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咏流传:《木兰辞》

木兰辞

作者:佚名  演唱:尚雯婕

朗诵:雅坤 杨波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郦师来启蒙,不亦乐乎。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语文启蒙的郦波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中国古代一首特别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木兰诗》又被称为《木兰辞》、《木兰歌》,是中国古典民歌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长篇叙事诗的“双璧”。它描写了身为女子的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最终木兰却谢绝了恩赏,回归故乡的传奇故事。《木兰诗》中有淳朴清新的人物形象,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朴实自然的思想情感,有精雕细琢的艺术形式,因此流传于大江南北,广为称赞。尤其是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它便以非常高的频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政治、价值等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科书也很多次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但是《木兰诗》这首诗这首名篇却始终不减芳华,为各类编选者所青睐。

作为一首长篇古诗,尤其有着完整的情节和性格鲜明人物的叙事诗,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对于其中所阐释的故事架构以及人物形象有更全面的了解,但是作为语言的学习,仍然需要对《木兰诗》的遣词造句这些方面要做细致的学习。郦老师反复说过我们的母语——汉语,最大的特色就是语义还有音韵上的丰富性。汉语的语义本来就十分丰富,再加上经过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因此对同一字句的意思,往往是有着不同的解读的。

举例来说吧,这首诗的第一句“唧唧复唧唧”,这个“唧唧”,从古到今,那就是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在不同年代的课本儿中也根据不同的学术研究有不同的注释。比如像1961年版的语文书中就注释为叹息声,可1978年版的则注释为织机声——织布机的声音,而1993年版的语文书则注释为虫叫声,2001版的注释则同1978年版,解释为织布机的声音,而这一次的部编本也就是统编本中,采用的则是“叹息声”这一注释。


同学们请注意,从上述注释的流变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唧唧”这个词其实包括三个释义,分别是:叹息声、织机声和虫叫声。每一种的释义也都有其一定的历史依据。比如郭在贻(郭在贻(1939——1989),山东邹平人。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师从姜亮夫、蒋礼鸿等先生。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著有《训诂丛稿》、《训诂学》、《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郭在贻敦煌学论稿》、《敦煌变文集校议》(与张涌泉、黄征合著)等。)先生在《训诂学》中便举例子说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时代的元稹《长庆历》中也有:“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年历复年历,卷尽悲且惜。历日何足悲,但悲年运易。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所叹别此年,永无长庆历。),缘此就认为“唧唧”应该当“叹息声”来讲。而持“织布机声”也就是“织机声”这一种解释的学者则认为这篇文章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织布声开头来表现木兰“当户织”的形象特点,像1979年版的《辞海》便照此说解释。关于第三种虫鸣声的说法,有研究者根据本书选自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五这一出处,查阅此书就发现首句“唧唧复唧唧”的随文句下附有注文,注文说一作“促织何唧唧”,所以这一派学者就认为在对此词的注释上应遵从选文出处的释义。

好了,有三种说法,对吧?那么对于同学们来说,如果能够适当的了解一些这些语词发展的背景,对于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那是会有不小的帮助的,为什么呢?这就是古人认为的经学与大学的基础——小学中的《训诂学》。说到这种训诂释义的丰富性,再比如这首诗结尾处有“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对于“傍地走”,1961年版和1978年版,还有1993年版的语文书,都将“傍地走”译为贴着地面跑,也就是把这个“地”解释为地面,那么这一次部编本则沿用了这些版本的注释,不过2001版的解释则为“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它就将“傍地走”解释为并排跑,显然是将这个“地”解释为助动词了。

那么如何看待这两种解释的不同呢?其实汉语在中古时期,当然,中古时期的定义,我们按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一书中的说法,中古是指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那么在中古时期呢,动词后面的“地”是一种助词,有点儿像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着”那个字,就是笑着说、哭着说这个“着”,因此傍地就是依傍着、紧靠着的意思。有研究者就为此找寻了古代文章的一些例句,比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杂言》,其中就有“齐景公问晏子曰:“寡人自坐地,二三子皆坐地”这句就可译为:我坐着,你们几位呀也坐着。再比如南宋辛弃疾的《行香子》这首词中有:小窗坐地,侧听檐声,这句就可译为:挨着小窗坐着,侧耳倾听檐间的滴水声。

对于同学们而言,语文学习不仅仅是通过语文的学习取得一个好成绩,还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而掌握治学的方法,明了了这些差异,并在探索中获得进步,就能够帮助大家强化思考并有效地提升思维的能力。当然,这首叙事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芳,最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它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写下一段独属于木兰的传奇。《木兰诗》和高适的《燕歌行》、杜甫的《兵车行》、《石壕吏》、《垂老别》这一类反战作品截然不同的一点就在于,它并不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它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作为描写对象,对此著名学者王富仁(王富仁(1941-2017),著名学者,1941年生,山东高唐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先生曾经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说木兰没有把从军当作自己的痛苦和不幸,不论在战争生活,还是在和平生活中她都表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活热情。  

《木兰诗》故事的起点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木兰从军,高潮则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木兰立功,而故事的终点则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木兰还乡。从平民到英雄,再回归平民,木兰的独特性也就在这一故事的架构中鲜活地体现了出来,要注意的是木兰从军不是她主动追求的结果,她既非为了报国仇、雪国耻、为国效劳、为君尽忠,也不是为了施展个人的才能和抱负要建功立业、立身扬名,而是由于具体的生活机遇所决定的。木兰在这里的表现和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和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所抒发的那种雄心壮志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说后者属于崇高的英雄行为,而木兰从军则更是一种自然的生活选择,是一种最朴素情感的必然选择。即使是有关战争的过程描写,所展示的也是一种刚健与柔情并存的情感节奏。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一种复调音乐的使用,你看从“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再到“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在这种复调式、复沓式的描述中,既透露着木兰的雄健和飒爽,又更使我们看到一个内心充满温暖爱意的女子形象,这样的木兰当然是英雄,但更是我们身边的邻家女孩儿,是我们两小无猜的朋友和姐妹。

其实,对我们而言,祖国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词,更不是一种虚幻空泛的存在,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家人、故乡,爱祖国其实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从《木兰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而当胜利归来之后,她所念所想就是返回家园,重新从事自己的劳动,重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爱家人也爱国家,她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充分地融合到了一起,而《木兰诗》也正是以这一独特的书写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一般的、非一般的人物形象。所以在迪斯尼版的动画片《花木兰》中,不仅写出了木兰投身军营、巾帼不让须眉的聪明机智,成就了华夏文明中女性形象的一个传奇,写出了她身上所具有的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传统,以及尊老爱幼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也清晰地凸显了她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做真正的自我的梦想。那句台词特别有名:I  want  to  bemyself ! 正所谓:我与我周旋,宁作我!她既想为父亲争得荣誉,要为国家御敌,也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意识的张扬无异于是在对经典的重塑和再创作的时候,不同背景的文化所呈现出的交织和融合。

所以同学们在《木兰诗》和动画片《花木兰》它们的对照中,可以更多地体会到东西方文化之间如何求同存异,一种文化如果将另一种优秀先进的文化广泛地纳入平等的世界格局之中,使得不同文化素养的人都能够去了解去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积累,这对于我们中国文化——华夏文明的世界化传播,毫无疑问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而木兰的形象正是这种文化传播文化交融的最成功的桥梁。

好吧,今天我们就讲到这儿,同学们,下次再见。请大家在这堂课的声音页面下点击留言,可以是关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这节课里的没听懂的知识点,我会在周末的时候选出部分问题为大家集中解答。更新一条答疑课,语文启蒙,不见不散。

经典咏流传《明日歌》钱福
经典咏流传:《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
经典咏流传: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经典咏流传: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经典咏流传:王之涣《登鹳雀楼》 | 回望千年,看他独立鹳雀楼上

经典咏流传:一代大师,《梁祝》声中化蝶而去

经典咏流传:《三字经》全文朗读 注音 注释

经典咏流传:曹雪芹《枉凝眉》

经典咏流传:《声律启蒙》(朗诵视频 全文完整版)

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经典咏流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经典咏流传:余光中《乡愁四韵》

经典咏流传:李白《将进酒》

经典咏流传:李叔同《送别》

经典咏流传: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经典咏流传:刘桢《赠从弟》(其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读诗
第8课 木 兰 诗
让语文课优雅起来
语文:中小学必须掌握的65个成语 注释!非常全面,赶紧学起来
语文大积累:100个成语 注释,想要孩子学会语文就赶紧收好!
木兰诗那几句是对偶要一一列出的谢谢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