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生观察|你为什么总被诈骗?


徐玉玉之死一石激起千层浪,电信诈骗这个不曾医好的旧疢在新生开学之际又成功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紧接着的淮大学生被骗,清华大学教师被骗似乎正是印证了心理学上的“视网膜效应”,当电信诈骗的“恶”逼死了辛苦考上大学,花样年华的女大学生,被诈骗电话、诈骗短信麻木的民众终于将内心投射到了这个信息时代衍生出的弊病。
有人说,徐玉玉是电信诈骗顽疾中的魏则西;有人惊叹于对于一向号称很难的侦破的电信诈骗,这次警方居然有如此高的效率,莫非真是有压力才有动力?然而对于死者是“你蠢你被骗你活该”的苛责,未免让人有些心寒。
被骗难道等同于蠢?
刚申请了助学金就收到了诈骗电话,这样的时机,这样的巧合下,信还是不信并不是个简单到用膝盖就能做出的抉择。社会学家Hosmer将信任定义为个体面临一个预期的损失大于预期的得益之不可预料事件时所做的一个非理性的选择行为。这种行为选择跟信息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受骗者与被骗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这种非理性的选择极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被骗不是智商问题,而是信任问题,正如Sabel认为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付之弱点的信心。这个社会对于被骗的误解使得无数个被骗的生命都选择了自杀作为结束——“我好蠢,我不配活在这个世上”。心理动力学上说,个体由于对自己感到愤怒和敌意,产生一种对自己具有强烈攻击意向的内向投(introjection),结果是个体高度抑郁,继而自杀或者悲亡。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更多的不是要诚实守信,而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喝了太多“没法改变世界就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它”的鸡汤,于是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诈骗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别人都没被骗就你被骗了”,“你为什么这么蠢”。
电信诈骗背后的黑色帝国
然而这种“与其给全世界铺上地毯不如给自己穿上鞋”的理论真是适用于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吗?难道草木皆兵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景象?当骗子实施着如此精准的诈骗,诈骗信息上方的号码标识赫然是“某某银行”,当骗子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姓名、电话、身份证、银行卡号,我们的隐私无疑是在这个丛杂的信息城里裸奔。
“目前,倒卖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已经相当猖獗,购买特定人群的数据信息并非难事。在这个“黑链条”中,既有供给人员,也有促成交易的中间商,电信诈骗分子则通常混迹于买方中。据知情人士介绍,“没有卖过”数据1-2元/条,二手数据低于1毛。而且一些数据卖方号称,“国内学校,有一半数据我都有。即使手头没有的,只要你告诉我名字,我也都能拿到。”
何为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科技业——由伪装基地台、诈骗简讯软件、钓鱼网站构成的黑色生态圈。大家都知道170和171是电信诈骗的主要集中段,究其缘由,工信部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先后向多家民营企业颁发了虚拟运营商牌照。“由于网速快,资费便宜,这种虚拟运营商受到了不少用户的欢迎,但最让人诟病的是对用户的实名制注册贯彻不到位。就在传统运营商在今年表示如果不实行实名注册就强制停机的时候,电信诈骗人员在虚拟运营商那里看到了漏洞,他们犹如一张画皮,纷纷脱离传统运营商,转而附身虚拟运营商。”监管从技术上说并不难,但一扯上利益什么都难说,就如同电信运营商对建立白名单制度的表态,“防止改号软件冒充‘公检法’等政府、公共服务电话,建系统可以,但研发、维护需要费用,谁来买单?”任何监管都是有成本的,电信诈骗案的治理,更需要先解决的是内部利益逻辑的梳理、斩断工作,而非被动式地跟着防范。
我们期待着拨云见日,也永远嫉恶如仇,身处于电信诈骗集中的教育行业,在为受害者惋惜的同时,也要知己知彼,使自己不至于落入圈套,即便不慎被骗,也要知道,这是不幸,却与蠢无关,都说大学生是国之栋梁,那么努力解决问题远比责怪自己有用得多。
图一:电信诈骗流程
图二:电信诈骗类型

 
文/卜小翠
排版/马青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央视说170开头一律不接,虚拟运营商好无奈
工信部:虚拟运营商1个月内必须实名
骗光女孩学费电话号码曝光,另附48种诈骗手段
女大学生之死背后,让“170”“171”诈骗号段泛滥的虚拟运营商还有活路吗?
电话诈骗运营商难辞其咎
喜鹊:诈骗产业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