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城 ·紫檀梦》之朝阳门
朝阳门城楼水彩画

【朝阳之门】
朝阳门位于北京市,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东面的两座城门被该称朝阳门和东直门。朝阳门是漕粮出入的城门,京城百姓的口粮基本均来源于此。但是,现在的老人们仍有叫她齐化门的,有时也被讹称“奇货门”,大概是以前打南方来的奇珍异宝都要从此过的原因吧。
走粮车,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官粮的仓库。
朝阳门箭楼水彩画
【建筑特点】
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古时为进京的交通要道。
旧朝阳门照片
【朝阳门 —— 建成】
元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下令“筑新城,城方六十里……分十一门……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顺天府志》),文中位于“东之右”的“齐化门”就是今天的朝阳门。
建成之初的齐化门与它的后世相比,不免显得简陋,仅有城楼,筑楼材质也仅为夯土而已。马可·波罗的游记可做佐证,“(大都城)环以土墙”,他还进一步描述了与城门相连的城墙的形状,“域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城头仅厚三步”(《马可·波罗行纪》),可见当时城墙的形状是比较明显的梯形。
“至正十九年(1359)冬十月庚申朔,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顺天府志》),齐化门才和其他十门一起,开始由单体建筑向着建筑群的方向发展。明取代元,齐化门得以保存旧名,并获得几次修缮,最大规模的一次发生在明正统年间。工程从正统二年(1437)正月开工,至正统四年(1439)四月竣工,修建了九门的城楼、箭楼、瓮城等。工程结束后,齐化门改称朝阳门。
朝阳门在清代也曾多次被修缮,但城门形制仍未有太大特殊之处,《北京的城门与城墙》的作者瑞典人喜仁龙称朝阳门城楼结构普通,形制与其相对的平则门(今阜成门)城楼相同,仅在细部存在着差异。唯一的特点就是宽度较其他城楼要大,各尺寸数据也较平则门略大。
朝阳门平面图

【朝阳门 —— 繁荣】
由元至清,甚至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齐化门(朝阳门)一带是经济繁盛之地。北京城中,除“前三门”外,就以朝阳门关厢最为热闹。朝阳门关厢的热闹主要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早在隋朝就已开通的这条大运河,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连接北京与南方各省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而朝阳门,正是离大运河北端重要码头——通州码头最近的一个城门。通州码头在朝阳门正东40里,那时离京南去的官员客商,或是由南人京朝觐、经商的官员与客商,都要在朝阳门经停。因此,朝阳门下往来客商川流不息,一片车水马龙之景,各行各业的商人看到这巨大的商机,都争相在朝阳门关厢开设店铺。更为重要的,这里是漕运粮食的必经之门,经大运河运达北京的南方粮米,在东便门或通州装车,通过朝阳门进城,储存在城内的各大粮仓中。时至今日,朝阳门附近仍有许多有“仓”字的地名存在(如海运仓、北新仓等),间接佐证了朝阳门的这一功能。
朝阳门的繁华
【朝阳门 —— 破坏】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朝阳门最先被攻破,朝阳门系列建筑也遭到炮轰。但这毕竟是外来的破坏,主动的拆除始于1915年,和正阳门等几个内城城门一样,朝阳门的瓮城也消失在这一年修建环城铁路的过程中。喜仁龙到达北京时已是20世纪20年代,环城铁路工程已经完工,在考察过其他城门之后,他说施工中影响最大的是朝阳门和同位于东垣的东直门,因有铁路从中部贯穿通过,朝阳门的瓮城几乎全部被拆毁,设有月台的火车站占据了往日由瓮城高墙庇护的场地,箭楼门洞也已失存。
使城门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环城铁路似乎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据为各城门画过“遗像”的张先得回忆说,他曾乘坐环城铁路到过呼和浩特等地,但后来铁路停止客运,仅仅运货,到20世纪50年代就连货运都停止了,完全闲置。而记者另外访问过的几位七十余岁的老人甚至对环城铁路全无印象,再三提示之下才能忆起曾见过铁轨。
朝阳门车站

【朝阳门 —— 消失】
如果说1915年的主动拆除是个序幕,20世纪50年代的拆除则是高潮和尾声。1956年10月16日的《北京日报》对朝阳门的拆除原因做出了解释,“由于年久失修,发现墙身多处下沉、裂缝,部分柱子向外歪斜,飞檐和柱子接榫处很多糟朽,南面楼门劈裂下来。如果不拆除,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虽然此前城门的拆除已经开始,但朝阳门给文物专家们的震动尤其大。因为文化部大楼就在朝阳门附近,文物局办公室又恰在文化部大楼的东南角,从办公室的窗口就能看到朝阳门。然而学者的呼吁并未能挽救朝阳门的命运,最终拆除成了定论,只好眼睁睁看着朝阳门消失在自己眼前。
1956年10月9日,朝阳门城楼拆除完毕;1958年,箭楼拆除完毕。朝阳门痕迹荡然无存,拆除前声称将要保存留待后用的原建筑构件也在“文革”中散失。
朝阳门城楼最后的照片
【逝去的城楼】
提到朝阳门,必然要提到通州,囤积于朝阳门一带的漕运粮米大半是由通州码头运来的(也有的通过东便门码头),其他到京物资也多取道此路。2005年在原京杭大运河沿线码头、紧邻通州的河北香河还曾经发现过装满城砖的明代沉船,据专家考证分析,船上的墙砖和明代所用的墙砖大体一致,基本可以肯定是漕运给京城运送城砖的船只。与码头有关的地名也还在这一地区存在,比如“码头村”。
通州历来为京东交通要道,无论商贾往来,还是四方贡献,无论水路(大运河)陆路(京通大道),通州都是进京必经之地。它的名字就是来自运河漕运,金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取京杭大运河“漕运通济”之意,设刺史州,称通州。交通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促进了通州经济的繁荣,通州开始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朝阳门作为连接京城与通州的节点,充当的是一个交通中转站的作用。朝阳门关厢出现的商业繁荣,很大一部分就依赖于在这个中转站歇脚的过往客商。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清末运河漕运停止,通州的重要地位失掉一半。尽管漕运停止的影响同样也作用于北京城内,北京人的饮食结构因而发生改变,以米为主食的比例下降到3/10。但失去了部分水路客人的朝阳门凭借着旱路——京通大道依旧稳坐交通要塞的交椅。及至20世纪50年代,朝阳门作为一个物质实体消失,70年代代之而起的现代化立交桥成为此地新的交通分流地标。
【再现的城楼】
中国紫檀博物馆用“紫檀及阴沉木”以1:10的比例重建的朝阳门模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朝阳门 齐化之门
京城旧事:消失了的朝阳门
【图忆】老北京“四九城”城门旧影(内九城篇)
老北京的门——内九外七皇城四
朝阳门
老北京城门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