在无声地说着:请勿翻越!


人是复杂的动物。当我们用“樊”去指代“樊篱”,又怎么去表现翻越樊篱的意思呢?楼上造楼,我们再加点什么好了。

看小篆里的“攀”:

左边像不像攀岩的绳索?可攀援而上!




后来,“樊”下面的手简化为“大”,左边的绳索状物品又被挪至下方,成为“手”的形状。


好了,这是今天的第二组木的朋友,人造物:樊,攀。


第三组,人继续造物,这次,就不依托天然,是伐木为用了。

作为农业用的工具。

这是什么?要说这个字,得从炎帝说起。

传说,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猎野猪时,看到野猪用长嘴拱土的情景,电光火石间,伟大的人物将之与播种联系到了一起:能不能做一件工具,像野猪的嘴巴一样,轻而易举将硬硬土地翻松呢?话说我家小朋友前一阵听《西游记》,某天冒出句:你这长嘴的憨货。我差点笑喷。。。




炎帝以木的主干为基本材料,先将木干削尖,再在下面绑上横着的短木,成为一件伟大工具的雏形。使用时,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上扳动,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可快速翻出一片地来。




划时代的变革啊。要知道,之前的人们只能弯腰驼背,躬身刨坑,还得一个坑一个坑放种子,现在终于可以直起身子了。姿势潇洒如下图。



梵高 播种者


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史籍上称之为“耒”。念lěi

《说文解字》:耒,手耕曲木也。

上面三横什么意思?三排横木?用不着那么多呀。是手的变体。木成为工具,人的手进一步解放为使用工具的手。

为什么《说文解字》特别强调是曲木呢?

原来,作为发明家设计师的炎帝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还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炎帝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这一发现使“耒”的外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要弯的,不要直的!

那原本直直的良木怎么办?用火烤弯!

懂力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曲柄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利哉。为了多翻土地,炎帝又动脑筋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两个,成为“双齿耒”。

人使用这个工具时,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

等一下,刚才不是说炎帝吗?怎么这回又归到神农名下?

我们印象中的神农是这样的:




顺便普及一下,神农不是仅仅会辨识药材,他还是伟大的发明家、设计师、leader。他和传说中的炎帝,是一个人喔,神农即炎帝,炎帝即神农。



炎帝的部分发明


据说长得是这个样子的:




来张彩色画像:




说回炎帝的无数发明中的普通的耒。“耒”字今日已经很少使用了,但是,注意,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偏旁部首,出现在一系列的农耕工具中,所以,也不妨认识一下喔。念lěi。有耒不累,好记吧?

刚才提到的“耜”,念sì,长相如下图左一,左二,耜加耒就是右边这玩意儿。



耜在小篆里写成这样:



现代我们把它写成这样:


木除了可以演化为男人农耕重要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女子织布的器物。




还记得《木兰诗》里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吗?以及《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里的“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吗?机杼的“杼”(zhù),指木做的织布的梭子。




请看小篆里的“杼”,是不是跟实物很像啊?小船一样,后面还带着丝线:


注意看,使用起来是这样的,梭子起到牵引丝线的作用:




小篆里的象形还是很生动形象吧?后来进一步演化为今天的样子:


木除了用来创造工具,还可在人灵巧的手中成为乐器。

看看甲骨文里这个字画的是什么?


木上放了什么?两个8像缫的丝吗?



后来又画成这样:

这是什么意思?糖葫芦串?

好了,我不瞎掰了,大概有文化的同学已经看出来这是“乐”字了,不管上面是何方神圣,下面是个放乐器的架子吧。




以木为架,置鼓于上。


虎座鸟架鼓


只是后世简化成“乐”,就不好和木相认了,成了远房亲戚了。

不过呢,也不能说简化字没有一点好处,初衷是让更多的人能认字识字,并且呢,也有些根据。像“乐”字,这样的简化的写法,也有源流,瞧,米芾就这么写过:


只是希望有日,我们都已扫盲,想着来路上的有些旧写法,是更有道理的,能恢复,那就太好了。有人会说我想得美,唉,我历来是个想得美的人啊。。。

好了,这些就是第三组的耒(lěi)、耜(sì)、杼(zhù)、乐。



今天已经讲了不少了?来测试一下吧。


真是讲得不少了啊。那就直接结束了?

喜欢木的朋友,改日我们还可以继续和木玩!


再见!

我们也明天见!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藩篱”与“樊篱”的区分
樊篱
疯狗哪怕不咬人,盯着看也很吓人
第一卷·第十七章·札札弄机杼
一组古风
駁斥“廢除簡體是瞎折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