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说中药 | 吴茱萸 —— 温震中土达四方,驱寒厥阴久伤元

【性味】辛;苦;热;小毒

【归经】肝;胃;脾;大肠;肾经

于心了然 音乐: 苏一 - 观心自在
(心静的音乐,随缘点开)

仿佛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接触有木质部的高大植株了,今天的吴茱萸便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中的”茱萸“便是吴茱萸的果实。

(图片来自PPBC 徐克学拍摄)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调整体魄健康,使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截图自开源软件stellarium)

我们才度过了重阳节,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心宿二,又称为”天王“、”明堂“)的仪式相传自颛顼帝时,开始派人专门观测此星,并发现了运用大火星相对于地球方位关系——即每天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天空东、中、西一线上的确切位置,来确定季节的规律。“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古时代表严寒、漫长的冬季就要来了。

(图片来自PPBC 刘永刚拍摄)


中药书中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等痛症;也能在组方中协力达到治疗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的效果;据说还有驱虫之用。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吴茱萸的生境格物

KNOWING LIFE


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株,其高可达3~5米。其喜阳光充足、温暖的气候环境(虽然也较为耐寒,但冬季严寒多风且干燥的地区则生长不良。在阴湿地带病害多,结果少,亦不宜生长),多见于海拔1000~19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向阳坡地。

其多年生长的植株会如上图小乔木一般,生长年份较短的则如下图一般,更接近灌木。


(图片来自PPBC 吴棣飞拍摄)

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秦岭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见有自然分布,曾引进栽培,均生长不(提示要温度、要阳光、要湿度,但不能没有明显寒冷季节的转变)

(图片来自植物智 百度提供地图可视化 PPBC标本分布图)

吴茱萸植株若种子繁殖法,会繁殖慢、且易发生变异,难以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因此生产上很少采用。但吴茱萸分蘖力强,只需选择4-6年生,长势旺盛,根系发达的树作为母株,根插繁殖(截侧根段)、枝插繁殖(截春梢健壮枝条、分蘖繁殖(分节段切开根皮、局部施肥萌芽)都可以作为高效的繁殖方式。

(图片来自PPBC 李晓东拍摄)

种子未能“成熟”稳定、变异性强,表示植物生命中的“乾位时期”未能如期完成积累、收藏全植株的信息、能量的工作,其“化”力不足;而根、枝能强力分蘖,故其“生”力十足

(图片来自PPBC 林秦文拍摄)

尽管如此,未能找到吴茱萸根的图片,比较可惜。但以地面部分能长成较为高大而宽厚的样子来看,根部必定要等量强壮方可支持。吴茱萸主干可以看到很多小“突起”,这种结构称作“皮孔”(为茎与外界交换气体的孔隙。木栓层形成以前,幼茎表皮上的气孔,是气体进出植物体的门户)


(图片来自PPBC 邱相东拍摄)

(图片来自PPBC 朱鑫鑫拍摄)

直到叶梗为止,这种皮孔结构在各级枝干上都存在,于植株的震位结构表面生出属“巽”之孔,这对善于左升、分蘖力十足的吴茱萸来说,无疑是提示其木性阴阳的整合、震位饱满则自带巽门(本身叶子是茎枝延伸而生的,本位之巽仍在叶)

(图片来自PPBC 朱鑫鑫拍摄)

吴茱萸枝干横截面可见淡棕色木质部,其中暗自有年轮可见,表皮深棕,但若见其初生嫩枝,便可遇见紫红色、嫩绿色。

(图片来自PPBC 田琴拍摄)

(图片来自PPBC 顾余兴拍摄)

其如纸质的叶片非常有特点,从生叶嫩枝到某些叶中脉正面都能看到紫红色,如同人之血管一般,叶脉如一级级的血脉、阡陌交通地布满整个叶片,最有特点的是,正反面都可以看到一颗颗的大油点(桑叶的叶脉也非常细致,但没有如此多的油点),有的小叶两面及叶轴可见长柔毛、毛密如毡状,巽兑二门,再此合一。(关于油点,如果有人不明白,看看柠檬皮上密集的油点,当切开皮时能biu出来的很香的精油)

(图片来自PPBC 孟德昌拍摄)
吴茱萸花期5-6月(初夏即开),虽有两性,皆为顶生(位在“相对”离位,为何说“相对”?因为枝条众多,每一枝的顶端生、整体看起来高低错落都是),雌花密集,雄花稍稀疏。花瓣为淡白绿色,如上图,雌花中心为子房。花为植株生命的离位,以白黄绿色示人,意为顶离之位、尤能降火之意

(图片来自PPBC 朱鑫鑫拍摄)
授粉后生果,果期8-11月,果实逐渐成熟(从黄绿色)逐渐变成了上图红色的果皮,表面可见丰富的油室。花不红,果鲜红,成熟果实表面颜色表意整体植株的“气场”,结合这分五瓣(中五之数),果坤肉土薄、皮多生油室藏辛,在揭示其霸气的、生命力十足的、张扬的木象(兼有生火温土、促金分泌之象)

内果皮比外果皮稍厚,每一份果瓣有1种子。若待枝头自然干后,其果皮近于木质,且表面棕色,裂开后、心皮分离、推出油亮巨大的种子,见下图。(在胡乱猜想,这种子的植株性状稳定性不好的原因。是不是要同一子房中的五颗种子种一起才会稳定呢?)


(图片来自PPBC 杨雁拍摄)

入药部分是吴茱萸的果实。但实际上中药饮片吴茱萸,是待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未分离时采收的(具体操作:在露水未干前采摘整串果穗,切勿摘断果枝,晒干,用手揉搓,使果柄脱落,扬净,如遇雨天,用微火烘干入药)此时入药的吴茱萸,尚未果熟、未及生火,为即将达左升之顶的象,仍有升意

(图片来自PPBC 张成拍摄)

吴茱萸全株含挥发油,主要是吴萸烯,是植株各部有特殊腥臭气味的主要成分;其次是吴萸内脂、罗勒烯等;果含苦味物质,有12种生物碱,属于气浓味厚之品。

结合其气味大辛、带苦,且性热,吴茱萸果以其浓郁的生机、一路披荆斩棘、辛大开苦辅降、温通其所行之处,就算外用也有温热奇效;其根于中焦,行于血、气,步步开通助呼吸,更重要的是带有青果转红成熟之势,继虎杖外、这是第二个促木生火之品(不同处是作用于中焦,行于经络),对血循环系统具有推动作用。

重阳时、以登高插茱萸,这种纪念大火星的隐退的仪式,有画面感了。

虽为记为“小毒”,吴茱萸中毒常发生于长期、或大量使用之后。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腹痛、腹泻、错觉、脱发、视力模糊、胸闷、头痛、眩晕或猩红热样的药疹等(有没有对中毒症状很熟悉,没错,合理使用吴茱萸也恰能治这些疾病,这里让人联想到和疗医学的用药方法“like cure like”了)

古籍论述选按

OLD SAYING

《神农本草经》: 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
《雷公炮制药性解》:吴茱萸辛热之剂,宜入五经,以理寒证
《千金翼方》:治喉痹,咳逆,止泻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
《本草备要》:东垣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塞胀满,非吴萸不可治也。
《本草蒙筌》: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汤泡苦汁七次,烘干杵碎才煎……主咽嗌寒气,噎塞不通;散胸膈冷气,窒塞不利;驱脾胃停寒,脐腹成阵绞痛;逐膀胱受湿,阴囊作疝剜疼;开腠理,解风邪;止呕逆,除霍乱;仍顺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阴头疼,引经必用
《冯氏锦囊秘录》:禀火气以生……一切阴寒并治
《医学入门》:可升可降,阳也。震坤合见,其色青绿,气味俱浓。入足三阴经。
按:综合古籍对吴茱萸的阐述认为,内之”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塞胀满“,从内及外、从里及表的”一切阴寒“皆可使用。但是,他们会花一半的篇幅来提示我们使用吴茱萸的时机,以及误用的害处。

当中《冯氏》”禀火气以生“,得大火星之象;《本草蒙筌》中描述使用吴茱萸的适应症,从咽嗌到膀胱、从内里到腠理、从脏腑到厥阴经络,无处不达。

《本草经集注》:道家去三尸方亦用之。

《本草备要》: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须泡数次)。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本草害利》:止呕姜汁炒,疏肝胃黄连木香汁炒。

《本草思辨录》: 抑有用之为反佐者,古方左金丸,治肝脏火实左胁作痛,似非吴茱萸热药所宜。顾其方黄连多于吴茱萸五倍,肝实非吴茱萸不泄,连多茱少,则不至助热,且足以解郁滞之热,肝脾两获其益。故腹痛用之,亦每有神验。

按:《集注》中记载道家”去三尸“之方中有吴茱萸,属于猎奇向(关于三尸是什么,大家可以网络查询一下);《备要》与《害利》提出一些针对不同疾病的吴茱萸特殊炮制方法,其中重复的部分已经删去,不同的部分保留大家参考用。


《思辨录》当中记录了有吴茱萸的经典的方剂”左金丸“,”连多茱少,则不至助热,且足以解郁滞之热,肝脾两获其益“,这种用来反佐的方法,不仅是肝脾得益,还大大推动了消化系的物质能量更新(大学实验指导老师就曾研究左金丸对肠癌的预防作用及机制)

《雷公炮制药性解》: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多食大损元气,肠虚者忌之。

本草衍义》: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过,始可用。

《汤液本草》:不宜多用,辛热恐损元气。

《本草备要》:然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血虚有火者禁用。

《本草蒙筌》:气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开。若久服之,亦损元气。肠虚泄者,尤忌沾唇,为速下气故尔。

《医学入门》:多服冲眼脱发,六七月食之,伤气发疮。

《顾松园医镜》:凡病非寒滞者大忌。

《本经逢原》:拣去闭口者,否则令人躁闷。拣净以滚汤泡七次,去其浊气则清香扶胃,而无辛燥之患也。

《本草从新》:开口陈久者良

《得配本草》: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

《本草害利》:呕吐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症,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损气动火,昏目发疮,非寒滞有湿者勿用。即有寒湿者,亦宜酌量少用……开口陈久者良,阴干须滚汤泡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

按:《雷公》中白垩是一种微细的碳酸钙的沉积物,是方解石的变种;“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当中三样都是金石类药物,容易避开,临床开方参考。

关于多部古籍提到“开口者良”、“闭口者有毒”、“拣去闭口者,否则令人躁闷”,这与当下我们饮片采摘时机有所不同。若是自然开口,则果红已过,再加上滚烫泡七次,毒性已经降低很多。我们当下的取药法,毒性未散,故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中药书中记载另一种炮制方法,称作“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可供我们开方选择。

以“有热”、“非寒”、“阴虚”、“血虚有火”之辨证为禁忌,另久用伤元气,多服中毒见《医学入门》有记录,大家临床参考。

读者朋友们非医者如欲使用、请遵医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细说中药 | 陈皮 —— 虽非将才为老臣,化痰温土助水运
细说中药-麦芽-阳明三焦开气血化积量大亦耗精-荣振堂
细说中药 | 川楝子 —— 天象黑龙腾云雾,水火之道解热郁
细说中药 | 威灵仙——汲坎温通顽久愈,速宣通五脏水气
要学中药药性,看清朝的《本草备要》!
吴茱萸温中理气,天麻祛风湿止痛 l 本草江湖第626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