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书资讯丨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

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自唐以后的都城和地方城市,不论规模大小或建置等级,孔庙都不可或缺,其现象本身独具意义。孔庙的象征意义、祀典活动及建筑配置等,与城市的管理运作、空间组织及日常生活等复杂系统有密切关联。基于此,将孔庙作为城市类型建筑的探讨和研究,必然丰满中国古代城市的认识架构;同时,在城市的背景下研究孔庙的形态也更有指向性。基于建筑史的孔庙研究,虽较为频见,但不出建筑配置及空间布局,或个案的建构技术等范围,呈现出分散、独立的状态;而城市史方面,尚局限于选址的考察,甚少涉及孔庙在城市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及在更广区域范围的影响。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界定为“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立足于孔庙建筑既是城市构成的重要类型,更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涉及建筑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大量汲取前辈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基础上,在古代礼制、城市、建筑等多重视野之下,将孔庙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构成要素加以梳理和分析。确立此课题,以期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扩大城市类型建筑的研究视界和范围,并以城市为背景和契机,将孔庙研究推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同时,在现今遗产保护逾受重视的社会大环境下,孔庙的维修、复建工作都在不同程度地展开,本书的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价值评估的依据和日常保养及修缮工作的理论基础,进而挖掘古代城市的文化和精神传承,必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本书力求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所创新,概为五点:
 
(1)用传统研究方法梳理建筑史学层面的孔庙形成与发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的对比阅读和实地考察,力图建构建筑史学领域内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孔庙形成与发展的系统认知框架。对孔庙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主要载体的历史沿革、建筑形制与空间特征的形成与动因,及文化价值予以系统揭示。
 
(2)用考证的方法探讨藉由中央官学孔庙解析的都城空间再认识。除曲阜孔庙外,都城中央官学孔庙乃为各历史时段孔庙发展的风向标和表率。因此,本书以考证为主,结合制度研究,将都城孔庙的建设放在时代和城市背景中逐一考察,详尽地梳理了历代都城孔庙的演变轨迹。同时,尝试厘清部分中国古代都城史研究领域中尚数含混的问题,如都城孔庙的出现时间、建筑配置、都城中的选址、祭孔程序等,恰是对古代都城空间的再认识和可能的补充。
 
(3)用数据化和图像化的方法分析明以前地方孔庙的发展态势。借助统计学和图像学的方法(尤其是GIS技术的运用),大致廓清了自汉至元地方孔庙逐步发展的轨迹,并转换为历代版图内的图像性语言;孔庙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开放和可以不断更新的系统,随着史料发掘的深入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成熟,亦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用统计学方法推演孔庙建筑配置与空间构成的基本架构。因缺乏必要的、基于统计的脉络梳理(以避免所谓选取代表性案例的问题),以致孔庙的建筑配置或象征性空间的出现时间、设置原因等大多未得深究,甚而至于以讹传讹,倘无正本清源的基础工作,孔庙建筑空间的认知恐为无本之末。本书在廓清孔庙营造组织、布局方式等控制性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数据和简图分析,进而将构成孔庙形态的各要素分解,逐一分析其产生、发展、变化、空间特点等及背后的动因,以期获得孔庙建筑配置与空间构成演变的基本架构。
 
(5)用多学科的视野进行城市构成空间和管理系统双重体系下的孔庙考察。本书结合古代孔庙遗存的现状和史实资料的完备程度,选取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城市断面,探讨孔庙作为城市构成空间和管理系统运作双重体系中的重要建筑类型,与城市其他构成要素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城市选址、孔庙边界与城市空间关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以孔庙为统领的庞大的祈祝文运建筑系统等方面。
 
本书成果分上下两篇阐述:上篇四章,在界定明确研究对象、理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针对明代以前的孔庙形成与发展进行详细的考证与分析,确定孔庙的形成动因、孔庙作为正统信仰载体的树立过程、孔庙大发展时期的建制变化,及各关键历史时段的建筑表征,着重于孔庙发展演变的纵向考量。下篇四章,在上篇耙梳史实、理顺轨迹的基础上,分别以都城孔庙和地方孔庙为重点,通过对孔庙的空间构成、象征意义、在城市中的特征及作用等主要方面的探讨,力图构建认知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的基础框架。
 
本书正文约27万字,图表312幅;附录二则为实例研究,是在本书对孔庙的研究基础之上所作的拓展探讨,约6万字,图表115幅;附表十幅,为孔庙行礼仪注和孔庙营造志辑。
目录
本书上篇·孔庙的形成与发展
隋、唐两京的“文武”空间与城市结构关系

唐“皇帝皇太子视学”长安国子监陈设示意

唐皇帝、皇太子长安国子监行礼路线推测

唐长安皇帝及科举试子的活动空间分析

唐各朝地方庙(学)建设概况

唐及五代十国地方庙(学)分布

唐地方庙(学)地域分布态势

金中都学及孔庙位置推测

宋各朝地方庙学建设概况

辽府、州学分布

金各朝地方庙学建设概况

元各朝地方庙学建设概况

南宋各路及次一级行政单位庙学数据分析

南宋、金地方庙学覆盖概况
丛书总序

陈薇
 
建筑历史是一种思维方式。
 
这是我倡导研究建筑史的一种目标状态。从中国建筑史研究开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在相当长的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客观的认知问题,如汉代建筑成就如何?唐代建筑是怎样的?明清建筑相对宋代如何变化发展的?等等。这也是建立中国建筑史认知谱系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进而,我们希求从建筑史中获得养分或者汲取经验,包括探索有无可能从历史建筑中提供技艺、语言、模式以及创作实践的源泉,抑或依此形成建筑理论,诸如园林空间的现代性问题。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隔着长远的或者一段的距离形成的建筑史的真实魅力何在?我理解:历史是一种思维方式。诸如建筑史,它帮助我们思考:曾经形成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其间的原理和机制、或者转向的缘由和驱动力,在应对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政治和生活等种种需求时,是如何智慧地解决或者驾驭的?对于传统的传承是如何坚守和流变的?等等。因此,了解建筑历史经历的真实性十分重要。
 
建筑新史学要则乃贴近真实。
 
为此,剥离尘埃、拉开结果、显现过程、发见变与不变的实质所在,是我自己在问学及培养研究生时特别强调的。所谓“剥离尘埃”,即去掉经历时间进程后给历史罩上的朦胧,怎样直抵建筑出现的初心,如陵墓的本质不是纪念性建筑,埋葬是其基本功能;所谓“拉开结果”,就是能穿越时间维度将叠加成的最终建筑或城市或景观等形态进行分层分析,知晓变化的关联;其目的乃进而“显现过程”;深解“变与不变”的原因。不变的,往往是质本的、合理的、优质的、通则的、传承的;变的,必然是应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存环境、技术选择等,即人乃以需求和发展的一种顺势。其时的顺势而为,在经过时间积淀后,我们可以反思它的价值或者消弭,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和当代的,都提供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而对今天的发展有所判断和选择。
 
建筑新史学丛书将有所包涵。
 
人类历史那么长,建筑那么多,而这里所说的“建筑”还不是当今建筑学范畴的建筑,包括经过营建的城市、建筑与景观等,因此,非丛书而不能构成新史学。我希望通过主编丛书的方式,主要将我所培养的博士生的研究成果比较系统地展现出来,或者有志加入这个平台和认可我的建筑历史观的年轻人的学术成果能够得以体现。进一步地,通过切磋和互动,发展建筑新史学。“新”在这里并不相对于“旧”——如继续注重一手资料获得的传统治学方式、如继续认知唐代建筑或者宋代建筑、继续探讨经久不衰的中国古典园林等,只是,如何心细如发之爬梳、力透纸背之用功、脑明眼慧之网络,是形成建筑新史学的基本功。唯此,贴合历史的真实,才可能步步靠近。
本书下篇·城市中的孔庙
明南雍文庙建筑配置

明南雍太学建筑配置

后金赫图阿拉城及建筑遗存

清盛京城市格局解读

清北京国子监辟雍建成后的空间变化

清北京国子监空间结构

清帝紫禁城内祭孔地点及乾隆帝往国子监路线

历代都城中央官学与城市结构关系

中央官学空间地位的几个阶段

元明清国子监孔庙与曲阜主要建筑规模比较

山西平遥文庙大成殿

明地方孔庙轴线例举

“前庙后学”入学方式三种

辽宁兴城文庙出入口

天津文庙的牌坊及空间限定

笔者所见孔庙棂星门例举

笔者所见泮池规模较大者例举

宋、元地方孔庙尊经阁规模与曲阜孔庙奎文阁之比较

尊经阁位置的变化对空间轴线的影响

清不同人等的曲阜孔庙游观路线

(清)孔尚任所作曲阜颜庙游观路线

清曲阜孔庙“丁祭”准备工作的孔庙发生地

(清)孔尚任所作曲阜孔林游观路线

陈薇 

杏树下,孔子讲学,开启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滥觞肇迹。菩提树下,释迦牟尼讲学,由此诞生了佛教。树下的一方土地成为了圣地,这就是杏坛和讲坛的产生。算起来,孔子和释迦牟尼是同时期的人物,他们的活动时间距今已有约2500年。
 
围绕杏坛而发展起来的纪念孔子的庙宇就是孔庙,围绕讲坛发展起来的崇拜释迦牟尼的庙宇乃寺庙,这是东方建筑的两大重要门类。沈旸的著作《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乃研究孔庙的专书,曰“东方儒光”名副其实。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孔庙逾迈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本身是个奇迹和特殊现象。如曲阜孔庙,是孔子死后第二年(478 B.C.)鲁哀公因其旧宅所立,当时仅“庙屋三间”。经春秋末到唐代,完成了因宅立庙阶段。其间孔庙有15次修复和扩建的记载,平均60年修建一次。自宋至元(960-1367)这400年内,孔庙有17次修复和扩建的记载,平均25年修建一次,占地达76000㎡。自明至新中国成立以前(1368-1949)这近600年里,其间经37次修复、扩建和重建,平均16年修建一次。相对于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对前朝宫殿烧焚殆尽的残忍,历代帝王对待孔庙则十分仁爱,仅曲阜孔庙就有一个区域为碑亭区,见证诸代帝王对孔庙所承载的儒家思想的崇敬。孔庙在中国封建社会,已逐步宫殿化,轴线冗长,殿庑复加,庙墙角楼森严,古树参天,曲阜孔庙占地达96000㎡,其日臻完善,从而使孔子——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化身始终灵光不灭。这是很具探讨意义的课题。最初,我给沈旸“研究孔庙”的这个题目时,主要希望他研究孔庙建筑的型制不断生长的过程,什么时间增加了什么?什么动因?和内在的孔子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呈现什么样的关联和机制?
 
另一方面,孔庙在城市中的地位也很特殊。除了孔庙传播儒家文化、并伴随科举制度而强化了具有的教育属性,周边还发展有诸如市场等商业建筑,从而孔庙成为城市研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和节点,集聚文化、交流贸易、举行仪式活动等,无不与之关联,这种特性,宛如欧洲教堂之于城市、抑或清真寺及佛教寺庙之于中外城市的意义。
 
处于上述的思考,是我命题的初衷。当然在进入实际的研究中,沈旸进入了犹如蛛网的世界,孔庙历史之漫长、覆盖城市之广泛、影响幅度之深远,使得他一再突破我原有的期待。目前呈现的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的成果。
 
上篇基本上是对于孔庙发展的梳理,其可贵之处是将中国封建社会中相关制度的发展落实于各朝代和各城市的孔庙建筑型制的变化中,这也是研究这类建筑十分必要的方式,建筑的型制只是定格的表征,其间传达的中国古代社会其时相关制度的规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其根本,因此研究成果是丰满而有骨架的
 
下篇是基于明清大量地方城市中的孔庙考察及丰富的文献阅读进行的对于孔庙物质层面的建筑学分析。他能够将个案和统计学的量化数据相结合,既展现了不同层级城市中的孔庙的特点,也有普遍状态下的分析和通则陈述。论由史出,分析有据,结论可信。
 
论著的状态是丰满的,因为孔庙本身乃复合了祭祀、传播、教育、交流之多重属性和功能的建筑群体。尤其是“学庙”和“庙学”的关系,似乎剪不断、理还乱。是关于儒家学问的庙?还是在庙里学习儒家文化?古人一笔糊涂账。就像和尚在寺庙里说不清是为了拜佛还是为了做功课一样。再加上在中国古代,即使对于儒家学问,有的时期“官学”和“学在四野”也是此消彼长或者同时并存的,这就使得研究可能更加繁杂。因此,如果有点后续的期待,我希望沈旸不是继续在这个命题上扩张,而是化整为零,界定泾渭。
 
这样一本大作就要问世了,我由衷地向我的第一位男生大弟子沈旸表示祝贺。因为驾驭这样一个大命题,非寒九之功、经纬之思、踏破之力而不能。
本书附录·个案研究
梅花书院形制

扬州大运河上文峰塔

砚池染翰全景

虹桥修禊全景

扬州城市文化教育图景

淮安府、板闸镇、清江浦

成均馆建筑单体营建变迁

儒生成均馆内部居住地点

儒生进餐路线及位次

儒生空馆时的成均馆外部空间概况

儒生祗送祗迎城市空间分布

“释典视学”之“车架出宫”昌德宫位次陈设

“释典视学”之“传香祝”昌德宫位次陈设

“释典视学”帝王出宫还宫路线举例

“释典视学”帝王成均馆常规行进路线

“华城圣庙殿拜图”中的“遮日”
后记

沈旸

曾经有一位师弟问我:硕士读完后,是否建议他继续博士的学习。我不置可否,答曰:“心态是会变的,等你写完硕士论文,再作定夺。”其实说的是自身的心路历程,前提是读书非为一纸文凭,则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怅惘若失是挥之不去的,论文结束后的兴奋和自夸稍纵即逝,余下的是长久的对研究不足的自省和未来研究的展望,于是,博士的学习自然开始了。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明清大运河城市与会馆研究》以明清城市会馆为切入点,以古代城市为背景,通过研究会馆在城市中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它们在明清城市中的具体形态和作用,旨在进一步深化对古代城市的认识与研究,亦为导师陈薇教授关于地方城市研究课题(明清城市钟鼓楼、庙会、牌坊等)的延续,此类工作有助于形成较为丰满的关于传统城市风貌的立体认识框架。而该论文的写作恰恰是本人廓清研究兴趣与方向的最主要动因,即关注和如何研究古代城市纷繁复杂的建筑与空间关系。

孔庙作为城市类型建筑中不可回避的对象,早已为陈薇师高度关注,2002年就拟由我同届的另一位同门作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后因诸般原因搁浅。2005年的一日午后,陈薇师组织门下硕士讨论开题,本人忝列,发言曰:我在天津作会馆调查时,亦及于广东会馆周边的老城厢地区,包括鼓楼、针市街、文庙等,发人深省处在于文庙选址的重要性和相对其它城市公共建筑的封闭型,而文庙在城市构成体系中的元素作用如何?对城市生活影响如何?皆值考察,亦属于陈薇师关于古代城市史研究架构的一个方向。不过,经本人从硕士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随着知识架构的丰满和广度的扩展,愈发感觉到古代类型建筑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必要性,及孔庙研究所需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恐非硕士论文所能解决。陈薇师笑言:既然你这么看,不如这个课题作为你的博士论文。

原本为硕士论文开题讨论,于我却意外地获得了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看似随意,实则出于陈薇师之深思。陈薇师在2001年发表的《解读地方城市》一文,虽短却精,高屋建瓴地指出“地方城市丰富多样,几近包罗万象,……很难用简单的类型进行归纳和总结,也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提纲挈领了必要的研究方法及关注层面:运用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都城和地方城市的相互传播与影响;地方城市边界及其相关问题。本人曾反复阅读该文,最深刻的体会是古代建筑史、城市史发展至今日,当更为细化和类型化,且可以在前人丰硕的研究基础上,对一些含混不清的问题或某一方向的研究作总结性归纳和澄清,孔庙即为一例。

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本人有幸作为韩国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交换学生,师从东亚细亚建筑历史研究室韩东洙教授。在学期间,除系统了解韩国古代建筑史,参与东亚西亚建筑历史研究室的多次古建筑考察外,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朝鲜时期的国子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4万余字的《韩国朝鲜时期汉城成均馆(国子监)建设史略》,得到韩国同行好评,并成为韩国文化财出版的《首尔文庙》测绘研究专辑的部分文献参考。初期的探索明确了博士论文写作的关键性方向:其一,研究人的活动(主要指祭祀)是了解孔庙空间组成及与城市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二,孔庙不可孤立观之,常被忽略的学与庙的唇齿相依是研究的基础;其三,虽孔庙被关注度颇高,但时间跨度如此之长,却无清晰的发展脉络梳理,以致在查阅前人研究时,多种说法并存或相悖,因之孔庙从诞生到逐步完备的正本清源当为论文写作的主要发力领域;其四,孔庙在古代城市中的地位重要,而城市史领域中除对选址有考察之外,几为空白,城市背景的孔庙研究迫在眉睫。

回国后,该文及对博士论文写作方向的基本思考得到陈薇师首肯,并为本人点燃了写作方法的指路明灯,即数据的呈现和分析、关键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如此方可将绵延二千五百余年的孔庙史浓缩提炼。事实证明,本论文的两个主要研究工作:孔庙的发展轨迹(包括版图分布、建筑与空间演变等)、孔庙作为城市构成元素的类型作用,的确是在陈薇师的方针指引下得以开展。

博士论文告罄,博士学习生涯亦画上句号,而相较四年前硕士论文结束后的怅惘若失却来得更为迅捷和猛烈。原因在于博士论文课题更为庞大,写作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涉及到的迷惑更为多样繁复,深切地感受到太多的未知领域。感念陈薇师对本人七年多(2001年9月-2009年2月硕士、博士阶段)的学问引路和谆谆教诲,无须赘言,自当继续发奋、努力前行,以报师恩。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孤寂和困苦的,没有家人、师长和朋友的鼓励与襄助,恐无所支撑,感谢是必须的:
 
首先,写作过程中时感惴惴,皆因孔庙课题所涉实为庞大,前贤研究汗牛充栋,常担心入宝山而空回,本文若有些许创获,皆因站在前人肩膀之上,否则百废待举,无所适从。
 
感谢朱光亚教授、杜顺宝教授、张十庆教授、周琦教授、赵辰教授、王建国教授、喻学才教授、王其亨教授、贾珺教授等,对本文开题所作的方向性指导或诸般关键性问题的提出,且朱光亚教授、张十庆教授亦对本人推测唐长安国子监布局提出了宝贵意见。
 
感谢韩国汉阳大学东亚细亚建筑历史研究室韩东洙教授及各位同仁,半年的韩国学习生涯和友情相知,终生难忘。
 
感谢曲阜文物局徐会臣局长、曲阜孔子研究院孔祥林研究员、辽宁文物保护中心李向东主任等为本人实地考察提供的帮助及相关学术问题的探讨。
 
感谢周小棣副教授、陈宇老师、胡石老师、诸葛净老师,各位同窗好友:汤顶华、朱渊、俞海洋、蔡凯臻、许念飞、马骏华、顾频捷、范诚、黄昕珮、鞠德东、刘浩等,无论是学习亦或生活,皆离不开你们的关心和扶持。
 
感谢嵇卫中、戴成崑、毛聿川、丁灏、方伟、程浩、何伟等兄长,与诸位的把酒当歌、对月抒怀,成为写作之余解除疲乏的重要方式,亦为本人最好的人生课堂。
 
感谢各位师弟师妹:钟行明、张剑葳、相睿、黄欢、李国华、曾娟、贾亭立、刘妍、孟超、杨俊、祁昭、薛垲、是霏、王新宇、周淼、常军富、秦笛、刘溪等,在资料查找、论文写作迷惑的解除等方面,皆有助于我。
 
感谢陈建刚老师、曹春霞老师为本人查阅资料提供的帮助;感谢许玥为本文大量资料录入付出的艰辛而单调的工作;感谢汤琼对英文翻译的指导。
 
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安心读书至三十而立,没有亲人的宽容断无可能,约80座城市孤身考察中的遥相鼓励,至今犹在耳畔;感谢你们,以玻璃般明亮的性格容忍我一直以来的痴傻与癫狂。

2009年8月1日于成贤街(明南雍旧地)

行走文庙地图(钱轶懿绘)

自2003至2014年,笔者考察孔庙(各地情况不一,以孔庙遗存为主,学大多不存)80余处,考察范围仅包括12省3市。
主编简介
陈薇,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从教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90年任副教授,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任教授,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和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等职。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强调传承和创新并重;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不囿定式,不拘一格。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都城孔庙之演变
曲阜孔庙--(一)
孔子庙简介
中国建筑艺术,坛庙建筑,曲阜孔庙大成殿内景、孔子像、圣迹殿
曲阜孔庙
万世仰慕 曲阜三孔 (绝品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