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边不知道的莆田式中秋
大家眼里的中秋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的美好传说,还有月饼起源与元末起义之事等等,无一不是附在中秋节上面的美丽传说。

莆田人话中秋
送秋

中秋节在莆田(尤其是沿海地区)也是“孝敬节”,因为每年在农历八月初一到十五,有出嫁的女儿挑着担篮装的食品、礼品回娘家给父母“送秋”的俗例,体现出其尊亲、爱亲的传统美德。

图片源自网络

莆田的“送秋”民俗是有历史缘由的。莆田地处东南沿海,因古时田薄地瘦,物产非常匮乏,加上莆田沿海地区重男轻女观念非常严重,女儿在当时甚至成为家庭的负担,许多人家把刚出生的女婴活活溺死。

到了宋代,在莆田任职的崔知府注意到这个残忍的行为,他决心要改变这种愚蠢和无知的做法。崔知府动员群众,中秋节期间凡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备办礼物回娘家孝敬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崔知府良苦用心,意在让父母感念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同样可以孝敬父母。

因此莆田“送秋”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就成了莆田中秋独有民俗。

“送秋”装礼品的工具是有讲究的,刚出嫁的女儿要准备“十盘担”来盛装礼品。这种盘子状似圆盒子且有盖,以细篾条编织而成,再加以油漆彩绘,非常精巧雅致,大小有序,依次垒叠,两边各五个,分别用红布袋或红网兜套住后打结,用扁担勾住,就是一副担子,故称为十盘担。

十盘担在莆田重要的民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嫁娶、做寿、元宵、福首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图片来源见水印

出嫁女儿第一年“送秋”的礼品大多按照传统礼节(桂圆、花生、红枣、芋头、米粉、猪脚、板栗、红团等)和父母长辈需要,精心挑选备办,既有各类食品,也有衣物等过冬物品。此后每年备办的礼物不必像第一次那样丰盛,一般用一对精致的漆花篮装些礼物送去即可。

不论礼物丰盛与否,其中米粉、和猪脚是必备食品,蕴含美好寓意。米粉,因其形状似寿翁花白的胡子,又长又白,寓意长寿;猪蹄,出嫁的女儿给父母送大猪蹄,主要是给父母滋补身体,让父母身体强壮健康,寓意感谢父母生育养育之恩。

图片来源见水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老祖宗留传下的许多传统民俗,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渐渐地被我们简化或者遗忘掉。笔者就是沿海嫁出去的女儿,出嫁第一年用红色塑料袋装着几斤妈祖面和一个猪蹄简单粗暴的回娘家“送秋”,之后的每年中秋已经自动忽略“送秋”这个传统了。

做秋

中秋这一天,在莆田农村,家家户户一大早就要祭祀灶神,睡梦当中就可以听见到处鞭炮声声响;晚上,家家户户均要摆席。

旧时,富足人家,会大摆宴席,山珍海味,香飘四座;寻常的人家,围聚一桌,准备炒兴化米粉和芋头等莆田特色小吃作为团圆大餐,俗称“做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中秋晚宴一般都很丰盛。下面来聊一聊,莆田人“做秋”必吃的几道莆田美食:炒兴化米粉、煨芋头和板栗,俗称“芋群米粉炒”。

01
炒兴化米粉

“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间……”这首童谣曾是几代莆田人的美食记忆,它的谜底就是必定会出现在莆田中秋晚宴上的“兴化米粉”。

图片源自网络

兴化米粉是莆田著名的美食特产,在莆田人的餐桌上,它是无可替代的存在。因其形状似寿翁花白的胡子,又长又白,中秋吃炒米粉寄托莆田人民最美好愿望,寓意活到银发如丝,健康长寿。

炒兴化米粉是莆田家庭主妇的拿手好戏、她们对火候、技巧、程序都能精准把控,故色、香、味俱佳。大理学家朱熹在兴化讲学时,吃炒兴化米粉后,不禁拍案叫绝:“可口,美味无穷!

图片源自网络

粉红小剧场

明朝莆田才子柯潜,在中秋节这天去买米粉。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卖米粉姑娘,一心想嫁个才子,听说柯潜是当世莆田最有才华的才子,就一心想嫁柯潜。今天柯潜来买米粉,这是多么好的机会!

于是卖米粉姑娘就想当面考才子,表达爱慕之情,于是出了一个拆字联:“八刀分米粉”。若是柯潜能对出下联就以身相许。

才子柯潜苦思苦想对不出下联,沮丧万分连米粉也不买,空手而还。一路苦思冥想,忽听梅峰寺钟响,顿悟而出,“千里重金锺”!于是他兴高采烈地返回去,要娶该姑娘为妻。

不料卖米粉姑娘,见连莆田最有才华的才子,也对不出自己的对子,于是沮丧万分,料想自己今生是找不到才子,只能慢慢变成老姑娘,一辈子也嫁不出去,于是跳入阔口自尽。

柯潜后来高中状元,成为一代名臣,但他终身未娶。

后来莆田人一到中秋就吃米粉,以纪念这位重才的才貌双全的姑娘,和重义的状元柯潜。

02
煨芋头

在莆田中秋节吃芋头(槟榔芋)是有历史典故的。相传在东汉年间,刘秀和王莽的一场大战中,兵败的刘军用王军放火烧山后煨熟的芋头充饥,从而扭转败局。而这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刘秀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下令每逢中秋全军要设宴大吃芋头以示纪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芋头慢慢演变为民俗。莆田方言的“芋头”音为“藕”,与“熬”谐音,吃芋头表示“熬一熬”就到“头”,意为“吃老老”(莆田话),寓意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迁就,家庭更加和谐。

煨芋头用料十分丰富,有芋头、还有蛏干、虾仁、干贝、香菇、虾米、肉丝、青菜、调料等等,肉的脂肪和海鲜的鲜美渗透到芋头中去,芋头味更足了,芋香扑鼻的味道让人流连不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滑Q弹的米粉
没做这个事,莆田出嫁的女儿回不了家!
莆田二十三大名吃
探秘莆田美食,来莆田这些特色美食千万不能错过,看你吃过几种
虾仁兴化米粉
今天起,莆田开始“送秋”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